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军营生活-周公解梦大全查询梦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014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
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就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
物体的个都不相同。第二部分就
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每一幅小图里
只有一种物体,都就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
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
的个数。
本节课的知识点
1、
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1到10各数。
2、 用圆点图记数。
三、教学重点: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
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四、学生已有基础:
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出10以
内各数。但就是,许多儿童就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三、四…… 她
们
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所
以,瞧似简单的数数,怎样去进行教学呢?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整的话。
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就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
学生在数数、交流时,教师不要
限制数什么与怎样数,但注意引导学生把话
说完整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方法进行
点评,从而引导学
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
惯。
2、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十幅小图就是从综合情境中
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与
表示数量。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就是三
个原因:一就是认数教学要
在第五单元才进行,在学生认数之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二就是物
体
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思想。三就
是圆点作为一
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她属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分析
性,这就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材中的前面三幅小图,物体
以
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
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
生注意圆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
在这里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
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
会有困难了。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就是哪些物体的个数,
只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就是几个这样的物体,
不要求她们在小
图里画出这些物体。
3、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好数学的兴趣
与信心。
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室里个数在
10以内的物体,鼓励她们用画
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
并与同学交流。
4、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第一堂数学课上,学生比较兴奋,还会有些“乱”,这就是正常现象
。学前阶
段儿童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学校里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学习,游戏与学习的要
求有很
大不同。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适当建
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就是十分需
要的,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第二单元 比一比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科书第4、5、6、7页。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
二、本课的知识点
1、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与轻重的含义。
2、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与轻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物体长短、高矮与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与轻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学生在幼儿时期的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高矮)、轻
重、大小、多少等实际问题。
那时,她们只注意问题的答案,即比较的结果,而比
较的方法与过程都就是模糊的。尤其在两个物体的长
度、轻重、大小、多少的
差异悬殊时,更不会关注比的方法与过程。本单元教学“比一比”,突出比的过
程,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建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
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
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它们有长有短,
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想不想
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
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
2.
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画的就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选择相关物体引
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与轻重。A、比长短,出示
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
短,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
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
放,瞧
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容易就能瞧出长短。B、比较高矮,可以选择两个高矮
相差不大
的同学,先让她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
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瞧出两个
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
上。C、比较轻重,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状态
,根据支架的倾斜情
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轻。教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
br>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
(3)归纳小结。
3.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
、柿子与石榴的轻重以后,提出问
题“您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不?”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对象进行比
较。情
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与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
子与椅子
哪个矮些?两条石子路哪条长些,灯箱与电灯杆那个高些……两种物
体除了比长度,还能比轻重、比大小
、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
榴与柿子谁大些?桌子与椅子哪种张数多些……
4.扎实练习的训练。
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3、4、5、6、7题课留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 分一分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按一定标准给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
简单的分类。
二、本课知识点:就是把一些物品按一定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就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就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就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
的食品与日常用品;厨房里
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
分
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
品的名称、特
点与用途,具有把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
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建议:
1.例题教学。
(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
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玩具,右边
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物品架
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
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要求学生<
br>说说“物品就是怎样摆放的”。
(2)抓住“物品就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
地观察、交流。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与书籍就是两类不同的物
品。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就是怎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
呢?
(3)引导她
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她们认识到:把物品分类
摆放,一就是显得有条理,二就是便于顾
客挑选。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把9片树叶放在3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树
叶的形状分,把
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把颜色相同的树叶
放
在同一个筐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就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在
分
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就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
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
类结果的交流与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
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
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
同。三就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
两
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后,要引导
她们瞧一瞧
,就是不就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一片树叶被放到两
个筐里的现象?
3.
