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练习题
微信平台登录-爱x视频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练习题
以下就是学习方法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
数
学混合运算练习题,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对同学们的学
习有所帮助!
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9= 35-14= 64=
426= 15+32= 100-92=
87= 637=
255= 486= 568= 125+25=
69-24=
328+12= 25-33= 12+38= 442=
9(15-8)= (9+9)2= 56+9= 5-84=
4+248=
2、脱式计算
24+126 35-637 58-39
(23+49)8 48-183
(52-45)6 23+58 26+37
90-39 87-34
75+18 324+25 72(24-16)
(34+47)9 56-26
能力知识: 一、填空题
1、在○里填上>、<或=。
65+6○35 (3+5)1○8
20-44○4
5(10-8)○10 38○67-3 63○78+9
2、看下面各题,
按要求写出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
(1)67=42
42-15=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9=24 244=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买回3捆铅笔,每捆8枝,送给妹妹12枝,还剩多
第1页共5页
<
br>少枝?这道题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算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2+426这道题里,
要先算(
),再算( )。 5、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
算( ),再算( )。
6、7个6是( ),再加上25的和
是( )。
7、用30减去35除以7的商,差是( )。
8、在52+87这道题中,既有(
)法,又有( ),要先算( )
法,再算( )法。
9、二年级有女生13人,男生17人,共
有学生( )。如果每5人一组做实验,可以分(
)组。列一
个综合算式是( )。 二、判断题。(9分)
1、5个小朋友折纸
鹤,每人折9只,现在需要折100只,还
要折多少只?算式是(100-5)9 ( )
2、50-305=205=4 ( )
3、把3+5=8和84=32改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是3+84 ( )
三、选择题(6分)
1、华华花12元买了6瓶饮料,玲玲花3元买了一瓶饮料,
哪
种饮料便宜,每瓶便宜多少元?做这题,第一步计算的结
果是( ) ①2 ②4
③1
2、同学们参加体操比赛,男生32人,女生24人,每8人
一组,可分成( )组。
①7 ②4 ③13 四、解决问题:
1、成人票8元 ,
儿童票4元
第2页共5页
(1)有50元,买8张儿童票,应找回多少钱?
(2)买1张成人票和6张儿童票,共花多少元?
3、老师有4盒乒乓球, 每盒6个,
借给同学8个, 老师
现在还有几个?
4、有20个苹果, 吃了2个,
把剩下的每6个放入一盘,
可以放几盘?
5、饲养员养了10只公鸡, 14只母鸡,
每4只放入一个笼
子, 需要多少个笼子?
家庭作业: 1、计算:
75+15-36 60+408 50-(30+12) (21-18)8
45(33)
8+89 58-24 18+124 4269
6(49-40)
72+4 8+164 12+43 8193
7(5+2)
二、解决问题:
1、妈妈买来9个桃, 爸爸买来15个桃,
把这些桃平均放
在4个盘里, 每盘放几个桃?
2、妈妈买一双皮鞋花52元,
买一双布鞋花12元, 付给
售货员100元, 应该找回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3、妈妈带100元,买了一袋64元的大米,剩下的钱买9元
一包的糖,可以买几包?
4、羽毛球拍 羽毛球 皮球 乒乓球拍
28元 3元
8元 15元
第3页共5页
(1)买一副羽毛球拍,6个羽毛球,共需多少钱?
(2)买4个皮球和一副乒乓球拍、付50元够吗?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
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
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
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
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
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
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
是2749课
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多数
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
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
第4页共5页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
,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
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
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
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3)小明有52元钱,买了5
个皮球,剩下的钱
买羽毛球,能买多少个?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
、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
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
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br>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
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
知识。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