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

萌到你眼炸
955次浏览
2020年12月08日 16: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带草字头的字-会所管理制度

2020年12月8日发(作者:孔甲)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1、课程基本理念有所改变。
与十年前颁布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所变化。现 在的表述为“„„人人都
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懂 得了知识,还
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这样一比较新《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 涵。
2、课程目标有所改变。
原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 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新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思
想、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 基本
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
的能力”。现在的总目标在表述上更加明确、全面、清晰、更有利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
生的评价 。
二、教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9个单元: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 位置、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
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9单元总复习。 分别安排在三个板块中。
数与代数中有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 -10的认识和
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 加法。一
共六个单元。要求: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数感,培养符号意识,体会加< br>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认 识整时钟。
图形与几何中有第二单元位置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共2个单元。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 br>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对简单几何体进行分类;会用上、下、左、右、
前、 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综合与实践中包括数学乐园和总复习共2个单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感受 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
的 内容。
2、教材特点。
(一)素材丰富。更具感性。

1

< p>
(1)海量情景图。如:我们的校园,小猪小兔盖房子、农家乐、野生动物园、拔河比赛„„
这些富有儿童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里面包含的奇妙知识,更激发了学生
主动探究 的欲望。
(2)紧贴于生活。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较窄,只有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实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才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第12页第4题。说说下面的物品放在
什么位 置合适。这些物品在卧室里的摆放,学生是熟悉的。用数学语言上、下、左、右、前、
后完整的叙述这些 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有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位置概念。
(3)丰富的活动。新教材不仅延续了原教材中 的活动,如:涂色、连线、画图、摆学具
等。新教材活动更丰富。如:第11页第3题。把附页中的小兔 和乌龟贴在图中。看图讲故事。
说说,谁在谁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再如:第12页第5题。从附 页上剪下小动物图,
按要求贴一贴。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做”,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合理调整,更具理性。
1、内容调整
(1)新教材第一单元“准备课”,包 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旧教材
中的第一单元“数一数”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 比多少”合并而成的。而原来第二单元
“比一比”中的“比高矮”“比长短”属于测量内容被删去了。将 “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
为“统计”的教学内容。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 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因为一年级一开始有些知识
需要用到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关系来教学,如果 不系统的学,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
的学,所以这一改变更合理。而原来“位置 ”中的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
的位置则删去了。
(3)“用数学”的例题增 加了,如:79页例6,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
之间有几人?再如:98页例6,我 们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两
题在原教材的练习中出现过,而非例题。学生 生活经验有限,理解变通能力有限,所以练习时
无从下手,稍有经验的老师都是自己作为补充例题讲解。 所以新教材的这一变动更具理性。
(4)练习增加了,如: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原教材 是学习了1~5的认识和
比大小,第几,分与合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加减法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0的 认识之后安排
了一个练习,共3个练习。而新教材每学完两个内容之后就安排了一个练习,而且增加了单 元
整理与复习。共5个练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和理解知识
(5)新教材中10以内 的减法表增加了减数是0的,还增加了差是0的,下面的提问也多
了一问。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一是 归纳整理得更完整。二是关于“0”的计算,学生最容
易出错。表里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有 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掌握。
2、难度调整。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2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由于学生一下子 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
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 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由于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本册只认识“整时”。
(三)突显方法,更显灵性。
(1)对比教学。如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原教材采用的是分开教 学。而新教材是对比编排
教学。同时习题的编排也加强了对比练习。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悟数,如“3 ”既可以表示
3个,也可以表示第3了。
(2)三段式教学。教为学,学为用。解决问题要有 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新教材用三段式
教学突出了学法指导。如:P98例6,让学生了解解决一个数学问 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发
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并解决( 教材一般用“怎
样解答?”提示)——对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 吗?”
提示)这样,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又如:36页的活动,老师根据“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谁搭得更高?“这三个步骤去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是有序
的。也 是带有探索和思考的。还应该是有效的。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3)“做”中学
如:第7页做一做的第1、2题。都是一一对应摆实物,感受多和少。
第21页做一做第1、2题也是通过摆学具涂圆圈感受数的分与合。
又如:第35~36页认 识图形,完全是通过组织活动、玩耍、拼图、搭建来感知立体图形长
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的特征。
还有第9页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第11页把附页中的兔子和乌龟贴在图片中,再看图讲故事。
第12页从附页中剪下小动物图,按要求贴一贴。
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上、下、 前、后、左、右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初步的
空间概念。
(四)关注情感,更显个性
教材为了加强对知识的整理,在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并给出了整理的线索,
引导学生自 己整理、总结。
我们来看加减法表,原教材都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示,但新教材先出示的表是完整的。再 出
示的表是一部分,要学生自己把表填完整,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
在观察、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又如:1 9页第5题,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1、2、3、4、5,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使
他们在学数学 的过程中更有个性。
三、教学建议

