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优质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办公室工作服款式-周瑜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叙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
己,后子期病
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书戴嵩
画
牛》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
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
杜处士也觉
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不能迷信权威。
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
别注意停顿
要恰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感受伯牙和子期朋友间相互理解和<
br>欣赏的真挚友情。理解《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的含义。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每篇
文章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可引导学生借助注
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3.了解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伯牙鼓琴》。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
理解和欣赏的
真挚友情和认真、仔细观察事物的道理。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感受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友情。
3.感悟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的道理。
4.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积累经典诗文。
2.读懂课文,感受俞伯牙和锤子期之间的友情。
难点:读懂课文,感受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友情。体会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大概内容。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文题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
源于一个流传
千古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鼓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3.教师指导朗读的节奏,并范读。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结合课文注释)
1.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全班交流。
2.教师重点点拨。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意思: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说:“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把
琴摔破,扯断弦,从此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
之弹琴的人了。
四、探讨问题,体会中心
1.琴师伯牙弹琴时,樵夫锺子期有何表现?(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琴师伯牙与樵夫锤子期为什么能够相互欣赏,甚至于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琴”?
因为他们二人都视对方为知己,伯牙更是把对方看作倾诉心声的知音。
五、结合材料,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
这个动人的故事,请
同学们课下读一读。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
有知音、无人理解,他不堪忍受这种
无人可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琴。
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再读这个故事,再悟知音深情。
2.背诵课文。
七、拓展延伸
1.俞伯牙作为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有哪
些动人的
场景呢?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想一想,说一说。
2.伯牙在绝弦的时候,还绝了什么?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 善鼓琴 心中所想 绝弦
锺子期
善听 明白伯牙的心声 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能用自己的话讲
讲这个故事。
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他们画的动物
栩栩如生,人们特别
喜爱。想看吗?播放名画(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李苦禅画的鹰)
(介绍《斗牛图》)这是一幅《斗牛图》,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戴嵩。戴嵩最擅长
画牛,关于这
幅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也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书戴嵩画牛》——齐读课
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一)检查字词认知(开火车领读,齐读)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味道)
(二)检查课文初读
学生轮读完课文之后正字音,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觉得杜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没有主见,盲目崇拜权威)
2.牧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认真、细心)
教师即时出示课件,让学生补充句子,师生共同梳理,教师即时板书杜处士和牧童的特
点。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师范读全文。
2.指导课文朗读。
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
自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