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优质
送女朋友生日礼物-曾昭科
数学《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
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应
用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
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
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掌握其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工程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来看看
,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pt
课件出示。)
(1)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修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60÷12=30(米)。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教师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加工一批零件,计划8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1÷8=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师小结:不知道工作总量时,我们可以用单位“1”来
表示,相对应的工作效率就用时间
分之一来表示。)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数
学的过程就是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相互作用,发展形成新的数学
认识结构的过程。因此,在复习准备阶段,
设计了上述4道基本练习题,帮助学生激发原有的知
识记忆,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运用工作总量、工作时
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
问题,并适当渗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是具体的数量时应该
怎样表示,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
乡村公路的建设。张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路。两个工程队,
一队单独修10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5天
完成。(ppt出示。)
师:从以上条件,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师:假如你是负责人,你会承包给谁?为什么?
如果要修得又快又好,怎么办?
(预设:让甲队修;可以让两个队一起修。)
师: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PPT出示完整题目。)
张村准备新修
一条公路。两个工程队,一队单独修12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8天完成。
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
完?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修路情境,合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逐步展开,并在设疑中生成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展开新课
教学
。
三、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一)猜想。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两个队一起修路,大约几天能修完?(教师随机板书学生所说的天
数。)
师:在这些天数中,哪些天数可以排除?你是怎样想的?(得出“两队合修的天数比12天
少”
的结论。)
(二)讨论。
师:到底是几天呢?观察题目,想一想,要知道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
(预设: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师:可这里的工作总量(也就是道路全长)是未知的,怎么解决?
可以假设道路全长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随机板书假设的长度(预设单位“1”,如30千米等。如果是假设
具体
数量,考虑10和15的公倍数会方便些)。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道路全长的值,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三)验证,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题,老师巡视,抽取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演示。
2.全班交流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1)假设道路全长30千米,30÷(30÷10+30÷15)=6(天);
(2)假设道路全长60米,60÷(60÷10+60÷15)=6(天);
(3)假设道路全长为单位“1”,1÷(
对于假设具体数据的解法,分析一
种,让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先分别求出两队的效率,
再用工作总量除以合作工作效率,即两队效率之
和,求出合作修路所需的工作时间。)
对用单位“1”及分率解题的方法,老师结合PPT进行重点追问:
这里的1指什么,
11
+ )=6(天)。
1015
1111
,
各指什么? ( + )代表什么?为何用
10151015
1÷(
11
+ )?
1015
请
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一说。(同桌互相讨论这种解法的思
路。)
预设:如果有同学用1÷(1÷10+1÷15),肯定并说明可以直接写作
【
设计意图】猜想与验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在猜测中预测结
果,提高学生参与
验证的热情。另外,因为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允许验证的方法多样化,对于
正确的答案都能给予肯定,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小结建模,策略优化。
1.同学们各自假设的道路总长不同,但答案都是6天,说明什么?
(说明完成时间和道路总长没有关系。)
在道路总长发生变化的时候,哪些量在变,哪些量没有变?
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
,无论假设道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道
路全长的
也就是说对这条公
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
分之几”没有变。
2.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小结
:这道题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我们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根据“一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知一队每天修全长的
1
的形式。
10
11
和.
1015
1
(也就是一队的工作效率),根
据“二
10
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知二队每天修全长的
11
(也就是二队的
工作效率),所以( +
1510
1
)表示两队工作效率之和。
15
用工作总量单位“1”除以工作效率之和,即可求得两队合修所需的工作时间。
【设计意图】在验证过程中,学生发现“工作总量变了,工作时间还是不变”,教师要引导学
生悟出其中
的算理,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有效地形成新知。从上一环节的算法多样化,到这一环节
的方法小结优化,使
学生的思维“量”“质”兼备。
(五)点明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程问题”(板书课题)。
(六)针对性练习。
师:咱们一起来试试解题吧!判断说理题。(在正确算式后面的括
号内打“√”,错误算式后面
的括号内打“×”。并说明理由。)
车站有货物48吨,用甲汽
车运6小时可以运完,用乙汽车运4小时可以运完,用两辆汽车合运
多少小时可以运完?结果出现了如下
几种列式:
①48÷(4+6)……( )
②48÷(48÷6+48÷4)……( )
③48÷(14+16)……(
) ④1÷(48÷6+48÷4)…… ( )
⑤1÷(14+16)……(
)
(设计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易出现片面性和笼统性。因此,对刚学的新知识容易与形似实异的旧知识产生混淆。为此在知识的易混、易错处通过捕捉特例,利用特例组织学生辩析,使学生
进一
步明确了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工程问题应用题本质特
征的理解。)
四、实践应用
(一)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
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片面性和笼统性,会把刚学的新知识与相似的旧
知识混淆,通过辨析,进一步明确
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从而促进学生对工程问题
本质特征的理解。
(二)变式训练,类推应用
1.甲车从A城市到B城市要行驶2小时,乙车从B城市到A城市
要行驶3小时。两车同时
分别从A城市和B城市出发,几小时后相遇?
(改变问题情境,将工程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
拓展:一项工作,甲队独做8小时完成,乙队独做6小时完成,
(1)两队合作这项工程的一半,几小时完成?
(2)丙队独做4小时完成,三队合作几小时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
练,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进行迁移、类推,加强学生对
本节课的理解与对知识的消化,有效巩固
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
能力。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学习工程问题,这类题目的特点是:①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
“1”;②谁几天完成,谁
的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③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得到工作时间。
六、课外作业
1.教材第45页第6题;
2.阅读教材第45页“你知道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