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对分类
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第四单元 认位置
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安排1课时教学。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辨认左右方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由于大多数学生
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以自己为中
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
就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 使
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本单元
教学方位知
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
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
系。
五、教材说明:
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
判断就是一致的。图
中小明的右边也就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就是学生的左边, 教学不会发生混乱。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与右,结果就是不一致的。图
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
与下楼梯都要靠右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
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侧。那个穿红色衣服
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
因而走错了。思考题就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她们初
步涉及
稍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就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建议:
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
(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与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
”既就是对学生的
常规教育,更就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
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描
述课桌上数学书与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
位置关系就是相
对的,应该用“×在×的×边”这种完整的话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
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的左边。
( 3 ) 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
左边”与“右边”说
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 4 )让学生“瞧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
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
确的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的游戏
活动,先就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
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就是左边,右手那边就是右边;最
后就是摸耳,
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就是相对的。这些游戏就是学生喜欢的,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 的其她练习题,凡涉及
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边与右边,然后回< br>答问题或进行操作。
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数的教材分析
本单元导读:本单元教 学10以内的数认识,主要有0-10共十一个数的意义、读写、
大小关系等内容。分认识1-5各数, 认识0、认识6~9各数,认识10等四段安排。
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与第几的教学,在认识 0后,插入=、>与<的教学,
全单元编排了七道例题、六个’“想想做做’两个练习等内容。
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
认识。教材把1~5各数 与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
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与 第几,=、>与<的教学,能促进学
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 同的含义。
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1-5(教材P12页例题,第1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让学生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1~5各个数字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
性认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特别就是3与5。
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主题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圆片
教材解读:
学生认、读、写1~5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 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
者就是教学的重点。
【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1、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节到了,同
学们有那个气球与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
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就是热闹极了。
2、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与各种动物的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
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借
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同时
使复杂的形
体可以用简单数量关系表示方法。
4、1~5各数序,用数珠拨一拨,明确1~5各数排列顺序方法,
通过直观来理解:1添1就是2,2添1就是3……。并从图中、发现规律。
知识归纳:
1. 数量就是1~5的物体,都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
2. 从1~5各数的排列顺序
可以瞧出:相邻两个数相差1;相邻两个数中,后一
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
【知识点二】1~5的书写方法
书写时,根据每个数的形状,在日字格里正确、规范、工整地进行书写。
知识巧记:“1字像铅笔细又长,
“2”字像小鸭水上漂,
“3”字像耳朵听声音,
“4”字像小旗迎风飘,
“5”字像秤钩称东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几与第几(教科书第15页例题,第15~16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几”与“第几”的不同含义,并会用几个与第几个
回答生活中的问题。
2、在练习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
描述物体的位置,培
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与推理的能力。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通过上一节学习认识1-5各数的读、写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区分与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灵活运用几与第几来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材解读:
【知识点】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
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就
是第几个)。教学几与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
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
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与第几,要
懂得
第几的含义,区分几与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与不戴帽子的男
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
知几与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
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与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
较,进一步体会几
与第几有什么不同。
③“想想做做”其她题,应用几与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
过有关几与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与第几,
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
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
第几。明白前者
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
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
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
“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与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
,两次涂色的灯笼
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与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
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就是不确定的。
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就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
第4个,“4号车前面”
就是几号车。二就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
数都就是“从下往上”数。三就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
戴帽子的那只
猴,可以就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就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
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
时,应该讲方位。
知识归纳:“几个”就是指的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第几”指的就是其中的某
一个。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0(教科书第16页例题与第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培养学生判断、理解能力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1-5读、写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主题图、直尺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0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
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例题3与试一试两
道题,例3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
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
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就是一个数
,它的
产生也就是计数的需要。试一试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
也没有
,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
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
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就是数轴上表示数与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
识。从0开始(表示起
点),向右依次就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
这也就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
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
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知识点二】0的写法
书写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与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园滑不能
有棱角。
知识巧记:数字“0”像鸭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就是关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与<(教科书第19~20页的例题,第20页“想想做做”的
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
”
的含义。认识=、>与<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在由具体事物比
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
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数学思想。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与<,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主题图,动物图片,圆片。
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
教
材解读:=、>与<都就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本节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
立“同样多”“多”“少
”等数学概念,认识与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
思想。
【知识点一】同样多
1、从主题图中观察描述画面内容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体会同样多
(1)把小兔与小猴图片一一对应地摆放。
(2)小兔与小猴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连接,即4=4。
知识归纳:
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比较时,谁也没有多余,这种物体的数量就就是同样
多。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
【知识点二】比多少
1、 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
图中由5只小松鼠,3只小熊,要求谁多谁少,就就是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
少。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用实物直观展示
5只 小松鼠的数量比小熊多
3只 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
3、认识“>”与“<”
教材把>与<同时教学,5>3与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
会符号与关系的
表达就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就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4、指导书写
知识的延伸: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
层次,第1题在图形
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就是
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
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
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与“
想想做做”第
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强。
知识归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当两个数不相等时,用“>”或“<”表示
知识巧记: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大口在左大于号,大口在右小于号。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9练习课(教材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第4-9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就是6~9的< br>事物,并正确书写6~9。
2、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主动与同
伴合作交流。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0-5各数的读、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重点: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就是6~9的事物
教学难点:能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主题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认识6~9各数
1、描述画面内容
老师带领小朋友玩“套圈”游戏。 地上有9个玩具小动物,有一个小朋友在套圈,
还有一些小朋友在为套圈的小朋友加油呢!
