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和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八一建军节图片-双拥是指什么
祖冲之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和天文学的浓厚兴趣,他“专攻数术,搜炼古今”,但决不“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籍文献、前人成说之中。他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敢于推
翻前人的
错误理论,能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科学遗产。在青年时,他就对张衡、郑玄等人的学
术成就进行了仔细研究
,校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后来他又
发现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为当时宋王
朝编写的“历法”存在许多错误,于是着手重编了新的历
法——《大明历》
试想想哥白尼如果迷信书本,没有勇气怀疑并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的却又历来被认为神圣不
可侵犯的
权威天动学说,他能够创立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革命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
伟大的地动学说吗?祖
冲之如果“虚推古人”,不敢怀疑和推翻前人的陈腐学说和错误结论,
他能在圆周率、大明历等方面作出
杰出贡献而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吗?怀疑精神不可少。
3.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4.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
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
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邦达列夫伽利略怀疑
亚里士多德牛顿对苹果掉下来产
生怀疑“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
疑。”——张载学问的
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
别人传说
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
可靠的材
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
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
,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
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
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
疑的精神。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
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
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
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
是自己的
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br>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需步骤
,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
承认,那是思想上的
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
发问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
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
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
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
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
切学问家,不但
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常
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
学
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
前人的旧说,那
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
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论“疑”李玮
科学技术日
新月异的今天,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着,并且将永不停息。是什么有如此神奇的伟
力来推动历史的发展呢?
是创造,是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创造。而所谓的创造,指是又
是什么呢?
创者,破也;造
者,立也。创造就是打破旧的,创立新的。所谓不破不立,不疑不进也。可
见,“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
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不要害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你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要服从老
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人类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无论从
时间上还是
空间上,都是极其短暂与渺小的,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一切已知的认识都是探
索性的;更何况宇宙也在
变化和发展,今天的真理很可能是明天的谬误。所以我们的思想也
必须随之更新与完善。这就要求我们不
断去怀疑,去创造。人,是需要怀疑精神的。对于事
物的已有认识,我们必须通过怀疑来促使自己不懈思
考以否定认识中的错误方面,我们必须
打破已有认识的牢笼让真理的翅膀自由飞翔。
当然,怀
疑是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不问青红皂白,不作科学分析,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
做到正确怀疑,合理怀疑,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怀疑”只是
一种猜测,而对已有思想理论支撑
的并被众人接受的事实,怀疑者又常常会对自己的“怀疑”
产生怀疑,而此时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怀疑者
能否消除对自己的怀疑而去努力创新。这也就
应了尼采的那句话:“当我们承担起巨大的苦难,并同时听
到其发出的哀号时,千万不要被
内心的苦恼和怀疑所击倒——这才是伟大。”不断地怀疑,不断地创造,
才能推动历史不断
地前行。在创新的道路上要敢于正视阻力并冲破它。世界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
