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悲伤的图片-元素周期律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P
33~35
例1、例2,
以及相应的
“做一做”。
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特征的基
础上
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2、探究
长方体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3、联系生活,解决有关表面积的简单实际问题。本
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
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
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于在计算中出错。为了使学生
更好地建立表
面积的概念,教材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
下”、“前”、“后”、“左”、“右”标明六个面,并把面积相等的面涂上同样的
颜色。教学中鼓励学
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并运用多媒体
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多媒体演示长
方体表面展开的过程,使学生
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
的
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这样,既
帮助学生理解了
表面积的意义,又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长
方形面积的计算,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
图形,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
习长方体的表面积,
它是研究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
观念的一次飞跃,探究表面积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
维能力。为此本节课充分
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难点,同时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
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
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具准备:长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程
序
揭
示
课
题
,
明
确
探
究
目
标
教 师
活 动
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认识长
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
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
2、明确探究目标。
看了课题后,你认为本节课
要研究哪些数学问题?
学 生 活 动
师生共议,提出:
(1)什么叫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面积?
多媒体应用
猜
测
估
计
,
初
步
感
知
(多媒体出示一只装药的纸
盒)
请大家猜测一下,
做一只这
样的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
的硬纸板?并说说估计的方
法。
(1)分析条件和问题。
要求“做这样的纸盒要用多
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
br>求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的
和。
(2)学生讨论交流。
(3)评价总结。本题解决的
关键,是根据长方体有6个
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从
而求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
积的和。。
探
究
表
面
积
概
念
猜一猜,估一估:
做一只这样
(1)小组讨论。
的纸盒要用多少
(2)汇报交流。
平方厘米的硬纸
生
1
:我用20×2求上下板?
两个面的面积,10×2求
2
20cm
2
前后两个面的面积,8×2
2
8cm
10cm
求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
加起来就是六个面的总
面积。
20×2+10×2+8×2=
76(cm
2
)
生
2
:我先求出上面、前
面和左面三个面的面积
的和,再乘2,就求出了<
br>六个面的总面积。
(20+10+8)×2=76
(cm
2
)
生
3
:我直接把六个面的
面积加起来。
20+20+10+10+8+8
=76(cm
2
)
1、长方体表面展开图。 1、学生先在自己的长方
体纸盒上分别用“上、下、
(1)分别用“上、下、前、前、后、左、右”标明六
后、左、右”标明六个面。
个面。然后按照多媒体演
示的剪法,分别沿着上面
(2)运用多媒体演示长方体与前面、左面、右面相交
上 面
表面的展开过程。
的棱剪开,再沿着四条
上、下方向的棱剪开,最
前 面
右
左
(3)强调动手时要注意:剪后平展开六个面。
下 面
面
面
的时候,不能把面剪掉下来;2、观察长方体展开图,
后 面
不要把自己的手弄破了。 组内讨论:
哪几组面的面积相等?
把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涂
上同样的颜色。
探
究
长
方
体
和
正
方
体
表
面
积
计
算
方
法
2、正方体表面展开图。
(1)多媒体演示正方体表面
展开的过程。
(2)提问:正方体哪些面的生: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
面积相等? 都相等。
3、揭示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学生齐读。
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
(1)长方体的表面积由哪几(1
)长方体的表面积由
部分组成?每个面是什么形上下、前后、左右三组面
状?
的面积组成,每个面都是
长方形。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2)上、下每个面的长
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
宽;
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就
是长方体的长和高;
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就
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2、尝试计算,交流思路。
(1)改编前面的“猜测估计”学生尝试计算,指
名板演
题,擦去图中的“面积数”,后说明想法:
标上长5cm,宽4cm,高2cm。 生
1
:我先用5×4求出上
现在你们能求出,做这个纸面的面积,再乘2,求出
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5
硬纸板吗? ×2求出前面的面积,再
乘
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
(2)师:要求“做一只这样面积;用4×2求出左面
的纸盒要用多少平
方厘米的的面积,再乘2,求出左
硬纸板”就是求什么?
