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设计(全上册)
非主流说唱-鸟之诗罗马音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1.正确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本单元布局上的特点——前后照应
4.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知识
5.习作,写景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前后照应等修辞
手法。
1
北京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
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
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
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重点
本文的重点在“色彩”,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体会北京
的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独辟蹊径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批注与补充
一、紧扣题眼,初步感知
1.读课题,找准题眼“色彩”。
2.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
启发学生在首尾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
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有感情的朗读第1、2自然段。
2.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相机指导。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个“飘”字,
表现出“我” 的什么心情?
(2)找出第2自然段中描写“色彩”的词语,从这些词
语看,“我”对北京有着怎样的印象?
三、紧扣题眼,体会理解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
的?
(第4、5、6段从“自然风光”,第7、8段从“人文
景观”)
2.自读描写“自
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
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3.自读描写
“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
不同色彩与风格,进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批注与补充
二、学习第二、三部分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3——8自然段内容,理解感悟。
(1)课文用哪一个词语写了作者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
觉?
(2)文中那些自然段写了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3)这些自然段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北京色彩“壮丽
而辉煌”的?
(4)第4自然段用细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的树叶。
(5)第5自然段中,作者用那些词语来描写香山红叶的
色彩?
(6)第6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第7自然段是如何展示北京城中古迹与现代建筑两
种不同风格对立而又和谐的美的?
(8).有感情的读4、7段,并试着背诵。
2.指名读9——11自然段,讨论:
(1)9——11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找出课文中与之
相对应的段落。
(2)你如何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意
思。
三、背诵第4、7自然段,体会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语言优美的特点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色彩
秋林(自然风光)
壮丽而辉煌
建筑(人文景观)
批注与补充
2 我的百草园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课
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3.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主积累。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描写时以准确词语来
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准备
了解鲁迅生平,课外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岁月是如诗的岁月,童年的季节是梦幻
的季节。
童年就似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我们每
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
,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说起鲁迅,
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
我
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鲁迅的童年,去领略那道风景。
二、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精读“百草园”这部分内容,品味作者的传神描写,
感受其愉悦的情感
1.针对第2~4段交流各自喜欢的理由。
批注与补充
2.分组(分节)活动,品味其中准确传神的描写。
选第2段的:
要求了解景物特点,什么季节,作者写景的角度、顺序、
详略等。
选第3、4段的:
要求抓人物动作描写,了解捕鸟的过程。
注:小组活动,有人作归纳记录。如第2段归纳出写景
的顺序,第3、4段摘出关键的动词等。
3.交流分享。教师适当板书,再次归纳学生的认识。
4.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
童年生活的怀念之
情。同时明确:成功的描写应该是在有感情的基础上,通过仔
细观察,选择适
当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描写。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5段,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体会。
三、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共同
分享了鲁迅先生的童趣,那就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
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我们都经历过童
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那么请你也准备一个自己的
童年故事片断,让我
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当然,要有一定的
描写,可以仿写。让我们看看谁的那道风景最美。
有条件的上网查询资料,更多了解作者。
板书设计:
2 我的百草园
乐园——百草园——依依不舍
批注与补充
3 七月上天山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
幽、花艳的特点,学
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
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
美景并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利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天山美景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花儿为什么这
样红》。
2.导入课题:七月上天山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听觉激起学生对天山的向往之
情
,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了情
感上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读书要求:
一读,读正确。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对于难读的生
字、词语,多读几遍。
批注与补充
二读,读通顺。边读边想每一段写了什么?
三读,读流利。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分节读课文,正音。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
(3)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疆、矗、皑、矫。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好的先生不是
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环节,主要是交给
学生学习的方法,让
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授之以渔”的
目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边读边画出地点转换的
句子。
2、交流。
“进入天山”“往里走”“再往里走”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充分尊
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为下节课的研
读文本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快乐回顾
分节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
的?
(设计意
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既检查了学生对上节课
作业的完成情况,又复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及时了解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可谓是
“一箭多雕”。)
批注与补充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
1.浏览课文,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有学生可能会说:美、太美了或比春天的花园还要
美……总之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细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出可以表现七月天山美的句子并
试着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品读,感悟。
(1)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雪峰,在太阳下,几
块白云在
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多银灰的暗花。
交流: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雪峰的“高矗”“巨大”,
色泽之美)
(2)那融化的
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
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湍急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朵盛开的白莲。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中感受天山雪水的美,体
会作者恰当的比喻,写出了雪水形色兼美的特点。
(3)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
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引导
学生抓住叠词“密密的”“重重叠叠”“斑斑点点”
和“撑开的巨伞”体会原始森林的茂密。
(4)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
声,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体会作者用对比来突出森林的“幽静”,和“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5)如果说这里还像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是名副其实
的春天了。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名副其实”。
(6)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
,红、
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不断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
批注与补充
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引导学生从一连串的比喻中感受花海的广阔无边、高大
茂密、五彩缤纷。
(7)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
显得格外精神。
抓住“浮”,体会人徜徉在鲜花丛中的潇洒与悠闲。
(设计意图:教学时围绕天山的“美”,
展开教学,让学
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由“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导读最后一段。思考:此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这是一个什么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通读全文,感受天山之美。说说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有效拓展了语文课
堂的空间,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愿望从心底涌出,内化
为语文素养,情感
受到了熏陶。)
四、统观领悟,拓展延伸
1.总结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小练笔
(设计意图: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把读写结合落到了
实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
的统一,“语文味儿”
也显现了出来。)
板书设计:
3 七月上天山
路径:进入天山→往里走→另一番景象
感受:凉爽
大、静、密,春天般的美丽
批注与补充
4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
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
br>意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
静态和动态。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
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
有加呢?
教学难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
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
2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学生了解不多,可能会有
疑问,要讲清楚。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
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批注与补充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
新会县的天马
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
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
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
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
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
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
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4.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
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
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
批注与补充
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
鸟的天
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
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
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
书。)
2.这节课,我们
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
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
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
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
接: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
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
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
──大、茂盛;鸟──多、欢快)
批注与补充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
景象
(一)请
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
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
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
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
,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
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
br>目很
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学生谈体会: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
实际的。第
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
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
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
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
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
批注与补充
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1)重点体会“堆”。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2)重点体会“颤动”。
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3.看课文插图:体会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
会榕树
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1.让学生品读:“群鸟纷飞”的语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
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
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
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
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
了那只,
批注与补充
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
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
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
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
叫,有的飞起
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
很多,种类也很多。
)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体
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
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
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
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
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
第二个鸟的天堂
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
的生活。)
8.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
供了生存空间、食物、
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
的有机养料。
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
介绍的形式
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
报交流。
批注与补充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
批注与补充
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板书设计:
4 鸟的天堂
大榕树(静态)
傍晚 茂
盛(美丽)
鸟的天堂 的确是鸟的天堂
早晨
许多鸟(动态)
热 闹(应接不暇)
教学反思:
积累与运用(一)
教学目标
1.能搜集含有成语的诗句,主动地积累成语。
2.能关注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了解前后照应这一写作手
法的作用。
3.能自主阅读文章,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能结合自我实践,与伙伴交流心得体会,并注意相互借
鉴,吸取经验。
5.能试着运用所学到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描绘一处最喜欢
的景物。
教学准备
1.搜集含有成语的诗句。
2.总结自己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准备交流。
3.让学生回忆自己欣赏过的景物,选择一处最喜欢的,准
备习作素材。
“自主阅读
园地”是对本组教材的补充,放手让学生自
读自悟,从内容和表达方法两方面入手交流体会。
教学过程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温故知新
1.朗读诗句,抽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请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诗句,教师也可准备一些包含
成语的诗句。
二、词语拾趣
1.读例子,发现规律。
批注与补充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做词语接龙游戏。
三、互动平台
1.
读对话,说说《北京的色彩》和《我的百草园》这两
篇文章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2.讨论:说说《鸟的天堂》一文是怎样首尾呼应的。你在
平时的习作中也这样写过吗?
