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汇总
环视近义词-小小新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1、 四则运算 ..........
............ (6课时
1. 加法的意义
2. 减法的意义
3.
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乘法的意义
5. 除法的意义
6.
解决问题
2、观察物体 ..................... (4课时
1.
观察 1个几何组合体
2. 观察 3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
3、运算定律
................. (6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19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数与单位换算
1 1
5.小数的近似数
整理和复习
5、三角形
................................. (4课时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6课时
1.小数加减法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7、图形的运动(二 ........................ (4课时
8、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 (6课时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营养午餐 .. ....... ... ..
...........1课时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 (4课时
10、总复习
...................... ................(4课时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四 则 运 算
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
算的
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
括号的作
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
行整理。其
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
小括号的运算 顺序、有关
0的运算。
1 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
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学情分析: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在
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
过程中,能
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
学生已经具
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
生的学习认知 规律。
教学建议: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
行
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
生的角
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
程,
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
的,学
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 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 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
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 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
814 ,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1142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 说明加法
各部
分名称
1 1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
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 示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
置
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
论。个别 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1 1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 练习“做一做”
四、 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第 2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四年级下册 P4
教材分析: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
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 1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
间的 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运算。
2、划出 P4-1, 51的运算顺序。
1 独立划出先算什么。 2 展示、评议学生的作业。
3、说说怎么确定运算顺序。
1 学生发言。 2小结 (板书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
有
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乘除后加减。
3
背一背。 4学生尝试解答。
4、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二、计算
1
1
1、 P4-1, 5
独立练习,教师巡指;选择展示,评议作业。
2、 P4-7,8, 10
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诊。
展评,请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3、发展练习4思考题
尝试,或与同学讨论。展评。
三、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
四、作业设计 :教材 P4—— 5
教学反思: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掌握的不是很
好,尤
其是求减数的计算,这方面还要加强。
第 3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
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1 1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
解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
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
初步
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
运用
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 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 说明乘法
各部分
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 2(2(3
1 1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
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
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
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
间的关
系.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4、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做一做
三、总结
第 4课时:练习二 ( P7
教学目标 :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1 1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
重点 :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
学过程 :
一、完成 P7-1
1-1划出运算顺序。
1-2说出运算顺序。
1-3讨论结果是否相同及其原因。
1-4在自备本上独立计算。
1-5展示讲评。
二、完成 P7-4
2-1在自备本上独立计算。
2-2重点讲评计算过程中的格式 2、揭题
第 5课时: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 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一、口算引入 ( 快速口算 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 1
128-128= 0÷76= 235+0= 0+562=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 .
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 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 0相加;一个数减 0;一个数与
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 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 0.
三、 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
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相乘得到 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 0相乘都得 0。
小结:归纳所有
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 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
0除以一个非
0的数,还得 0。一个数和 0相乘,仍得 0。
四、课堂测评
1. 计算
(1 36+0= (2 0+68= (3 0×68= (4 54-0= (5 0÷28=
(6 128-0= (7 0÷36= (8 25+0= (9
99-0= (10
49-49= (11 0+39= (12 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 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教学反思:关于
0的运算,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
讨关于 0的运
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 0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探讨
1 1
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 探讨研究。生
1: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有 9个苹果,平
均分给 0个学生,这样没有意义。
第
6课时:练习二( P8
一、基础练习:
1、独立完成 P8-7, 8,
10各题,再讲评。
2、独立完成 P8-12, 13各题,再讲评。
二、提高练习
1、完成 P8-9
2、完成 P8-10
3、完成 P8思考题目
第
7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
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说明。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说明。
1 1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说明。
师: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
四则 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 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 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 96÷(12+4×2,运算
顺序怎
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 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
]”,变成另一个算式
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
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1 1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
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 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 47与 33的和,除以 36与 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 、 47+33÷36-16
B 、(47+33÷(36-16 C 、
(36-16÷(47+33
(2 750减去 25的差, 去乘 20加上 13的和,
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 、(750-
