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送花留言-fruit是什么意思
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
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
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
学生对统
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
统计图
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
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
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
了一定的要求,为学生
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
br>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
数据的
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
使学生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
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
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
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
计活动的
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教学课时:4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1课时
折线统计图练习…………………………………………1课时
蒜叶的生长………………………………………………1课时
第一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课本21-22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四第1、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读懂折现统
计图;能收集简
单数据,并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
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收集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程中,
进一步掌握统
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提
高运用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数据的技能
,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活动,形成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意识,感受统
计
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手机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大家回忆一下,统计有<
br>什么用处,我们都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2、引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种表达数据的新形式。
二、新授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
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
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
: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
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
吗?(能)
那他
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
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身高变化情
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
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
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
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
好些还是用折线
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5.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
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
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
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
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
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6.了解结构。
谈
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
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并相
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
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
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
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
/p>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
纵轴
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
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
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练习
1、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阅读统计图,说说人的正常体温一般是多少。明确正常体温在37摄氏度
左右。
提问:从统计图上看,他的体温大体是怎样变化的?图上怎样看出体温的上升和
下降?
2、做练一练
提出问题:想知道你上小学后身高是怎样变化的,在哪个年纪身高长得最快吗?
哪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怎样表达数据才能直接看出你在每个年级身高增长
变化情况? <
br>统计实践:请你吧事先收集的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先填写在统计
表里,再完成折线
统计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想和大家交流?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P23-24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
<
br>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能读懂
复式折线统计图;
能收集简单数据,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复
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一般
情况或规律。
2、使学生感受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并了解复式折线
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提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的
数据的技能;体会数据
蕴含规律,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统计活动,产生对实验研究问题的兴趣,
体会实验对
于研究问题的作用;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或研
究问
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这样
表
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为了进一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和反映数据的情况,今
天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新知
1、我们生活里经常使用保温杯,你知道保温杯的作用是什么吗?你见到过哪
些
不同材质做成的保温杯?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时间性能会都相同
吗?我们来看一
组数据。
2、出示例2的统计内容和统计表
学生独立阅读例题、数据。
提问
:这里是哪两种保温杯保温性能的对比试验?从试验数据统计表中,你知道
李小洁是怎样试验的吗?
哪些同学能说说统计表里的数据?
从试验统计表里的数据看,哪种保温杯的性能更好?你是怎样知道的?
3、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导:我们从试验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比实验时,每隔30分
钟测量,记录
一次数据,经过150分钟,一共测量、记录六5次数据。通过比较每次记录的数
据,可以发现陶瓷保温杯里开水温度下降速度要快的多,这说明不锈钢保温杯的
保温性能
好的多。
用怎样的折线统计图,能直观比较出这两个杯子的保温性能哪个好一些呢?
5、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里的统计图,从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
br>交流:横向底线上分别表示的什么,纵向左边线上刻度表示的什么?这里实线表
示什么,虚线表示
的是什么?
交流统计图,说说怎样描点,画折线的,画两条折线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
现在我们完成的折线统计图,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我们叫它
复式折线统计图;上节课学习的
折线统计图中只表示一组数据,只有一条表示数
据的折线,那是单式折线统计图。为了在复式折线统计图
里区分两条折线分别表
示的不同数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要注明相应折线的图例。一般折线图例<
br>都是像这里一样,以实线和虚线区分的。
提问:和单式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 学生阅读练一练的习题,初步了解要求的是什么。
(2)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做?
(3) 学生实验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1) 小组同学先讨论题里的两个问题
(2)
交流:你从图中了解了些什么?
(3) 在风信子发芽实验中,开始出现根和芽的情况个是怎样的?