3


下面,我将分单元说一说具体的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准备课
准 备课,到底要准备什么?我想,应该从学生和老师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好准备。站在学生
的角度,要对数学 这门学科建立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做好学习数学的准备,可以通过“编者的
话”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数学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学习数学?怎样学习数学?学习数学
有什么好处?我们不必把“编者的话”按 部就班的读给学生听,而是巧妙的贯穿在课堂教学的
整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还要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 ,让他们体会到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一年
级的小学生的角色变化,所以各种行规要求也就不同了。站在老 师的角度,要准备什么呢?首
先要对每一课时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有清楚的认知,然后帮助学生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并
且培养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 过程中
去渗透和培养。
准备课这一单元的教材内容:数一数 比多少
单元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 数一数。
(1)教材安排了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
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我们要教给孩子们数数的基本方法——点数,也就是手口一致的数。
在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有序的观察。
(2)教材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需要把握的是:充分地
观察、充分地数;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给出了1~10十个数字,
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3)把握好教学要求,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对
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2、“比多少”。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
习内容。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
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
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第二单元 位置
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
单元
第二单元
调整的内容
新增加的单元内容。删去原实验教材中
现教材的内容
(1)上下前后
调整的内容
删去原实验教材中的“比长
短、比高矮”的内容
现教材的内容
比多少

4


位置
1、 上下、前后。
“第()组第()个”位置内容。 (2)左右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
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
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2、左右。
(1)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2)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
(3)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
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 调整的内容
(1)“比大小”增加“做一做”
和一个练习
1-5的认识
比大小
现教材的内容
“几和几”变化为“分与合” 分与合(其编排内容发生了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
(2)
(3)“加法”只认识“加 号”和加法(在编排内容上与实验教材完全不
的内容。 表示的含义)
和加减法
算 式的读法,去掉认识“等号”同,且在“做一做”中增加说加法算式
(4)增加“整理和复习”知识 整理和复习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数的认识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点
是:计 算的编排方式不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
5各数,再教 学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计算穿插在认数
(6、7;8、9; 10)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有相应的加减计算。
教学内容分为三小节: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各数的认识。
(1)基数含义:主要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方式,让学生体会1-5各数
的基数含义。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
什么。这两方面的任务,应该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2)数的顺序:主要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的顺序,只要他能
认得这些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来),知道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
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数的顺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5