25×(20+13 B
、(20+13×(750-25 C 、 750-25
×20+13
四、课堂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带有小括号的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没有小括号运
算的基
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着重
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
决,要先
算出哪一部分,所以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 8课时:租船问题
1 1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
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
际
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们, 大家好! 听着动听的歌曲 . 伴着柔和的春风! 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
们
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联系实际,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
生 主动学习。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 5:
(1师 :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
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1 1
30÷4=7(只„„
2(人 7+1=8(只 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6=5(只
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 1条船只坐了 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 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 4人都安排坐 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6=120(元 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 P11第
5题
四、课堂总结:
第 9课时:练习三
教学内容: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四年级下册 P11
教学目标:1.说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
重点:列综合算式和规范格式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师述:今天,我们对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练习,提高计算能力,独立完成
书上习题。
1 1
二、计算练习
1、完成 P11-1
1-1划出运算顺序。
1-2说出运算顺序。
1-3讨论结果是否相同及其原因。
1-4在自备本上独立计算。
1-5展示讲评。
2、完成 P14-4
2-1在自备本上独立计算。
2-2重点讲评计算过程中的格式 2、揭题
三、应用练习 x
1、独立完成 P12-7, 8, 10各题,再讲评。
1、独立完成 P15-12, 13各题,再讲评。
四、提高练习
1、
P15-9
2、 P16-14
P16思考
五、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1 1
教学反思:备课时感觉设计都还不错,课堂上,从学生的表现,我感到学生参与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高,课堂气氛也没有想象中活跃,在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
主动参与、尝试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巧妙地设计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
学
习的兴趣, 把学生引入探究新知的新天地。 我们应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
动过程,
练习形式应多样化,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
到成为学习
主人的乐趣,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多角度的巩固强化新知。
第 10课时:单元检测 1
第一单元学习内容检测(P1— P19 学生姓名:家长签名:
一、填空。
1、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同级运算按照(的顺序依次计算;
含有两级运算的,要先算(,再算(。
2、 既含有中括号, 又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
要先算 ( , 再算 ( 。
3、计算 186+300÷(18— 13
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法,再算括号外面的 (法,最后
算(法,得数是(。
4、如果要把算式 864— 12×6÷9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
法,那么该算式应改为(。
5、□×6— 4=68,□中应填(, 1100÷□
=44,□中应填(。
6、把相关联的 3个算式 14+4=18, 18÷2=9,
15×9=135,列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二、计算验收
1、口算
100+0=
0+568= 0×78= 154-0= 0÷23=
1 1
128-128= 0÷76= 235+0= 99-0= 0×29=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0+7563= 834-89= 520×640=
700×560= 5166÷41= 3300÷45=
3、递等式计算(注意运算顺序
360÷(81— 69 ×30 35×(24+224÷14 504÷[(8+5×3— 25]
4、按要求填上括号,再计算。
(1减法→除法→乘法 (2减法→乘法→除法
84 ÷ 12 – 6 × 7 84 ÷ 12 – 6 × 7三、解决问题。
春雨旅行社退出 “ 风景区一日游” 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
1. 成人
6人,儿童 4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方案一:
方案二:
2. 成人
3人,儿童 7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方案一:
方案二:
1 1
四、拓展题。
若 21 + 38 — ※ =
35 , 8 ×☆ — 25 = 39 ,则 ※ ×☆ = (
第 11课时:单元检测 2
年级统一组织形成性单元测试
第 12课时:单元试卷讲评
过程略。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 它是在学生
学习
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
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
推理等观察物
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
状是不
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1
1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
惯。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3课时:观察物体 1
教学目标 :
1、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
深
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
的数学学习情感。
3、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
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
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
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
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1. 观察投票箱。
1 1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
和
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
学
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学习例 1:出示视图
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
出 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
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
形
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 1-2名同学说一说
(2 P13做一做。
五、课堂总结
第 14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 力。
1 1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
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
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
力。 教学重点
: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 2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 2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三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
形
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 P14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
四、课堂总结
1 1
第
15课时:练习
一、 填空。
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 。
2、观察物体时,站在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 个面。
3、观察物体的一个面,(
确定物体形状。
4、看图画出下面图形的正面和左侧面图形。
5、这是
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形状,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左面看: 上面看:
6、这个图形是由 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如果把这个图形的表面
涂上红色,那么,只有一面涂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
有两个面涂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只有 3个面涂红色
的有( 个小正方体;只有 4个面涂红色的有( 个
1
1
小正方体;只有 5个面涂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
上面:
正面: 左侧面:
7、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
运 用运算定律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1 1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
择
算法的能力。
第 16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
换律和
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
数学
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
维能 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
演
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1 1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 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 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
示,好
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 78+64
1 1
⑥完成课本第 18页下面的“做一做” 1
2.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
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 你们发现什么? (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 总长度不
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师:为什么要先算 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 +96○ 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 比较这些算式,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
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结
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
(a (
1
1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 a 、 b 、 c 可以表示哪些数?