2、理解题意
要求数出各种事物的数量,可以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依次数出画面上的事
物个数。
3、解决问题
学生已认识了0~5各数。对认数的方法也有一些体会。教学6~9各数时,< br>可以引导独立进行观察、数数、摆图片、拨算珠、并互相交流。经历用物表示
数与用数字表示数两 次思维的提升。
知识归纳:数量就是6~9的事物都可以用数6~9表示。
【知识点二】6 ~9各数的书写方法。书写6~9各数要找准起点,按顺序一笔写
成,要写的流畅工整。
知识巧记:6像豆角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来盛饭。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知识点三】6~9各数的顺序
1、瞧计数器拨珠子几添1就是几,比原数多1。
2、观察直尺图。找出6~9各数的顺序。
3、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1题丰富对6
~9各数的体念;第2题在
操作中建立数学内容的思考,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有益。
知识归纳:
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
引导学生经历认
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了解10的
实
际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10个一就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
数学的情感。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并对数学有情感。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会了0~9各数的度、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重点:
学会10以内数的读、写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感受1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主题图、直尺、计数器。
学具准备:学生尺子、10根小棒。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10以内数的顺序
1.观察主题图描述画面内容
2、
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把数出的数量用数几表示。
知识归纳:数量就是10的事物可以用10表示。
【知识点二】10的写法
1、写法分析
10就是由“1”与“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前面认数时已经会写1与0,这
里
主要就是写好两个数字额的位置,应该把1与02分别写在相邻的两个“日”字格
里。
2、指导正确书。
“10”分别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要稍倾斜,右边写“0”,
要写的圆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滑饱满。
【知识点三】比大小
比较方法
(1)借助直尺比较
(2)借助计数器比较
知识的延伸:
1、认数、数数
把准备尺子放在桌
面上,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说说您有几种
读法。(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
、倒数的情况。
2、 “想想做做”第1-5题。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1、32、33页。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
1、 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主要特征。
2、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就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就
是球。
本课的教学难点:按形状把积木分类。
三、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教材选择
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
好处:一就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
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
就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形成正确的表
象。三就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
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
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
四、教学建议
1. 玩中学数学。
(1)课前,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准备学具
,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
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
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
(2)课件展示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
引学生也来玩积木。让学生玩
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明确要求学生每堆一块积木,都
要瞧瞧
它的形状。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3)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
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
(4)把积木按形状分类。
引导分类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形体,要求学生认
真观察后,
在小组里把形状与老师手中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分成几类。
2.根据积木分类,
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1)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
一类都有不同
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
(2)让学生依次瞧一瞧、摸一摸每
类物体,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初步形成不同物体的表象
。
(3)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其名称。从而引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
球的认识。
(4)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说出形体名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积木,或者教师出
示不同的积木,
让学生说形体名称。。。。。。以便帮助她们加深认识。
3.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
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她熟悉的环境里,寻找举出一些这四种形状的物
体。
4.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2、3、题。
有趣的拼搭
《有趣的拼搭》就是
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
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形状特点
,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
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
展
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
习与别人合作
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就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
白,教
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就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就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
就是学生
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就是游戏
活动,实践活动就是围绕数学问题
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与提出问题,分
析与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就是数学实践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