四、口语交际
1.以小组为单位,以“怎样学好语文”为题进行交流。
2.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讨论:你对哪些同学的方法比较感兴趣?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五、习作百花园
1.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组内交流:介绍自己选择的美景。
3.教师提示:回忆学过的表达方法和自己积累的词汇,试
着在习作中运用。
4.拟写提纲,交流修改。
5.完成习作草稿,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读文章,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2.交流各自的体会。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第二单元
单元目标
1.正确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知识
5.习作。写演讲稿,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
出激情,要感人。
5 歌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
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
神。
4.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
情怀和民族精神。
2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或碟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长江之歌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批注与补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长江的知识,搜集有关长
江的诗词歌赋、
名言警句等,有条件的可播放《话说长江》
光碟,听一听、学一学歌曲《长江之歌》和《我的中国心》。
二、导入
播放《长江之歌》录音磁带或者碟片,如无条件教师则
引导学生回忆《
长江之歌》。初步感受长江的宏伟气势。引导
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心中最强烈的想法是什么,最想对长江
说些什么。
三、初读感悟,小组交流
自由地读一读这首歌词,把生字新词圈出来,
多读几遍,
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画上问号,勾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
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和同桌或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体会
母亲河怀抱的博大和宽广。
四、细读体会,全班交流 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在全班交流的,讨论全
组认为最深的感受,做上记号,然后在全班交
流自己的感受。
提出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
五、品读探究,升华情感
咱们仔细看看这首歌词,它用第二人称,写来十分亲切,
大家体会体会。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
想象长江是
我们所深深依恋的母亲河,她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站在我们
的身旁,它更是一位坚强
有力的母亲,给我们力量。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批注与补充
有条件的班级,在学
生朗读的基础上,播放这几句歌词
的碟片,引导学生随着旋律练习朗诵这几句。条件不具备的
班
级,学生自己练习品读这几句。
教师激情导语:你听到长江惊涛拍岸的声音了吗?你看
到长江
正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了吗?让我们再来听
听这首让人回肠荡气的歌曲。播放全首歌曲。学生自
由地跟
唱,自由地练习朗习朗诵全诗。
六、尝试背诵,丰富积累
想进一步走进母亲河的怀抱吗?想把长江的涛声听得更
清楚吗?咱们来试着背诵这首诗歌吧!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体会长江所蕴含着的深刻的民族情
怀。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拓展延伸
关注长江(说明:以下第2~4项为弹性设计,根据课堂
时间和学生的情况而定)。
1.身临其境,赞美长江。
我们都是长江的儿女,闭上眼睛,想象着我们现在就来
到
了长江边,对着长江吟诵我们心中的歌,可以用“你用……”
的句式(小黑板或大屏幕展示),也可以用
自己喜欢的句式。
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
2.展示其他赞美长江的古诗词。
多少年来,我们歌颂长江,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河!你
还知道自古以来有哪些歌颂长江的诗句呢?
如果学生能回答,就请他们回答,如果不能回答,就请
他们在课外再搜集整理。
参考举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批注与补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3.拯救母亲河长江。
面对千古赞颂的长江,面对我们的母亲河,我
们总是希
望她永远年轻,永远健美,永远充满激情。可是,当我们面
对现实,当我们眼睁睁地看
着一车车的垃圾倒入长江,看到
黑黢黢的脏水流入长江,我们还能坦然地唱《长江之歌》吗?
学
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长江正受到危害以及保护长江的资
料,并说说面对长江如此的沧桑,还想怎样来保
护母亲河。
4.课后实践。
有条件的班级,课后尝试成立长江母亲河环保小分队,
组织公益劳动、上街宣传等,由学生自己印发相关的宣传资
料。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我的中国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实践
引导学生提前一周查阅体现中华
志士爱国情怀的相关资
料,特别是搜集从海外归来的中华赤子的资料。
二、激情导入 你们听过《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吗?条件具备的可以播
放这首歌曲的录音或光碟,请学生欣赏或跟着
录音一起唱。
这首歌是台湾著名歌星张明敏的成名作。20多年来,他无
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
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血
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揭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
批注与补充
一起走进这首久唱不衰的《我的中国心》。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三、初读诗歌,感受“我”的中国心
(一)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勾画出生字和不认识的字,<
br>借助字典理解、认读,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
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小
组讨论,还不能解决
的,提出来全班解决。同时,把最感人的句子画下来,作上
感叹号或者自己
喜欢的符号,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学生自读,勾画,小组讨论。
1.交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就把问号画去。
2.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三)全班交流。
1.
交流小组讨论仍然不明白的地方。随机解决生字新词。
2. 交流小组内同学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四、再读诗歌,升华我的中国心
1.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要的是熟悉歌<
br>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
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
升华情感。
2.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
评价。再读,比较。如
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
情。现在,你就是
那位多年未见到祖国母亲的海外赤子,在
梦中,你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试一试。放<
br>录音,学生跟唱,反复诵读,感受。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br>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我们的母亲。那
么,只有海外赤子才拥有一颗中国心吗
?还有多少炎黄子孙,
正是在中国心的感召下,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呢!“神舟六号”
批注与补充
载人飞船成功上天,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背后是几十万人
的精诚合作,
是什么驱使他们如此忘我地工作呢?是一颗滚烫的中国
心!你还从哪里看到了滚烫的中国心呢?
六、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拥有同样的中国心,无论何时,
无
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让我们再次唱响《我的中国心》!能
唱的就唱,不能唱的就跟着大声地诵读这首歌
词(生跟唱或
者大声诵读歌词)。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无穷的源泉
读
思 长江 依恋、赞美
议
悟
母亲情怀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6 那棵高山榕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文章大意,归纳文章的主
要内容。
3.理清文章叙述脉络,体会文章倒叙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意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叙述脉络,体会文章倒叙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2.那位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是谁呢?(邓小平)关
于邓爷爷,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过渡:是啊,邓小平爷爷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作为中国改<
br>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
要学习一个关于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
1.默看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勾出自己不
批注与补充
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同桌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接力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两段,师生共同正
音。
3.学习生字。
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批注与补充
体会倒叙的作用
。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作者思考的思路,作
者是由眼前看到的这棵枝繁叶茂的高山榕,联想到伟大的邓<
br>小平同志,联想到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联想到他在1992
年南巡深圳时,种下的那棵高山
榕,特别是联想到他对祖国
和人民深沉的爱。
4.讨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妩媚 心仪 伟岸 亮丽 镌刻
沐浴
5.书写生字词语。
三、再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由于是看到眼前的
景物想到已故的小平爷爷,所以采用
了倒叙的手法,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回想起小平爷爷对祖国人
民的卓越贡献和深沉的爱。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检测:
1.听写词语:榕树 妩媚
邓小平 心仪 伟岸
亮丽 镌刻 沐浴 深圳 绿草如茵 湘妃竹
石
碑
2.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自己订正。
二、扣中心句。
1.教师:这是一棵怎样的高山榕?课文中有集中评价它的
文段吗?请找一找。
2.学生读4 自然段。
3.抓“普普通通”与“不同寻常”
三、学习课文1至4自然段,体会榕树的“普普通通”
1.这棵普通的榕树是怎样的呢?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好好
体会,并勾画、圈点和批注。
2.学生谈体会。老师随机指导朗读,总结并板书: 默默
地 带来亮丽 增添和谐
3.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的叙述走近榕树,边读边想象画
面,像放电影一样欣赏这样一棵平凡却
美丽的榕树。
引导读:(1)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世界。学生读第一自
然段。(2)青山与碧
水之间,有棵葱郁的高山榕。学生接读
第二自然段。(3)天和地……;山和水,…….(4)读4自然
段。
四、学习课文其余部分,体会榕树的“不同寻常”。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现榕树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不
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首先质疑并存疑。
3.学习课文5-7自然段,了解榕树的栽种过程,体会榕树
的“不同寻常”。
(1
)课文用了很多篇幅详细介绍了小平同志栽种榕树的
过程,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叙述去看看当时的情景,看
看你能
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引读课文5-7段,教师读叙述的话,
学生读描写小平的语句。
)
(2)谈感受。
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平的动作、神态的词语中感受小平同
志兴致勃勃,结合资料介绍明白小平同志是因为看到深圳的
发展,看到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绩而高兴。
1979—邓小平划定深圳特区,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深圳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
第一号特区。
1992——88岁高龄的邓小平巡视深圳,深圳已由一个荒
批注与补充
p>
芜的渔村发展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小平充分肯定了深
圳经济特区推动了全国经
济繁荣,做出了“改革开放一百年
不动摇”的重要指示。
引导学生从小平同志与管理人员的对
话中理解小平同志
对祖国大地的一草一木很熟悉、很眷恋。(板书:小平手植)
4.这样的不寻常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1)这样的眷恋还直接体现在小平的话语中。读小平
的
话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
民。”
(2)比较这样
的话语:“那棵高山榕葱茏耀眼,华盖如
伞,生命勃发……”你读懂了什么?(融入深爱——这爱是小平对祖国人民的爱,也是祖国和人民对他的热爱和怀念。
这是一棵凝结着真爱的树啊!)