(5完成 P18做一做 2
三、练习巩固
1. 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
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 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第 17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1 1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
子说说 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 20页例 3。
(一自学提纲
1、例
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
能解决 的问题
1 1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38=( +59 24+19=( +(
57=(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
=460+250 400=400
3、 P20做一做 1、 2
五、全课总结
第 18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的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内容:教材
19页练习五
一、完成第 1题:让学生说出题目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二、计算,完成第
2题,并学会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三、速算,完成第 3、 4题
四、快速反应说出某个两位数与谁能凑成整百数
1 1
第 19课时:减法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
运用进
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
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
算得
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
表
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1
1
5、
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
数的和呢?
(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
察
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
能行
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
可
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 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
什么
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 66页,今天又看了 34页。这本书一共有 234
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
法 多。
3.全班汇报交流
1 1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
二 方法三
234— 66— 34 234—(66+34 234— 34— 66
=168— 34 =234— 100 =200— 66
=134 =134 =134
思路 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 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 34页,就算
出还
剩多少页没看。即 234-66-34
思路
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
数,就 是剩下的页数,即
234-(66+34
思路 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
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
讲给
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
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
点,才
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
决。如:将例
4的总页数改为 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
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
式
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1 1
三、巩固练习21做一做 1、 2
四、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
计算
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第 20课时: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使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内容22—— 23页练习六
一、完成 22页 1、 2、 3题
二、完成
22页第 4题,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讲解,并初步渗透“等差数列求和”
三、完成第 5题,前
3行用连加法解决问题,第 4行用连减法解决问题,可作为加
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
四、完成第 6、 7、 8题
五、完成第
9题,拓展题目,巧算题,运用加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
第 21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
行
一些简便运算。
1 1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
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
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
法
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
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
你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
多少
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 1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
坑、种树
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 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 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
号
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 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 、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
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 、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 、用字母表示定律:
1 1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
很容
易想到:用字母表示 ××a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 ××a 让学生判断:这
里的 a
与 b 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
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
录。 汇
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 26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
观察
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 ×10 ○ 15×(4×10 (125×8
×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1 1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 :你
发现了
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 ××(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
结合律
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
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
三个
数相加、 相乘的规律, 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 (乘 ,
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后同
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第 22课时: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快速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完成
27页的练习题目
第 23课时:乘法分配律
1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
活性。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
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1 1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 100+50
=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 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 (18-8x5
265×105-265×5
265×(105-5
结论:适用
第 24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1 1
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乘法分配律
你 能 把 它 用 字 母 表 示
出 来 吗 ? 乘 法 分 配 律 还 有 没 有 别 的 形 式 呢 ?
谁 来 说 一
下?
2、导入:嗯,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但是大家知道吗,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
进
行简便计算,想学学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 9
1、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 5副羽毛球拍,花了
330元。还买了
25筒 羽毛球,每筒 32元。(“一打”是
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怎样列式?谁来说说自己列的式子?
(板书并问学生各个数字代表什么
2、竖式计算
3、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
12×25
=(3×4×25
12×25
1 1
=3×(× =(10+2×25
=3× =
=
三、巩固强化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者运算符号。
(40+7×12=((((((
29×56+56×31=[( ( ( ]( (
2、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1 104×25
(2 15×(20+3
(3 38×7+62×7
(4 5×23+5×27
3、 P30做一做前两道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小结一下?