(4) 能说说根和芽从出现开始的生长变化情况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都
是通过实验的素材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通过学习,你对复式折线统
计图有哪些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P26-27练习四第3-7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说
明折线统计图表示的统计
结果;能根据数据用折线表示统计结果,能简单分析复
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一般情况或
规律。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提高用复式折线统
计图处理简单的数据的技能;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的实际情况,增强数据分析观
念。
3、 使学生积极参与数据表达和分析活动,产生对折线统计图表示
数据的兴趣,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隐含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练习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认识了但是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
统计图。
今天,我们练习这部分内容。通过练习,要进一步 认识折线统
计图表示数据
的方式,读懂折线统计图,掌握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
并能分析折线统计图
表示的数据,说明折线统计图表示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了解是什么内容的统计图,
仔细阅读图中的数据,弄清
数据的变化过程。
提问:你从折线统计图里知道
了什么?折线直观形象地表示了电冰箱销售的哪些
情况,能大体说说每月的销售台数和数据的变化吗?
交流:让学生交流第(1)题的具体情况。
图上看,销售台数五月份增长最快,十一月份下降最快,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
2、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观察图里的数据及数据的变化
提问:这幅统计图横向底线上表示的什么,纵向左边线上表示的什么?
让学生思考统计图下面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问题的结论。 从图上你还能看出哪
些信息?
三、实践交流
1、做练习四第6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说说表中的数据表示的是什么
让学生根据表里的数据,完成
题里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这两个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最低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阅读“你知道吗”
3、做练习四第7题
引导:你记录的这一周我们当地每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数据都准备好了吗?
请大家先把你的记录和
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是否基本一致。
指名学生说说这一周每天的最高、最低气温。
学生制作统计图表。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这单元学习的折线统
计图的内容有哪些收获?对于
统计及这节课的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蒜叶的生长
教学内容:教材P28-29页综合与实践蒜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
过实验、统计,了解蒜叶根须和叶片的生长情况,认识在阳光下和
房间里蒜叶生长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能正确地收集数据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
据,通过调查、记录、比较数据获得问题研究的简单的结论。
2、使学生经历蒜叶头发芽实验和测量、统计、数据分析等活动,体会用实验方
法研究问题的过
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统计活动的过程,以及统计数据的作
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
念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实验
研究的科
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认真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习惯,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获得成功发
现结论的体验
教学重点:蒜叶生长的实验和统计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3个种植蒜头的盆(两个放土、一个放水),若干饱满
的蒜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蒜头和蒜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各是什么?
提问:你对蒜头、蒜苗的种植、用处有哪些了解?
引导:同学们已经对蒜有一些了解,知道蒜的一些
种植情况、生长期的时间,以
及食用调味、杀灭病菌等作用。但你注意过蒜头发芽情况和蒜叶的生长过程
吗?
(板书:蒜的生长过程?)
要知道蒜叶的生长过程,就需要通过发芽实验来了解。哪具
体怎样研究呢?大家
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就能观察到蒜叶的生长过程?
交流:发芽实验可以怎样做?怎样知道它的生长情况?
二、观察记录
1、种植蒜头
引导:要知道蒜叶的生长情况,就需要通过蒜头的发芽实验,
观察它的生长情况。
所以首先要种蒜头。现在请小组组长负责,互相配合,一起来种蒜头。
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些粗壮、饱满的蒜瓣分别种植在三个盆里;种在土
中的蒜瓣把尖的一头朝上
,蒜瓣尖头可以稍微露出土壤一点。
种植完成后,要求把种在土壤中的两盆分别放在阳光下和屋子里
,注意放的位置
便于观察和测量;种在水里的放在容易观察和测量的合适的地方。
2、观察记录 呈现要求:
(1) 观察、记录根须的生长
(2)
各人注意观察自己小组种在水中蒜瓣的根须生长情况
(3)
从第2天起个小组每天测量根须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4)
一星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3、交流结果,分析数据
在学生按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收集、记录数据,并制成统计图后,组织交
流和分析
三、回顾反思
引导: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了蒜叶
的
生长变化情况。回顾这一段时间观察、记录的过程,看看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你
有哪些体会和
大家交流?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