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重阳节信息-专业简历制作网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教科书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
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
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
单元内部的横向
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从三年级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
导
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
运
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日,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
法;某些单元的
“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各部分
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
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本套教科书从三年级开
始安排略读课文,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
阅读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
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
方法略渎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
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
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语文阅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
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每个单元的“交流平
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
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
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
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
识。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练
习活动,往
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
br>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这些练习活动蕴含的学习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于
今后的
阅读和表达实践
4.发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
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
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显语
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如,关于词语
的练习活动,多是创设具体情境,促使学生阐动生活经验,在生活情
境中运用词语,激发学
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本
册教科书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7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
元,其人文主题分别
是“乡村生活”科普文”现代诗”“作家笔下的动物“儿童成长”“人
物品质”“中外经典童话”。另外
一个单元比较特殊:第五单元“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写
的。
1.阅读。
(1)精选文质兼美的课文。
在每个单元中,都精选程度适宜、
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
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
。精读课文一般从阅读理解、积累运用、
拓展实践等维度设计课后题,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
言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部分课文后安排了以下栏目:“阅读链接”,提供与课文
内容相似或语言
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由课文自然延伸,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阅读
视
野;“资料袋”,提供作者简介、补充材料等方面的阅读资料;“小练笔”,提供练笔机会,引
导学生由读学写;“选做”,设计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
。
课题旁有星号的是略渎课文。略读谍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指向“粗知文
章大
意”的教学目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安排写字,不设课后
题,而是在文前安
排“学习提示”,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略
读课文承担的另一个功能,是迁
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黄继光》的学习提示
“读一读,找出课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
,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英雄气概”,体
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
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2)安排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安排文言文《囊萤夜
读》和《铁杆成针》,以学生相对熟悉的故事内容,调动学生的生
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作了准确定位,并
通过课后题体现出对四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如,课后题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是让学生在
老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
地朗读文言文,获得初步的文言语感;“借助注释”,旨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借
助注释学习古
诗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全文翻译
2.习作。
教科书重视表达,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强习作教学。
(1)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
第五单元“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是专门的
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
排的单元。整个单元以“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为主线,通过一系
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
学生认识和掌握按游苑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这个单元的
体例与普通
单元有所不同,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然后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是两篇习<
br>作例文,最后是单元习作。其中,习作单元中精读谍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
达,强
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
为例,提炼出本单元
的学习要点:移步换景时,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移步的过程中,在某
个位置上观察时,要按顺序写观察
到的景物;三是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并写出景物的特
点。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丁解按游览順序写景物
的方法。紧接着,就是“初试身手”,让学
生趁热打铁,练习学到的方法。然后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均
配有旁批,在典型的地方加以
批注,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一些要点,使学生进一步领
悟习作方法。通
过这几个板块,形成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导语”点明语文要素(习作要求)——“精
读
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
达
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单元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编排。
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精选话题内容,着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培养表达自信。话题的
情境创设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愿写。除了引导学生
写叙事类文
章,还引导学生写介绍人和事物的文章,以及想象类文章,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满足学<
br>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的需要。如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创设了新来的班主任思熟
悉班
里同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向班主任介绍自己、使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达、与他人交流的
工具,激发起学生
主动习作的内在动机。
在每个习作中,加强习作指导,降低习作难度。为了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
、不知
道“怎么写”的问题,教科书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
指导。如。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引导学生照样子填写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习作思路;
第二单元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列举了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等神
奇的东西、帮助学生打
开思路;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以新编《龟兔赛跑》为例,教
给学生新编故事情节的方法。教科书
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这些指导性的内容不
只适用于完成某次习作,其中也蕴含着完成某一类
习作的方法指导。
(3)随机安排课后“小练笔”。
教科书在某些课后灵活地安排“小练笔
”,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如,结合课文《飞
向蓝天的恐龙》里介绍恐龙家族的语句
,引导学生照样子写一段话;结合课文《巨人的花园》,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
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结合课文内容,模仿
课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随时随处提笔记
录生活的好习惯。
3.口语交际。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交际话题各有侧重,既
有侧重于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特
别是当众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如“说新闻”“自我介绍”;也有侧重于
培养交流讨论能力
的对话类话题“朋友相处的秘诀”,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
见,
发表自己的想法;还有侧重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的功能性交际话题。如
“转述”。观照各种类型的交际话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
教科书关注
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每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耍求,
如“讨论”,二年级引导学
生学习轮流表达,三年级强调在讨论时认真倾听,充分关注每个
人发表的意见,并初步尝试汇总小组意见
,四年级则开始强调根据讨论的日的,记录重要信
息。
4.语文园地.
