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字 2 传统节日》示范课教案_19
央视广告品牌-献给爱丽丝教学
《传统节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相关
领域
教材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入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
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
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
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
文化
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爱国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
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和谐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通过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
2.教学背景分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语文
传统文化
学段
唐欣然
《传统节日》第二课时
第一学段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
br>《传统节日》一课是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识字韵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紧紧抓住各传统节日及主要习俗活动,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体会其中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使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课文配有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春
节贴窗花和端午赛龙舟,既表现了课文内容,又可唤
醒学生对节日习俗活动的记忆表象,有利于了解课文
内容,有利于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过节。
课后练习“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属于“学表达”
的练习。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习俗活
动唤醒学生记忆表象是能说的前提,合作交流、反馈评议指导再练习
是说好的保证。
选做题:“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学习,
孩子找到学习方法后在课下实践,鼓励学生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会过这些传统节日,一年级时学习过课文《端午粽
》,学生对一些习俗较为了解,这
有利于他们理解本课内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可以正确朗
读课文,识记生字。然而由于课堂
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完全
感悟传统节日所寄托的情感。针对
这一状况,在第二课时前要引导学生搜集节日来源、习俗等相关资料,
在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
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及其所寄托的
团团圆圆的情感。
教法选择:
由学生熟悉的春节序曲导入,用学生熟悉的节日风俗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
情况,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
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搜
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提高搜集、处理
信息的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
的意识,感悟民族精神,产生热爱
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
教学流程示意
课件
视频
课件
合作分享,拓展节日习俗
升华情感,感受节日魅力
布置作业,丰富课外知识
结束
交流习俗,诵读古诗
课件
整体感知,补充农历知识
了解农历,排列节日
开始
视频
激趣导入,复现生字韵文
感受气氛,拍手背诵
回顾节日,情感升华
查找资料,拓展延伸
4.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现生字韵文
1.导入:播放《春节序曲》,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欢快,热闹。
2.你什么时候听过这么欢快的音乐?
预设:过春节的时候。
过渡: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走进《传统节日》。 板书:2 传统节日
3.出示生字,读生字,和同桌一边拍手一边说出对应韵文。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节日氛围,复习韵文,为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补充农历知识
1.圈画节日
师引导: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请你打开书31页,在课文中找一找并把它画出来。
生圈出节日并汇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将节日名称贴黑板上。
2.排列节日
师引导:谁能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把这些节日排一排?
预设:生按时间顺序排成一排。
3.了解农历
出示日历:上边的阿拉伯数字是公历,这是现在世界通用的一种计时方法,下边
一行汉字,比如十九、
二十六、初三是农历,是咱们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计时方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历可以提示农民伯
伯什么时候种庄稼,所以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根据农历日期来过的。在农历中
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正月,
每月的第一天叫初一,正月初一就是每年的第一天,你们看这是什么节?
生找出春节。小组合作找出其他节日。
4.再次排序
师引导:看着这些节日再背课
文,最后一句“转眼又是新春到”,可是后面没有了,谁能帮老师想一
个办法,怎么排,让它又回到春节
。
预设生:把节日围成圆形。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节日,培养学生获取简单信息的能力。
通过给节日排序,复习课文。简单介绍
农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进一步了解节日传统,增强
民族自豪感做铺垫。
三、合作分享,拓展节日习俗
(一)同桌交流喜欢的节日及习俗。
(二)生汇报
1. 介绍春节的习俗。
(1)贴春联。
师相机指导:古人把春联叫做桃符。
(2)放鞭炮。
师引导:为了环保,今年的五环内禁放,但人们对过年的热情和美好的愿望没有变。
(3)年夜饭。
师引导: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围坐在一起吃着各种美食,多美啊!
(4)收红包
师引导:红包不在于里面钱多钱少,蕴含的是长辈对你们的关爱,希望你们健健
康康,平平安安!你
们也要好好学习,家人会很欣慰的。
(5)访亲友。
师引导:
你是怎么拜年的?男生用左手盖住右手,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女生右手压住左手,同时说一
些祝福的话。
跟同桌拜个年吧。
(6)补充古诗《元日》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读古诗,找出古人过春节的习俗: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
师引导:看来贴春联,放鞭炮,饮美酒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7)续编儿歌。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
。
全家团圆乐淘淘。
师总结:不论哪种形式我们都要和家人在一起团聚。
【设计
意图】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每一个习俗都有其流传下来的意义。通过学习拜年手
势对学生进
行亲情教育、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懂礼节、知进退的良好习惯。通过融入与春节有关的古
诗,使学生
感受到春节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2.介绍元宵节及习俗。
(1)出示古诗《上元竹枝词》。
上元竹枝词
清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生读。
(4)师引导:猜一猜这是介绍哪个节日的?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元宵节。试灯风里卖元宵。
(5)理解诗意。
师引导:白白的元宵是用什么
做的?从诗中找找。用井水淘过的江米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桂花馅里还
裹着核桃仁呢,多诱人啊!你们
知道谁家的元宵做的最好吗?马家,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起元宵了。其
实诗里还讲了一个习俗呢,“
灯”就是说元宵节还要看花灯。看花灯时人们还喜欢猜灯谜呢。
(6)回读课文。
师引导: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个场景的吧!一起来读读。
生朗读: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7)适当总结。
一家人团团圆圆地
吃完元宵,看完花灯,第二天就该带着家人的祝福,开始新一年的学习、工作,热
热闹闹的春节才算过完
了。
3.介绍清明节及习俗。
师过渡:下周,我们就要迎来什么节日了?