(3)1~5的写法。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下面我们重点看看1——5的认识这节课中要注意的几个要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第一单元
数一 数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比如一只小狗用1来表示,四只小鸡
用4来表示,这 些都是旧知。那么在这节课上如何找到新知的起点呢?教材为我们安排了三个
不同的活动:第一,用小棒 摆出不同的图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二,引入计
数器,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计数器, 并且通过操作体现1添上1就是2添上1就是3的数的
产生形成过程,体会数的顺序;第三会用点子图来 表示各数。通过这样的活动,从直观——抽
象——直观,丰富数的认识经历。
2、比多少、第几、分与合。
(1) “比较大小”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抽象,一个是比较数量的多少,一个是比较数的大小。
请特别留意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
(2)引出“=”“>”“<”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增加“>”“<”的写法。
(3)第几(序数)。教材从“排队买票”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
通过序数和基数的对比,感受到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4)分与合(数的组成)。请注意说法的改变和规范。分两步教学:先通过把4棵向日葵放
到两个筐里的不同情况,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把5根玉米放在两个食盒里,
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
3.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两部分)
(1)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减法的含义就是“从一
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加减法的含义比较抽象,对刚入学的一年
级儿童来说是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材都借助情境图或操作,通过动态演示“合并”
“去掉”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加法、减法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点数,接着数或倒着
数,利用数的分与合。教材呈现了这三种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
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始教学时,允许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随着教学的进行慢慢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下面,我们着重对“加法”这节课做一个具体的课例分析。
《加法》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加法的含义和1——5的加法。这节课是看图列式的开始也
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首先,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教材通过情境图和 点子图引导学生用手
势表示把两个部分合起来,体会合并在一起的意义。其次,引导学生用三句话来描述 图意(两
个条件一个问题),既是对加法含义的内化,又能以此引出算式。第三,用算式来表示图意,< br>更能体现简约性。比如说:原来有3个气球,又拿来了1个,现在一共有几个?可以用3+1=4
来表示。对这个加法算式,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算式的含义,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6


4呢?同时还要认识加号,等号以及加法算式的读法。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初 步的用加法解决问
题的模型,要让学生有一个意识,形成条件反射,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加法解决。第四 ,加强
说一说算式的含义的训练。大家看,后面就有很多这样的练习。注意将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相结合,充分体现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加法的含义。第五,在3+2=5的计算中,教材呈现了
三 种方法:点数、接着数和想组成。这里,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都行。并不要求每种方法都
要掌握,也不 要强调哪种方法最优,能算出得数都行。
4、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0的认识,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认识0。
(2)0的的加减法。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含义来计算。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单元
第四单元
调整的内容 现教材的内容
(用认识的立体图形拼一拼、搭一搭)
删去平面图形的认识内容,只认识立体图形,增加了两个例题2、3
认识图形(一) 编排立体图形的认识内容。
认和区别。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和球),直观认识,感受特征,能够辨
1、例1教学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从实际生活引入,出示了学生 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
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最后让 学生说一说身边哪
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 ,“做
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
2、例2是立体图形的 拼组,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种立体
图形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 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以后的学习积累一
些感性经验。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 调整的内容 现教材的内容
(1)“6和7”后面安排的“ 解解决问题编排有两个例题。教材要
决问题”,在编排内容上发生求学生体现“图中有什么?怎样解了较大的变化,要求体现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的解决问
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第五单元 (2)“8和9”后面安排的“解
生了较大的变化,仍要求体学生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3)删去“求未知加数”的例题,只在练习中渗透(如第56、
63、68页)。

7
题的完整过程。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决问题”,在编排内容上也发解决问 题编排有一个例题。仍要求


(4)将“数学乐园”内容后移至第六单元之后。
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除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还有混合运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数的认识(6、7---8、9---- 10)。和1-5的认识一样,三段认数都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
--抽象-- 具体的过程,来体会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的。但有所不同的是,在抽象出数之前,增加
了用点子图表示数。
2、基数含义。
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给出的线索,让学生充分经历数的抽象过程,充分体会基数的含义。
3、数的顺序。
计数器动态说明相邻两个数(新学的数和相邻的前一个数)的关系,为直尺整 体呈现数的
顺序说明理由。
4、大小比较。
借助点子图比较数的大小。1~5借助具体实物的数量比较,引出数的大小比较;本单元借
助点子的数量来比较,更抽象了(点子可以表示数量相同的任何东西)。
5、序数。仍然是将基数与序数对比起来编排。
6、写数。与1~5的认识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
7、数的组成。
(1)6的组成,是通过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
图让学生完整的填出6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6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
可能很有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6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
(2)7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3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
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组想到另1组,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与实验教材相
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5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生联想,现在到7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
学生联想。)
(3)8、9的组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并且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
另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推出,要求比6、7的组成略高一些。
(4)10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10要向进一,所以10的组成很重要。
教材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填出10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10的另外4个组成,逐
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
8、加、减法。
这部分计算,主要是结合操作和图(也就是“一图二式”“一图四式”)来教学。
9、问题解决。
教材结合6、7和8、9的加减法,设计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 ,初步了解解
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8