(3)是呀!这也是它的不同寻常之处。这样的不寻常还
体现在什么地方?
(4)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去世。
a.1997年7月,香港回归。1999年
澳门回归——小平同
志生前的殷殷期望,也是他一国两制英明决策带来的辉煌业
绩。
b.你还能列举出近一两年来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吗?
(卫星上天
北京奥运会)
c.再读“那棵高山榕葱茏耀眼,华盖如伞,生命勃发……”
你又读懂了什么?
(小平同志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取得了巨大成就,祖国将更加繁荣昌盛,就如同那高山榕一样越来越葱茏耀眼,生命勃发。)
d.再读。
是的,这的确是一棵普普通通的高山榕;
然而它又是那
么的不同寻常,它传达着:深爱永驻;它昭示着:事业永昌。
批注与补充
五、升华情感
1.听歌曲。
2.小平同志描绘了祖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他让春光永远留
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读:最后一句。
板书设计:
6 那棵高山榕
高山榕:葱茏耀眼→祖国的未来:更加繁荣昌盛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7 中华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钰哲发现“中
华星”的过程。
3.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和
熏陶。
教学重点:
了解“中华星”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张钰哲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在繁星点点的夜空,有一颗星叫“中华
星”,有一
颗星叫“张星”,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为我们介绍这颗用我们伟大祖
国命的小行星。
3.学生齐读课题
4.看到“中华星”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
想法。
5.带着你们的思考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什么
事?哪几件事?
批注与补充
一(2—6)张钰哲发现小行星,为祖国争得荣誉,但没
有按惯例用自己的名字
命名,而是用“中华星”命名。
二(7)几十年来,张钰哲领导行星观测室又陆续发现了
更多
的小行星,为祖国的天文事业做出贡献,但没有一颗行
星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三(8—9)哈佛大学天文台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
将新
近发现的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星”。
2.小结:“中华星”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
身
处异国他乡的张钰哲满怀对祖国的觉悟,给这颗小行星取了
个响亮的名字“中华星”。张钰哲
在此后的几十年和科学研究
中成果丰硕,但他却心系祖国荣誉。在他领导的行星观测室
发现并命
名的众多行星中,没有一颗是以他个人的名字命名
的星,其高尚品格实在令人敬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着对科学家的敬佩的感
情)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
1.哪些段落在具体描写张
钰哲发现小行星?(2—6)自由
读这些段落,勾出描写张钰哲发现小行星过程的句子。
出示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紧紧盯在一个光点上:啊!
一颗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新星在闪动!他惊喜万分,
简直不
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什么?(从“惊喜万分,简直
不也相信自己的眼睛”体会惊喜、激动之情)
批注与补充
(2)指导朗读。
2.张钰哲发现小行星后做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为了证实这一发现的准确性,张钰哲抑制住
内心的激动,冒着严寒又连续观察了15个夜晚,结果,每次
的观察结论都相同。
(1)从“冒着严寒”“连续”“确信”等词语中,你体会
到什么
?(张钰哲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板书:严谨求实
(2)在确信自己的的发现后,他把观察到的结果报
告给
美国行星中心站,中心站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他写了回信。看
着这封极不寻常的来信,心情久
久不能平静。
张钰哲的心情为什么久久不能平静?(“一直”说明了?
中国的天文工作太落后
了,这颗行星的发现不仅是世界天文
学上的重大发现,更重要的是在广袤的天空中终于有了中国
人命名的行星,这是为祖国争得的荣誉。)
为什么说这是封不平常的来信呢?(自1801年意大利天
文学家发现了第一颗行星后,各国天文学家就不断地发现新
的小行星,但47年来一直没有中国
人发现的小行星,也就是
说四十多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收到过这样的来信,所以说这
是一封极不
寻常的来信。)
(二)体会爱国热情
1.按照国际惯例,谁发现行星便由谁的名字来命名,
张钰
哲是怎样给这颗行星命名的?(经过反复思想,他终于想起
了一个最为亲切的名字——中华
星)
2.为什么张钰哲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呢?
在世界天文史上终于有了中国人命名的星
,终于为祖国
争得了荣誉,张钰哲深深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热情)
3.看到张钰哲这种深受祖国的人,你还想到了谁?(居里
夫人、蒂姆……)
4.由“中华星”你想到了什么?(张钰哲有一颗深受祖国
批注与补充
的中华心,板书:“中华心”)
5.此后几十年,张钰哲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
成果,他领导
的行星观测室又陆续发现了更多的小行星。
出示名子:如今,太阳系不仅有“中
华星”,而且还有“祖
冲之星”“北京星”“南京星”“台湾星”……
从这个句子你想到什么
?(1、张钰哲带领的行星观测室
发现了这么多的行星,唯独没有用张钰哲自己名字命名的星,
这是多么无私、高尚的品质呀! 2、从省略号可以看出,
现在和未来的天空中还会有很多中国天
文学家发现的行星,
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带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科学家敬佩之情读这句话。
6.假如你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你将会为它命什么名字?
(三)、命名“张星”
1.1978年8月1日,《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给新近正
式编号的2051号小行星取名为“张星
”。《国际小行星通报》
为什么要这么做?
(按国际惯例,谁发现的新行星便由谁来为新星命
名。
张钰哲发现的第一颗星却用“中华”命名,连后来陆续发现
的几十颗小行星也没有一颗是用
自己名字命名,这是多么高
尚的品质啊!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国际小行星通报》
把新近
发现的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星”,板书:“张星”)
二、小结
张钰哲是我国现代天
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毕生的精
力从事天文学研究,学术造诣精湛,建树卓越。他亲手创建
并
领导了我国的行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卫生的观测和研
究工作,其成
批注与补充
就为世界所公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吧!
(资料展示:张钰哲生平事迹:张钰哲
,福建人,1927年在
芝加哥大学获天文学硕士。1928年11月22晚,他在进行航
天观测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给这颗小行星取了个响亮
的名字“中华星”。1929年秋
,张钰哲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
批注与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
957年,世
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他即在此时应用天
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了
人造卫星轨道,为我国了造卫星轨道
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张钰哲又进行了有关月球火箭轨道的研究。1965年他率领有关人员参加了我
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和方案
论证工作,为成功发射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出了贡献。他和他的助手一起共获得
8000多次
小行星的成功观测,并
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1986年7月21日,84
岁的
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深埋在紫
金山天文台内的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任
何标记。)
张钰哲虽永离人世,但他发现的“中华星”和以他姓名命名
的“张星”,却永远闪烁
在夜空。它们是张钰哲献身祖国天文
事业的丰碑(板书:丰碑)
三、拓展
从192
5年张钰哲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到现在“神舟七号”
飞船顺利发射,你想说些什么?你打算在祖国六十年生
日之
际为祖国建设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7 中华星
询问:名字由来 热 献
中 发现:凝神观察
紧盯 冒着严寒 爱 身
华 连续观察 确信
祖 科
星
国 学
命名:反复思考 终于
8
“零”的突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许海峰训练时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为
国争光的斗志。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许海峰训练时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斗志~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感悟许海蜂从小立志为过争光的雄心壮志及坚强意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中国
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
得过金牌?谁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根据学生的回
答,教师相机
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画出文中生字、词和有关外国地名的词,如
“洛杉矶”
“普拉多奥林匹克”等,多读几遍,读熟,扫除文字障碍。
2.
