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献给爱丽丝吉他-在党的纪律面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课例研究报告
《荷花》是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于
50年代为孩子们写的一篇习作例文,原
名《诗的材料》,意图非常明显,是想告诉学生只要仔细观察、
用心感悟、展开
丰富的想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成为“
诗的材料”。原文应该是给中学生看的,入选小学课文有删节。
作者是个小姑娘?——字里行间的孩子气
因为是给孩
子看,教孩子写,所以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童心未泯,很多
孩子在读完《荷花》后,都觉得作者一定
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这恐怕有三个原因:
1、儿童化的视角
儿童的视角往往是简单的、真实
的。作者观察荷花时,他发现“有的才展开
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
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眼中看见荷花真实的样
子,没有夸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却很好地写出了荷花最基本的三种姿态。
2、童真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常常介乎于大白话和真理之间。作者描写白荷花时,赞美白荷花
时说“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这就
是小孩子、甚至我们大人平时也会脱口而出的话语,接近于大白
话,也是大实话,这里确实让人觉得任何
华美的语言都无法展现白荷花的美,只
有接近于儿童那干净质朴的语言才最好。
3、童趣的联想
课文中有着大幅的联想,这些联想真的就是小孩子的心思、小孩子的语言、<
br>小孩子的世界,比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
领可真了不起!”
还有“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充满梦幻色
彩,充满诗意。
在课堂实践语言!——用孩子的方式进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
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面对如此“童心童趣;童真童美”的一篇
课文,教者进行了四个层次的语
文学习活动设计,让儿童在课堂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运用语文材料进行实
践,掌
握运用于语文的规律:
1、
小小点评家
要求学生默读课
文2、3小节,圈画出觉得写得有意思的地方,然后交流;如
果有认为写得不好之处,也要提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三年级的这些小小点评家是怎样阅读思考的,以下课堂自然形
成的三个讨论点:
(1)
生:荷叶确实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里写得很像啊!
生:为什么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以用“挺”出来。
生:前面说荷叶挨挨挤挤,说明水面上都没有空隙了,所以荷花是荷叶间的
缝隙中冒出来的。
(2)
生:第二小节第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为什么要用两个“了”呢?
不顺啊
师:你觉得这句话怎样说合适?
生:可以变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师:这可能是那时候的语言习惯,今天老师也觉得你可以这样修改,句子读
起来更精炼了。
(3)
生:第二小节全文六句话,第一句和后四句都是讲荷花的,只有第二句讲荷
叶
,夹在中间好像不顺。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如果没有第二句写荷叶的句子,拿别人就不知道第三句中的大圆盘指的
是什么了。
生:没有荷叶哪来的荷花呢?
名家名篇在儿童的眼中,没有成人固有的一种敬畏感,童言无忌
,孩子觉得
好就是好,觉得不好就是不好。小小点评家证明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阅读、
他
们思考,他们怀疑。南师附中的著名教师吴非说过“有人担心这样做孩子将无
所适从,他们信谁的呢?罗
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点评过程中,孩子在语言文字中探究、揣摩,没有
人事先教他们应该怎样理解,
可以怎样去思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一开始班里
会有
五六个孩子敢于站起来,一旦受到鼓励,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毕竟小孩子是
很好鼓动的
。除了点评的精神值得提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提出的一些质
疑内容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原文已经
是经过修改和删减的,那么“荷花已经开了
不少了”,这句话完全可以少一个“了”字,达到清楚表达意
思的效果,我个人
认为孩子说的很正确,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鉴赏水平,在这种评头论足
中他们的理解、感悟、欣赏、评价能力还会得到提高。
2、小小语言家
(1)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用找到课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并用课文里
的句子说一说吗?
(2)再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选一朵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吗?
生:这朵荷花张开了几片花瓣儿,露出了里面黄色的莲蓬。
师:你是在形容这多荷花的样子时,把课文里的两句话并成了一句话来说,
很好。
生:这多荷花还是花骨朵,像个大桃子。
师:叶圣陶在《小弟弟的三句话》里写了一个小弟弟也说荷花的花骨朵像个
大桃子呢!
生:这多荷花的花瓣非常洁白,像小姑娘的裙子倒过来一样。
生:这朵荷花才开了几个花瓣,花瓣尖尖的,都向上,看起来像花做成的王
冠。
学语言都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擅长的本领。让孩
子先用课文中的句
子来描绘图中的荷花,就是为了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发扬孩
子学习的长处,让孩子在重复课文的语句中
,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同时学语言
是为了用语言,模仿的结果是从学着运用到自由熟练准确地表达自己
的想法,在
第一个孩子的发言中,我们看到模仿的痕迹非常浓厚,老师表扬了他,因为重新
组织
课文中的语言,稍加修改,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随后几个的孩子就有了更多自
己的色彩,非常棒。
3、小小诗歌家
(1)将第4小节变成诗歌体,配乐诵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2)试着续编这首诗歌:(
)来了,告诉我(
)。
课文第4
小节稍加结构上的变动就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
一阵微风吹过,
蜻蜓飞过来,
我就翩翩起舞,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小鱼在脚下游过,
不光是我一朵,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
……
令
人奇怪的是,同样的文字在是抒情散文样式的情况下,孩子朗诵地很普
通;可一旦老师把散文变成了诗歌
,孩子的诵读也如同变魔术般有了诗的味道。
这个可是因为成为诗歌体裁后,每行文字变短,便于孩子
眼睛整行扫视、
朗读,同时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画面。
这更可能是由于儿童与诗歌有着深厚的
渊源。“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在
大地之上,他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场合之中。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
想、儿童
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诗史,都是描绘生命历史和精神历史
的诗篇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
于是孩子续编了这首小诗:
生:太阳走过来,告诉我白云的柔软。
生:小露珠滚过来,告诉我星星的故事。
生:小螃蟹爬过来。告诉我它的伙伴是谁。
生:小青蛙跳过来,告诉我早晨唱了什么歌。
……
附:教学设计和评课意见
12、荷 花
学习目标: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到荷花的美丽与茂盛。
2、体会第二小节遣词造句的精妙,并能在班级交流。
3、感受作者想像的丰富和诗意,能通过朗读体现。
4、拓展两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一、
交流预习感受
1、同学们,今天蔡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荷花》。
2、自主预习的
一二两题,你们是怎么做的?(提醒:“莲蓬”二字分别是上下
结构;“翩翩”原意是轻快地飞就像羽毛
一样,所以右边是羽旁,字的笔画
比较多,所以要写紧凑些。)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我们来交流交流。
4、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研究叶圣陶是怎么把看到的荷花写出来的。
二、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读课文,帮助归纳每小节的内容。(清香、花多且姿态美、联想)
2、从篇幅上看叶圣陶重点写的是什么呢?(详略得当)
三、精读课文,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2、
小小点评家
(1)默读第2小节,哪些词、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写得很
好或者很有意思,请你
圈圈画画,然后告诉大家;当然如果有你认为写得不好的,也一定要告诉我们哟!
