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浪漫情侣网名-侦探小说推荐
第二单元
教材解析
本单元以寓言为专题,选编了寓言故事《守株待
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
鹿腿》,还有一首寓言诗《池子与河流》,从不同的故事中讲述不同的道理
。本单
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
平台”
“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另外还有“快乐读书吧”,指导
学生阅读著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本组课文,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抓住课文的
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寓意,学习正确对待事物的方
法。
《守株待兔》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有一个种田人因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
野
兔,从此以后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结果不但没有捡到兔子,还被世人嘲笑的
故事,告诉我
们凡事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陶罐和铁罐》
本文讲述了国王橱柜里的铁
罐骄傲自大,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
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化为泥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
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
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
br>睦相处。
《鹿角和鹿腿》
本文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之后奋力脱险的故事
,告诉我们尺有
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让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又要看到事物的短处,还
告诉我们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
《池子与河流》
本文是一首寓言诗,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池
子因贪图安闲而干枯,河流因奔
流不息而长流不断,告诉我们:才能只有充分利用,才会散发光彩,奋斗
的人生
才有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31个生字,学会31个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
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4.学编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3.结合实际生活,学习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
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
使道理更深入人心。
2.通过课本剧和小练笔的形式,深入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守株待兔
设计说明
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的一池荷花盛开时的
情景,以及“我”陶醉在此景中,
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
,表达了
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我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细心观察,感受荷花
的美,
再通过读文,从文字中感受到这种美。最后两个自然段结合配乐朗读,让
学生在意境中感受荷花的美,把
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根据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理解句意,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感知故事内容,领会人物可笑之处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课件出示】:守株待兔图片,看,这是什么?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理解“株”和题目的意思。株什么意思?指图,【课件出示】:树桩的图片
这就是树桩子,树被砍去留在地面的部分。“待”就是等待。
3.了解韩非子:【课件出示】
韩非 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
韩非为韩国
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
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
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
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宋人/有
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
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
身为宋国笑。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读准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辨形。
shǒuzhūdàisònɡɡēnɡchù
守 株 待兔 宋人 耕者
兔走触株
jǐnɡshìqílěijìwéi
折颈而死 释 其 耒
冀复得兔 为宋国笑
4.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课件出示】
守 株 待 宋 耕 触 颈 释 其
(1)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2)注意读准平舌音“宋”,翘舌音“守、株、触、释”,后鼻音“耕、颈 ”。
(3)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试着结合课文注释和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课文
词句,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交流,尝试了解课题、字义、词义。
守株待兔:守,守在;株,树桩;待,等到,得到;守株待兔,守在树桩旁等
待兔子。
3.思考:谁守在树桩旁?守在树桩旁等兔子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宋
国一个种田的人守在树桩
旁等待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4.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
这个故
事讲的是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谁),因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
的野兔,于是就丢下农具整天守在
树桩旁边等着野兔,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
而成了宋国的大笑话。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过渡:由刚刚概括的故事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则寓言是按照
怎样的顺序来写
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
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课件出示】
结构梳理:
起因: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四、理解句意,感悟道理。
探究故事的起因。
1.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出示文句并释词释义。
【课件出示】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者:……的人,表示人物身份。
走:跑。
触:碰撞,撞到。
折颈:折断脖子。
句意:宋国有个农夫。他
的田地里有个树桩。有一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
桩上,折断脖子死去了。
2.想一想:为什
么兔子会撞到树桩上?从哪个字你知道兔子跑得快?