我们知 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理解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
答,检验。我们以第4 6页的内容为例,教材首先将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
步骤进行呈现:首先先出现左边的 四只小兔,再出现右边的2只小兔,大括号和问号同时出现,
由教师介绍让学生认识这个符号以及所表示 的意义。这样分步呈现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
意,又能明确语言表达的层次性。
那么,怎样引入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呢?
第一步,图中有什么?这就是在找条件和 问题。从教材呈现的材料可以体会:条件是以填
空的形式呈现的,而问题是由小精灵直接提出来的。需要 注意的是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
不可能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但条件的呈现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 方式,也就是说要注重对信
息的加工和处理。比如说,图中有两组小兔,第一组有几只?填完整。第二组 有几只?再填上,
一共有几只?我们可以这样板书:第一组有 只,第二组有 只,一共有几只?值 得注意的
是条件问题呈现之后,一定要引导学生对照图意,再读一读,再次理解题意。
第二步 ,怎样解答?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如何列式?前面已经学过1—
—5的加法,可以让学 生提出用加法来解决,从而列出算式4+2= (只),列出算式后再组织
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让学生充分的说理后,再次建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
解加法的含义,再次明确,这样的问题 必须用加法解决。强调单位名称时注意把握标高,单位
名称由教师来写,不要求学生写。
第三 步,解答正确吗?这就是检验的步骤。怎样知道自己解答正确了呢?我们可以引导学
生回到情景图,数一 数是不是有6只小兔呢?
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小 结,又为后
面做一做提供帮助。做一做是上面例题的加强和巩固,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练习,评讲时注意
扣解题的一般步骤,口头说理的表述过程。
10、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让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运算的顺序的含义,了解运算顺序。
评价建议
过去我们有很多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继续沿用。今天想说说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及总
复习学完 后设置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
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 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评价时应
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 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第一次出现“成长小档案”
是在学完第二单元“位置”以后。我想从两 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是在学习上有哪
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回味学习的 乐趣,如: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或
印象深刻的事,能答出一条收获的学生,就在他书中的小档案里盖 一朵小花,有几条就盖几朵,

9


以此激励学生。课堂上没有发言的 学生,听了同学的发言后,回家把自己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
听,让他们来给你盖花。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11-20各数的认识;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 调整的内容 现教材的内容
(1)11- 20各数的认
识,主题图及例1、例2
主题图和例题的编排内容
的教学。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原实验教
第六单元
(2)例3、例4、例
材中前两个例题合并成一个例
11-20各数的认识
题,另增加了一个“解决问题”
5的教学内容与原教材内
容大致相同。
的例题。
(3)解决问题例6
(新增加内容)。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1)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仍然是从 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
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 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
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 比大小;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
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例3结合数的组成教学写 数。主要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
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初 步了解十进制,掌握20以
内数的写法。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
不同了。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
单 位数数。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
单位“ 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在认识11-20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
1 1~20各数的。教师充分利用小棒进行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进行数数和说数,数形结合,