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乘
请同学们想一想: 得的积相加。
上、下每个面,长 ,宽
,列式为:
上 面
前 面
左
面
后 面
下 面
右
面
多媒体提供讨论
提纲:
上、下每个面的长
和宽就是长方体
的 和 ;
前、后每个面的长
和宽就是长方体
的 和 ;
左、右每个面的长
和宽就是长方体
的 和 。
猜一猜,估一估:
做一只这样
的纸盒要用多少
平方厘米的硬纸
板?
2cm
4cm
5cm
面积是 ;
5×4×2+5×2×2+4×
前、后每个面,长 ,宽 ,2×2
面积是
; =80+20+16
左、右每个面,长 ,宽 ,=76(cm
2
)
面积是 。 答:做一只这样的纸
盒要用76平方厘米的硬
(3)学生尝试计算,再汇报纸板。
交流。
生
2
:我先求出上面、前
(4)师表扬同学们精彩的想面和左面三个面的面积
法,尤其
对第三种独到的见的和,再乘2,就求出了
解表示赞赏。然后比较第一、六个面的面积。
二两种解法间的联系和区(5×4+5×2+4×2)×
别。 2
=(20+10+8)×2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 =38×2
这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利=76(cm
2
)
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种
列式变成第二种,其中第二生
3
:我根据长方体的表
种方法可以使计算简便些
。 面展开图来计算。先求出
中间大长方形的面积,再
(5)你喜欢哪种解法?
加上两边小长方形的面
积,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
面积。
(4+2+4+2)×5+4×
2×2
=12×5+16
=76(cm
2
)
3、归纳小结。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师生共议,正确计算长方
键是什么?
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根据
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的面
积相等,正确找出三组面
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再求
出六个面的总面积。
4、迁移类推。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生:用正方体一个面的面
呢? 积乘6,就得到它的表面
积。
5、教学例1
例1.做一个微波
(多媒体出示例题) 炉的包装箱(如下
(1)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生:
这里要求的就是这个图),至少要用多
方米的硬纸板”就是求什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少平方米的硬纸
么? 板?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想一想:
后说明解题思路:
0.4m
上、下每个面,长 ,宽
,生
1
:先用0.7×0.5求出
面积是 ; 上面的面积,再乘2,求
0.5m
0.7m
前、后每个面,长 ,宽 ,出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
面积是 ; 0.7×0.4求出前面的面
左、右每个面,长 ,宽
,积,再乘2,求出前后两
面积是 。 个面的面积;用0.5×0.4
求出左面的面积,再乘2,
(3)学生独立计算,再板演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交流。
再把乘得的积相加。列式
为:
(4)讲评小结。
0.7×0.5×2+0.7×0.4
×2+0.5×0.4×2
=0.7+0.56+0.4
=1.66(m
2
)
答:至少要用1.66平方
米的硬纸板
生
2
:我先求出上面、前
面和左面三个面的面积
的和,再乘2,就求出了
六个面的面积。
(0.7×0.5+0.7×0.4
+0.5×0.4)×2
=(0.35+0.28+0.2)
×2
=0.83×2
=1.66(m
2
)
生
3
:我根据长方体的表
面展开图来计算。先求出
中间大长方形的面积,再
加上两边小长方形的面
积,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
面积。
(0.5+0.4+0.5+0.4)
×0.7+0.5×0.4×2
=1.8×0.7+0.4
=1.66(m
2
)
6、教学例2 例2.一个正方体
(多媒体出示例题) 礼品盒,棱长(1)师:求“包装这个礼品生:这里要求的是这个正1.2dm,包装这个
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
的包方体礼品盒的表面积。 礼品盒至少用多
装纸?”就是求这个正方体
少平方分米的包
的什么? 学生做好后,板演讲评: 装纸?
