公开阅读《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汪苏泷吧-扶贫标准
2012 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附件 3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研究”是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于 2009 年
3
月立项的教育技术“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为科学开展课题研究,现
将研究实施方案作以下规划。
一、课题提出
1.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⑴学生英语学习呈现困境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四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读写能力的培
养以文本形式便可得到有效训练;而听说能力的培养则必须依靠大量的练习,
以及语言环境的熏陶;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听说能力尤为重要。但一直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沿袭了母语教学思路,将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导致了中小学生英语能力的畸形发展。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听说能力开始得以重视,如在教育部
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听说能力进行了明确规
定:初中毕业生泛听总量不低于 40 小时,听力测试在期中、期末及中考中均占
20%;同时,英语基础教材开始淡化语法教学色彩,增加听说练习内容;但语境
的缺乏仍直接影响到听说能力训练的成效。
⑵英语听力测试突显问题
在江西省近年来高考、中考中,英语听力测试分值均占 20%以上,但整体
成绩却很不理想,如 2006 年中考,听力答对率仅为 45.4%;2008
年中考,听力
平均得分为
56%;从卷面上可以反映出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几个突出问题,如:
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学生不能理解语篇大意,缺乏对英语语言环境
的感知
能力;未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和方法;无法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获取主
动。
⑶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收效甚微
江西省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尤其是英语学科。而中
小学英语教师主体由地方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学员结构单一,因而
教师英语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层次延续,在乡镇中小学问题更为严重。在对江西
赣南地区部分乡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一次调研中(2006)显示,乡镇中学英语
教师学历部分为大学专科,多为中专,少数甚至是高中;而职称是中学高级占
2%,中级 17%,初级占 40%。在英语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以语音面貌不佳、跨文化
理解能力弱等问题尤其突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缺乏英语使用环境,
教师是唯一口语学习资源。
近年来,各类课程改革培训、应急的学科教师培训等,均以英语学科为培
训重难点,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英语教师的短缺和教师素质的不足。但各级继续
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表现为不肯说、不敢说,导致所有培训最终难以收到实效。
2.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⑴教材多媒化的成效
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材形式有了巨大变化。根据语言学习的需要,
传统教材已从纸质转变为多媒体形式。如:江西省近年来英语学习的配套教材
(录音磁带)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英语教材形式必然将进一步变革,形成 CD、MP3、视频等多种数字教材。
⑵学习网络化的可能
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走进移动互联网时
代。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宽带 IP 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
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
与此同时,廉价信息技术设备也得已广泛普及,WAP、PDA、SMS、网络学习机等
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如“百 e 星”智能网络学习机,它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
习有效地连接起来,帮助学生高效管理零散的课余时间,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
可能;而配套的“江西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上网卡,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
可供下
载的学习资源,为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3.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移动学习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
较早的一些移动学习研究已经进行了 5-6 年的时间,从研究目的来分主要有两
类:一类是由目前的 E-Learning 提供商发起,他们力求借鉴 E-Learning
的
经验把移动学习(M-Learning)推向市场,更多地用于企业培训,另一类则由
教育机构发起他们立足于学校教育,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
首先是理论层面的研究有:Clark
Quinn、Chabra、Figueiredo、Paul
Harris、Alexzander Dye
等人,他们分别给移动学习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对移
动教育可行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等内容提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
其次是实践层面的研究,如卡内基枚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 Handheld
Andrew
项目(1994)、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 Uniwap 项目、英国
Hallam
大学的短信息平台项目、英国伯明翰大学
Kingston 大学和
Sheffiend
的 HandLeR 项目、挪威奥斯陆大学的 KNOWMOBILE
项目、芬兰 Tampere 大学的
XTask 项目、瑞典 Vaxjo 大学的
C-Notes 项目等等,分别从移动资源开发、短
信息服务、WAP
站点建设等多角度对移动学习领域进行拓展。
(2)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从
2001 年开始才提出移动教育、移动学习的概念;2001 年 5 月,北
京大学建立全国第一个移动教育实验室;2002 年开始,教育部在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开展移动教育研究;2008 年 3 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承
担了第五届“无线”、“移动”、“普适”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WMUTE2008),
标志着我国的移动教育学习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重心也是主要在移动教育可行性、资源
开发、短信息服务、WAP 站点建设等四个方面,其中对基础教育关注极少,对
移动学习如何促进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相关研究尤其缺乏。
而目前从移动学习角度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成果只北
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诺亚舟公司共同推出的国内首套英语移动学
习教材
《掌上思维英语》(2007),以及该所硕士研究生刘军的《基于手持式设
备的小学英
语移动学习研究》(2007)以及张晋梅的《利用手持式设备的小学英
语课外移动学习的研究》(2007)两篇学位论文,文章对移动学习在小学英语教
育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有益尝试。
但对于网络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环境策略、技术等国内外
相关研究都缺乏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提出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
移动教学的研究课题。所谓移动式教学,即一种在移动设备支持下,在任何
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形式。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
即指以具有网络功能的移动设备为载体,以中小学英语为教学内容,从而开展
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标