自由读课文,在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作上记号。
3. 小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些什么疑问。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相互
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许海峰开始在赛场上的表现如何?他的射击技术为何
如此高超?抓住“令人瞩目”“酷爱
”“咬咬牙”等词语,引
导学生图文结合,体会许海峰的精湛技术是长期的艰苦训练
换来的。
批注与补充
3. 当比赛中出现意外时,许海峰是怎样想的?怎样
做
的?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反复读,如:“他仿佛
看到了……他猛地清醒……”“
此时,周围的空气仿佛已经凝
固……”从中体会赛场的紧张气氛,感受许海峰在赛场上的
沉着、
冷静。
4. 讨论:许海峰取得自选手枪慢射比赛奥运冠军有什么
历史意义?
5.
拓展:从1984年中国夺得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到2008
年承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说明了什么?
6. 指导学生体会“反复”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
四、搜集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8“零”的突破
比赛场上:表现出色——夺得冠军
零
的 沉着冷静
全神贯注地瞄准
突 夺冠经过 坚定沉着地举起手臂
破
夺得冠军
历史意义:实现了零的突破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积累与运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引号的其他用法。
2.积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名言。
3.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和意义。
4.围绕爱国主义话题,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5.记叙一位让你尊敬、佩服的人,表达出自己
的真情实感。
6.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批读短文。
教学准备
1.有关引号不同用法的例句;
2.题目需作改动的短文。
教学过程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温故知新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2.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张钰哲、许海峰强烈的爱国
情怀。
3.讨论交流引号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试读,教师再范读。
2.学生试着讲一讲从这几句话中感受到的思想感情。
3.教师补充讲解,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指导学生记忆、背诵这几句话。
三、互动平台
1.了解短文内容。
2.学生思考:《中华星》和《“零”的突破》这两个题目有
哪些妙处?
批注与补充
3.教师出示题目不恰当的作文,让学生讨论可以怎样改。
4.结合自己的习作题目进行修改。
四、口语交际
1.学生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要求。
2.教师介绍什么是国旗下的演讲,应该讲些什么及演讲时
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做准备(10~20分钟)。
4.小组交流,再选代表上台演讲。
5.评出优秀演讲者,并给予适当奖励。
五、习作百花园
1.读题,弄清习作内容及要求。
2.教师指导学生审题,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3.前一个题目以“口语交际”为基础完成。后一个题目重
点指导学生做好三点:(1)写清让你“尊敬
、佩服、惦记、
想念”的原因;(2)抓住人物特点;(3)表达出自己的真情
实感。
5.评价修改:(1)教师从习作中选择1~2篇存在明显问
题的习作,让大家讨论评议,并提出修改
意见。(2)选1~2
篇较成功的习作,大家评议,总结出该习作的成功之处,供
大家学习,并
作为校刊稿件向学校推荐,争取发表,以此激
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读。
2.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批读方法进行批读。
3.批读后,谈感受。
批注与补充
第三单元
单元目标
1.自主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从而体会句子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
写作方法。
4.学会在一个句子里,恰当地运用反义词,使句子表达的
意思更加鲜明、集中。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9 烂漫的点地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体
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
物喻人的
表达方法。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批注与补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含义。
2.初步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课题。说一说读了题目之后的想法。
(烂漫:颜
色鲜明而美丽。让学生根据“烂漫”一词说说想象中的点地
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2.教师导入:同学们希望对这种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
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借“烂漫的点地
梅”赞美高原筑路兵崇高的精神。)
2.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学生齐读。 <
br>3.教师重点指导:“域”“姗”“陲”在书写时都是左边窄
右边宽;“陲”字最后一笔短;“羔
”字在书写时注意四点底
应写得宽一些。
4.指名读课文。(师生评价、指正)
5.把握文章脉络。
第1段:简洁地写出了唐古拉山脉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
自然条件。
第6~12段:从藏族姑娘的口中,“我”知道自己种的植
物叫点地梅。
第15段:介绍了高原筑路兵的感人事迹。
第16段:高原筑路兵与点地梅的共同之处。
第17段:作者对高原筑路兵的赞美。
批注与补充
三、齐读课文,教师小结
四、完成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
的赞美之情。
2.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
2.听写词语。
二、学生质疑,以疑导学
1.课文题目
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
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教师导入: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
原筑路兵。
三、学习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
1.默读第3~13段,用波浪线勾画
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
说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顽强”和“美丽”)
2.教师组织课堂交流。
(1)“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
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段对唐古拉山恶劣的自然环
境的描写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体会到点地梅
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2)“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批注与补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段,对重点语句进行
反复品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深切体会
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
热爱与赞美。)
四、读文与课外搜集资料相结合,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
凡与伟大
1.学生读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勾画最让自己感
动的语句。
2.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谈体
会。
4.学生齐读第16段,再次感悟文章内容。
五、统观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
同之处。
2.指导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六、回扣课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实际上却是赞“可亲可
敬的高原筑路兵”。
2.学生回忆并交流还学过哪些和这篇课文表达方法类似
的课文。(借物喻人)
七、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作者正是抓住了点地梅与高
原筑路兵内在品
质的相通之处,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
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
br>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这
一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批注与补充
板书设计:
9
烂漫的点地梅
借物喻人
点地梅 赞 高原筑路兵
顽强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勇于奉献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10“妙极了”与“糟透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
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
br>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3.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
看待
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重点
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教学难点
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和批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 在生活
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的批评和
赞扬,你知道批评和赞扬对于成长中的我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吗
?你是否想过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肯定与否定?《“妙极了”
与“糟透了”》这篇课文中的故事一定能给我
们许多启示。
2.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3.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批注与补充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3.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词语
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
赏。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这里指父亲的评
价简单、爽快而明白。
固执:古板执著,不肯变通。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
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跋涉:跋山涉水,形容旅途艰难。
5.指名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让学生熟读课文,在读
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
两部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
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
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
影响。
2.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
批注与补充
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齐读课文。
2.听写词语。
二、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精读童年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的语句,弄清:
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
价的,“我”的表现
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父亲和母亲为什
么有不同的看法
?)
2.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
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
。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
机指导朗读。
(“妙极了”是母亲的评价,这句评价感情色彩强
烈,母
亲看到8岁的“我”能写诗,借此机会,赞赏“我”,鼓励“我”。
“糟透了”是父亲的
评价。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
为而是理性地看待诗本身的质量。在这里,父亲说的“糟透
了”,可能是想给孩子一些警告,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3.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
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
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
孩子有所体
会。)
三、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
顾当年父母截
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
个词。(老师板书“
庆幸”。)
3. “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
批注与补充
庆幸?
4.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
书上作旁批。
5.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一是因为“我
”有个常常鼓励我、
赞扬我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和自信;二是
因为“我”还有
一位严厉的父亲,他的批评和教育,使我能
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获得更大的进步。作者体会到父<
br>母教会了自己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批评”与“赞扬”。
正确的态度是:第一,在面对批评时
仍然要勇往直前;第二,
在受到赞美时绝不能骄傲自满。)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
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
你的想法说给大
家听一听。
2.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五、总结课文
这
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
性色彩。课文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同学们在
习作中
要学习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妙极了”与“糟透了”
表扬 批评
爱
批注与补充
11在急流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文中的词语。
2.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
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的深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
者的感动及作者的赞美之情。结合生
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
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正确运用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湍急的江水一路奔腾,奔向远方。急流
中,一位年
轻的母亲正在奋力划桨前行。她镇定的神态,坚
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
子,
这一切组合成一幅优美的写生图,这幅图画感动了作者,也
感动了我们。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在急流中》这篇课
文。
批注与补充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说说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指名反馈)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借助文中的注音与工具书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教师指导重点字。生字中“礁”和“嚣”字笔画较,
多
各部分的结构应疏密有致;“酣”字注意不要丢掉了左边里
面的短横。
(3)理清文章段落。
4.全班齐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
四、完成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
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的深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
者的感动及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批注与补充
1.学生齐读词语。
2.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课文。
2.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是通过哪些段落了
解到的?(指名回答)
3.全班齐读第3~6段,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描
写的?
