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说课设计
魂锁典狱长出装-工作时间证明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
体差异和不
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
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
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
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
学习方法的自
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
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
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
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
成曲调先有
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
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
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
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
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
。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
大家都听到),
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
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
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
,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
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
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
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
察、模仿、
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
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
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
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
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
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
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
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
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
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
br>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
园的恬静、和谐,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
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
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
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
遨游,
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
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
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
篇二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平乐·村居》是人
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
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
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
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
恬
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
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
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
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2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
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利用*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
用,使用不当甚至会
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
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
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页。该*
页贯穿于整
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
教
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
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
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
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教学法、
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
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
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
导。
⑴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
的朗
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
好、读宽的递
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
的发
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
建。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伊始,在揭
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
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
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
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
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
br>调。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
的美文诵读边听课
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
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
确,读通顺。这部分的多媒体设计主
要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课文范读、生字注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将课
文读对、读
通,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
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
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让学生自由
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
词义点拨、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词义点拨提供了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
媪等词的意思,便于学生释疑词
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吴音我在该词义边上设
计了一
个链接,提供了吴方言的定义以及一些简单的吴方言;而配乐演绎中的动画再现
了词中的
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
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
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紧紧围绕你
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
音相媚好一句时,相
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⑵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同学们便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
烈的讨论。
之后,教师说一段吴地方言,这时学生定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
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
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
音乐中对词的内容
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部分的媒体设计主要让学生借助配乐演绎、词义点
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读懂课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
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
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
循环,
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
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
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
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
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
怎样?)有的
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
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
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
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
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
、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
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课标指出,
学生
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
插图再现诗
境,进入诵读尝试给自己配配音乐,在诵读尝试一页中我还设计了背
一背的链接,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
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
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
为师,学生在积累
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
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
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
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
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
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
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
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并在课堂上讨论、交
流、展示,
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
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
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
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
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
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
的学习进行及时的
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总结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
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
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
;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
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性学
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