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张瑞敏演讲-cf名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
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 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
展开图。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
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
、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
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
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
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
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
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
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
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
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
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
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
看它
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
具,比如剪
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
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
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
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
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
究的?)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
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
侧面。(课件出示圆
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
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
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
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
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
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
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
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
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
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
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
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
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
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
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
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
系呢?我们
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
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
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
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
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
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油桶。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触摸——合作——交
流——讨论——形成认知”为线索,设
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这一活动。最初的设计意
图是想让学生
在做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圆柱的底、侧面
的
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初步的认识。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一重点
,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
和难点。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
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
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在
做
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因
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小组合作
探究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
、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
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
间去发现展开图与
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
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认识,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