1.探讨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英语
听说能力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设计并开发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技术平台和教学内容资源;
3.形成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和优秀教学案例。
三、研究内容
1.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2.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技术平台的研发研究;
3.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4.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5.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
6.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7.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8.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9.不同地区中小学教师应用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所面临的困
难和问题。
四、研究主要观点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是传统课堂教
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互补的最优化表现形式;
2.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和
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听说能力;
3.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的推广应用,能够显著地改变教师的
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革新英语教学;
4.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必须作为英语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
整体来统筹设计,必须有教师的高素质和丰富英语教学资源的支持;
5.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必须在技术平台上作新的思考和革新,
进一步降低成本,才能够走向移动学习的普及。
五、创新之处
1.模式层面:课题将移动学习与中小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相结合,融正式
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于一体,联结课堂与课外学习,是对英语教学模式的全新探
索;
2.技术角度:课题以互联网、调频广播为技术支撑,初步架构了基于天网、
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英语移动教学模式;
3.研究对象:课题以中小学师生为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一线实际问题为
关注焦点,弥补了移动学习研究多局限在成人教育的不足。
六、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引领,以现代教育技术
和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作为研究的技术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贯穿于研究过程之中。
本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主要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开展研
究活动。通过总课题组组织的各种有关活动,如:开题与培训活动、研究与交
流活动、检查与指导活动、现场交流与互动交流等活动,推动整个课题研究工
作不断深入。
2.技术路线
在充分了解教学需求,完善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新一代“百 e 星”智
能网络学习机(如增加调频接受的功能、增设听说训练的即时评价模块等),确
保英语移动教学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江西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创建为“百 e
星”智能网络学习机有效应用
服务的英语移动教学网站,设计、开发、整合为“百 e
星”智能网络学习机服
务的英语移动教学的内容资源。
与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学英语课间调频广播学习、中小学英语网络
教学等有效整合研究,架构基于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英语移动教学模
式。
课堂教学
中小学
英语听
说能力
调频广播
网络教学
百 E 星智能网络学习机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
反思-调整,辅以案例跟踪、
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测试法,并注意再循环往复的要求,推进课题研究
工作。
计划
执行
调整
反思
行动
总结
七、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09 年 3 月-2009 年 4
月):课题准备阶段。
选择并确定各设区市的实验学校,组织总课题开题与培训活动。
2.第二阶段(2009 年 5 月-2011 年 10 月):课题研究阶段。
(1)实验学校选择子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总课题组以设区市为单位,适
时组织各设区市所属实验学校的子课题开题,进行前期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测试,开展检查指导和研讨、交流活动,组织一次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不同
地区中小学教师在基于网络的英语移动教学中的真实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
(2)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培训、教学培训和交流活动,开展后
期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测试,组织第二次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阶段性研究
成果的总结概括。
3.第三阶段(2011 年 11 月-2011 年 12
月):结题总结阶段。各有关子课
题学校按各设区市相继结题,认真总结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完成总课题成
果提炼与总结,召开总课题结题会。
八、组织管理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加者分别来自省市电化教育馆、江西师大课程与教学
研究所和教育技术研发公司等。课题负责人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多年
的教学和科研经历,有组织大规模教育科研的经验和经历,有承担国家级科研
课题的经验和能力。研究团队中有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中小学高级
教师。
总课题组组长:陈学军
总课题组常务副组长:寿炜烽
总课题组副组长:胥经华
易晶
黄利华(兼秘书长)
总课题组成员:谢云
胡若杰
卢洪之
岑波
肖钊奎
张为民
肖原成
吴连明
陈桂南
王新林
刘诗权
饶剑龙
刘为群
徐辉
总课题组下设三个专项课题组:⑴英语移动教学技术研发组,成员为卢
洪之、张为民、刘为群、岑波;⑵英语移动教学内容研发组,成员为胡若杰、
陈桂南、刘诗权、肖原成、肖钊奎;⑶英语移动教学模式研发组,成员为谢云、
王新林、饶剑龙、吴连明。
九、保障条件
1.研究团队:课题主要负责人具有组织和承担国家级课题的能力和经历,
是省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专家,掌握了丰富的研究文献和资料,研究
团队在过去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有能力组织学校和一线教师完成本课题预期目
标和任务。
2.技术保障:本课题研究根据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训练软件及工具的应
用推广与移动学习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本着支持和扶持民族企业发展的理念,
选用“百 e 星”智能网络学习机及其软件资源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
保障。深圳市华怡兴科技有限公司具有自主开发“百 e 星”智能网络学习机的
优秀技术人才、技术专利和技术产品,在对“百 e 星”智能网络学习机的升级、
换代与发展方向的把握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技术储备。
3.研究经费:本课题总课题组研究与活动经费主要由自筹和企业赞助为主。
总课题将根据各子课题学校参与研究的规模,按比例分别提供相应的研究与活
动经费,并按比例分别配备 1—3 台多功能调频发射机。各设区市组织开展的有
关研讨交流等活动等所需经费,一般本着“精打细算、讲究实效、推进工作、
创出成果”的原则,以活动养活动或以会养会。
十、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研究》
2.研究产品:具有移动学习功能、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百 e
星”智能网络学习机;
3.研究文集:总课题组、子课题学校或研究者公开发表的论文;
4.研究案例: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研究案例;
5.英语移动教学网站:管理与交流的平台、信息发布的平台、学习资源平
台等。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教学研究》总课题组
二○○九年四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