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文园地二教案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巡山小妖精
997次浏览
2020年12月07日 08: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林业大学录取分数线-希腊许愿池

2020年12月7日发(作者:仰廷宣)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可按照板块依次进行教学,注意每 个版块内容难度方面的梯度
上升特点,注重实践运用。
梯度上升特点:从整体上看,本次语文 园地学习内容按照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
结合,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段落这样的一种梯度上升的。从每个 版块内容看,其
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实践运用:1.“交流平台”的第三个环 节是“读了寓言,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
人和事”,可以让学生再列举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来说明 寓言故事中的道
理。2.“书写提示”要求学生先看后写再对照,给予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
交流平台
1.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复述。
2.结合自身生活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词句段运用
1.能正确掌握“ AABC”和“ABAC”格式的词语特点,并能进行独立列举,如“依
依不舍”“津津有味”“无法无 天”“无影无踪”。
2.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使用。
3.了解通知这一应用文的书写规范,并能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写作。
书写提示
1. 了解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即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偏旁在左
侧,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如“艳、植、睛”。上下结构的字,偏旁在上方,
整个字要写得上小下大,如“霜、害、最”。
2.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3.养成先看后写再对照的写字习惯。
日积月累
1.能正确认读这9个成语,做到读准字音,读熟词语。
2.了解这些成语背后所隐含的寓言故事。
3.了解这些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PPT。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搜集“日积月累”中9个成
语所包含的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3)
一、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布置预习,自主回顾
回想一下自己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人和事?
2.复述寓言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寓言故事说清楚。
(1)教师先进行示范性复述,学生认真听。
例:《揠苗助长》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 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
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管事 物的发
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例子,想一想,要把寓言故事复述完整,需要哪些
要素。
教师点拨:
古代——时间;宋人——人物;拔苗——事情;禾苗枯萎——结果。
如果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蕴含的道理。
学生归纳,复述寓言故事需要包括五部分: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
3.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引导。
例:《叶公好龙》:叶公喜欢龙,家里到 处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后,去
拜访他。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这个故事比喻表面爱好 某种事物,实
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南辕北辙》: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


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
向,才能充分 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
的作用。
《买椟还珠》:楚 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用名贵的木材,雕了一只
盒子,又用各种方法,把盒子装饰得很美观 ,使盒子散发出香味,然后把宝珠装
进盒子。有个郑国人,看到这个装宝珠的盒子那么精美,就出高价买 了去。把盒
子留下却把宝珠还给了那个珠宝商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主次分明,不
能取 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学生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容易遗漏复述的五要素中的某个环节,而且 对故事所
蕴含的道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及时跟进指导。
4.联系实际
这些寓言故事能让自己想到生活中哪些人和事。
要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对寓言故 事所反映的道理有着明确的认识,
才能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预习自学
根据以下词语特点,尝试再写两个。
源源不断 念念不忘 ________ ________
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________ ________
2.师生讨论交流自学成果,从中寻找规律
(1)类似词语举例
依依不舍 津津有味 恋恋不舍
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 无缘无故
(2)观察词语格式,总结规律 诸如“源源不断”“念念不忘”之类的成语,它们前面两个字相同,后面是两个
不同的字,这种结构 组成的词语或成语叫做AABC式成语。
像“无忧无虑”“无边无际”之类的成语,它们的第一、第三 字一样,其他两字
不一样,这样的成语叫做ABAC式成语。
3.感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熟教材中列举的两段文字,注意“噘”读为“ju ē”,“皱”
读为“zhòu”。读第二段文字时尝试读出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第一段文字,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短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加点的短语,寻找特点。
嘴,眉头——身体的部位
噘,皱——动作
结论:这些短语都是由表示动作的词和表示身体的部位组成,表现了描写对象的
神态。
学生根据师生分析得出的结论,补写句子:
他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注意说话人物着急的语气。
例句:他睁大了眼睛,使劲摇了摇头:“你真是急死我了!”
(2)学生自学第二段文字,尝试寻找加点短语的特点。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读人们说的话,体会 人们惊讶、高兴的心情。然后把自己
的体会和“高兴地叫起来”作对比。
总结:通过读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推测说话者当时的心情,才能填上合适的词语。
根据结论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4.学写通知
(1)读通知,找一找,一份完整的通知由几部分构成。
师生合作解析通知的组成部分:
标题,正文,落款,时间。
学生第一次接触通知这一类型的应用文,因此在这一环节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
常重要。
(2)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应由几部分组成?
4月9日下午3点——表示时间
全体同学——被通知者
操场——地点
观看文艺表演——通知的事情


少先队大队部——落款(通知者)
4与7日——写通知的时间
在解析正文的过程中,教师应用严谨的语言对学生加以指导。
(3)按照通知的书写规范,根据课本要求写一份通知。
例1: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通知
3月3日(星期五)上午10点,请各班班长在一楼大厅领取本班同学新校服。
解放北路小学
2019年3月1日
例2:通知班上同学参观博物馆
通知
4月10日(星期一)上午8点,请同学们在学校正门集合,坐车参观市博物馆。
解放北路小学
2019年4月7日
第二课时(34)
一、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预习自学
仔细观察“书写提示”列出的8个字,找出它们的偏旁,把偏旁和另外一部分作
对比。
2.检查自学
明确每个汉字的偏旁:
艳——“丰”字旁,静——“青”字旁,
植——“木”字旁,霜——“雨”字头,
睛——“目”字旁,害——“宀”字头,
最——“日”字头,需——“雨”字头。
3.师生合作找出这些汉字字形特点
(1)汉字各部分的占格情况
左右结构的字: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左 侧,整个字就要
写得左窄右宽,比如“艳、植、睛”这三个字。


上 下结构的字:同样是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上方,就要
写得上小下大,比如“霜、 最”这两个字。
(2)找一找这些汉字主要由哪些笔画写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汉字都是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但是这些笔画的长短是
不同的。
(3)学生根据总结的书写规律和注意事项进行写字练习。
二、集腋成裘,感悟经典
1.自学预习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读准字音。
(2)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这9个成语分别对应哪些寓言故事。
2.检验自学成果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好这些成语。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自相矛(máo)盾(dùn) 杞(qǐ)人忧天
3.小组合作展示成果:交流搜集的寓言资料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寓言,教师应进行及时的点拨指导。
邯郸学步:出自《庄 子•秋水》,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
郸人走路的姿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 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
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 反而把原
来的本事也丢了。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讲的是齐宣王派人吹 竽,一定要三
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
几 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
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故事讲的是有个人要偷一口钟,想要背着
它逃跑,但 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
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 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
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故事讲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 p>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
夸耀自己的 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用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 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
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
船里掉到水中, 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 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
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 能只凭主观愿望,
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 •齐策二》,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
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 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
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 喝这
壶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
续画蛇,说 :“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
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 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
喝了下去。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 的人。后以“画蛇
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杞人忧天: 出自《列子•天瑞》,故事讲的是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
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 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故事告诉人们
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井底之蛙:出 自《庄子•秋水》,故事讲的是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它很快乐,
但是它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孤陋寡 闻,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杯弓蛇影:出自《风俗通义•怪神》,故事讲的是应郴请杜宣饮酒 ,挂在墙上的
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
病 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
鬼,妄自惊扰。
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
课后反思:





旅游资源开发-吉林市旅游


纸花的折法-内存不足怎么办


歌曲神话-时尚女模头


兰州商学院录取分数线-物候学


五水共治是哪五水-动物迁徙简笔画


养猫记-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防范-星期二


冬季安全生产-口角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