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案】
法制小报-梦到死人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幽默智慧”这一主题,安排了《杨氏之子》
《手指》《童年的发现》3篇课文。文章语
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杨氏之子
》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
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课,作者
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
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童年的发现》生动描
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
律的过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杨氏之子
手指
课时
2
教学目标
1.会认2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4个词
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意思,
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
机智与幽默。
3.默读课文,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仿照
2
童年的发现 1
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4.默读课文
,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
己有过什么“发明与发现”。
口语交际 1
学会收集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笑话,选择两三个精彩的笑话讲给全班同
学听;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用心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
学会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受到的启示;写完后,同学互换习作
习作 2
读一读,看看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是不是写清楚了,再根据同学的建
议,认真修改。
1.系统性总结感受课文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的方法。
语文园地
2
2.训练学生根据情境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能力。
3.引导学生欣赏颜真卿的《勤礼碑》,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
4.积累有关做人的名人名言。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
zhǐ”。提醒学生注意
“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 <
br>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
利
。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
容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
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
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
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
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
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
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
、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
有味吗?
【设计意
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
点,使学生对“
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板块二 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
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
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
课文。
课件出示: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
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3)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
(4)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5)只注意停顿
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
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
是读得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6)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造诣、禽兽)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和“禽”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设计
意图】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学生读得不一样
的地方正是他
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
在朗读中不遗余
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板块三 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课件出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
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能感知多
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
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
?(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
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
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
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学生自学,理解课
文的意思。)
4.小组讨论交流: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
5.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自由交流)
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7.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环节
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
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
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孔君平看到杨
梅,联想到
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
家嘛!)(板
书:杨梅——杨家果)
(2)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听
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
(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孔家禽) (4)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
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
呢
?)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指名学生回答)
(2)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礼貌)
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课件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1句话是肯定句,第2句话是否定句)
(2)杨氏
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
“孔”姓想到了孔
雀;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
式,说“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
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
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3)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杨氏子
思维非常敏捷,语言也机智幽
默)
4.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1)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吗?(马上回答,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2)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的孩子)
(3
)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
(学生接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语言训练。
(1)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2)如果来访
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指名学生
说)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创设情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
,为学生搭建起语言
实践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上,没有教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
中真切的体验。
板块二 发挥想象,熟读成诵
1.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1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
我原本是
想借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看他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
到,他居然
将我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起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
说:“耳闻杨氏
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2)谁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
的反应?(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
可造之才。”)
2.熟读成诵。
(1)教师引导:古人用了短短5句话55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慧、礼貌,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诵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个故事,情节简单,语言
幽默,颇有趣味,同学们可以把这个
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也可以直接背诵古文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积累文言文常用
字
词,在学生心中留下古文的意蕴。
板块三 拓展阅读,好书推荐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介绍《世说新语》。
课件出示:
《杨氏之子》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大夫
言谈、轶事的志人小
说集。
2.推荐《世说新语》。
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人的故事,老师推荐大
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
言文很有意思。
3.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
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借助注释、联系上
下文、想象、多读
)
4.教师总结: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
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
“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
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幽默、风
趣的智慧语言。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
文的兴趣和
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
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
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在朗读上必须有质和量的保证。教师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
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
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拓展思维。
2.学习文言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会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
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本课教学中加入了对“未闻”一词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
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将语
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做了很好的诠释。之后,尝试变换不同的角色,
创设情境进行师生对读,在语
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为文言文的学习更添一缕韵致
,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
字的兴趣。
3.习得这篇古文便是本课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
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
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引导学生
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