3.说一说:农夫此时会怎么做?他会怎么想?(
农夫白白捡到了一只兔子,
喜出望外,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兔子就好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5.熟读句子,借助想象的画面进行理解性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了解故事经过。
1.引导学生说说农夫是怎么做的。出示文句并释词释义。【课件出示】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因:于是。
释:放下。
其:代词,指农夫。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得兔:再次获得一只(撞死的)兔子。
句意:于是农夫放下他的农具,一门心思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收获撞死的子。
2.观察课文
中的插图,说一说:农夫在等待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他心
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示例:他
可能会被风吹、日晒、雨淋,也可能会被家人、邻居劝阻,但是他什
么也不顾。他会想:兔子啊兔子,快
点撞到木桩上来吧!最好天天都有这样的好
事发生,这样我就不用辛苦干活啦,等着捡现成的就好。 <
br>过渡: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满心等待再有兔子出现撞死在树
桩上,用一个词来形
容就是什么?(白日做梦,心存侥幸,不劳而获……)
3.教师引读,学生边读边想象农夫的心理活动。
引读:为了肥美的兔子,这个农夫不吃饭、
不喝水,他——(学生接读)因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引读:为了肥美的兔子,这个农夫
不听邻居的劝告,也不管家人的劝阻,他
——(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引读:
烈日炎炎,地里的禾苗仿佛在呼喊:我快要渴死啦,谁来帮帮我?农
夫却——(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引读:寒风呼啸,地里的庄稼仿佛在哭泣:我们要冻死啦,谁来救救我?这
个农
夫仍然——(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4.学生试背这两句话。指名背诵,齐背。
感知故事结局。
1.质疑:农夫天天这样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如何?(地里草很
多,庄稼没有收成,也没有得到兔子。)
2.学生发言,教师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笑:被……嘲笑。
句意:他再也没能得到兔子,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试着进行背诵。
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整篇寓言连起来背诵。
指名背。齐背。
5.探究交流:你觉得这个农夫怎么样?你想对他说什么?
(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放弃劳动和努力,最终必然会一无所获。)
6.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领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齐读课文,试背诵。
小结:老师也有
一句话想送给他。(出示句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起
来读一读。同学们,《守株待兔》这篇课文
我们就读到这里了,现在“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就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或
是比喻死守狭
隘的经验,不知道变通。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
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农夫这样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时常被幸运眷顾,但是,
真正的幸运必然源于努力
耕耘,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
点,好好学习,好好努力。
五、回顾积累,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一讲或演一演。
3.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小结: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道理。它告诉我们,在生活
中,不要做《守株待兔》
故事中的农夫。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课外读一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
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白日做梦 坐享其成
不劳而获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6.陶罐和铁罐
设计说明
课文讲述了发生在陶罐和铁罐身上有趣的故事。全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
讲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后半部分讲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出土变成了文
物,铁罐却早已氧化消失
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
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
到别人的长处。教学中,我放
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还让学生仿
照课
文编写寓言,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
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骄
傲、懦弱、谦虚、代价”等词语;
2.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
陶罐的“谦虚”,
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掌握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2.理解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本文的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由此准确
揣摩它们的性格特点,了
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和而不软弱。
2.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朗读练习,
进一步深化对语言
文字及故事主旨的感悟。
教学难点
带着问题在读中思考,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
育。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文中新词。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初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结
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请跟老师板书“陶”(课题已板
书在黑板上),注意它的第一
笔是“横撇弯钩”。(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
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预设):陶罐是什么物品?