第 25课时:练习课
一、 口算题:
105+5×2+3= 50+90÷(2×3=64÷64×7= 105+5×(2+3=
50+90÷2×3=100+100×0=
(105-5×2+3=
(50+90÷2×3=52+25-52+25 =
1 1
105-(5×2+3= (50+90÷2×3=72 ÷ 9 × 48 ÷8=
二、填空:
1、 _ 、 、 、 统称为四则运算。
2、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称为“同级运
算” 要按
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 后算 。
3、计算(200-36×47÷44时,先算(,再算(,最 后算(法。
4、根据
500÷125=4, 4+404=408, 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三、判断:
1.
25×25÷25×25=1„„„„„„„„„„„„„„„„„„„„„„„„„„„„ „(
2. 0除任何数都得 0。 „„„„„„„„„„„„„„„„„„„„„„„„„„„„„ (
3. 根据 “先乘除、 后加减” , 计算 80÷5×2+8时, 应该先算 5×2。
„„„„„„„„ (
4. 下面的计算正确的括号中划“√”,错误的在括号中划“×”并改正
720÷(15-3×2 388-【 (108-930+50】 =720÷(12×2 =
388-150 + 50 =720÷24 =
238+50 =30 ( = 288 (
第 26课时: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
实际问题。
1 1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
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
在咱班
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
表到前 面进行比赛。
280÷7÷5 280÷(7×5
7200÷(25×4 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
简便,
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
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 (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 5副羽毛球拍,花了
330
元。 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1 1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 680÷2÷5 680÷(2×5
② 390÷39×5 390÷2÷5
③ 360÷(36÷2 360÷36÷2
④ 810÷18 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 2000÷125÷8
8100÷5÷81 540÷45
1 1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
27课时:文字题
教学内容 :文字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关键是
要掌
握解题思路,抓住最后求什么,从问题出发,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最后列出综合算
式,
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 39的和除以 6,商是多少?(一学生板演
2.口答。(面向全班与板演同时进行
35与 43的和是多少?
67与
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 4的积是多少?
1 1
80除以 20的商是多少?
要想求出和、差、积、商必须知道哪两个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数+加数 =和 被减数-减数 =差 被乘数×乘数 =积 被除数÷除数 =商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 36与 44的和乘以 5,(?
(积是多少?(36+44×5
(2 25减去 64除以 8的商,(? (差是多少?
25-64÷8
订正第
1题:说明两步计算文字题列综合算式的思考方法及为什么使用小括
号。
二、学习新课。
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 2。
45与 39的和除以
45与 39的差,商是多少?
读题后与前面复习题 1比较,题目条件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了复习题直接告诉了除数是 6,而例题中的除数没有直接
告诉, 是用
45与 39的差来表示的。
问:那么在计算步骤上还能用两步解答吗?为什么?
讨论:
(1 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 用除法计
算,
被除数÷除数
1 1
(2 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 必须先算出被除数、 除
数
(3 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 45与 39的和,除数是 45与
39的差。把 45+39与
45-39两式分别写在关系式下面。
(4 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
45+39=84,除数是 45 -
39=6,后算商, 84÷6=14。
(5
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
除数
45+39写在前面,除数 45-39写在后面。
45+39÷45-39
(6
怎样表示要先算 45+39和 45-39? (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解题的思路是什么?
2.引申、变化。
如果把例 2改成:45与 39的和乘以 45与 39的差,积是多少?(投影出示
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出综合算式?
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题目最后求积。 求积应该用被乘数乘以乘数, 但这两个数都没有
直接给出,
被乘数是 45与 39的和,乘数是 45与 39的差,所以应该先算出被乘数和乘
数,最后被
乘数乘以乘数。因为要表示先算出被乘数和乘数,所以 45+39和 45-39必
须加上小括 号。
(45+39×(45-39(投影出示
=84×6
=504
1 1
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分析、讨论可知:较复杂的文字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文字题组成,解答的关
键
是要弄清条件与问题的关系。 从问题出发寻找所需要的条件, 明确哪部分是直接
给出的,
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要写在前面的,哪部分写在后面;列出算式
后,再按
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综合算式中还要注意小括号的使用,同时
要注意题目
叙述过程中的变化,分清“乘以”和“乘”、“除以”和“除”,因此要认真审
题。 三、巩固反馈
第一部分:基本题。
1.口答。(说出解题思路,列出综合算式。
(1 35与
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 25与 4的积,减去 75除以 5的商,差是多少?