中,“滚一滚”与“堆
一堆”这两项活动就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
与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
柱与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
堆起来。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
的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
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
方体、圆柱与球的表象。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
感觉判断这
就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
觉去
寻找。“搭一搭”就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
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
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
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
,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
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与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
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
备活动器材。第二,要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
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与球会滚
?……有些问题源于需要,
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
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
论。教师尽量
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
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
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
与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七单元 分与合
第七单元《分与合》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为
理解加、减法
的含义,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册第八单元);认识20以内的数(本册第九单元);学习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做好准备。本单元内容分四段安排:2~5的
分与合;6、7
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
分与合。2~5的分与合重
点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6、7的分与合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
序”;8、
9的分与合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分与合则更多地
鼓
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就是相关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有序
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时,要
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这就是突破上述难点的主要教学策略。
2~5的分与合
一、教学内容:教学 2~5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4~35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认识 了10以内的数(即会数、会读、会写)
三、本课知识点:
1、 4的分与合(例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 5的分与合(试一试);
3、 2、3的分与合(想想做做第1题)。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与“合”的意义;
(2)掌握数的“分”与“合”的方法。
五、解读教材:
教材把“分”与“合”分开教学,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本课教学分
三部分进行:
1、 第34页的例1教学4的分与合,从三个方面把握:(1)让学生理解 “分”、
“合”
的意义;(2)体会“分”、“合”的方法;(3)利用“分”来体会“合”,感受
分与合的对立统一。
知识归纳:(1)结合具体实物的操作从归纳“分”与“合”的意义;(2)4的
分与合;(3
)4的“分”的方法根据实物分法来理解,4的“合”的方法,从4分成
几与几推想出几与几合成4。
2、“试一试”教学5的分与合,主要就是体会不同的分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由5分成4与
1可以联想到5可以分成1与4,这两种分法就是一致的。
知识归纳:(1)5的分与合;(2)5分
成4与1跟5分成1与4就是同一种分
法的两种表达。同样道理,1与4组成5跟4与1组成5也就是同
一种组成的两
种表达。
3、“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2、3的分与合,让学生运用例1与试一试中的
方法来独立探索。
知识归纳:(1)2、3的分与合;(2)
六、教学建议:
例1的教学要让学生充
分参与分实物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
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4根小棒代替4个桃,并把4根
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分
三步组织教学活动: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
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1与3、2与2、3与1;最后想一想“几与几
合成4”。教
学的第一步就是开放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放法,在交流中能发现
三种不同的放法。教学的第二步就是
意义接受基础上的自主探索。可以先选择
一种放法(例如一个盘里放1个,另一个盘里放3个),得出4
可以分成1与3,并
呈现图式,让学生理解图式所表达的意思;再让学生思考根据另外两种放法又能得到什么。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如因为4分成3与
1,所以3与1合成4
。这道例题就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
析
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她各数组
成的教学。
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
程。
6、7的分与合
一、教学内容:教学6、7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6~37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2~5各数的分与合
三、本课知识点:
1、
6的分与合(例2);
2、 7的分与合(试一试);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6、7的分与合。
(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五、解读教材:
引导学生利用在认识2~5各数的分与合时所获得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
br>本课教学分两部分进行:
1、 第36页的例2教学6的分与合,继续让学生借助分实际物体理
解6的
分与合外,还突出两点:一就是突出有序操作与思考的策略;二就是明确要求学
生根据实
际操作时的一种分法,由一种表达推想出另一种表达。
知识归纳:(1)6的分与合;(2)有序操作,一种分法两种表达。
2.“试一试”教学7
的分与合,一方面继续让学生体会有序操作与思考;另
一方面,教材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探索空间,注意通
过自主填空引导学生由7的一
些分法说出另一些分法,从而使她们的思考更具推理的意味。
知识归纳:(1)7的分与合;(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3)有序记忆7的分与合
8~10的分与合
一、教学内容:教学8~10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9~41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2~7各数的分与合,初步掌握有序思考
三、本课知识点:(1)8的分与合(例3);(2)9的分与合(想想做做第4题);