全册教科书除了第五单元没有安排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7个语文园地,围绕每个单
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
语文园地设置了以下栏目。
“交流平台”,引
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
总结,大多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的
方式,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呈现期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
习需要掌握的方法、养成的习惯或形成的观念,
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
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
“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常用字。
“词句段运用”,延续低
年级“字词句运用”的设计理念,并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点.
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
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书写提示”,继续学习钢笔字,提示了一些成段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写好一段文字
“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
5.快乐读书吧。 <
br>延续三年级的编排体例,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本
册结合“科
普文”单元,推荐学生阅读科普作品。“快乐读书吧”设计“你读过吗”“相信你
可以读更多”两个板块
,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推荐中外科普作品。在“快乐读书吧”中对阅
读科普作品进行了提
示:“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
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
理解。”“读完后还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
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提
示,使学生在阅读科告作品时读得更深入、更投
入,体验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6.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教科书后附有“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识字表”
列出了本册要求会认的字,
其中蓝色的字是多音字(指之前学过这个字,此次出现作为多音字学习);“
写字表”列出了
本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列出了本册精读课文要求会写的词语。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认识常用汉字250个,会写常用汉字250个。
3.
能掌握正确的运笔方式,用硬笔书写成段文字,做到书写关观。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4.能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5.能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6.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7.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8.能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芙的形象。
9.诵读优秀古诗文。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文大意。
10
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11.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
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白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3
能发挥想象,写一种神奇的事物,并新编故事。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5.能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养成修改的习惯。
(四)口语交际
1.能在生活中转述事情。
2.能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3.能根据讨论日的,记录重要信息,并分类整理,有条理地汇报。
4
能根据对象和目的进行自我介绍。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 能合作编小诗集。
3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举办诗歌朗诵会。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教科书,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树立方法意
识,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1.识字写字。
中年级依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
学,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状
况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难字、容易出错的字,
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点拨。本册教材的多音
字数量较大,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多音
字的方法,形成分辨多音字读
音的能力,在阅读时遇到多音字能借助字义推断字音。
2.阅读。
阅读教学,要通盘考虑课文的教育价值,兼顾几方面日标的实现:一是体现本单元
的重
点日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二是体现本课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基于文本的特殊性,挖
掘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三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完成木学段每篇课文都要完成的基
本任务。教学
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确定教学内容。
要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文言文等不
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避免拔高要求。阅读策略单
元中的课文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各有用途,应避免
定式思维,用好课文,指向核心目标的
达成
要重视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课程
化落到实处。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并组织交
流阅读体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3.习作。
准确把握习作的目标要求。四年级习作要求仍定位在“写清楚”,不要求“写具体
”在
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习作是为了与人交流,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别人能看
明白。每次习作话题,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尽力
避免定位不准
、拔高要求的问题。
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作后修改,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教科书在很多习作中,都
提示学生写后自读并作必要的修改,将习作完成之后的修改作为习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将
所学的修改符号运用于学生真实的习作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每次习作后都有修改的环
节,使之逐渐成为习惯。要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习作
能力。
4.口语交际。
要依据不同的口语交际类型,设计符合交际话题的情境,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
倾听、表
达或应对能力。多给学生创造当众表达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成段表达,避免对生活场景的简单重复。
要重视交际方法、策略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的同时,实践交际方法,
学习运用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通过不同交际话题、不同交际情境,使学生有机会面对不同
场合
(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多人、一人),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实现
交际目标,发展
口头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交际的勇气和自信心。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
的口语交际活动,关注学生日常
生活中的交际品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如,可以利用课前
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述,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
时关
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口语交际课中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