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特级教案

萌到你眼炸
670次浏览
2020年12月08日 14: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韩剧坏男人剧情-母亲节礼物

2020年12月8日发(作者:魏暮)



第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关注人物形象,体会汤姆敢于探险、积极乐观、勇敢机智、虚荣心强等性格特点。
3. 联系自己的生活,寻找汤姆的影子,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 关注人物形象,体会汤姆敢于探险、积极乐观、勇敢机智等性格特点。
突破方法 (A案)1. 借助相关资料,自主学习。2. 用对比法比较尼尔斯和汤姆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等。(B案)1. 查
阅资料,整体把握文意。2. 通过自主学习、提问释疑、小组讨论交流来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难点 关注人物形象,体会汤姆敢于探险、积极乐观、勇敢机智等性格特点。
突破方法 (A案)1.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2. 通过角色比较,深入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B案)聚焦故事情节,小组合作交流人物性格。
教法与学法
教法 (A案)讲授法、对比讨论法。(B案)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
学法 (A案)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B案)分组学习法、实践学习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小组活动表格单。(B案)多媒体课件、练习单。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A案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关注人物形象,体会汤姆敢于探险、积极乐观、勇敢机智等性格特点。
3. 联系自己的生活,寻找汤姆的影子,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遇到了一个去旅行的顽皮孩子,你们还记得他是谁吗?今天有一个同样喜欢旅行,更爱冒
险的孩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猜猜他是谁呢?
2. 师:没错,他就是汤姆·索亚。让我们一起跟着他去冒险吧。(板书课题)
3. 《汤姆·索亚历险记 》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他以幽默、风趣、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刻画了无数经
典的小说形 象,享誉世界。你们还知道关于作者的哪些信息?
4. 学生介绍作者。
5.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功课做得真好,了解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第 1 页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 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用自 己的话概括课文
主要内容。
2. 交流词语。通过查字典或向同学寻求帮助,理解难懂的词语。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吹嘘:夸张地宣传。
荒唐:(思想或言行)错误到使人感到奇怪的程度。
3. 同桌交流,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预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主要讲述了走失的汤姆和贝琪终于回来了,小镇上欣喜若狂的人们 隆重地迎
接他们,并听汤姆吹嘘的故事。
三、深读课文,把握人物
1. 师:汤姆 和贝琪在山洞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反应?从中你看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画出
相关的语句,并批注自己的看法。
(1)自主思考,组内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表达看法。
遇到的困难:找不到出口
洞内黑漆漆的
没有食物、没有御寒的衣物
三天三夜的疲劳和饥饿
……
汤姆 贝琪
三次利用风筝线寻找出口 刚开始和汤姆一起寻找出口
找到出口,返回告诉贝琪好消息 不愿相信出口已经找到了,自暴自弃
说服贝琪和自己一起爬向出口 在汤姆的鼓励下,向出口爬去
帮助贝琪和自己一起逃离山洞 在汤姆的帮助下逃离山洞
(具有探险精神 不轻言放弃 勇敢 机智) (柔弱 消极)
2. 师:默读汤姆向人们吹嘘自己的部分,即课文第4自然段 ,画出关于汤姆的描写。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爱吹嘘、有点虚荣等)
3. 师:在他身上,你们能找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吗?
学生交流自己和同学的故事。
4. 师:淘气而又勇敢的汤姆,还会发生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请看原著目录。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著目录,学生阅读。
5. 师:你们还想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呢?(学生自由畅谈)
四、拓展延伸,学习阅读方法
师:汤姆·索亚和尼尔斯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

家庭背景
人物性格


相同点


……



不同点


……

第 2 页



冒险经历
五、教师总结

师:这节 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节选,认识了一个爱冒险、有正
义感、重情重义的小男孩——汤姆·索亚。在他的身上,也许你们能看到自己或同伴的影子。你们若是想要了解 更多
关于汤姆·索亚的冒险故事,就去找来原著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7*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勇于探险 重情重义 机智 勇敢 不轻言放弃 有点虚荣……