4.指名读描写小
筏子在前方时的段落,说说你认为那些词
句写得好,为什么?反复朗读,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
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
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
(这里运用了比喻句。把远处出现的小竹筏比作小蜻蜓。
小小
的蜻蜓落在了水流湍急的江水里,处境相当危险,但它
仍然在挣扎着向前进。这是在说划桨人的勇敢。)
(2)“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
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
折前行。”
(虽然困难很大,但她仍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江水中
曲折前进。这句
话可以看出划桨人不但勇敢,而且相当镇定。)
(3)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
流
的红杜鹃。
(把红包裹比作红杜鹃,突出她的美,为下文埋下伏笔。)
5.教师小
结:通过第3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她在逆水
前进,虽然面临着险滩、礁石和湍急多变的江水,但是她
毫
不畏惧,从容地面对。
6.学生默读第4段,思考:当小筏子到了大船跟前时作者
看到了什么?(重点理解: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身后的
红包裹,原来是一个襁褓,襁褓中的孩子正在
酣睡。联系前
批注与补充
一段的内容,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
7.看到这一切,作者也有他的想法。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
段,勾画出作者受到的启示。思考作者受到的启示与他看到
的感人画面有什
么联系。(指名反馈)
8.同桌共同归纳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全班交流。
9.教师提问:
文章重点是写事,为什么第1、2段用了不
少的篇幅在描写景物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2段,体会加点
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湍急的江水,在曲折的河道中卷着浪花,打着漩涡,
一路翻腾着奔向远方。”突出江水湍急,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
笔。)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并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并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作者用简洁朴素、
清新优美的语
言描绘普通的景,写普通的人,将自己的深深
感动融于字里行间,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自然真实的感受,还
启迪读者: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们也应像年轻母亲一样勇敢
沉着。希望它就像作者心目中那簇不
息的火苗那样,永远激
励着大家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板书设计:
贝江 美丽
划竹筏
在急流中 年轻母亲 襁褓 酣睡
感受:难忘 感动
批注与补充
12
把耳朵叫醒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读课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2.了解“米老鼠”这个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并从中受到
启发。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沃尔特•迪斯尼获取创作灵感过
程的关键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米老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激趣引入,展示课题
1.板书课题《把耳朵叫醒》,学生齐读课题。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
意思,把课文读通顺。
2.讨论,说说课文的大意。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同学们都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创作“米
老
鼠”因而成名的故事,也知道“米老鼠”的创作经历了一
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请你再用心读读课文,用课
文中的几个
词语来概括这个艰难的过程。
批注与补充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3.集体讨论,说说自己找到的词语,概括“米老鼠”的创
作过程。
(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贫困潦倒—相依为命—举步维艰
—灵光乍现—蜚声世界。)
4.学生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虽然报酬很低,但他仍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
全力以赴,不敢懈怠。”
( 面对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全力以赴,可见他非常努
力。)
(2)“他熄了灯,陷入空虚与无望的黑暗中,周围静得
可怕,又似乎吵闹不休。”
(“静得可怕”与“吵闹不休”看似矛盾,实际正是作者
狂躁与绝望情绪的生动写照。) (3)“他想拉开灯赶走那只讨厌的家伙,但疲倦的身心
让他干什么都没劲,只好听之任之。反正是
失眠,他就去听
老鼠的叫声,他甚至听到它在自己床边的跳跃声。”
(“听之任之”“反正”这些词语说明画家最初是在无奈之
下听老鼠发出的声音的。)
(4)“渐渐地,他听到了一种美妙的音乐,如一个精灵
在这个寂寞的午夜与自己相伴。” <
br>(从“美妙的音乐”“精灵”“相伴”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作者在倾听中对老鼠的态度和情感有了很
大转变,他在倾听
中发现了美,获得了艺术的享受。)
(5)“小老鼠使他的工作室有了生机
,它成了他的朋友,
他则成了它的观众,彼此相依为命。”
(
瞧!倾听使年轻画家在普通的老鼠身上找到了爱。)
(6)“那一刻,灵光乍现,他拉开灯,支起画架,画出
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批注与补充
(伟大的创作过程似乎仅在一瞬间,但联系上下文,我
们
就能知道,创作的过程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倾听,经历了
那么多的举步维艰,才有了这一刻的“灵光乍现
”。)
5.读课文最后两段,理解“原来,灵感只青睐那些愿意倾
听的耳朵”,“把耳朵叫
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总有一个声
音属于成功”这两句话的意思。
(“把耳朵叫醒”告诉我
们灵感的获得需要我们用一颗热
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发
现在
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
四、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
感
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能发现在平凡甚
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取成
功的灵感。
板书设计:
12 把耳朵叫醒
贫困潦倒—相依为命—举步维艰—灵光乍现—蜚声世界
(注意倾听世界,获取成功)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积累与运用(三)
教学目标
1.在句子里能恰当运用反义词。
2.能主动地积累《声律启蒙》中的对偶句,感受汉语言文
字的音韵格律美。
3.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围绕主题大胆发表意见。
4.用心感受身边的凡人小事,体会蕴涵的真情,写一篇记
叙文。
教学重点
积累自己身边的生活经验,写一篇记叙文。
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体会在一个句子里恰当运用反义词的效果。
2.积累《声律启蒙》中的对偶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韵
格律美。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交流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仔细读句子,深入体会句子中反义词的表达效
果。)
3.再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 语海拾贝
1.自由读一读这两组对偶句。
批注与补充
2.在字数等方面感受对偶的规律,感受句子的节奏、声律
美,鼓励学生积累。
3.教师介绍《声律启蒙》,展示这本书中的其他对偶句,
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三、
互动平台
1.默读互动平台中的对话,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2.集体讨论:从三位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了解了什
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
回忆总结《在急流中》和《把耳朵叫
醒》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勾画并
再读老师的话:“很多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习作
的材料,只要我们多留意、细思考,就不会为习作时找不
到
材料而犯愁了。”结合平时的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自主阅读园地
1.自读短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解决疑难的问
题。
3.再读短文,体会文章情感。
五、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明确活动要求
1.能围绕中心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有条理地讲述理
批注与补充
由。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语文明。
3.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能与人交流商
讨。
三、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口语交际中的应聘故事。
2.引出口语交际的主题:应该录取谁?
四、合作学习,辩论交流。
1.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观点相同的同学,丰富
自己的认识。
五、集体学习,开展辩论。
1.以“召开董事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辩论兴趣。
2.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方,双方辩论。要求:大胆发
言,声音响亮,有自己的观点,辩驳
有理有据,用语文明。
3. 看看谁的支持者比较多。学生推举出的“董事长”进
行总结,老
师根据学情以“人力资源部顾问”的身份进行总
结,总结时肯定学生在辩论中的突出表现,指出不足之处
。
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辩论的态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对
辩论双方都要有客观的评价。
4.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六、教师小结
第三、四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能结合身边的实事写一篇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
真挚、语句通顺。
批注与补充
教学过程
一、读要求,导入新课
1.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指名介绍自己身边最感人的真实故事。
3.全班集体交流、评价。
二、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1.教师相机指导
(1)记叙文的六要素。(指名反馈)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重点是事情的起因,描述要详细。
(3)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
(4)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2.学生完成草稿
三、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1.指名说一说它的优点。
2.这样写的好处。
3.积累经验,修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誊写习作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1.正确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认真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4.学会写调查报告。
13 卧看牵牛织女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工整美观地写好这些字。
2.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天文知识,从而对自
然界中的天文现象产生兴趣。
3.进一步了解列数字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天文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列数字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文中词语。
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引入新课
1.