各种
阻力。不要畏惧,不要回避,要敢于怀疑。
十二、怀疑好问
1、清
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于发问,在老师讲解《大学章句》时,就问朱熹是何时的
人,他何以知道二千
多年前的事。难倒老师,受到老师夸奖“此非常儿也”。
2、牛顿对苹果落地的进行思考,提出了万有
引力定律。挑战亚里士多德公元16世纪的时候,
有一个人被认为是历史(history)上最了不起
的人,那就是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连大学教授们都说亚里士多德解决了世界上所有的科学问
题。老师们总是在学生提问时挥着
手说:“你可以在伟大的亚里士多德的书里找到答案。”每一个学生都
抱着书本,亚里士多德
的话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真理(truth)。当时,被称之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的比萨大学数学老师
伽利略却不这么认为。作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伽利略认为亚
里士多
德所有的话并不全都是真理。他对外宣称,不要抱着亚里士多德的书本死背,真理是从自然
中发现的。一天在课堂上,伽利略向学生们提问:“一个人左手拿着一个重量为一磅的铁球,
右手拿着
一个重量为十磅的铁球,然后站在楼顶上,同时向下扔去,先着地的应该是那个
呢?”想一会儿之后,学
生们回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重的物体的下降速度要快于轻的
物体,所以先着地的应该是重十磅
的铁球。”伽利略摇着头说:“不,两个铁球应该是同时着
地,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居然有人敢公开质
疑亚里士多德的话,这让学生们惊讶不已。大
家交头接耳,对伽利略投以怀疑的目光。伽利略笑了笑,说
:“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吧,只有
亲眼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伽利略站到了比
萨斜塔的顶上。听
到消息之后,很多人都赶到这里,他们要看一看伽利略是如何出洋相的,连傻子都知道
重量
不同的东西下降速度是不会相同的,伽利略说的肯定是疯话。有的人不停地指手画脚,认为
怀疑伟大的亚里士多德理论的伽利略,脑子一定出了什么问题。站在塔顶的伽利略朝着下面
大声喊道:“
你们都注意看,我要同时扔下铁球了!”然后,他的双手同时松开。不一会儿,
人们就看
到铁球正如伽利略所说的,不分先后地落在地上。惊讶万分的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自
己所看到的一切。是不
是铁球被伽利略施加了什么魔法?有人跑过去,拿起铁球仔细研究看
看伽利略是不是动了什么手脚。但是
两个铁球完全正常,只是重量不同而已。难道伟大的亚
里士多德真的说错了,而伽利略才是正确的?在亚
里士多德的第一个挑战者伽利略成功之
后,更多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也有犯错的可能,书本上凭空想象的
理论并不能为人们带来真
理,科学的真理只有在实践中去寻找。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像伽利略一
样有向权威
挑战的勇气和智慧,不要盲目地去相信书本。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善于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
br>问题,并且能够运用事实来验证,要始终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怀疑主义
怀疑是伴随着哲学发展的始终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穷尽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们永远不敢绝
对的说已经把
握了世界的本质。人也是因为有了怀疑,才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因的,同样
也正是因为有怀疑,我们的
认识才能够逐步接近于世界的本质。
在古希腊晚期哲学中,怀疑主义和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并驾
齐驱,虽然他们都是抱着
同样高尚的伦理目的——追求灵魂安宁的最高境界,但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伊壁鸠鲁
学派选择追求感观快乐,斯多葛学派选择恪守理性规则,而怀疑主义则选择放弃对世界的认<
br>知。怀疑主义把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观点都斥为独断论,既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
理性或
者逻各斯,他们主张对一切都保持沉默,对一切都不做判断,不为任何事物动心,试
图完全把自己封闭在
空白的心灵之中。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
皮浪虽然承认现象的存在,但是他
否定现象的真实性。既然现象没有任何真实性,那么我们
就不能从现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实的认识。我们既
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真的也不能判断我们
的感觉是假的,因此他主张对一切问题实行“中止判断”。皮
浪还认为对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
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所以一切独
断论都是不能成立
了。
在中国的教育中,充斥着决定论乃至独断论,却不注重怀疑
精神的培养,这造成许多人怀疑
能力弱化。
怀疑能力弱化,不是不怀疑,而是
不会正确地怀疑。从微博上网友们的发言便能看出来,
挑刺式、反逻辑、人身攻击式的怀疑比比皆是,随
着矛盾激化,怀疑反而成了撕裂共识的诱
因,这就给人们心中投下阴影:怀疑是一种负能量。然而,一个
社会没有怀疑,只有赞美,
其改变的动力何在?所谓科学精神,不就是从怀疑开始的吗?问题的关键在于
,我们的怀疑
往往无规范、无原则、界限不清晰,结果不是成为愤世嫉俗,归于抱怨流,就是走向反面,
僭用信仰、尊重的名义,只靠感觉来实证,将一切怀疑都看成异己。回首网络上经常爆发的
论战
,有多少达成了共识?谁说服过谁?不能不感慨:思想方法不突破,理是无法越辩越明
的
,它反而会越来越模糊,结果是所有人都对真理丧失信心。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是一部
特别适合当下中
国读者借鉴的佳作,作者深刻反省了西方社会的怀疑传统,以及怀疑精神在
多元社会中的价值,作者用专
章讨论了怀疑精神的两道深渊:一个是相对主义,即无边际怀
疑,最终坠入不可知论的深渊中,失去思辨
的基础;另一个则是基要主义,用信仰化解不确
定状态的苦痛,最终被神圣的感觉所蒙蔽,甚至成为戕害
人性的疯子。本书还有一点令人击
节赞叹,即标明了怀疑的界限,怀疑不仅要对公领域和私领域有严格的
区分,还要明确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鸿沟,我们始终要警惕这样的逻辑陷阱:一方面,用多元来否定一元
视角,
却放任多元本身绝对化,成为新的暴君;另一方面,强调怀疑的价值,可对怀疑本身,却不
允许怀疑。本书的作者们更倾向于认为,怀疑必须源于更崇高的支撑,怀疑与制度是息息相
关的,在一
个好的制度中,它会帮助其不断发展完善,这样,怀疑也才是建设的力量,而一
个好的制度又可以免于相
对主义、不可知论的虚妄,使我们免于堕落成为玩世不恭者。本书
基于西方文化传统写作而成,对于不熟
悉其背景的东方读者略有难度,但书中的思辨特别清
晰、严谨,只要保持耐心,本书不失为一本好的教材
,帮我们补上早就应该学会的一课正确
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