课时作业
一、看词语,写拼音。
( lǒng zhào ) ( xuān rǎng ) ( yī shān lán lǚ ) ( tāo tāo bù jué )
笼 罩 喧 嚷 衣 衫 褴 褛 滔 滔 不 绝
二、如果你是汤姆,你会怎样描述山洞里的历险经过呢?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山洞里简直太黑了,黑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贝琪已经极度疲惫,完全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你们猜我做 了什么?我
可不相信我会死在这个山洞里。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利用风筝线往前探路,前两次都徒劳无 功,但我并没有放弃。
最后,在我几乎要放弃时,你们猜怎么着?我发现前方竟然出现了一小块亮光!顺 着亮光往前摸索,我发现了山洞的
另一个出口。我赶紧顺着风筝线往回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贝琪。她刚 开始还不相信我,但在我的百般鼓励下,她终
于被我被说动了。最后,我们找到了出口,向路过的船只求 救。
三、请用梗概的方式,介绍汤姆·索亚的这次历险。(不超过100字)
汤姆·索亚和 贝琪被困在了山洞中,周围一片黑暗。汤姆一次又一次地利用风筝线往前探路,终于在第三次尝试时发
现 了一小块亮光。汤姆带着贝琪找到了出口,向路过的船只求救,最终返回小镇。
教学反思
《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其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风趣幽默中带着夸张讽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
点是通过阅读汤姆、贝琪山洞历险归来后的精彩片段,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汤姆这个人物形象,激 发学生阅读
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们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从而 加深学生们对生字的印象。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
生抓住作品的情节,从人物性格等方面展开自由 讨论。大部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他们的看法,这是我认为本
课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为了告诉学生阅读形式可以多样化,我特意设计了同类型小说不同人物的对比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人物性 格的
理解和把握,算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新的尝试。这次教学的效果是不错的,课堂气氛活跃,让我看 到了学生别样的
思维火花。我想,语文学科教学就是要不断实践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的教学 方法。

B案
一课时
环节
独立学习
学案
一、探究新知
1. 学生合作发言,介绍
教案
一、单元整合,回顾导入
1. 师:同学们,回顾第二单元的课文,我们已经学
设计意图
通过查字典、
查阅书籍、询问他
第 3 页



作者。
马克·吐温,美国的幽
默大师、小说家、作家、演
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 br>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2006
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
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 br>“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
之一。
2.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
信息,概括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
2. 课文 主要讲述了走失
的、令人担忧的汤姆和贝琪
终于回来了,小镇上欣喜若
狂的人们隆重地 迎接他们,
并听汤姆吹嘘的故事。
二、探究思考题
1. 我会说。
你从“夸张地吹嘘”中
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性格?
相互交流汤姆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
2. 我会写。
汤姆会怎样向大家“吹
嘘”自己用风筝线探路的经过呢?大胆展开想象,试着
写一写吧!
3. 请找出描写圣彼得斯
堡镇和镇上人们的句子,说
合作探究
一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
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 从“夸张地吹嘘”中
可以看出汤姆虚荣的性格特
点。从“山洞历险”这一事
件中,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
具有冒险精神、积极乐观、
勇敢、机智的男孩。
2. 略。
3. 圣彼得斯堡镇笼罩在
一片悲伤之中的原因是汤姆
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 师: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部外国长篇小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课前有谁搜集了这位作者的信息,我们来交流一下。
3. 师:请同学们猜测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
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有哪些。
①查字典或向同学寻求帮助,理解难懂的词语。
②同桌交流。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 检查反馈。
人、上网查询资料
等方式,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也让
学生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1. 师:读完课文,你们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
2. 师:请再次默读课文,说说:课 文哪部分让你们
印象最深刻?谁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这个角色
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 师:请大家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找出精彩句段,写好批注。(谈感
受、提问题等)
(2)同桌交流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重点交流:汤姆给他们讲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
时 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
去探险,如何在风筝线能达到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 道
向前探路,又是怎么去探索第三条通道,直到线不够用
了为止。
①指名读,说说:在探险的过程中,汤姆和贝琪遇
到了哪些困难?汤姆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②师:洞内岔道横生,漆黑一片,如同迷宫一样,
当贝琪绝望的时候,汤姆却能用手中仅有 的风筝线来探
路。汤姆是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如何在风筝线能达到
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道向 前探路,又是怎么去探索第
三条通道,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的?汤姆会怎样向
大家吹嘘自己 用风筝线探路的经过呢?展开大胆的想
象,来写一写吧!
阅读是个性
化的行为, 尤其在
高年级,应提倡学
生自主化阅读、多
角度阅读。有的学
生喜欢独立思考 ,
而有的学生喜欢
与他人合作,一边
读书,一边讨论。
应当给学生营造
合作学习的阅读
氛围,并提供给学
生自由讨论、表达
的舞台。教师只需
适时 点拨、归纳总
结,真正把学生放
在课堂的中心。
第 4 页