看题目,你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2. 你怎么理解“卧看”
批注与补充
3. 看到的景象是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
(2)教师相机讲解重点字。
(3)指名反馈词语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说一说词语的含
义。
(4)教师小结。
三、快速阅读,初知大意
1.自己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
3.请同学起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些什么。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师小结
五、完成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天文知识,从而对自然
界中的天文现象产生兴趣。
2.进一步了解列数字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说一说课文的梗概。
2.听写本课词语。
批注与补充
二、细读课文,质疑解难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与同桌交流意见,与同学一起探讨心中不够明确的问
题。
3.老师巡视。
4.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师生互动,解决难点
1.教师根据学生合作学习时带倾向性的问题适时给予帮
助和引导。
2.对于学生质
疑时提出的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教师要对
这种态度和精神给以充分的肯定,但一定要把握好探究的度,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3.对于课文中介绍到的一些简单的天文知识,要尽量弄
懂。
4.老师提醒学生用画图表、标数字的方法来把一些比较复
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四、深入学习,体会写作方法
1.学生齐读课文,比较课文前后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记叙描写与说明的表达方式)
2.找出课文中用上的列数字和作比较方法的地方,用不同
的符号标出来。
3.指名读句子,感悟说明方法的作用。
4.师生一起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适当地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写一写。
五、适度拓展
1.完成课后第3题。
2.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完成选做题。
3.总结课文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向我们描绘“银
批注与补充
河”“牵牛星”“织女星”的同时,也以准确、简明的文笔向
我们介绍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天文知识。宇宙
是无边无际的,
对于宇宙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正在一次次地探索着
它们,一天天地接近
着它们,一步步地认识着它们。请同学
们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认识宇宙。
板书设计:
13 卧看牵牛织女星
距离
列数字
亮度
牵牛织女星
作比较
运动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14 数字图书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知道什么是数字图书馆,并知道它的好处。
3.培养学生爱进图书馆的良好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获取
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数字图书馆,并知道它的好处。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数字图书馆,培养学生爱进
图书馆的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题目引入,知识铺垫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老师简单介绍:关于图书馆,我们都不陌生,在生活中
常常到这样的地方,也从中得到过许
多好处。但是,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现在的图书馆已经悄然进
行着一场革命
,那就是电子化。经过电子化处理的图书就是
电子图书,通过计算机技术储存和网络通信设备传播接收电
批注与补充
子化图书的图书馆就是数字化图书馆。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
上的图书馆了。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了
解数字图书馆。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交流自己读书所了解的主要内容。(指名反馈,教师相
机点拨)
三、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3.教师相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4.适时点拨重点难字的书写。
5.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五、完成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什么是数字图书馆,并知道它的好
处。
2.培养学生爱进图书馆的良好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获取
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本课生字。
批注与补充
二、学习课文,了解说明对象
1.学习课文第1~4段,了解传统图书馆的情况以及图书
和“我”所见的景况。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图书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学生
自由的说一说)
3.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传统图书馆不足的地方,并用
波浪线作上记号。
4.指名读一读,深入体会传统图书馆不足的地方,用括号
标出来。
5.引导重点学习第5段,出示要求。
(1)什么是电子图书?
(2)什么是数字图书馆?
(3)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深入重点,合作学习
1.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自学思考
题的3个内容。
2.请解决得比较好的学生向大家作介绍。
3.老师评价补充。
4.找出数字图书馆的优点并用横线作上记号。
5.把数字图书馆的优点与前面找出的传统图
书馆的不足
进行对照比较。深刻体会数字图书馆的好处。
6.完成课后第2题。
四、加深认识,联系生活
1.学习第7、8段。
2.进一步了解电子图书的处理过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好处。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学生体会)
3.自己默读,勾画认为重要的词句。
4.激发学生爱进图书馆、阅览室的兴趣,培养利用各种工
具获取信息的习惯。
批注与补充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这篇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是拟人
化手法,用第
一人称来叙述,用生动活泼、简明易懂的文字来介绍这些最
新的科学技术。学习了
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关于数字图书
馆的常识,也学习到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说明比较复杂的知
识的说明方法。文章中使用的词语也比较丰富,大家可以适
当地积累与应用。同时,我们要保持对科普读
物以及对于利
用现代科技获取信息的浓厚兴趣。
板书设计:
14 数字图书馆
功能局限
传统图书馆
图书易损 ↓革命
传播广
数字图书馆
易保存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15 仙人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说明仙人掌
生命力的顽强的。学会赞赏和学习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和
默默奉献的精神。
3.了解分类的说明方法以及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赞赏和学习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和默默奉献的精
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分类的说明方法以及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
人掌生命力的顽强的。
教学过程
一、自由谈话,引入课题
1.仙人掌大家都很熟悉,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所了
解的仙人掌。(指名反馈)
2.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勾画批注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批注与补充
2.自读自想,把每一段标上番号后,再想一想,每一段讲
的什么内容。
3.想一想,哪几段是介绍仙人掌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特
别能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
4.指名反馈,教师点拨。
三、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读生字,教师指导。
2.齐读生字,巩固认知。
3.教师讲解重点字,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齐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五、教师小结
六、完成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会赞赏和学习在艰苦环境中顽强
生存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了解分类的说明方法以及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2.听写本课词语。
二、深入学习,抓住要点
1.学习第1~5段,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的生命力旺盛的。
批注与补充
(1)第1段是对仙人掌生存环境的生动描写,用了许多词
语。如:炙烤、灼目的光晕、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灼
热的沙漠……让学生自己把这些词找出来作
上记号,读一读,
再根据这些词语在自己头脑中展开想象,体会仙人掌生存环
境的恶劣,生存的
不容易。
(2)第2段是一个总起的段落,作者以一个设问句开头,
然后自问自答,原因是仙
人掌独特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
为后面的具体介绍作了概括性的提示。
(3)第3段介绍了
仙人掌的根系,它的根系既发达又具有
很强的吸水性,可以了解到仙人掌为什么这么耐旱。
(
4)第4段写的是仙人掌的茎。仙人掌的茎肉质化,有很
强的吸水能力,能够储存水分,在缺水的情况下
,可以满足
整个植株的生存需要。更为神奇的是,它还能供沙漠中旅人
口渴时解渴用。
(5)第5段介绍了仙人掌的叶子为了适应沙漠的干旱环境
而严重退化。由它的茎来进行光合作用。课
文告诉我们,仙
人掌甚至在缺水6年的情况下照样存活,这真令人惊叹不已。
2.自己在书上批注勾画。
3.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讨论。
4.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总结出根、茎、叶三个
方面的特点。
三、承上启下,体会过渡
1.学习第6段,自己思考一下,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仙人掌生命力顽强和用途广泛)
2.教师帮助学生领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自己再在别的地方找一找这样承上启下的过渡
段,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分板块学习,明确用途
1.学习文章的第2个层次,第7~9段。
批注与补充
2.了解仙人掌的各种用途,作上批注。
五、反复咀嚼,领会精神
1.认真阅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又写了几层意思。
2.第一句是第一层,总结仙人掌的顽强生命力和为人们作
出的贡献,与前面相呼应。
3.第2句把仙人掌与其他植物相比,对它进行热情的赞
美。
4.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读出自己对仙人掌的喜爱之
情。
5.小练笔:让孩子们给仙人掌写上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
情。
六、总结课文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拿它和其他树木
花草做比较,赞扬它能适应艰苦环境而生存,
具有坚忍顽强
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美丽。
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
章的目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希
望同学们也像仙人掌一样坚强,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生命力顽强(根、茎、叶) 坚 默
忍 默
15 仙人掌 用途广泛(作原料) 顽 奉
强 献
防水土流失(供观赏)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16
神奇的音箱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
2.初步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生态农业的一些粗浅的
知识,并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谈话引入
1.读课题,说一说,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谈话,说说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汇报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神奇的音箱还有一个名
字(学名)叫什么?
