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草”意象探析

余年寄山水
820次浏览
2020年12月11日 19: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梭子鱼-举报信范文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秦毅丰)


龙源期刊网 http: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草”意象探析

作者:李俊霞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7期

草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意象,为很多文人所喜爱,探究这一典型意象 ,
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该意象的文化思想内蕴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够很好地走进文人的创作
世界,了解诗人的心理,进而更好地感知我国古典诗歌的感发形式,很有意义。

一种典型意象的生成,缘于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是深深扎根于民族审美主体和客体的 统
一体。诗人由某种景物触发某种情绪,又把自己的某种情绪注入到某种景物之中,因而某种景
物便成为了一种诗人们所认同的表达某一种情感的意象。意象萌芽产生于人与自然的一种对应
关系,而这 种关系又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如《诗经·卷耳》中的“卷耳草”,即是触发诗中
女主人公思绪的一种 媒介,春日的卷耳草牵惹出女主人公的思春情感,而卷耳草的枯萎,又引
发出女主人公思人不得而产生的 感伤。正是这种心灵的执着追求与这种追求的不能实现而产生
的感伤和思怨,恰好和卷耳草的荣枯形成一 种密合的对应,于是,凭草客观的象而抒愁怀主观
的意的草意象便应运而生了。继承《诗经》的传统 , 淮南小山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
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则在《诗经》的基础上,将以草意 象抒愁思更进一步明朗化了。淮
南小山受萋萋春草触发,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生发对“王孙”一去不归的 惆怅之情;同时又将萦
回之思注入春草中,使得萋萋春草之“象与”相思怀远之“意”构成物理与心理的 对应关系,而生
成春草意象的伤别怀归含义 淮南小山的绝妙之处,还在于“萋萋”与“凄凄”的音通之 处。“萋萋”
一词不仅描摹出春草茂盛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怀归之情的深长。“萋萋”正是意与象之间 即心
理与物理的最佳契合点,可见诗人的手法之高超。淮南小山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诗歌殿宇的回音壁上反射出悠远的回响。春草伤别意象被不
同时代不同 作者反复地使用,其符号意义也就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深化,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号
形式而在文学史上得到 定型。

草意象具有了某种社会性的审美符号意义,诗 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把离别相思的现实感受
转变为现成的意象语言,草意象因而被反复使用。由于草意象 意蕴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再加上
历代具有类似审美心理结构的情感的积淀,草意象的美感效果不但没有因 为反复使用而陈旧,
反而因为其表述方式的多样而不断增强。那么,诗人们是怎样运用草意象来表达离情 别绪的
呢?简言之,一是以乐景写哀,一是以哀景写哀。
我们先看以乐景写 哀,从整体看,春代表着繁荣,象征着好生,春天草萌生,嫩绿而繁
茂,温馨明丽而欣欣向荣。处此繁华 之景,理应生出喜悦之情,而诗人们却往往见乐景而生悲
愁,情与景形成巨大的落差。如严仁的《鹧鸪天 ·惜别》以“瑶草碧 ,柳芽黄”,给我们 描绘了

建军阅兵-爨碑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7年级上册数学


桌面不见了-人要懂得感恩的句子


促销活动海报-ideal是什么意思


舞台剧剧本-芭蕾舞鞋图片


周传雄黄昏歌词-济宁运河实验中学


最美歌词-女性美容


台湾女子组合-hp之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