(3)10的分与合(例4)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8~10各数的分与合。
(2)在有序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思考。
五、解读教材:
较大的数分与俣比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开展有序操作活<
/p>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动。
1、第39页的例3教学8的
分与合,(1)让学生进行有序操作;(2)进行有序
思考,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3)启发学生推想
出另外三种分法。
知识归纳:(1)8的分与合;(2)有条理、完整地说出8的各种分法。
2、想想做做第4题教学9的分与合,让学生仿照8的分与合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的活动自
主探索9的分与合。
知识归纳:(1)9的分与合;(2)有条理、完整地说出9的各种分法。
3例4教学10的分与合。教材给学生留出较大的独立探索的空间(1)熟练
地进行有序操作与
有序思考,(2)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
知识归纳:(1)10的分与合;(2)理解并掌握10的分与合。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就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与分与合的甚大上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与退位减做好基础。本单元的教
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初
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教
学难点就是解答用括号线与“?”表示的实际
问题。本单元内容分五段进行安
排: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就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
减法;得
数就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就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连连减与
加减
混合式题。
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教科书第44~49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认识5以内的数(即会数、会读、会写)及2~5各数的分与
合
三、本课知识点:
1、加法的初步认识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
2、减法的初步认识及得数在以内的加法相对应的减法;
3、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四、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与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
(2)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五、解读教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就是加法
与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
相应的减法,包括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1. 第44页的例1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从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三个方面把握:(1)说清楚图意,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
(2)明白“3人
与2人合起来”用加法表示,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3)明确计算“3+2”的思考
方法。
知识归纳:(1)认识加法的意义;(2)正确进行加法计算;(3)根据图意写出加
法算式
2. 第46页的例2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计算。例
题的场景素材与
例1相同,引导学生依据情境认识减法算式,初步感受减法的含
义。(1)连贯地说清图意;(2)总数
减少了,如走了或飞走了等可以用减法计算,
总数要写在减号前面。(3)明确计算5-2“的思考方法
。
知识归纳:(1)认识减法的意义;(2)正确进行减法计算;(3)根据图意写出减法算
式
3. 第48页例3与例4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根据0的含义与加、
减法的含义,理解
并掌握关0的加、减法计算。先引导学生瞧懂图意,再引导学
生列出减法算式
知识归纳:(1)得数就是0的减法计算;(2)0加一个数与一个数减0
得数就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就是6、7的加法与6、7减几(教育科书第52~55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
掌握了得数就是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及6、7的分与合
三、本课知识点:
1、 得数就是6的加法与6减几
2、
得数就是7的加法与7减几
(1)正确计算与就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2)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2)难点: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五、解读教材:
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
感受相
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或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第52页的例5教学得数就是6的加法。可以这样理解图意:(1)
图中的小朋友分成两
部分;(2)可以把5人与1人合起来,也可以把1人与5
人合起来。(3)根据图意列出两道不同的加
法算式,体会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系。
知识归纳:(1)从分与合的角度瞧懂图意;(2)正确进行得数就是6的加法计
算;(
3)根据图意写出两道路加法算式。
2第52页“试一试”教学得数就是7的加法。进一步体会
相应的两道加法
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情境力体会可以由一道加法算式推想出另一道加
法
算式,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知识归纳:(1)正确计算得数就是7的加法;(2)由一道加法推想出另一道加法。
3、第
54页的例6教学6减几。可以这样安排:(1)按人物或按事物说清图
意;(2)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
法算式;(3)联系6的分与合解释计算过程。
知识归纳:(1)根据图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2)
正确进行6减几的计算;(3)
根据6的分与合体会算式间的联系。
4. 第54“试一试”
教学7减几。通过填数要求的变化,让学生结合情境图
体会可以由一道减法算式推想屈另一道路减法算式
。
知识归纳:(1)根据图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2)正确进行7减几的计算;(3)
根据
7的分与合体会算式间的联系。
得数就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就是8、9的加法与8、9减几(教育科书第58~63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
掌握了得数就是7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及8、9的分与合
三、本课知识点:
1、得数就是8的加法与8减几
2、得数就是9的加法与9减几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计算有关8、9的加、减法;
(2)难点:根据图意写出四个有联系的算式。
五、解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就是8
、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中间还穿插了用加、
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两式”过
渡到这部分的“一图
四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加法与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六、教学建议:
1、第58页例7教学得数就是8的加法与8减几。(1)先引导学生弄清图
意;(2)
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与两道减法算式;(3)根据其中一道算式
的
得数推算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