生
1
:1.2×1.2×6
(2)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1.44×6
积呢?自己试一试! =8.64(dm
2
)
生
2
:1.2×4×1.2+1.2
(3)学生做完后,校对讲评。 ×1.2×2
=5.76+2.88
=8.64(dm
2
)
(这里学生同样是用正
方体展开图来想象计算
的。)
2
生
3
:1.2×6
=1.44×6
=8.64(dm
2
)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
用8.64平方分米的包装
纸。
巩
固
练
习
1、填表。
2
c
m
3cm
3
c
m
2cm
2
.
5
c
m
2cm
2cm
1
.
6
m
长 方 体
4cm
3cm
朝着我们的面
(前面)的面积
右侧面的面积
向上的面的面积
表 面 积
(1)多媒体出示表格。
(2)学生口答,同时多媒体填上答案。
(3)(学生分别填完前面、右面、上面三个面的面积后提问)
后面的面积是多少?左侧面的面积是多少?下面的面积是多少?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4)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多媒体出示P
34
“做 做一做:亮亮家要给一
一做”)
个长0.75m,宽0.5m,
高1.6m的简易衣柜换
(1)求“至少需要用布
布罩(如图,没有底面)。
多少平方米”就是求什 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
么? 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
(2)“没有底面”是什后,校对自评。
么意思?
0.75m 0.5m
(3)求“长方体布罩的
表面积”需要求哪几个
面的面积的和?其中哪
两个面是相同的,哪个
面需要单独计算?
(4)小结。在实际生活
中,有时不需要计算长
P
35
“做一做”:一个玻璃
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棱长3dm。制作这个鱼
后,校对自评。
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
平方分米?(鱼缸的上
面没有盖。)
练习六第3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光华街口装了一个新的
答。练后集体校对讲评。 铁皮
邮箱,长50cm,宽
40cm,高78cm。做这个
邮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
厘米的铁
皮?
全师:通过这节课,你们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
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感受。
总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你有
结 什么技巧吗?引导学生
自己总结。
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究竟要计算哪几个面的
面积,需要根据具体情
况而定。
3、(多媒体出示P
35
“做
一做”)
(1)“鱼缸的上面没有
盖”说明这个正方体鱼
缸有几个面?
(2)怎样求这个鱼缸的
表面积?
4、P
36
练习六第3题。
(多媒体出示题目)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教材
之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还认识了计量液体的
单位升和毫升,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
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学习
,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从面积过渡到体积,从平面向立
体发展,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
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物体具有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因此认识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特
征,对于学生从几何角度去观察周围事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学
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必
要基础。教材安排的顺序是从描述面→棱
→顶点入手,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学习正方体的特征,
正方体与长方
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导入表面积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但由于
学生
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且新知识的出现循序渐进,使空间观念较薄弱
的学生也能学好。
根据长方体面的特征,教材把长方体的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 ,
这不仅可以
使表面积计算更加形象、直观,更加灵活多样,而且也是数学思想
方法的渗透,即把立体图形的问题尽可
能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教材主要介
绍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算出每组相对两个面的面积,再求出
长方体六个
面总面积的方法。没有出现表面积计算公式,目的是想让学生从表面积的概念
上理解
求表面积的方法,不希望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但对于长方体每个面面积
的计算方法,则应重点让学生掌握
,这对于解决实际应用中只需计算某几个面
面积的问题会有较大的帮助。本单元几何初步知识概念比较集
中,知识的发展
变化较多,对于空间观念较薄弱的学生学习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
我在
教学时,对某些知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过于集中的教学难点适当分散,使
学生能够更好
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加强动手
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
,明白算理,掌握方法,以打好进一
步学习的基础。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
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交流
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较多,在处理时由于教学艺术的欠缺,耗
时太
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
来,留下了较
大的遗憾。从这节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教
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问题。做为教
师,课堂上当孩子们在热烈交流的过
程中,要学会调控与把握,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时,要适时的把学生
拉回来,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好时
间,使孩
子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数学思维都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
艰巨的过程,它需要经验的积累,特
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这需
要历练与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对教材深钻,准确的把握
,因为这正是
教学艺术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