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说课稿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981年属什么生肖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说课稿
二数组:王春红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
内容,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没有
多媒
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
是大多数学生
能做到正确填写长度单位,但是不能适当估测物体长度,而个别
学生还是无法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对厘
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
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
子能够不
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熟练运用1米=100厘
米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线段的特点,会画、
会数线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
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乐
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在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正确填写物体长度,
熟练运用1米=100厘米进行换算。
难点:通
过合作,能用刻度尺度量物体和画线段,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学
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说教具
刻度尺、卷尺 、
五、说教法
新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更有效
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
内容和编排特点,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
用探究发现和启
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并适
时
地进行演示,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逐步推到概括得出结论。我这样做的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主
动探究知识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说学法
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于是我改变过去
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性
的学习方式,
在学法的引导上,我采取让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发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室的引
导下得出结论。在引导探索时我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发
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七、说教学流程
八、练习题设计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
看哪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
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58(
)”。生补充“厘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密切数学与生活
实际的联系。
2、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师板书)
(1)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2)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
么?指名回答
用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1厘米,哪些物体大约1米?
(3)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整体把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回忆并发现,
学生整体把握情况,以便串联,最后给
以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3、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2( )
图钉的长大约是1( ) 课桌长约1( )
操场的旗杆高10( )
1根黄瓜长约21( ) 1枚曲别针长
约( )
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黑板长约( )米 你的身高是( )米
(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数( )次是5厘米,数( )次是1米
(2)计算
15厘米+8厘米=( )厘米 16厘米-9厘米=( )厘米
6米 -5米
=( )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 )米( )厘米
1米7厘米+2米 =(
)米( )厘米
(3)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
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
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
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的学
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
上拿出厚1米
的课本看起书来。
你为什么笑啊?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
(4)填一填
用刻度尺测量时,先把刻度尺的( )刻度对准物体的(
)端,再看物
体的(
)端对着刻度尺上的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果物体的右端对
着刻度尺的9,则物体的长度就是(
)
(5)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的一端对着尺上的1厘米处,另一端对着
8
厘米处,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
(6)这是一支粉笔,请你把估算的长度写
在草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
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指名演示 小组合作
你拿我猜
(7)现在我请一名同学用刻度尺来量黑板的长,之后,让另一名同学用卷
尺测量(
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
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
边有多远,通常用米做单位。
(8)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正
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
(9)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5、方法应用(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
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
本环节还原数学活动活泼的建构过程,通过自己的测量,清楚地形成1厘米
、1
米的直观表象。讲练结合,变式延伸,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作用更加
突出,有利于
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累计、加工进行重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的效果,系统连贯的在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
5、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有知
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使重点知识再头
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
的概括能力又训练
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认识米 用米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米 用米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的第三
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
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
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
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
米 用
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
位。学好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
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br>
教材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烦,从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
着又通过画、
比、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较长的
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结论。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
生的认知水平,
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
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
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积累学生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
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
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
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进行正确的测量是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
长度观念则是本
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法
为让学生掌握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量,我放手
让学生操作体验、合作交
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行学习。<
/p>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通过观察活动、估测活动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培养他们<
br>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认真细心、勤于思考的学
习习惯,让他们在发
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
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
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
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
数学学习习惯。
3、演示法。对米尺进行演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与学生一起用
