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教案

余年寄山水
694次浏览
2020年12月11日 09: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爱情图片-脆皮情书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梁小玉)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 节
教学内容:江南春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 象上大都逃不开“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
桥流水 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 的“酒旗”,一
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
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 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
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
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
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 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
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 师应加以细解: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 br>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
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 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
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 逝,
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
大,有夸张之嫌。而何 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
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2 节
教学内容: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
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
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
不适)
2.感诗景美。
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
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3.悟诗人愁。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
受呢?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3节
教学内容:元日 作者: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 景象,感受诗中表
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
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
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理解诗意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
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第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4 节
教学内容: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
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 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
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 首山水诗,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br>
四年级下册

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
来点 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
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 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
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
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
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 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
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
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 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
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
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5 节
教学内容:惠崇《春江晓景》 作者:苏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能根据相关资料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
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
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教师范读。
3、指生读。
4、指出古诗中易读错的字:蒌蒿、芦芽、河豚
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
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
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出示春江晓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
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
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
欲上时)
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汇报,读出所体会的思想感情(赞美、喜悦、热爱)
(3) 学生反复练读。
四、熟读成诵,感悟意境。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古诗
2、全班背诵古诗,学生能自然感悟诗歌意境。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6 节
教学内容:韩食 作者:韩 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
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
是 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 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
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
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 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 br>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 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
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
柳之 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 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
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
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 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
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
并 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
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 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
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
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 有一个时间推移,一
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
火,唯 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
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 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
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七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7节
教学内容: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 意抓住关键词语
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
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 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 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 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
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板书不肯),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
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 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
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 一段
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
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 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 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
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 想,勤奋学习,将来
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
李清照 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
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八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8节
教学内容:示儿 作者:陆游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
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回忆《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
国的诗。(板题)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 憾之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
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第九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9 节
教学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
写的景色。
3.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 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
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二、 学习古诗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
样?
2、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
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 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 些词句
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
也把它读好。同桌试 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小池)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0 节
教学内容:春日 作者:朱 熹
教学目标:
1、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2、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1、出示二字词语: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出示《春日》)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 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了这首诗以后,
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 、兴奋、愉
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 ——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
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 灿烂的日子。人的心
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
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
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 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
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
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 br>(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
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 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
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 容易,不用费心。诗人
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
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 ,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
说,这个成 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
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 美好的景象。看到百
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 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
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
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 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
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 多
读书)。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 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
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1节
教学内容:竹里馆 作者:王维
教学目标:
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
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
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 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 。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
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 。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
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 之时,竹里馆里寂静
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
己的情 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
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
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 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 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
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小结、 下课。






第十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2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古诗。
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用学习自由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 再
试读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4、借助注释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5、小组内讨论,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6、全班交流,小结。教师补充。
7、让学生一起说古诗大意。
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 ,是用
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
留下清香的正气。
8、讨论;本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从这个物抒发
了怎样的情感?
9、引导、分析、小结。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3 节
教学内容:石灰吟 作者:于谦
教学目标:
1、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
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
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 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
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
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
理解的词句?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
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
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 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
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 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
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
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
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 的情操。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4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
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
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 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
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
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
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
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
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
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 长一步会留
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
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 竹松梅也有竹。有
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5 节
教学内容: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 愤然辞官南
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
统名曰《己亥 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
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 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
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 人才,
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 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
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
即 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
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 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
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 官,但
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
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 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
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 意深刻,耐人寻味。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6 节
教学内容: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教学目标:赏析古诗,了解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诗:这是 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
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 安史之
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 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
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 王
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
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 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
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 在杜甫
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
少年时期的生活,紧 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
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跌落下来,
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
暖”,晚境极 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
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这种会见,自然很容
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二、理解诗意:“岐王 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
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 的深情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 、
“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
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 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
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 间,接
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
起来,简直是不可企 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
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 中,流露了对
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 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 人们所向
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
凋零的“落花时节 ”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
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 时代和杜甫身世
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
病漂泊,却 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
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 一转一跌,更在字里
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
有力反 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
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 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
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
的 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
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 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 br>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 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
“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
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
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 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
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疯狂猜成语木和行-狼图片大全


无线电视机-qq信箱


羞耻的近义词-当然解释


牛肉派-色迷睡美人影评


沉默寡言的拼音-半粒糖甜到伤


让生命充满爱演讲稿-茨坪镇


紫藤萝瀑布主要内容-怎么啦


说说心情-黑洞表面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