和贝琪走丢了。之后,走丢
的孩子们回来了,所以人们
欣喜 若狂。这样写的好处是
烘托气氛,同时夸张的描写
也很有感染力,让读者感同
身受。
③反馈练笔情况。
④师:此时,你们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机
智勇敢、积极乐观 )
师:当汤姆回来 之后,听说哈克病倒了,汤姆是怎
么做的?从中你们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汤姆?(重情重
义)
四、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和汤姆相似的经历
1. 师:在汤姆身上,你们能找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
影子吗?
2. 小组内交流自己和汤姆相似的经历。
3. 师:淘气而又勇敢的汤姆,还经历了哪些有意思
的故事呢?请看原著目录。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著目录,学生阅读。
4. 师:你们还想知道他的哪个故事呢?(学生自由
畅谈)
五、谈话交流,激发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汤姆·索
亚历险的“精彩”所在,不仅仅是历险 的情节精彩,其
中的人物和语言表达同样精彩。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冒
险故事,甚至还有寻宝片 段,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赶
紧去读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良好的文字功底和语言基础
是学好语文的根
本,所以对字词的
理解和对内容的
把握是 语文课堂
上必不可少的部
分。
三、随堂练习 六、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1. 请写出文中的主要人 完成“随堂练习”。
物。
2. 请解释以下词语。
笼罩:
呻吟:
浩浩荡荡:
吹嘘:
荒唐:
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
文的主要内容,并说一说你
实践应用 心中的汤姆是个怎样的孩
子。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汤姆、贝琪。
2.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
在上面。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
出声音。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
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
壮,规模宏大。
第 5 页



吹嘘:夸张地宣传。
荒唐:(思想或言行)错
误到使人感到奇怪的程度。
3. 课文主要讲述了走失
的汤姆和贝琪终于回来了,
小镇上欣喜若狂的人们隆重
地迎接他们,并听汤姆吹嘘
的故 事。
我心目中的汤姆是个爱
冒险、重情重义、善良、勇
敢的男孩。我很喜欢他, 因
为我和他一样爱冒险,在他
身上我好像看到了我自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
会了:
自我总结
我的问题是:
七、课堂小结
师:《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文学作品
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读着它,我们仿佛在 与文学大师进
行交流。相信读完整本书,你们会发现更多精彩之处!
资料链接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堂搞怪
大约十点半,有人敲响了小教堂的破钟, 随后,大家便聚拢起来开始听上午的布道。主日学校的孩子们都坐在各自父
母的旁边,以便他们的父母能 看住他们。汤姆、希德还有玛丽跟着波莉姨妈坐了下来。敞开的窗户外面,是吸引人的
夏日景色,为了防 止汤姆向远处眺望而不专心听讲,姨妈把他安排在远离窗户的靠近过道的位子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顺利导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提前向学生布置 了搜
集作者资料和了解写作背景的任务,课堂氛围很活跃。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
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合作探究的形式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 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
第 6 页

个人说明超拽-趁其不备的近义词


叶紫涵图片-忆江南教学设计


晚安祝福短信-家乡的变化征文


赞美运动员的话-牛溲马勃


凤的部首-健康教育宣传


内外墙涂料-高考理综


星沙芙蓉国里-qq系统


格列弗游记-为自己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