肢体表示出1
米的长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
趣。
四、说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等实物。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
一起参与互动,共同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伊
始,我就播放一
段录像:一生拿着10厘米长的直尺在讲台上量黑板边的长度,另一生拿着20
厘米长的直尺在教室里量教室到底有多长。他们累的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学生会
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进而思
考“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认
识米 用米量》。
这样设计,即能引起学生兴趣,
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例4首先解决认识米的问题。我打算分这样几步完成:
1、认识米尺
多媒体课件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引导学生
观察后得出1米=100厘
米,为估量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知道米用“m”
表示。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
6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测量长度的
工具,拓宽知识面。
2、画一画
在黑板上用米尺画出1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认识,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3、比一比
(1)从学具盒里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师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
长度观念。
(2)伸开双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发现伸直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
再次建立1米的长度
观念。
这样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
生仔
细观察的学习习惯,突破了重点。
4、小儿歌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
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
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后,我会和学生来一首互动小
儿歌:
师:伸开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开我的1——米。(伸开双臂)
师:抖抖你的1——米。(抖抖双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学着老师的样子抖抖双臂)
新课标说明:教学活动在面向
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
的材料和思维空
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知识“人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满足有能力学生的学习
欲望。
5、找一找
接着,我又设计了找一找活动,
“睁大双眼,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
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
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使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
活中数学现象的眼睛。
例4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用米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这样突破重点
的:
小组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1、量出1米、2米、3米长的绳子。(第1、2小组合
作完成:第1组同学
拉绳子,第2组同学量,一对一。然后,第2组同学拉绳子,第1组同学量,
一对一)
2、先估测,然后量出黑板边的长、教室的长是几米。解决课始录像上的问
题。(第3、4小组合作完成:第3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4组同学观察结果。
然后,第4组同学量
黑板边的长,第3组同学观察结果。)
3、先估测,然后量出组里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厘
米,或者说是()厘
米。(第5、6小组合作完成:第5组同学给第6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然后,<
br>第6组同学给第5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
最后,学生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时,整节课进入高潮。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新课标明确表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
积极性,引发
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课本第8页练习一第4题的内容,
我自编了一个数学小故事:秋高
气爽,天气晴朗,小红在公园跳绳,累了,她
就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时,跑来了一只小猫,依偎在她的脚
边。根据故事进展,
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依次判断一根跳绳、一把椅子、小猫身高比1米
长还是比1米短。
四、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米
,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量黑板边长、教
室长、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学到的本领真不少,希望大
家在今后的课堂上学到
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说课稿
《认识线段》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
一单元内容。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
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一类的内容,有较丰富
的生活经验,
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
物的
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
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
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
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
、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
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毛线(长短不一,颜色不一,粗细不一)、长方形纸片,
直尺
课堂
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
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
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八个部分:
一.直观认识。 <
br>1.请每个同学举起手中的毛线。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会观察到有长短
,颜色,粗细的不一样。)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
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
段的本质特征。)
2.请每个同学在认真观察,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是一样的。
这个环节学生最基本
能发现手中的毛线是直的。
二.讲解概念
1.通过直观的认识后,由教师讲解线段这个概念
:像我们刚才手中这一条
直直的毛线,就可以看做是线段。(这句话的讲解中,教师要突出直直的,这<
br>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还有一个词是是看做是,数学的是严谨的,不能说这条
毛线是线段,并让学
生也举起毛线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2.直接告诉学生:手捏住的毛线线的两头,在数学王国里叫做线段的端点。
3.引导学生观
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从而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
端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4.教师板书直接让学生明确线段是怎样表示的。
三.找线段。
1.让学生找找我
们的教室里有哪里地方可以看做是线段?比如课桌的边,
课本的边,并让学生摸一摸线段,说说线段的两
个端点在哪里,让学生加深对
线段的体会。
2.找线段这个环节的最后,我先让学生完成想想
做做的第一题,一个辨认
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四、折线段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说: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然后请学生来展
示他折的线段,并说说两个端点在哪里?
2.你能折出比刚才长的线段吗?让会折的同学来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刚才短的线段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
五、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两步教学:
1.先让学生运用刚刚
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教师在这个环节
不做示范,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最大的空
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
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2.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
么?
六.数线段。
1.让学生完成教材习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七、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完成练习,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说说连接两点可
以画几
条线段?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下面有三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
段,可以连成几条线段?让学生先读
题,然后再画一画,最后说说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围成之后是一个什
么图形?
3.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这一题是本节课
的难点之
一。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提出每
两点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就是每一
点都要和其他点连一次。学生只有理解了
每两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道题,画出6条线段。
八、全课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并能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两个端点)
找、折、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