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案例
羊肉饺子的做法-茴香菜的做法
学案导学,感受高效课堂之美
——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背景】
我校自20199年冬季以来,开
展了“学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的教学包括以下
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依案导学
、自主建构——展示交流、矫正提升——达标训练、拓展
延伸。但在实验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来概念的
教学,用这种教学模式行不通,学案不好设计,从
课本上抄到学案上什么意思?概念学生也“创造”不出
来,只要把概念背一下,理解透彻即可。难
道真是这样吗?于是我设计了学案,并上了概念课,竟收到了
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概述】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
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
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
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运输次数
运输量(吨)
第一天
2
16
第二天
4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口述目标。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本课在这一环
节的设计
,不仅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同时还改变了以往教师对于学生提问“大放手”,
让学生漫无边
际提出问题所造成的弊端,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
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
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打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依案导学,自主建构
第1页共6页
师:现在结合我们提出的问题,请填写学案的第二部分的1-5小题。
学 案
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型 预习
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预
习
过
程
二、比例的意义
1、观察情境图,说说你发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分别写出货车第一天、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并求出比
值?
我发现 。
3、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可以将它们写成等式
( )∶( )=( )∶( )
小结: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例如:16∶2 = 32∶4
通过看左边的比例,我知道了:组成比例的
四个数, 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
内项
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
外项
(
5、16∶2 = 32∶4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错误!未指定书签。
(
)
(
)(
)
)
在这个比例中,内项是(
),外项分别是( )。
在学生独立做学案
时,老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而且注
意搜集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作
为学习素材。
[设计意图:结合学案的指引,通过由浅入深地进行自主建构,学生自学起来不难,因为
学
案中的导学问题指向明确,既突出了学习重点,又把比例尺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展示交流,矫正提升
(一)小组交流,并板书展示内容。
学生做完学案后,先
对子交流,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把巡视发现的不同做法,合理分工板书在
黑板上。
第2页共6页
(二)班内交流,展示提升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组1: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组2: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
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
成)
组3::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
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
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
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先
通过观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写出等式,从而认识
比例的共性,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同
时,通过与比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
称。
2.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
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
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
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
,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自己所写的比例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
能不能发现这个
关系!
第3页共6页
预
习
过
程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己写出两个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先说说上面比例中它们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然后计算各比例中两外项的
积与两内项的和、差、积、商有什么关系?
我发现(
),这就叫做比例的
基本性质,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出理由?
1
1
7∶10和1.4∶2
∶和12∶9
3
4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组4:我们组所写的比
例是8∶4和12∶6,然后计算了比例中两外项的积与两内项的和、差、
积、商,发现只有他们的积相
等。
组5、6:我们的发现与他们组一样。
师: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
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
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
独立验证)
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
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
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
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
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
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
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而是让
学生在自己所写的比例中计算各比例中两外项的积与两
内项的和、差、积、商有什么关系?。教师就让学
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
第4页共6页
与同伴合作交流
,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
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
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达标训练,拓展延伸
学生完成学案的当堂检测题,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教学反思:
《数
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过程。”本节课
,我以学生为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和谐、融洽、愉悦的教学氛
围,让学生在民主、合
作、互动的空间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
活动,充分激发了思维,不断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1、引导观察,留给学生自主验证的空间 <
br>在课堂教学中,力图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或创
设情
境、设计某环节,让学生讨论、合作。但自主也好、合作也罢,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留给学生
“一席之地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与空间?本节课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充分引导学生去观
察,去发现从而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一结论。
这时学生的认识是肤浅
的,模糊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验证的
环节:“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
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验证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
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在
验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同时增长智慧
让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
奠定新知识的起点;于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
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
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我用别的方法也作出了判断”
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
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
第5页共6页
前的不知所
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
究过程,获得了成
功的体验。
学生的思维我们不能小瞧,甚至要重视,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一条河,潺潺不断地流淌着,跳
跃
着智慧,并时常飞溅起创新的浪花。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如果我们再按传统的教学程序展开,学生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已
经
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失去对学习过程的热情。而如果让他们的学习都是从自己独有的数学现实出
发来建构
知识,这就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就有了课堂上的
精彩。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