师:陶,是用黏土烧制成的。(【课件出示】:陶罐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1)圈画词语: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
(2)理解词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或是结合上下文
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3)做标记: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分别标记陶罐和铁罐说的话,与同桌试
着分角色读一读。
2.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jiāoàoqiānxūnuòruòtíchénpěnɡdài
骄 傲 谦 虚
懦 弱 相提并论 尘土 捧起 古代
jiàtáoɡuànnǎochúɡuìxīxiōnɡmiè
价值 陶 罐 恼怒
橱 柜 奚落 兄弟 轻蔑
biànsuìmùchǐshìfùɡōnɡdiàn
争辩 碎片 和睦相处
羞耻 流逝 覆灭 宫 殿
tāyíxūjuéyōpǔsù
倒塌
遗落 废墟 掘开 哟 朴 素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翘舌音“弱、尘”,前鼻音“谦、罐”。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4)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骄”:左窄右宽,“马”下面的一横变成了提。
“谦”:左窄右宽,注意右面部分,注意书写顺序,右边的第四笔是横折。
“虚”半包围结构,注意虎字头里面的“七”笔顺是:横、竖弯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课件出示】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铁罐仗着坚硬,常常奚落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
旧光洁、朴素、美观,非常有价值,而铁罐却
消失不见了。
2.引导学生圈画表示时间的词句
,按照时间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时间
在流逝。许多年过去了。)
【课件出示】结构梳理:
第1~9自然段:写铁罐奚落陶罐。
第10~17自然段:写时间流逝,许多年以后,陶罐成了无价之宝,铁罐
消失无踪。
3.探究交流,初识故事角色。
(1)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中角色的初步印象。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文填空。
过渡:故事中的铁罐和陶罐各自都有什么短处和长处呢?它们的结局又如
何?同学们,请大家认
真研读课文,试着将表格中前三栏填一填。
名称 短处 长处
坚硬
结局
消失了
性格特点
给你的启示
铁罐 易氧化
陶罐 易破碎 耐保存 成为文物
(3)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4)汇报交流。先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教师指名汇
报,集体完成表格中
“短处、长处、结局”三个栏目的内容填写。
(5)相机补充“氧化”的资料。
【课件出示】
氧化——铁的失踪氧化 也叫氧
化作用,指物质跟氧化合,也泛指物质在
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空气中的氧气的化学性质很
活泼,能助燃。
它能同铝、铁、铜、钾、钠、钙、镁、钡等多种元素直接化合成各种氧化物。金
属生锈,煤、柴燃烧等都是氧化现象。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同氧化合生成氧
化铁,即三氧化二铁——
红褐色粉末。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水合氧化物。经过较长的时间,
铁罐层层被氧化直至最后完全
被氧化而成为粉末。这就是铁罐最后无影无踪的原因。
4.引导学生朗读对话。
(1)找一找,陶罐和铁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对话?(4次)
(2)与同桌合作,将对话多读几遍,尝试画出表示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
语。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指名学生表演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过渡: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位“演员”读得怎么样?你觉得怎样读更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
里,陶罐和铁罐各自都有什么不同的性格特点?它们的
结局又给人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
。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6 陶罐和铁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学编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陶罐的谦虚却不软弱,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陶
罐的语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国王 骄傲 傲慢 谦虚 懦弱 神气
相提并论
住嘴 王朝 尘土 光洁 美观 古代 价值 动手
2.指名简要说说故事内容。
过渡: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陶罐和铁罐。)它们分
别有哪些长
处和短处?(铁罐坚硬,但是会氧化;陶罐易碎,但是耐保存。)它们最后有什
么不
同的结局?(陶罐成了无价之宝,铁罐消失无踪了。)
3.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1.师:
铁罐常常奚落陶罐,那他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请读课文的第1~6自
然段,读读铁罐的话,看看铁罐是个
什么样的人?
【课件出示】出示:1~6自然段
生预设:铁罐很傲慢,自以为是……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其实文中也有很多这样
的词语。
【课件出示】出示课件:“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师:老师把“
傲慢”变成红色,那么“傲慢”是什么意思?(生:骄傲)。
傲慢是这句话的关键词,通
过“傲慢”,我们能知道说话人当时的神态,还能理
解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还能让我们读出傲慢的
语气。谁来试一试?指导生
读,评价)(板书:傲慢)
2.师过渡:傲慢表现人物神态
的关键词,而且这些关键词出现在对话时的旁
白(提示语)中,对话中的旁白可在句子中有三个位置:句
子中、前、后。请你
找到旁白后再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关键词。
生:同桌合作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师生汇报交流)
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板书:
谦虚)
3.