2.笔算。(做在练习本上
用 169除以 13的商,去乘 99与
88的差,积是多少?
第二部分:变式题。
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文字题,用线连起来。
(1 36×18-36÷18 (1 36乘以 18的积再减去 36所得的差, 除以 18,
商是多少
(2(36×18-36÷18 (2 36与 18减去 36除以 18所得的差相
乘,积是多少
(3 36×(18-36÷18 (3 18乘 36的积,减去 18除
36的商, 差是多少?
做完后引导学生把
3个题进行对比,观察有什么相同及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题
中
数据、符号以及排列顺序都一样,但由于加上小括号或小括号的位置不同,导致运
算顺
序不一样,结果也不同。由此看出括号的重要作用。
1 1
第三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第一单元
+ ×
[综合式:96+874÷23×2]
[综合式:(16+420÷5×15]
订正时说说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第(2题要用小括号?
第四部分:提高题。
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 27×4+54×5 (27乘以
4的积,加上 54乘以 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 (72与
2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3(45-15÷(32-29 (45减去
15的差,除以 32与 29的差,商是多少?
(4 30+(96-12×5 (30加上
96减去 12与 5的积所得的差,和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1 1
练习一第 3~6题。
板书设计 :
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加数+加数 =和 45与 39的和,除以 45与 39的差,商是多少? 被减数-减数 =差
被
除数 ÷ 除数
45+39 45-39
被乘数×乘数 =积
(45+39÷(45-39
=84÷6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加减乘除与和差积商的意义了解得较为透彻,但列成综合算
式时往
往搞不清运算顺序,从而导致错添括号和乱添括号。
第 28课时:文字题练习
1.
725加上 475的和除以 25,商是多少?
2. 52与 28的差与 276相乘 ,
积是多少 ?
3. 6000除以 59与 35的差 , 商是多少 ?
4.
178加上 128除以 8再乘 23,和是多少?
5. 16乘以 12的积加上 68,再除以
4,得多少?
6. 347与 34的和 , 除以 75与 72的差 , 商是多少 ?
7. 25 除 175的商加上 17与 13的积 , 和是多少 ?
8. 用 182
除以 13的商,去乘 28与 14的差,得多少?
1 1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运算顺序掌握得还可以, 但文字题还不熟练, 特别是列综合
算
式解应用题学生总是添不好括号,值得注意。
第 29课时:整理与复习
复习内容:四则混合运算有关知识,练习二 10~14题及思考题。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理解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以及解
决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知识在
生
活中的价值。
复习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复习难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
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复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
1、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2、揭示课题: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
(二展示目标:(见复习目标
1 1
二、自主复习
(一出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梳理本单元知识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计算
57-42+53、 45×2-28÷4、 (57-26×20,想一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
什么?
能根据 12+8=20 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根据
24×2=48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思考, 加
减乘除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四则运算中 0不能作什么数?为什么?
(二 学生自主复习 (学生对照复习提纲,
整理本单元知识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
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
生学情
(三复习检测
1、填空
47-( =47 2×56-( =0 0+(
=190 ( ÷47+18=18
2、 45-45×20 (45-45÷20
(75-8×(56+4 (240+18÷3
3、 24+( =47 57÷( =19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复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
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1 1
(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想法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将不同的想法和不懂的问题进行展示
2、教师让同学汇报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并作必要指导。
3、归纳小结:(板书
四、达标训练 (1、 2、 3题必做, 4题选做
一、填空。(每空
1.5分,共 18分
1、计算(200-36×47÷44时,先算(,再算(,最后算( 法。
2、 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
3、根据 500÷125=4, 4+404=408,
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 5人 4小时做了
80朵纸花,平均每人 4小时做
(朵纸花,平均每人每小时做
1 1
(朵纸花。
5、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等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
(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后算(
6、甲数是乙数的
52倍。
(1如果乙数是 364,那么甲数是
(。
(2如果甲数是
364,那么乙数是
(。
二、判断,(8分
1、
25×25÷25×25=1( 2、比 90少 2的数的 2倍是 176 (
3、
21、 26、 13的平均数是 20 (
4、 185乘 97与
53的差,积是多少?列式是:185×97-53(
三、用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18分
3774÷37×(65+35 540-(148+47 ÷13
(308—308÷28×11(10+120÷24×5
(238+7560÷90÷1421×(230-192÷4
四、列式计算,(9分
1、
725加上 475的和除以 25,商是多少?
