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裸婚时代插曲-悠久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
,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
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其中包含三个要点:<
br>
1.移步换景的时候,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空间方位顺序、时间顺序、
地点变化顺
序)
2.移步的过程中,在某个位置上观察时,要按顺序写观察的景物。观察
角度:
仰视、俯视、平视、眺望、鸟瞰。
3.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并且写出景物的特点。(不同
地区、不同时
间、不同季节的颜色、声音、形态、音响等变化特点)
教学建议:
1.注意习作单元中阅读教学和普通单元阅读教学的区别。主要
是紧紧
抓住课后习题开展阅读活动,不要对字词、内容理解等方面做过高过细的要
求。
2.注意习作例文的“指导功能”。习作例文不能拿来当精读课文来教,
更不能当略读课文来教
。它的功能重在解决学生习作中的问题,重在“用”,
重在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要根据学生习作中出现的
问题为我所用。
3.注意灵活处理单元内部各板块的关系。比如习作例文既可以用于学生作文前,也可以用于作文后,不必一定按教材编排的顺序开展教学。
4.注意整套教材习
作要素的勾连,全盘掌握习作内容和要素在各个年级
的安排,上下贯通,瞻前顾后,使学生的习作能力稳
步提升。
《海上日出》
1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
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
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
br>观。本文写于1927年,巴金去法国留学的途中。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现“常常”,
说明作者经常早起,那么可以思考:
在后文的描写中是作者一个早上看到的景象,还是多次早起看到的总
体的印
2
象?其实在第4、5段中的“有时”可以看出是作者多次观察海上日出所写的
文章。
《海上日出》第一自然段,写周围的环境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
声。这一段写到“天还没
有大亮”,说明天很黑,作者是靠听觉来描写的。
这时候他的观察对象是整片天空。
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讴歌。第二自然段写晴朗时海上日
出的景象,这一段写得细致而完整
,着重描绘了太阳由将出、半升到全都升
起时的形状、色彩、动态和光华的变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
“转眼间”
看出变化很快,后面扩大范围,加强亮光则是慢慢的。“我知道”这句话则
把作者所
在的观察位置表示出来了,他站在甲板上面向东方,而不是在船舱
里。
当这个课文被
编排在习作单元后,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按顺序写景物的方
法。关注的侧重点是文本的写作方法,以及运用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什么情
况下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海上日出》的课后第一题是要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因为第二三段写了太阳逐渐升起来的景象,关注这两段是为了让
学生体会,
如果景物是变化的我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写。
第四段和第五段分别写了令
作者印象深刻的太阳在云堆中的景象,和日
出时有黑云的景象。关注这两段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要重点写印
象深刻的景物,
写出特点。
课后第二题是把课文中写太阳慢慢上升的一句话拎出来,
进一步让学生
仔细感受作者是怎样按顺序写太阳的变化的,并且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花双龙洞的情景,是按
游览顺
序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
最后写内洞。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
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
的线索。两
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
和作者观
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的第一题,是引导学生学习移步换
景时可以按
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第二题引导学生要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景物的
特点。“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
来……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
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
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学习“孔隙”这段,要引导学
生体会
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
心情。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
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的方
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着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
br>
4
初试身手一般编排两
道题,一道是口头表达练习,另外一道是书面表达
练习。初试身手还有一个作用,除了让学生有初步练习
的作用之外,还有一
个诊断的作用,老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知道可以重
点朝哪些方面进行。
初试身手的第一道题是要引导学生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过<
br>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过了什么往南我又来到了哪哪哪,第二题是让
学生按顺序描述在某个
位置上观察到的景物。
习作例文
习作例文既可以用
于单元习作前的指导,也可以用于单元习作后的讲评。
因为习作例文的主要功能在于,根据学生在初试身
手,或者单元习作中表现
出来的问题,借助习作例文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习作例文编排的是《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还是通过旁批和课后
题的形式指明学生可以借
鉴的写作方法。这两篇习作例文呢,相对于精读课
文它又有一个扩展。《颐和园》的旁批侧重点评,《七
月的天山》侧重引导
学生对训练点的体会,如果有特别精彩的或者与《颐和园》表达上有明显不
同的,提出几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写批注。
比如说《颐和园》的第一个旁批,它提示学生要
交待清楚浏览的地点,
第二个旁批要学生知道当地点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使用过渡句,第三个旁批
告诉学生交待观察的视角,可以写清楚景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七月的天山》
第一个旁批,告诉学生怎
样按顺序写出观察到的几个景物。
5
单元习作写完之后,你也可以发现问题,无论是初试身手发现的问
题,
还是单元习作当中发现的问题,都可以借助习作例文来解决。所以习作例文
即可用于单元习
作指导之前,也可以用于单元习作讲评的时候。所以说。基
于这个习作例文的功能定位。不能把习作例文
当作略读课文来教,而是要根
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我所用。
习作:游_______
单元习作就是有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
进行写作实践。这个习
作要注意三个泡泡的编写意图。第1、2个泡泡提示学生所写的地方不一定是著名景点,也可以是公园、果园这样的地方。第一个泡泡还提示学生要按游
览的顺序写。第3个泡泡
是提示学生要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
可以先画出游览线路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印象深刻
的景物要作为重
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习作例文要为大作文服务,习作单元所有的着力点、落脚点都在大作文
上,能够一步步往前推进,但不是
层层递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分
步骤,把每个步骤的任务弄清楚了,就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习作教学倡导由读到写,在阅读中感受、学习表达的方法。学生在阅读
单元中已经初步了
解到写人记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记事的作文也写过,如
三上第八单元《那次玩得真高兴》。教学习作单
元,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已知,
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对中年级学生,能写清楚就非
常好了,中年级记事,最基本的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是把过程写清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