师:将说话人的神态动作带进对话中去,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内
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小
组间比赛)
(二)学习第7~9段,学生自己归纳表达陶罐和铁罐神态或心情的词语。
师过渡:关键词能让我们一下就知道人物的神态动作,可是作者有时不会在
提示语中加上这样的词。【课
件出示】(出示课本7~9自然段。)
1.请读7~9段,考虑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心情变化?小组
内讨论并确立一个
最恰当的词语加到句子中,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
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说,“走着瞧
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2.小组汇报学习。
a.生(小组代表)预设:陶罐很谦虚、不生气、和气……铁罐:发疯、更加
生气、怒火冲天……(板书:争辩 愤怒)
b.引导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生评价。
C、分角色朗读铁罐和陶罐之间的对话(2~9自然段)。
①教师读提示语,一生读铁罐,另一生读陶罐的话;②自由组合读(去到旁
白)。
【课件出示】出示: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
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
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
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
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3.总结陶罐和铁罐各自的优缺点。
师:铁罐那么傲慢,究竟为什么?
生预设:因为铁罐很坚硬,所以它很骄傲。(板书:坚硬)
师:陶罐那么谦虚,他为什么不跟铁罐碰一碰?
生预设:因为陶罐很容易破碎。(板书:易碎)
师过渡: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那是无法比较的。难道陶罐一点
长处也没有了吗?
(三)学剩余自然段
【课件出示】:默读剩余自然段,按课文内容填一填。
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 )、( )、( ),而铁罐(
)
了。
预设:陶罐:朴素、美观、有价值,铁罐:什么也没有了
师:易碎的陶罐成为了古董,坚硬无比的铁罐却变得无影无踪。从这篇课文
中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预设:不能光看到别人的短处,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师:对呀,我们要正确看待
自己和他人,因为人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童
话故事学完了,铁罐的结局让人感到悲哀。
三、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1.小结:同学们,其实,陶罐、铁罐和我们人一样,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或许我们也会犯铁罐那样骄傲自大、傲慢无礼的错误,但老师希望学过这篇课文
以
后,我们都能像故事中的陶罐那样,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在看到自身优点的
时候,想想自己还有哪些不
足;听到别人的批评,要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有这样
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还要更多地去发
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尊
重别人,这样才能和大家和睦相处。
2.演一演:演一演这个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寓言
的魅力。
3.读一读:课外阅读《伊索寓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跟同学交流。
四、板书设计。
6.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短处)易碎 坚硬 (长处)
谦虚 傲慢
争辩
恼怒
(长处)美观 无影无踪 (短处)
7.鹿角和鹿腿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浅显易懂,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
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教学中,我采用读议结合的
方法,通过鹿对自己的角
和腿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及原因,使学生领悟故事要说明
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皱、配”等9个字,其中四个多音字“称、禁、撒、挣”,会<
br>写“鹿、塘”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感受其内心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读懂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寓意并有所启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扫清阅读障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动物猜谜导入。【课件出示】
(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鹿角和鹿腿)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鹿角和鹿腿怎么啦?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给鹿带来了什么?课文讲
了一个什么故事?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做到不多字、不漏字,圈出本课
生字。
(2)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认读生字新词,正音辨形,书写生字。
(1)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正音。【课件出示】
lùtánɡyìnɡxīnshǎnɡyúnchènzhì
鹿角 池塘 倒映
欣 赏 匀 称 别致
jìnzhòupèiyuànchuánāi