2、 1784加上 128除以 8再乘
23,和是多少?
1 1
3、 16乘以 12的积加上
68,再除以 4,得多少?
五、四年级爬杆比赛前 5名的成绩如下表(9分
(1、右图每格代表(米 。
(2、用条形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爬得最高;李平比王江多爬(米,平均每人爬(米。
六、应用题(30分
1、一艘大船运了 6次货,一艘小船运了 9次货,大船每次运 30吨,小船每次运
12
吨,大船和小船一共运了多少吨货?
2、刘老师批改 98篇作文,第二天批改了
20篇,比第一天多批改了 8篇,还有多
少篇没有批改?
3、 运动会上
315个同学参加体操表演。 他们平均分成 5组, 每组多少个同学?
(解 答后在检验
4、 光明小学共 27个班, 每班各买一个脸盆和一条毛巾一共要用去 189元,
每
条毛 巾 3元,每个脸盆多少元?
6、蔬菜店运来白菜 1800千克,花菜
850千克,每 50千克装一筐,白菜比花菜多
多少筐?(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 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是:①解决问题中, 列综合算式漏写
括号;
②混合运算过程中,对后算部分漏抄。学生对于运算顺序掌握得还可以,但文
字题还不
熟练,特别是列综合算式解应用题学生总是添不好括号,值得注意。
第 30课时:1——
3单元综合检测
学生姓名:家长签名:
1 1
一、用心选一选。
1、下面各题中,(的运算顺序是减法→除法→加法。 A、
37-12÷3+11 B、
30+(24-6 ÷9 C、 (24+124 ÷(35-20
2、已知△+○=□。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 B、○=□÷△
C、○=□×△
3、 534+498+466=498+(534+466运用的运算定律是(。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4、被减数(减数
时,差是
0。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二、递等式计算:
540-(148+47÷135940÷45×(798-616 984-376-124三、
先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然后写出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四、解决问题。
1 1
1.
某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 310吨,二月份生产 400吨,三月份生产 490吨化肥,
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吨?
2.农具厂上半年生产农具 4650件,下半年生产农具
5382件,全年平均每月生产
多 少件?
3. 工人王师傅和徒弟做机器零件 ,
王师傅每小时做 45个 , 徒弟每小时做 28个 ,
王 师傅工作 6小时 , 徒弟工作
8小时 , 他们共做多少个机器零件 ?
4.从甲城到乙城的公路长
360千米。一辆汽车走高速路的速度是 90千米 时,走
普 通公路的速度是 60千米 时。
从甲城去乙城走高速路比普通公路节省多少时间?
5. 饮料批发部运来 290箱饮料 , 运了
3车,还剩 110箱 , 平均每车运多少箱?
6. 要装配 210台电脑,已经装了
6天,每天装配 15台。剩下的每天装配 20台,还
要 几天才能装完?
自我挑战题:
1. 一筐梨连筐共重 26千克,卖出梨的一半后,剩下的梨连筐共重
14千克,原来有
梨多 少千克?筐有多重?
2. 工厂有煤 8000千克 , 原计划烧
25天 , 由于改进炉灶 , 实际烧了 32天 , 平均
每天比 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
3. 听过猫和老鼠的故事吗?一天,猫发现前面 20米的地方有只老鼠,立即去追,同
时,
老鼠也发现了猫, 马上就跑。 猫每秒跑 7米, 用了 10秒追上老鼠。 老鼠每秒跑
多少米?