2.根据课后第1题,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神奇的音箱神奇之
处在哪里,作上记号再读一读。 <
br>3.课文中还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
决。(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相
机指导)
(1)第1段
由生活入手,使我们意识到农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红彤彤”“紫莹莹”“黄澄澄”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可以积
批注与补充
累。
(2)第2段出现了“生态农业”这样的名词,说明这是
新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任务,告诉我们初步的生态农业概念
和生态农业的好处。
(3)第3段
作者用插叙,告诉我们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就有人
发现声音与植物生长有关
系。从中可以看出生态农业的历史
渊源,是可信可行的。
(4)第4段
本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神奇的音箱——植物声频发生器
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5)第5段
具体以棉花、草莓、菠菜、豌豆为例来说明神奇音箱产
生的神奇作用——棉花、
草莓使用后可以增产,菠菜、豌豆
使用以后可以防病。一个“蹿”字把棉花健康愉快的生长状
态
写得活灵活现。
(6)第6段
给我们指出了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这
是
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既要发展,又要维护生态
环境,使人类能够子子孙孙持续不
断地发展下去。
四、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1.联系日常生活,你对哪些农产品有意见,能提出改进意
见吗?
2.展开想象,你还希望有哪些生态农业的新成果?
五、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要维护生态环境,使人类能够子
子孙孙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我们要杜绝眼前的一些破坏生
态环境的不良做法,更好的保护地球。
批注与补充
板书设计:
16 神奇的音箱
扩张叶面气孔
植物声频发生器 增强光合作用
(保护环境,利于健康) 刺激植物快速生长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积累与运用(四)
教学目标
1.体会可以用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出同一的逻辑关系。
2.积累表示时间流逝的四字词语。
3.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感知说明文也可以写得形象、生
动。
4.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关注生态环境
5.能作简单的社会调查,在实践中锻炼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互动交流感知说明文也可以写得形象、生动。
2.能作简单的社会调查,在实践中锻炼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体会可以用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出同一的逻辑关系。
2.积累表示时间流逝的四字词语。
3.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感知说明文也可以写得形象、生
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在哪里见过。
2.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中的关联词语。
3.看学习伙伴说的话,自己体会这些句子的假设关系。
4.在课文中再找一找,还有没有表示假设关系的其他关联
批注与补充
词语。(指名反馈)
5.把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抄写下来。
二、语海拾贝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词语
3.选自己喜欢的背一背。
4.理解词语含义。
5.选自己感兴趣的练习说说话。
三、互动平台
1.自己读一读学生们的对话。
2.勾出文章中关于说明文方法的语句。
3.在本单元说明文中找出使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
方法的地方。
4.读郝思的话,再读一读课文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5.读于蓝的话,再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会这样写的
好处。
6.在本单元课文中,再找出一些写得生动具体的地方来,
品读一下。
7.根据学习
伙伴的提示,与同学议一议《数字图书馆》在
写法上的特点。(全篇以第一人称“我”来写,把图书拟人
化。)
8.师生一起感悟这样写的好处。
四、教师小结
语海拾贝中的成语都是表示
时间变化的,让学生们同学
们可以读一读、抄一抄,进行分类积累,以便丰富大家的词
语。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批注与补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关注生态环境。
3.学习初步的调查方法,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全班齐读语海拾贝。
2.指名读。
二、自主阅读园地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把觉得不够明白的地方再读一下。
3.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读文章后,知道
了些什么?
4.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5.与同学议一议,怎样科学卫生地用脑,应该养成哪些良
好的学习习惯。
三、综合性学习——环境调查
1.确定方向,搜集资料。
(1)自己想一想,这次准备调查哪一个方面的问题。
(2)根据自己确定的调查方向,准备相关的文字资料。
(3)准备和哪些人一起进行调查。
2.自愿组合,交流分工。
(1)在自愿的原则下,组成调查小组。
(2)小组内每人提出自己的调查内容,交流讨论后形成
统一意见。
(3)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联系人、负责人、记录、摄影、
制作……)
(4)把自己小组的准备情况向老师作汇报。
3.分头实施,集中讨论。
批注与补充
(1)各小组按照自己统一的调查内容开展调查活动,
也
可以在组长的调控下分头调查。
(2)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各自作好调查记录。
(3)组长召集全组成员进行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4)
集体讨论调查报告内容,由一个人形成书面报告。
(5)根据掌握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有实效的建
议。
(6)教师巡视,适时给以指导。
4.交流汇报,评价总结。
(1)
全班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
(2)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
(3)表扬团结协作,深入实际并将调查报告整理得好的
小组或个人。
四、教师小结
第三、四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综合性学习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们学会关心身边的小事,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内
容。
教学过程
一、读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自己读本次习作的要求。
2.把习作要求作上记号。
3.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4.想一想,自己准备写什么内容。
二、 老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写作材料
批注与补充
1.全班交流写作内容。
2.老师对本次习作做指导。
对同学们交流的写作材料作出
评价,充分肯定由自己亲身体验和观察而得到的那些细小平
凡的材
料。
3.对于别具慧眼,材料选得生动、新颖的同学要特别提出
表扬。
4.自己取题目,进行写作。
5.写好后,同桌或者自己自愿选择同伴互相修改作文。
6.老师表扬那些合作修改效果好的同学。
7.展示交流写得好、修改得好的作文。
三、誊写习作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第五单元
单元目标
1.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一定速度地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领
略到人与人之间那真
挚的情怀,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美好的情感。
17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两首送别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盛唐时期的几首送别诗。
学生:查阅王昌龄、王维的资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批注与补充
教学过程
1.理解第一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赠汪伦》)
2.谁来说说这首诗
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
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
激汪伦,所以就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送
别诗。
3.师板书课题:17
古诗两首
二、学习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板书课题,读题、释题,介绍作者。
1.学生读题并理解课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王昌
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这首诗是王昌龄七绝中
的精品,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到的芙蓉楼原名
西北楼,在
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润州地处吴、楚
相争之境,因而此诗头两句有吴之江、楚之山的互文。)
2.介绍作者。(王昌龄,唐朝诗人,此时为江宁(今南京)
丞,以清才妙笔获“诗家夫子王江
宁”的好名声,但不拘小
节,多受谤议,仕途相当不得意。他的《使至塞上》中的“大
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成为千古绝句。
(二)学习生字,读熟古诗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掌握生字。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指导学生有节奏朗读古诗。
4.学生朗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批注与补充
1.同桌合作,借助注解,理解词和诗意。
2.集体反馈。
(1)指名反馈个别字词的意思。
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话说夜里长江上下了雨。
批注与补充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
入
:进入。如:如果。平明:清晨天刚亮。冰心:比喻
心的纯洁。
(2)指名说说诗句的
意思,再说整首诗的意思。冰冷地
细雨朦朦胧胧,好像与江水相连。我连夜进入吴地,清晨天
刚
亮时,我将送走了客人,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
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
你一定转告
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四)朗读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1.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或表演。
2.通过想象或表演,你们体会到当时诗
人是怎样的心情
呢?(孤单寂寞)。但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从哪句诗看出来
的?
3.齐读古诗,想想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表达了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
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五)诵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古诗,想一想第一首古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2.教师小结:第一首古诗是一首送别诗,他虽然有依依惜
别的情谊,但主要的是表达。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古诗方法。
1.知作者,解题。
2.熟读古诗,理解词、了解诗意。
3.体会意境,悟思情。
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了解作者,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释题:我与前往西安的元二作别。
3.介绍作者。(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
(二)熟读古诗,理解诗中重点词、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老师引导学生有节奏读古诗。
2.同桌合作,理解诗中的词、句,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
思。
3.集体反馈。
(1)指名反馈字、词。
更尽:再次饮完。
无故人:没有老朋友。浥:打湿。
(2)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清晨,渭城细雨霏霏,<
br>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
翠色欲滴。朋友,请再喝下这杯酒吧,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
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三)这首古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老朋友依
批注与补充
依惜别之情和对老友的深情厚意)
四、除了上述两首送别诗,我们还学过哪些送别诗呢
(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孟浩
然之广陵临》。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
板书设计:
17.古诗两首
夜 入吴
体现高尚纯洁的品格和乐观的精神
批注与补充
芙蓉楼送辛渐 平明 送客
冰心 玉壶
教学反思:
18 永远记住你,老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理解文章内容,了
解安妮•沙利
文与作者之间发生的事,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厚的师生情谊。
3.能结合上下文,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学习课文通
过具体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顺序,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列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海伦.凯勒的资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安妮.沙利文与
作者之间发生的事。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去搜集海伦.凯勒的资料,
批注与补充
我想你们对海伦.凯勒也有所了解,谁向大家介绍介绍?(学
生介绍)
2.谁对她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安妮.沙利文老师)
3.板书课题:18《永远记住您,老师》。
作者为什么会永远记住这位老师,她们之间发生哪些事
呢?下面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生字,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篇,注意读准
字词、读通句子。
2.检查识字读文情况,老师随机纠正字音、引导读通句子,
读熟课文。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安妮•沙利文老师对
她的教育令其终身受益事)。
三、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小时候的海伦.凯勒是个又聋又
哑
的孩子,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便。课文哪一段写了这个内容?
