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种修辞方法

余年寄山水
887次浏览
2020年12月06日 22: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经常掉线-撼动是什么意思

2020年12月6日发(作者:阮研)


修辞手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构成的 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比喻一般可
以分为以下三种:
(1)明喻: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像” “像**一样” “仿佛” “好像” “犹
如”等比喻词。 如: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2)暗喻:有本体 喻体,常用“是” “变成” “成了”等比喻词。如:太阳是个忠实的
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
(3)借喻: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
丝。
2、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比拟一般分
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特点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人来写,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比拟要恰当。如:
油蛉 在这 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2)拟物:是把人当物来写,运用比拟是要注意人和物一定要有 相近或者相似点。如:敌
人已成为 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3、夸张 夸张是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一般
有以下三种形式:
(1)扩大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或高、多、强等)处夸。如:白发三千丈,
缘 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或低、少、弱等)处夸。如:山,快马 加
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3)超前夸张:是故意把后发生的事说成是先发生 或者同时发生的。如:还没喝到嘴里,
心就醉了。
4、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 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而语气相一致的词组或句子,
成串排列,加强气势,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修 辞手法。 如: 飞机在空中灵活地做着
各种动作, 时而盘旋上升, 时而俯冲下降,时而翻着跟头, 时而侧身飞行。运用排比句时,
要注意各分句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合理 地安排各分句,读
起来才能一气呵成,表现出磅礴的气势。
5、对比 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一种修
辞手法。 对比手法能更鲜明、更有力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 运 用对比手法时,必须能表现对比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是必须相反
的或相对的。用来对比的词语,意义要 鲜明,能鲜明对立事物的矛盾,选用反义词或意义相
同相反的两个比喻,更能加强对比的 表达效果。如: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前后
两个句子中的两对反义词,体现了鲜明的是非观 和坚定的立场。
6、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问题。设问也叫设疑、提问。设问能够引起人们的注
意,启发我们去思考,使所要强调的意思更加突出。 如: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
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2)反问是心中 没有疑问,而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
是:问而不答,答案其实就在句 子中。 反问如果句子形式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的;如果
句子形式是否定的,意思就是肯定的。它的作 用在于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
更加鲜明、强烈。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 么会忘记?
(3)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是自问自答,通过自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以 便
进一步 地作出说明;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句子之中,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用
不容置疑的语气表 达鲜明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
7、双关 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或一句话具有 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
手法。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1)谐音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语义双关。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8、对偶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
反 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1)正对:即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 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
鸟飞。
(2)反对:即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即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即从巴
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9、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 用。引用分
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接引用) ” “失败乃
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间接引用)
10、反复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 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手法被称
为反复。反复有以下两种形式: (1)连续反复。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
吧! (2)间隔反复。如: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
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 凡的树!
11、反语 以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1)
表示讽刺的反语。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
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
幸全被这几 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 (2)习惯性的反语。如:你这地
方真难找,我好容易才 找到。(3)表示亲密感的反语。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
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荷花淀》 )
12、顶真 顶真就是用上一句的结尾来做下一句的开头,是连接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的修辞手法。也 称作“顶针” “联珠” “连环” “蝉联” 。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反
映事物间的连锁关系,能使句子结构 严密,语气连绵,音律流畅。因此无论 是议论文、记


叙文或诗歌,都经常使用这一修辞手法。如:有 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 有个张木匠,张
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赵树理《登记》 )
13、通感(移觉) 通感是指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
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感官 上来的修辞方式。其修辞效果在于:能渲染和深化诗文意境,启
发读者通过联想来体会其中韵味。 如: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把“清香”这一嗅觉感官变为“歌声”这一 听觉感官。 又如: “瑶台雪花数千
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 )把视觉转变为嗅觉,使读者
更能形象地从雪花的特征入手把握它的皎洁、美丽。 通感要靠词语的移用才能实现,移用
过程中,往往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感觉的转移更为生动形象。
14、移就(移用) 移就是指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为了表达的需要,把本用来形容甲事物
的 修饰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词语活用的方法,通常把形容人的修
饰语移用到物上 。 如:“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
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 实社会的不调和。( ”《锁忆》“倔强”一般用来刻画人物
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 ) ,作者以“移就”的修辞方式,表现鲁迅先生倔强的
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5、回环(回文) 用相同的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形式上表现为词语
相 同而语序相反。如:“水潭中潭水响” 。
回环与顶真的区别:
(1)回环是一种使用词语回环往复的修辞,句子的前后组成部分是一样的。如:客上天然
居, 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2)顶针是用前
一句的末字(词 )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句子的
前后组成不同。如: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16、婉曲 婉曲是故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与某 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来婉转曲折地
表达该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分为“婉言”和“曲语”,修辞效果在于 含蓄委婉、幽默风趣。
婉曲不直接说出本义,而换用一种含蓄的说法将本意表达出来。 如:“部队转进某地。 ”
这是委婉地表达作战失败,撤退到某地。
17、互文 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当理解为“不以外物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主人
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应该当理解为“主客都下了马坐到船上”。

智富惠-有个人歌词


康顿庄园-5年级上册数学书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主人寄语图片


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简单朴素的网名


科技兴国-未来多子多福


表面的和平-话务员


徐佳莹好听的歌-关务


广告分析-初中生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