10


培养数感。教学时,还要注意把10以内的数与11-20的数联系起来 ,并能对20以内数的顺
序和大小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教材练习十七第1、7题也是为了加深对“十”作 为一个计数单
位的体会而设计的练习。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教材把用小棒 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还
通过11中两个1的对比,让 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丰富数数的经验(练习十七第3、4题)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 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2个2个、5个5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
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 摆小棒)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
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 准备。
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
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
里第一次 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
学生背下来,随着老 师的使用,让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
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
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 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
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乘车
要坐几站、要爬几层楼、再过几天是小朋友的生日的问题。小 宇回家,他来到楼下,发现电梯
坏了,只好走楼梯上楼了。


数学乐园
单元

调整的内容
综合与实践:数学乐园

现教材的内容
数学乐园内容是重新编排的。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我们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把所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综合在一
起,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体会、巩固和应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卡片都贴在黑板上,先不出问题,只出序号,在讲游戏规则时,
说明 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停在哪里。然后再作示范,之后可以让同桌的两个
同学用提前准备 的游戏盘,进行活动。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如

11


6个正方体是不是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可以通过拼一拼来确定。活动最后,还可以把这些问题按知识领域归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教材呈现的问题,老师可根据实 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改编或设计,可以将前期易错题替换一
下,从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适合本班的学生。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单元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
调整的内容 现教材的内容
删去了“认识半时”的内容,只编排了“认
认识钟表、认识整时
识整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认识钟表,了解钟面的特点。认 识整时,感受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能认读整时的时间;
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编排的,我们 将时间(准确的地说是时刻)
与学生熟悉的活动对应起来,让学生不仅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这一点 对学生来说并不困
难),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对培养学生良 好的作
息习惯也是有帮助的。
◇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P8 7第6题)特意安排了“几
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 的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渗透一天有24小时。
P85做一做,通过展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法,并通过 提问“小明9时在做什
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天有两个9时。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P85)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 的计时工具。这两种工具计时的原理比
较复杂,可以以学生能理解的方法简单的说明。
还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整时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孕伏。


12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单元 调整的内容 现教材的内容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例1
(2)8、7、6加几例2
主题图和例题的编
(3)8、7、6加几例3
排都发生了较大的
(4)5、4、3、2加几例4
变化。
(5)解决问题例5
(6)解决问题例6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分三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没太大变化,仍然让学生自主探 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
出“凑十法”。
9加几:主题图,可以直接呈现问题,也可 以由学生提出问题,但仅仅只是作为问题,对
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要放在例1教学中解决。例1,引导 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决“9+4=?”
的问题。重点突出“凑十法”。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 算,教材呈现两种方法:接着
数、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让 学生说说其他的算
法。

做一做第1题,是对例1的补充,在9+5和9+7的下面 注出了的凑十的过程,教学时要把
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计算对应起来,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和掌握 ”凑十法。

8、7、6加几: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9加几”的算法,自己想该怎样算 。教学中要
借助点子图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8凑成10的过程,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口算,
加深凑十法的理解和运用。注意7、6加几放在做一做第1题,编者想迁移8加几的算法。
例 3,小数加大数,探讨算法,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和交换加数
位置的方法;至于 用哪一种,让学生自主选择。
5、4、3、2加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思考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13


(2)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
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并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 方法。
如例5呈现的信息比较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人数信息。实验教材“小兔图”。围绕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按群计数和按性别分类计数的全过程,体验
解决同一 个问题,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重点仍是要突出解决问题的三个一般步骤。
例6是需要进行逆思考解决的问题。
这两个解决问题的编排,教材希望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 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近地解决一
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 一般方法和思路。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 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
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 表,用数学。其中“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
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只是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 给出。

通过总复习,把本册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有概念,计算方法和 其他
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地知识,使计算能力得到进
一步的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在总复习时要 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力,可以根据本班的 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加强。



14

监察局职能-现在去哪旅游最好


可爱图片大全-独家记忆粤语版


昵称大全男生-标准化建设


敏锐的近义词-insubstantial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


拉德斯基进行曲mp3-面包大王片尾曲


论文谢辞-青红皂白


财政支出-党史知识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