生介绍清明节。一束鲜花代表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1)回读课文。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2)配合画面背诵《清明》
4.介绍端午节及习俗。
(1)生汇报端午节。可以吃粽子、划龙舟。
(2)回读课文。过端午,划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3)师引导:端午节吃粽子是和谁有关系?屈原。
(4)补充古诗。
北宋的时候
有一位很有气节的爱国将领文天祥,和往日的屈原愿望一样,一心为了报效祖国,却又被
谣言诬陷。所以
在端午节这天想到屈原,写下这样一首诗。
范读《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
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这里的灵均就是指屈原。
(5)播放歌曲《端午即事》
。我们现代的作曲家把它编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唱一
唱吧!
【设计意图】
一年级曾学过《端午粽》,学生对端午节的习俗并不陌生,在此拓展相关的古诗,使学生
感受到屈原和文
天祥的民族气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5.介绍乞巧节及习俗。
(1)投影出示中国传统故事,生看图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2)关于乞巧节还有一首古诗呢。生读《乞巧》。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3)师引导:乞巧节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师总结:我们希望不论情人还是家人都能够团聚。
6.介绍中秋节及习俗。
(1)生汇报中秋节,这天人们吃月饼,赏月。读课文: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2)生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
(3)赏中秋古诗
师引导读诗:不光我们赏月,古
人也会在中秋这一天赏月,诗人们还边喝酒边吟诗呢。来读读这句诗
吧: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
长。
圆月,象征着团团圆圆,即使远在他乡的亲人,也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彼此,这像诗中说道:海
上
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是指月亮。希望自己思念的亲人平
安长久。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
共同望着月亮盼望团圆呢。这就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心愿。
(
4)配乐读。播音乐《春江花月夜》,再来伴着动听的音乐,一起来感受中秋月寄托的那份浓浓的思
乡之情吧!
7.介绍重阳节及习俗。
(1)生介绍重阳节,重阳节也叫老年节,
这一天人们要陪老人登高赏菊。读课文: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2)联系古诗
师引导:有一首诗就是描写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情景,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想象着画面背一背吧。
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相机总结。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我们要陪家人一起,登高赏菊,期盼家人健康长寿。
【设计意图】学生在主题实践中感悟传统节日、享受实践中的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在小
组
学习、汇报成果、教师小结的学习方式中,创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构建
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通过拓展古诗,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
了
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升华情感,感受节日魅力
师引导: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引导: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一个什么愿望?
预设:团圆。板书:团圆。
师总结:不论哪个节日,我们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聚在一起,共同感受家庭的温暖,这就是团圆。
让我们记住这些传统节日,再来背一背课文吧!
师配合视频讲解:又是一年新春到,每一年的
春节前夕,世界上都会有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
就是春运。不论多远,我们都往一个地方赶,那就
是我们温暖的家。只要与家人在一起,我们就充满了力
量,充满了幸福感。这就是传统节日的魅力。传统
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节日,拉近
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情感;传统节日,表达着浓
浓的亲情与关爱;传统节日,传递的是人间的温暖和幸
福。让我们弘扬先人优秀的传统,每个人的心都凝
聚在一起,团团圆圆,代代相传!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活动成果,学生心灵产生震撼,潜移默化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节日文化,
流传的不仅仅是民情习俗,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
善良、团结和谐的传统美德和古朴
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节日
给人们带来的团圆、喜庆、吉祥和希望,激发了学
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丰富课外知识
师引导:咱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了今天了解的这些
传统节日,还有许多民族有着自己的
传统节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找资料,下节课再跟同学们交流
。
【设计意图】与书后习题相呼应,孩子找到学习方法后在课下实践,鼓励学生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
板书设计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
我能背诵课文
我能自主探究
我能合作交流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通过拓展教材
内容让课本丰厚起来,课堂上更是融入了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传说、神话故事,
让学生知道过节不仅
有美食,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间,感受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
团结和谐的传统美德
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学生切实体会到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团圆、喜
庆、吉祥和希望,激
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2.挖掘情感因素,采用圈画、演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
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
提升审美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
3.关注学生个体的发
展,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体现“教、
扶、放”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