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22:容斥问题(含解析)
怎么会得艾滋病-野战师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22:容斥问题(含解析)
容斥问题
【含义】
容斥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重要方法,在计数时要求注意无一重复无一
遗漏,为了使重
叠部分不被重复计算,人们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不考虑重叠
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
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
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
重复,
这种计数的方法称为容斥原理。
常见的容斥问题有两者容斥、三者容斥两种。
【数量关系】
★ A∪B
= A+B - A∩B
★ A∪B∪C = A+B+C - A∩B - B∩C -
C∩A + A∩B∩C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
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
重复。
可画文氏(韦恩)图来解题。
例1:
有两块木板各长50厘米,
把两块木板钉成一块长木板,中间钉在一起的重
叠部分长8厘米。
钉成的木板长 _____ 厘米。
解:
1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重叠问题时,要注意重叠
的部分不能重复计算。
2、两块木板一共长50+50=100(厘米),
如果钉在一起,说明原来的两个
8厘米变成了一个8厘米,这样
钉成的木板比100厘米少了8厘米,
所以钉成的木板长100-8=92(厘米)。
例2:
有两张各长20厘米的纸条,粘贴在一起后的总长是36厘米,
那么重叠部分长(
)厘米。
A、2
B、4
C、8
D、16
解:
1、此题考查孩子的应用能力、运算能力。
孩子没有进行画图理解,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思考.
没有找到总长度与重复部分长度之间的关系,在后面计算时出现
错误。
2、两张纸条如果没有重叠,
那么一共长20+20=40(厘米),
而重叠后的长度是36厘米,短了40-36=4(厘米),
说明重叠部分的长度是4厘米。选择B。
例3:
某班在短跑、投
掷和跳远三项检测中,有4人三项都未达到优秀,
其他人至少有一项是优秀.
下表是得优秀的情况,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解:
根据题意画图
2、我们可以先算出19+20+21=60(人),
但是这里有被重复算的和漏算的,我们要注意减去重复的部分,
加上漏算的部分。
<
br>3、由图可知,6、9、10人都是两两重叠的部分,被多算了一次,
要减去:60-6-9-1
0=35(人),
但要注意,图中的3人,在计算19、20、21的和的时
候被加了
三次,在“-6-9-10”的时候又被减了三次,
那么相当于漏算了这3
人,所以我们应该将漏算的3人加上,
35+3=38(人),这38人是至少有一项达到优秀的人数。
算全班总人数,还需要加上三项都未达到优秀的4人。
所以共有38+4=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