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温柔似野鬼°
766次浏览
2020年12月11日 16: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全国会计资格考试网上报名考生信息表-梁祝歌曲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何家劲)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 玉屑、
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 兆丰年。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 人们带来
的喜悦心情。
4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 表达思想
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 然、玉
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 瑞雪兆丰年。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
.看录相,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
绘的是什么时候 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 。的确,在
我国的北方, 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
遐思,无限 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 。让

1


我们一起 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
表达自 己的心情的。
2
.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 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 峻青是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 战爆发后参加革
命。 这篇文章写于
1962
年。
1960
年—
1962
年正是我国遭受严
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 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
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
1962
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
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 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心里无比喜
悦, 就写下了这篇散文, 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
.读准字音。
2
.自学生字并组词。
3
.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 己试着解
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
.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 ”,在“毛茸茸”
中读“ ”。指又短又 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 ”。在“沉甸甸”中读“ ”。 骤然:突然,忽

2


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
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 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
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 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
.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
—下雪后——联想

2
)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
1

2
自然段) 雪中(
3

然段) 雪后(
4

5
自然段)
]
联想(
6

7
自然段)
3
.选
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
.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
.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
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
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 带着这

3


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 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
.雪前

1
)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
)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
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 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 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
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 很刺
骨。呼呼地刮着。

3
)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 变化:阴
——风——雪。

4
)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 读。
2
.雪中

1
)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 式进行汇
报。

2
)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
)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
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4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
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 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
被压断了。

4
)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 物的特点
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 花,”,颜色——
“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 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
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 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
有序。

5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
.雪后:

1
)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 书:景色
壮丽

2
)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 找出有
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
)学生自学。

4
)讨论后交流。
① 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 江山变

5


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色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 说明雪
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 儿,冬
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 堆满了蓬松松、 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 把堆满
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 态、十分
好看。
③ 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 地落下
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 出一道道五光十
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 阳光和
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
)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 了动态
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 们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 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
人们的欢乐。 )
4
.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
5
.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 们把有关
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


6
.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 预示着
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 雪化后
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 道积雪
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
.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
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 背景有关。连年
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 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
的丰收, 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 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
感。
8
.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
.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 无比喜
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 描写上,也直接
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
2
.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
.围绕重点,学
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7



1
)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
)有物: 从写景到写人, 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
)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
.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
.选择自己最喜欢
的部分练习朗读。
3
.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
.读课文。
2
.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8

天津美术学院地址-liwai


铝的化学性质-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


思科交换机命令-为什么麦克风没有声音


广州上学网-苍鹰击于殿上


火烧的寂寞-金蟾吃什么


温柔歌词-扩大会议


英语研究-普发兴


喇叭没声音-陈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