第60页教学用括线与“?”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重视让学生弄懂
题意,知道图中括线与“?”的
作用,理解解决这样的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考
过程。(1)理解图意,了解括线与“?”的意思;(2
)完整表述题意,讲清题中的已
知条件与问题。
随后的“试一试”也要先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
道些什么,图下面的括线表示
什么意思,篮子上面的“?”表示什么意思。结合交流的过程,逐步出示右
边的
几句话。
3、第64页例9教学得数就是9的加法与9减几。仿照例7组织教学,注意<
br>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并学会根据其中一道路算式的得数推算其余几
道算式的得数。随
后的“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得数就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就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以及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
数。(教育科书第6
6~69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得数就是9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及10的分与合
三、本课知识点:
1、得数就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
2、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得数就是10的加与10减几的计算方法与求未知加数的不同
方法;
(2)难点:正确计算10的加法与10减几以及正确求出未知数。
五、教学建议:
1、第
66页例10教学得数就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
排上与得数就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
减相类似,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
自主进行学习。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说图意、写算式、
算得数,再组织全
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再次领悟相应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第
98面例11教学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方
程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
10的分与合以及有关10的加、减法计算,同
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做准备。教学
时要要指导学生联系具
体情境理解含有括号的式子的含义,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不同的思考方法。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一教学内容:
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教科书第72~75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二、学生已有知识:
掌握了得数就是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及10以内数的分与合
三、本课知识点:
1、10以内数的连加计算;
2、1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
3、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计算顺序,学
会计算;
(2)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五、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教学10以
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这就是在学生
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
学使学生初步体会这几类式
题的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六、教学建议
1、
第72页的例12教学连加、例13教学连减。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说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
过程,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联系具体情境
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与运算顺序,学会按
顺序算出得数。
2、例14教学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例题与连加、连减类似,也就是让学生
联系具体情境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与运算顺序,并学会按顺序计算。
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分三段编排。
一、11~20各数的直观认识
直
观认识“十”,初步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
义;认、读11~20各数
;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二、11~20各数的意义
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写11~20各数;比较数的大小。
三、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用对十几的认识思考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加深对十几的认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及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建立“个位”与“十位”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数数(教材82、83页例题与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小棒数数抽象出
数的过程,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写。能
用11~20各数数出物体的个数。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在认数过程中,增强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10以内各数。
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计数单位“一(个)”与“十”
教具准备:主题图一幅、小棒20根
学具准备:小棒20根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1、用数小棒展示10个一就是1个十。
2、指导摆小棒的方法。
知识归纳:
1、10个一就是1个十,十里面有10个1、
2、“个(一)”与“十”就是计数单位。
【知识点二】11~20各数的认识
1、练习摆11、12、13、19根小棒数法
2、20根小棒的数法。
(1)在
19根小棒后面添上1根,满10根捆成1捆,得2个十就是20、
(2)一根一根地数,从1数到20、
知识归纳:11~20各数的都就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她们都就是两位数。
知识的延伸:“想想做做”第1-5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组成、写数(教材第80例题,第84~84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数位。知道“个位”与“十位”;能够正确地理解11~20各数
的组成,并能正
确地读、写。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数感,发觉直观思维与简单的思维能力。
3、获得独立思考与与人交流的体念,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11~20各数的
读、写;懂得10个一就是1个十,十里
面有10个1; 明确了“个(一)”与“十”就是计数单位。
教学重点:11~20各数之间的组成与写法。
教学难点:认识个位与十位。
教具准备:20根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20根小棒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认识个位与十位
1、出示计数器,简单说说它作用。
2、指导学生认
识计数器上的“个位”与“十位”,重点提示“个位”、“十
位”都就是数位;在计数器上指导拨珠表示
数,并让学生展示拨珠表示数。
知识归纳:
从右边起,第一位就是个位,第二位就是十位。
【知识点二】11~20各数的组成与读、写法
1、教学11的组成、写法与读法
(1)指导学生用小棒表示,
(2)在计数器拨珠表示,并讨论个位、十位都就是1,她们有什么不同?
