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关于中秋节的名言-淘宝销量排行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薛华挺
一、学习目标: <
br>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耐
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
系上下文理解
词语的能力 ,学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新课
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上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
力。阅读上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
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
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
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和我们的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经历
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如上。
二、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德国奇丽的风景之美,更感觉到德国人的心灵美。
四、教法和学法:
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
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
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
用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理解课
文;
情境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图片激趣,揭题质疑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师:季羡
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对外国文化也有很深的研
究。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
三个“贯通”—— 大家在互联网上还查到那些资料,谁愿意在
这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季羡林的有关资料和德国的有关资料)
引导学生: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师:对。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
1935年至1945年,他在德国生活了整整
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
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设计思路】:
课的导入简单实用。学生的而刚刚学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一文,对季羡林
先生已经
有了基本的认识,教师稍加利用,巧作铺垫,让学生回味“三个贯通”,然后把新学课文的来历略加介绍,温故知新,自然入题,重点突出文题的独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奇怪!
为什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呢?引出疑问和思考,
2.出示一组德国哥廷根的照片,引发学生对
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的了解兴趣。引发“美丽”
的印象和概念。
【设计思路】:
引发
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
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
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
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
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3.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
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
一篇课文?
【设计思路】:
教师关
注课文题目,从读法上;虽凋“____的花是给____看的”,看似不经意,却有很多
作用:一是读
通文题,因为文题的结构非常独特;二是引出疑问;三是突出“自己”和“别
人”两个主体,对理解课文
主要内容有伏笔作用。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设计思路】:
在本环节中,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
的景色!多
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
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
色的
句子。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
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
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
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
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
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
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
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
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
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
单的人生
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画出
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
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
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
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
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
如入山阴道
上,应接不暇。”一句时利用图片的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
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应接不暇”一词处
先让
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
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另外通过学生对女房东的人物形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
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
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
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
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设计思路】:
这一环节让学生
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听,老师诵读第三自然
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
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
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
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
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
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
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
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
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
段后,
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
迹和情感的哥廷
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
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
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
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
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设计思路】: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
点“人人为
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
通过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
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
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
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
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
情感,
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
“人人为
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的难点,体<
br>悟文章内涵。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设计思路】: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
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
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
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
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本环节最后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深化主题,揭示
中心。学生在曼
妙的音乐中领会品味语言之美、文质之美,心灵之美以及音乐之美,让学生
美的氛围里放飞遐想的翅膀。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阅读是拓宽的必经之路。设计此阅读环节,是课堂学习的扩展与深
化。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后,
一定会阐发出对季羡林先生了解的希望与兴趣,教师抓住这个
火花,及时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资料,等
于给学生指明了一条入情入境的道路,使学生在
接下来的时间里,更深入地了解季羡林其人其文,自此,
还可衍生出学生阅读与观察的兴趣。
五、设计训练,以写促悟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
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
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
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
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语
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书写,所以他的语言文字都留在了人
们的心灵里。希望大家也能在课下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美的真谛;
用
自己的心灵去思考、去感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美的实质吧。把及观察到的,思考到的,我手写
我
心,写下来,在同学中交流交流。
【设计思路】:
作为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不单单
是语言文字的堆砌了,还要靠学生在生活中去
发现去思考,这样写出的东西才能触及心灵深处,才有文气
,才丰富。
六、板书设计,以点带面,引发思考
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景 奇丽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德国 美丽
人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设计思路】: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拾贝的过程,能在群体
与普遍印象中,提炼出语言的精华。
从能力培养角度来讲能真正锻炼综合与概括能力;从思维训练角度来
讲,高度概括了的语言
精华,能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看到一“点”,一定会由“点”及“面”地去
展开对文本
内容的扫描。这个扫描过程,一定伴随有文本内容的再现和思想情感的激越。
【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我想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
奇特的民
族!”一句为突破口,层层深入,辐射全文,一唱三叹,让他们在优美朴素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动,激发情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
其次,紧扣美丽,依词体会。对描写
德国景色奇丽的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
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
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主要指
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任何、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进行体会,使学
生在如沐春风中感受到德国
小镇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通过多次朗读、想象、欣赏、品味等感性体验,
倘佯在语言文
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中。
第三,鼓励学生个性地表达。“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
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
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
得这一种境界是颇
耐人寻味的。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
人人”
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
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感
受“景色奇丽”这部分语言文字时,我处理得不够到位,没有做到深入与扎实。
在对学生的
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今后继续<
br>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