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荷花仙子
15.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图文结合)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小儿垂
钓”,“垂钓”是钓鱼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笔顺: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老师范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
“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
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
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
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停顿、重音)
X|k |B | 1 . c|O
|m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试抽背古诗。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
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
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
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教学反思:
在这两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
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
节
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
习
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注意让学生倾听,指名评价。]
2.
找出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叙述的顺
序。
3.
结合课后习题第 2 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诚实的格言。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展示课件第四屏)
2.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展示课件第五屏) 4.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
用。
5.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节课。我
们继续研读课文,
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钓鱼和放鱼”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变化。
(一)体会钓鱼的过程。
(展示课件第六屏) 1.理解“涟漪”的意思。
2.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体会钓鱼时的心情。(展示课件第七屏)
1.理解“小心翼翼”的含义,用
“小心翼翼”
练习说话。
2.理解“翕动”的意思。
3.出示鲈鱼的相关资料。(展示课件第八屏)
4.体会“我”和父亲的心情。
5.引导学生读出“我”的感情。
(三)体会放鱼的过程。
本环节旨在承上启下,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展示课件第九屏)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什
么呢?
[让学生多元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2.父亲做得对不对?(展示课件第十屏)
3.你感受到父亲是怎样的人?
4.体会“我”的心情。
.5
补白。(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四)指导朗读 8、9 自然段。三、
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中彩那天》和《尊严》,
想一想,这两篇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和父
亲
钓鱼和放鱼的过程,感受到了父亲是一个严格
遵守社会公德的人。那么 34
年过去了,这件事又是
怎么影响作者呢?
二、研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
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小时候
“我”和父亲钓鱼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
示?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
的鱼。但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
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展示
课件第十三屏)
①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
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②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
让他们感悟到,“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
指
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
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此处补白旨在深化课文
的内容。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
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当
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
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
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
语。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①“道德抉择”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举例
说明。
②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三、回归整体,再次感悟作者的情感
1.
课文是按着“钓鱼——放鱼——启示”
的顺序来记叙的,想一想“我”的情感发生了几次
变化?是怎么变化的?
(“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
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
领
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
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2.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和
父亲的人格。
四、拓展与练习
1.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
他们说什么?
2.
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启示,
写一写。
板书设计:
3 钓鱼
钓鱼
放鱼
得意
不舍
启示 获得勇气和力量
语文(S)教学设
计
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
册课 文:4* 爷爷的芦笛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 在
爷爷的笛声中
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
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
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
阅读
,自行探究,自我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
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
爷笛声的不同感受。指导学生通过找、
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
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
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
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 6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
br>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
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
课前准备:
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