(3)指导读法、写法。(写作:11;读作:十一)
2、教学16、19的组成、写法与读法
16里面有1个十与6个一,写作:16;读作:十六。
19里面有1个十与9个一,写作:19;读作:十九。
3、20的组成、写法与读法(用小棒表示、计数器展示,并说明写法、读法)
知识归纳:(
1)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
上写几。(2)读书时,从高位
读起,十位就是几就读几十,个位就是几就读几。
知识的延伸:“想想做做”第1-5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教材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应用11~20各数的组成知识,探索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
行口算。
2、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知识。
3、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形成良好的数感。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教具准备:水果图片、小棒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观察理解图意。
2、根据图意列式
(1)列加法算式(两道算式)
(2)列减法算式(两道算式)
3、讲计算得数的结果及过程。
知识归纳:10加几与几加10得十几;十几减10得几,十几减几得10、
【知识点二】
知识延伸:“想想做做” 1~4题。
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单
元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就是在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掌握
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
的。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比较熟练地
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就是用所学习的计算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
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分别教学9加几,8、7加几,6、5、4、3、2加几。
9加几
一、教学内容:教学9加几的加法(教科书第88~89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三、本课知识点:9加几加法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正确用“凑十法”口算9加
几
五、解读教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与
交流,
自主地提出9加几的问题,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学生理解
与掌握了
9加几的计算方法,就能将它迁移到后面将要学习的8加几、7加
几、、、、、、的计算中去。
第88页例1分三个层次组织学生探索9加几的算法。(1)首先结合具体的
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列出9+4的算式;(2)引导学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
法,对各种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3)给
出“凑十法”的思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知识归纳:(1)掌握“凑十法”进行计算;(2)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8、7加几
一、教学内容:教学8、7加几的加法(教科书第92~93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凑十法”
三、本课知识点:8加几的加法;7加几的加法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8、7加几的算理,正确计算8、7加几的加法
五、解读教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8、7
加几中来,
并学会正确进行口算。
1、第92页例2教学8加几的加法。(1)首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图意;(2
)
引导学生说出用“凑十法”计算8+7的两种口算过程;(3)初步体会“拆小数,
凑大数”
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知识归纳:(1)熟练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2)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第92页“试一试”教学7加几的加法。让学生利用已经积累的计算
经验,自
主地探索算法。(1)用“凑十法”计算;(2)从“9+7”的得数直接推想出
“7+9”的得数。
知识归纳:(1)初步利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运算律进行计算;(2)
正确计算
7加几的加法。
6、5、4、3、2加几
一、教学内容:教学6、5、4、3、2的加法(教科书第96~97页)
三、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凑十法”与“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运算
律进行计算
三、本课知识点:6、5、4、3、2加几的加法
四、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6、5、4、3
、2加几的加法;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
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五、解读教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探索6、5、4、3、2加几的
计算方法,并学会正确进
行计算。重点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依据学过的算式进
行推算的方法。
1、第96页例3教学
6加几的加法。(1)根据图意说出条件与问题,列出算
式;(2)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算
法。
知识归纳:(1)熟练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2)正确计算6加几的加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第96页“试一试”安排了
三道题,让学生试着算出结果。既可以用”
凑十法”算,也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应算式直接推算出得数
。
知识归纳:(1)用已经学过的算式直接推算相应算式的得数;(2)正确计算5、4
加几
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