不禁
皱眉 搭配 抱怨 传来 哎呀
shībīsātàn
狮子
逼近 撒开 感叹
(2)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自主识记。
本课需要掌
握“称、禁、撒”3个多音字,可以让学生根据词语语境选择正
确的读音;“哎、叹”和嘴有关,所以是
口字旁;“鹿”可以利用字理识字法识记;
“塘、映、赏、狮”可利用形声字特点进行识记;“致”可以
与“到”区别偏旁
记忆。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
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件出示】
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
的角,而抱怨四条难堪的腿,当狮子扑来时,
鹿有力的长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美丽的角却险些让他丧了
命。从此,鹿改变了
对自己角和腿的看法。
(板书:角:美丽 险些丧命 腿:难看
帮助死里逃生)
4.小结:概括内容,脉络清晰,层层深入,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文章。
四、品读感悟,初识小鹿。
1.【课件出示】鹿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1、2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片,这是一只怎样的鹿呢?课文第1自然段用了
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
?(漂亮。)如果你就是这只美丽的鹿,当你站在水边看到
自己的倒影时,你会产生什么想法?你会做些
什么?(学生自由表述)那么,故
事中的鹿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2.指出比喻句,仿照句子说一说。
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示例:月亮圆圆的,像一轮玉盘。草地软软的,像一块地毯。蒲公英毛茸
茸的,像一个绒球。
3.教师指导朗读,体会鹿的心情。
过渡:正是因为池水清澈,所以鹿在喝水的时候忽然发现
了自己倒映在水中
的影子。产生了什么想法?(“咦,这是我吗?”)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倒影,内心充满惊讶和怀疑,有点不敢相信。)
4.齐读第1、2自然段,重点读好能体现鹿心情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小结:鹿发现了水中的倒影,一开始是十分惊讶和怀疑的——它从来没有注
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很
快它就开始仔细欣赏自己的影子了。在这个过程中,它
的心情产生了一些变化,是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变化?下节课,我们
再一起探讨交流。
课下讨论:哪些是外在美,哪些是内在美?你觉得内在美和外在美哪个更重
要?
六、板书设计
7 鹿角和鹿腿
角:美丽 险些丧命
腿:难看
帮助死里逃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究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2.深入理解,由故事中的道理联想到现实世界中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鹿的心情变化,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匀称 不禁
皱眉 配得上 抱怨 逼近 撒开
挣脱 小鹿 池塘 倒映 欣赏 一致 狮子 叹气
2.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鹿角和鹿腿》,看看鹿怎么因为角
险些丧命,却又
因为腿,保证了性命。(板书:鹿角和鹿腿)
二、研读课文,感受变化。
(一)欣赏美角,抱怨细腿。
1.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快速找出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评价。
【课件出示】
·看到角时:“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
丽的珊瑚!” ·看到腿时: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
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
2.引导学生交流鹿对“角”的评价。
(1)交流汇报:鹿是怎么欣赏自己的影子和“角”的?
【课件出示】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故意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
展示自己的美。)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不着急离开”“欣赏”,看
得出鹿此时很骄
傲,都自我陶醉了。)
·“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p>
(从两个“多么”可以看出鹿内心是无比骄傲的,把角比作珊瑚,表明它对自己
的
角由衷欣赏。)
(2)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怎么样?(愉悦,自我赞叹,自我陶醉。)
(3)谁来读一读鹿的话?把这种感情试着读出来。
(4)想象一下,除了角,鹿还会夸自己
的哪些地方?(光滑的皮毛像缀着
花纹的缎子,灵动的双眼像纯澈的宝石,等等)
3.引导学生交流鹿对“腿”的评价。
(1)过渡:鹿正陶醉于自己美丽的角呢,一阵风吹过
,池水泛起波纹,他
忽然看到了自己的双腿,心情一下子变得怎么样了?(不高兴)
(2)从哪里可以看出鹿不高兴?(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从这样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自己的腿很不
满意。)
(4)谁来读一读鹿的话?你读懂了什么?(鹿对自己的腿很失望,觉得细
腿配不上角,但这又是改变不
了的事实,他觉得很遗憾,怅然若失。)
4.对比朗读鹿看到角和腿时说的话,注意读出鹿的不同态度和语气。
5.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从中体会鹿对“角”和“腿”的不同态度。
(二)美角遇险,细腿逃生。
过渡:这样的腿就这么让鹿不满意吗?是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
就在鹿无精
打采地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鹿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
一件
什么事呢?