2.齐读这一段。写着这一段作用。(衬托)
3.默读2至13段,想想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要求
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回答)她是怎样教育海伦.凯伦的?
4.集体反馈。(安妮
老师教我识字词、教会我怎样玩耍、
教我喂鸽子感受空气的存在、陪我上大学、教我学说话)。
5.为什们老师会这样不厌其烦地教育我呢?(以读代答,
指名读7至8)想想第7段在文中的作用和
第8段应用什么样
的表达顺序?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批注与补充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理解课文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通过具体
事列表现人物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学习,安妮.沙利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课文是通过哪些教育事列来体现安妮.沙利文的特征
的?
3.遇到这样好的老师,难道不让她终身受益吗?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1.找出文中体现她终身受益的句子获段落,读一读。(14
段)
2.用自己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
回答)。
三、理清文章顺序,划分段落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
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3.反馈第2个问题。
第一部分(第1段):写“我”因又聋又瞎而生活在沉寂
和黑暗的世界里。。
第二部分(第2~13段):写安妮•沙利文老师对“我”
的教育。
这部分
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安妮老师教我识字词、
教会我怎样玩耍、教我喂鸽子感受空气的存在、陪我上
大学、
教我学说话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利文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老
师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
莎利文老师的崇敬之情。
批注与补充
第三部分(第14段):写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教育令我终
生受益。
四、根据板书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具体事列写
人的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生活中哪位教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试着写一写。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做课后练习。
3.抄写生字并组词。
板书设计:
18 永远记住您,老师
事例
品质
教字词 耐心
教玩耍
感受空气 智慧
陪读书 爱心
教说话 恒心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19、韦德的心愿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学会课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全班交流,了解圣诞节。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不少圣诞节的资料,那么你们知道哪
些有关“圣诞节”的故事呢?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们在圣诞节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有一个孩子与你们
的心愿都不相同,很特别,他就是韦德。
3.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
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
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理清文章的
顺序)。
3.读了课文你解开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了解韦德的心
愿是什么?
三、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学习巩固生字,抄写生字
批注与补充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运用比较、先抑后扬的表达方法表现人物品质
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文
1.朗读课文。
2.韦德的心愿是什么?
二、进一步学习课文。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
的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①韦德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
②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③为什么说韦德许下的却是这样简单而又充满爱心的愿
望?
④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
么?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然后认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合作解决。
(2)交流探究结果。
①指名读第10自然段。(以读代答)
②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批注与补充
同学们感情的变化:争先恐后
韦德感情的变化:静静地
③因为它只是一双棉手套、一双棉鞋,但是它饱含了对
奶奶的孝心和对老师的爱。
④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
么?
我觉得韦德是一个善良真挚的孩子。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9、 韦德的心愿
棉手套 棉鞋
爱心和孝心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20 回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从海子回家与不回家以及牺牲的过程
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平凡中见伟大的英雄事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课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题目叫《回家》(板书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
记叙了一个叫海子的人,少年时代无论怎样也要回家,但中年当上警察后却因公务繁忙很少回家,后来在处理一起案件
时光荣牺牲的事。)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第1~17段):讲海子少年时代无论怎样也要
回家。这一部分写了海子的三次回家。
第二部分(第18~22段):讲中年的海子因工作繁忙而
很少回家。
第三部分(第23~28段):讲海子牺牲。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批注与补充
1.自主学习,体会情感。
①自由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写了海子几次回家?
情况是怎样的?
②勾画词句。
③汇报交流。
④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指导朗读。
2.重点理解,感悟形象。
①如此爱家的海子,为何在中年时却很少回家?
②读相关段落,句子。
③出示句子,朗读体会:说说你从下面句子中体会到什
么?
A“原先天再冷,光着脚跑再远的路,海子也要回家。可
如今生活好了,海子怎么就不回来了呢
?”
B“你又不是不晓得,海子是警察,工作忙哩。”
④讨论:海子牺牲后,为什么海子娘说海子回家了,再
也不走了?
⑤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海子这样的优秀事迹?说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引导完成课后练习学生。
板书设计:
每星期六回家:车费贵 舎
少年海子 跑着回家:鞋子磨损快
小
回 赤脚回家:娘流泪 爹默然 家
家
中年海子:工作忙 难回家 顾
大
海子牺牲:回不了家 不走了 家
批注与补充
积累与运用五
教学目标
1.了解省略号的多种作用。
2.积累有特色的对联,感受其中的趣味。
3.学习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4.能互助、合作开展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能采用书信的正确格式和得体的表达方式,并能在书信
中抒发真情实感。
6.自主阅读短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对联
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省略号的多种作用。
2.积累有特色的对联,感受其中的趣味。
3.学习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4.自主阅读短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三句话,体会当中省略号的作用。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第一句省略了大自然的其他颜色;第二句的
两个省
略号表示快牺牲的海子说话断断续续;第三句的省略
号表示说话迟疑,海子爹知道海子想回家,可家庭却
负担不
批注与补充
起这笔费用,这令海子爹左右为难,想让海子少回家,却又
怕伤孩子的心,因此,说话迟疑。)
4.小组讨论:你知道省略号还有哪些作用吗?请举出例
子。
5.教师总结。
二、语海拾贝
1.读两组对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与同桌一起探讨如何断句。
3.采用自读、对读等方式充分朗读对联。
4.全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趣味对联。
三、互动平台
1.读对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概括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交流在《韦德的心愿》中应抓哪部分来深入理解文章
内容。
4.以其他课文为例,谈对此方法的理解。
四、自主阅读园地
1.自由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从诗歌中感悟到些什么。
3.同桌练读,体会诗中情感。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性学习,能互助、合作开展公益活动,增强学
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1.读题,思考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哪些。
批注与补充
2.审题。
3.小组设计活动方案。
4.开展活动。
5.班上针对活动进行总结、交流。
6.评议最佳活动小组。
第三、四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完成习作。
2.能采用书信的正确格式和得体的表达方式,并能在书信
中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写信吗?还记得写书信的格式吗?
2.板书习作内容:写信。
二、指导学生习作
1.复习书信格式。
2.阅读要求,审题。
3.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4.选择几篇优秀习作讲评,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习作。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指导学生在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别开生面地选取一些材料来表达某种
深刻道理的。
5.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1 匆 匆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和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批注与补充
学会并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和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教学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与时间赛跑》这篇课文。从
这篇课文里,你们体会到什么呢?
2.板书课题,释题。“匆匆”是 什么意思?把“匆匆”扩
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3.介绍作者。
4.质疑课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
匆?等等。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
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老师随机引导。
3、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4、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5、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
文内容。
2、有感情地郎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批注与补充
1、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
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
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
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二段。
⑴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
日子滴在时间的流
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⑵ 思考:在这
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
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
⑶“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
会到了些什么?
3.学生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同桌讨论:
⑴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⑵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⑶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
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⑷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第四段。
⑴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
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 ⑵(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
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
什么贡献也没
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⑶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
所作为。)
批注与补充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
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 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二、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 还应注意些
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三、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 匆匆
无声无影 ——一去不复返 —— 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批注与补充
22 收藏阳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田鼠们态度的变化及其
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积极乐
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的重点是从简单的小故事中,明白生活的大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田鼠生活习性的资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2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收藏”这个词。问:“收藏”是什么意思?你们
平时收藏什么呢?但有一个小动物和
你们收藏的不一样,它
“收藏阳光”。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质疑:谁收藏阳光?为什么收藏阳
光?收藏阳光有什么好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批注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