4. 在
25+25×25-25中,怎样加括号所得的数最大?怎样加括号所得的数最小?分
别
写出算式并计算。
结果最大的算式:
1 1
结果最小的算式:
5. 按照给定的运算顺序添括号。
1最后一步算乘法:
223-9×21+24
2最后一步算减法: 223-9×21+24
6.
给下面的式子加上括号,使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
7×9+12÷3 = 91 7×9+12÷3
= 25
7×9+12÷3 = 49 48×6÷48×6 = 1
7.
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分别得到这两个图
形。
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 个小正方 体。
8.
等差数列求和(奥数,课上以及培优班都学过
有一个数列:6 、 10 、 14 、 18、
22„„这个数列前 100项的和是多少?
提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首项 +末项× 项数
÷ 2 ,此题关键是要求出“末 项
(第 100项”
第 31课时:三月份月考
第 32课时:月考试卷讲评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1 1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大
小 比较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 这些内容是在三
年级 “分
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
始。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
四则运
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会读、 写小数, 比较小数的大
小。
2.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
学措施】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
是
十进制位值原则。
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
数来
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
学生 明确“分母是
10、 100、 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w W
w . x K b 1 o M
1 1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分数, 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 理解分数的
十
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
来帮
助学生理解外,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
习。
改变了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中 “扩大„„倍” “缩小„„倍”
的
说法。“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
倍就是
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 a 扩 大 n
倍,应是 倍,而不是 。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 数的缩小。
考
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 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
在“小
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
改为“扩大到„„
倍”“缩小到„„分之一。
第 33课时: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
解数 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分析、对比、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对应思想和分类思
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
到
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 10, 100, 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
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1
一、谈话引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
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
用小数表示.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
再写成小数吗? (11角 =(—— 元 =( 元
(23角 =(—— 元 =( 元
(39分 =(—— 元 =(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时,它
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
1、教学小数的意义。
(1教学一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稍作更改:(出示米尺
把长 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份,这样 1份是(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1分米 3分米 7分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0.1米 0.3米 0.7米 X K b1 小结:把
1米平均分成 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写在
小数点右面的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几。
小练:如果 8分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
9分米呢?
(2教学两位小数
1 1
把刚才的题目再做更改:(出示放大的 1分米题目和上面哪里不一样?答案一样
吗? 把长
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0份, 这样 1份是 米, 用小数表示是 ( 米。
板书:1 4 8
1100m 4100m 8100m
0.01m 0.04m 0.08m
小结:把 1米平均分成 1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写在
小数点右面的第二位,表示百分之几。
小练:如果
28厘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 70厘米呢?
(3教学三位小数
把长
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00份,这样 1份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1毫米
13毫米 123毫米
11000米 131000米 1231000米
0.001米
0.013米 0.123米
小结:把 1米平均分成
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写
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三位,表示千分之几。
小练:256毫米呢? 999毫米呢?指名学生出题,全班化成分数和小数。
(4师: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 ...... 小 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 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把 1米平均分成 10份,
1
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分成 100份, 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分成
1000份, 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 1
1 1
2、小结: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
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 ,分别写作 0.1, 0.01,
0.001...... 等。 (阅读课本
3、 P34做一做
4、强化概念.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练习九 1—— 4题。
第
34课时:小数的意义练习课
一、相信你能填得又对又快。
1、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边第一位是
(位,计数单位
是(,百分位在小数点(边第(位, 计数单位是(。
2、
0.84计数单位是(它共有(个这样的单位。
3、 5个十、 4个十分之一和
3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2.6里面有(个 0.1 , 1里面有(个 0.01
1
1
4、 3.26中的 2表示(, 2.36中的 2表示(
5、 0.8里面有 ( 个 0.1 , 16个 0.0l 是 ( , 15个 0.01是 (
, 246个 0.1是(。 1里面
有 ( 个 0.1, 0.1里面有 ( 个 0.001.
6、 0.08的计数单位是(,它里面有(个这样的计数单
位;
3.5的计数单位是(,它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7、 0.78是由 ( 个 0. 1和 ( 个
0. 01组成的,它的计数单位是 (
由 5个十分之一,
7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小数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 25.25是由 2
个 ( , 5个 (
和 2个 ( , 5个 ( 组成的,它里面有 2525个(。
20.523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
(位,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