1.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试着概述故事的发展变化情况。
【课件出示】
鹿正准备离开时,突然遇到一只狮子。在逃跑的过程中,鹿角被树枝挂住了,
差点被狮子追上,
幸亏后来靠细长的腿拼命跑才得以逃生。(鹿突然遭遇危险,
借助细长的腿狮口逃生。)
2.思考:狮口逃生后,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
我狮口逃生!” <
br>4.指名朗读句子,引导学生分别说说“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在其逃生
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
到的变化及作用,体会鹿前后态度的不同。
5.质疑探究:为什么鹿的态度会发生变化?自主朗读第5、6自然段,想象
精彩画面。
6.学生交流汇报。
(1)你对第5自然段哪一幕印象最深?(我仿佛看到狡猾的狮子正一点点
逼近鹿的画面。)
(2)如果这时候鹿被狮子抓住了,会怎样?(狮子会把鹿咬死吃掉。)
(3)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紧张、惊险的感觉。
(4)如果你是鹿,发现狮子逼近,你会怎
么办?(我会毫不犹豫撒腿就跑,
赶紧逃走。)靠什么逃跑?(腿。)看来腿也不是一无是处,对吧?
(5)可是,逃跑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意外?(角被树枝挂住了。)
(6)想象鹿当时的处境
,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角被挂住,鹿进退不得。
狮子在后面穷追猛赶。危险再次逼近!)鹿这时候的
心情会是怎样?(害怕、焦
急、惊慌,甚至可能还会懊恼自己的角怎么这么碍事。) <
br>(7)鹿是怎么逃脱的?(用尽全身力气,才把两只角挣脱出来,又拼命向
前跑去。)又是靠什么
逃脱的?(腿。)是啊,腿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
(8)朗读第6自然段,读出紧张、刺激的感觉。
7.交流讨论:死里逃生的鹿还会认为它的
腿太细、太难看吗?这是怎样的腿?
(不会。腿虽然不那么美观,但很实用。)此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后悔、叹
息、感激、庆幸。)
8.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体会鹿此时的复杂心情。
三、探究寓意,升华主题。
1.想象说话:气喘吁吁的鹿觉得美丽的角险些让他送了命,他会怎么想、怎
么做呢?
预设: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预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鹿角”的重要性。
如搏斗时,角可以作为强
大的武器。
2.自由交流: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小
结:事物各有所长,看待事物要全面。美丽的事物不一定实用,实用也是
一种美。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
,不能单凭某一点就轻易进行评价或判断。美不
但要看外表,也要看其价值。
四、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
2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
物不可能完美无缺,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
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
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
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3. 小鹿经历这样一件
事,它也懂得了许多。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
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
拿笔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7 鹿角和鹿腿
鹿角
鹿腿
美丽 难看
差点送命 逃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8 池子与河流
设计说明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全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池子安逸、
清闲的生活和河流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最后池子干枯,而河流长流不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才能只有充分利用,才会散发光彩,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
教学时,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池子和
河流不同的生活状态及最后的结果,
深刻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滔、涯”等8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池子与河流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了这个寓言,我们要明白:人在一生不
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
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只顾
享受眼
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对比池子与河流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深化感知,从而理解诗歌最后一
小节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你见过多少池塘和河流?你更喜欢池塘还是河流呢?(【课件出示】:池塘
和河流的图片)
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池塘、河流。
2.有一个池塘和一条河流是邻居,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
话呢?让我们一起
走进诗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池子与河流)
二、自读课文,检测预习
1.引导学生交流本课与其他课文在形式上的差异。教师相机简介寓言诗。
【课件出示】
寓言诗 具有寓言性质的诗歌。它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并寄寓一定的
道理、教训,具有
浓厚的教育意味和色彩。寓言诗篇幅短小,情节单一,常用讽
刺与夸张的手法,突出漫画式人物形象,具
有诗的凝练含蓄的意境氛围。语言精
练,有韵味而又富于哲理,且耐人寻味。
2.交流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文中生字,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正音辨形。【课件出示】
tāoyáfùlùzūnxúnzūnyàn
滚滚滔滔 生涯 贵妇 忙忙碌碌
遵 循 尊敬 应验
(2)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3)注意读准平舌音“遵”,前鼻音“循、验 ”,边音“碌”,不读“nǜ”。
(4)识记生字。
①熟字加偏旁:“女+彐=妇”“录+石=碌”“尊+辶=遵”“盾+彳=循”。
②熟字比较:稻一滔 脸一验 涯一崖
3.默读诗歌,思考:这首寓言诗讲的是什么故事?(人物:池子和河流;
内容:池子与河流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结局。)
4.小组合作,给寓言诗划分层次。【课件出示】
结构梳理:
第1~8小节:池子与河流的对话。
第9~10小节:揭示池子与河流各自最终的命运。
三、角色朗读,体情悟理。
1.认真读一读第1~8小节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找一找哪几个小
节是池子说
的话,哪些是河流说的话。(1~6小节是池子说的话,7~8小节是河流说的话。) 2.分小组合作交流:池子与河流有什么不同?你怎么评价他们?(从做法、
志向、命运等方面比较
。)
3.交流池子说的话。
(1)池子对河流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同情,不理解。)从哪儿看出来
的?(我的命运有多好,比起来,你我相差竟这么大!)
(2)池子觉得自己“幸运”在哪儿?河流的命运与自己又“相差”在哪儿?
【课件出示】:
池子的“幸运”:安闲地躺着,不用背负重量,终日清闲,无
须烦恼。河流的“差别”:滚滚滔滔,奔流
不息,会疲劳;背负很多,终日劳作,
太劳累;有名字,贯穿全国,享受赞美,但这都是空的,不实惠。
(3)池子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吗?找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第5、6小结,
读出心满意足的
感觉。)
(4)你怎么评价池子?
【课件出示】他很容易满足,对自己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
,因此活得悠闲快
乐,并不能理解河流的辛劳。他很懒惰,贪图安逸,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不考
虑长远。
4.交流河流说的话。
(1)朗读第7、8小节,想一想:河流赞同池子的提议吗?(不赞同。)
(2)交流感悟:指名朗读并说一说自己从河流的话中听懂了什么。
啊,你在推究哲理?(河流对池子说的话感到不相信和可笑。)
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
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在河流看来,
池子根本不懂自然规律,不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
道理。像它这样不流
动,迟早会失去生命力的。)
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光荣无比。(河流
明白水流不息的规律,它总是不
顾自身的安逸,给人们送去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创造利益和价值,因而
受到尊
敬,感到光荣。而池子迟早会被人遗忘的。)
(3)教师小结,点拨道理。
【课件出示】河流的话让我们明白了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孜孜不倦
地进取,无私奉献他人,这样
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生命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池子与河流说的话。注意
读出池子的满足、自得,
河流的冷静、客观。
6.交流故事结局。
(1)指名朗读
诗歌第9小节,理解“应验”。(“应验”的意思是后来发生的
事实与预先所言、所估计的相符。第8小
节最后一句话是河流预测的结局,第9
小节揭示河流与池子的不同结局。)
(2)用自己的话
概括池子与河流不同的结局。(池子:完全枯干;河流:长
流不断。)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局?(两
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导致的。)
(3)齐读第10小节,想一想,你领悟到了什么?(“
才能”只有在不断利
用、勤劳奋斗以及乐于奉献的过程中才不会被磨灭。)
四、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1.小结:这首寓言诗讽刺了池子的懒惰
与贪图安逸、不思进取,赞美了河流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要贪图安逸、虚度年华,
应当为社会
多作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
2.延伸探究:在生活中“池子”和“河流”分别代表哪类人?
【课件出示】池子——只顾享
受眼前安逸,得过且过的人;河流——为社会做贡
献,为自己的生命不断增添光彩的人。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