(2)学生自由讨论
(3)预设
挨挨挤挤:
为什么不用密密麻麻?(荷叶比较宽大,密密麻麻指比较小的东
西,而且挨挨挤挤很亲密啊!)
冒:可以换成哪些词,可以说( )地冒出来。
有的……有的……有的……:这里写了哪几种形态的白荷花?(刚
开、全开、
花骨朵)你喜欢哪种姿态的?
(4)是啊,作者在第二小节一开头就说——(引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为了说明荷花的多,作者先写了荷叶的茂盛——(引读)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
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借着写了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引读)有的……有的……
有的……
2、小小语言家
(1)作者观察多仔细啊,遣词造句多精妙啊,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选
一
朵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吗?
(2)难怪作者赞叹:引读第四小节,你知道这里的画家是谁吗?
3、小小诗人
(
1)我忽然觉得自己——(配乐指名诵读第四小节)。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仿
佛就是一朵荷花呢?
(2)你觉得这段写得怎么样?(丰富、生动的画面就像亲眼看见一样)
(3)变成诗歌体来读。
(4)试着续编:( )来了,告诉我(
)。
四 、拓展阅读
刚才我们把第4小节稍稍一变就成了一首诗,你知道这篇文章的原题是
什
么吗?出示《诗的材料》,生活中一朵花,一棵草,即使再微小,你只要仔
细观察,用心感悟
,善于想象,就可以成为诗的材料。(补充诵读王昌龄《采
莲曲》
《晓出净慈寺曾林子方》)
第三部分 评课意见
四年级组:
1、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备课有深度、有高度,针对荷花的别称,教师的准备
和处理的很好。
2、三五班的孩子,预习准备的很不错的!
3、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不唯书,不唯上,学生的质疑能力会有更大的提升。
建议:
看图:花的形态,由一幅图到多幅图的有层次地去说。
二年级组:
童心课堂,童心飞扬:
1、课时的限定不死板,轻松完成教学内容。
2、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环节精彩扎实。
3、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儿童的主人,在看图的环节中,教师指导有效细
致。
4、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质疑的环节是亮点。
5、小小点评家,发展了儿童的思维,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讨论的高潮。
一
年级组:
1、自主质疑,自圆其说,鼓励孩子质疑、表达的能力。
2、教学形式新颖,将散文改成了一首诗歌,有新意,且效果突出。
三年级组:
1、了解学习预习的情况,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2、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读写结合,小小语言家的内容,就是一个有效的写作训练。
建议:
朗读的形式和数量上可以再多一些。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齐建侠(学员) 发布时间: 2011-01-15 19:03:35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例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文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认
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和语文
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充分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
学习方式的提出较
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创新精
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
相机诱导,随
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围
绕一定的学
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
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
奋其力,自致其知”(叶
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
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象空气对于健
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
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
br>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
时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
的,就要让学生自已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
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教师适时指
导、点拨,
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心
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
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
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
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 研
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
只是一
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
少的时间和精力学
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研究的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泥姑娘》一课作为实
验课,以三(二)班
的同学为实验对象,在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
充分感
悟教材,我还邀请了城关镇张杰萍主任、各学校语文教研员及
县教研室张志宇主任多次听课,意在多提宝
贵意见。
四、研究的过程:
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的桥梁和
渡口,语文课就是要读书,不读书就无法感悟语言文字,无法理解课
文内容,习得读书
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
新课程标准》
规定:小学阶段要求学
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读书,才会发现问题,知道哪些问题已弄懂,哪些问题
没弄懂,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
特别是阅读课文,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
学效果很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
步思考问
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
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可
见,学生是多么需要老师给他们
创设这样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泥姑娘》一课既是本着这样的原则,通过充分阅读,深入理解,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采取小组
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解决。
(一)
原形为阶段: <
br>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向他们提问:在刚才学文
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
方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甲:泥姑娘为什么要救小蜜蜂?
学生乙:一阵狂风把她吹倒了,她为什么还去救?
学生丙:泥姑娘在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后,她是怎么想的?
学生丁:泥姑娘后来怎么样了?
……
老师讲:同学们提的不错
,想没想过自己解决这些疑团?现在就
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
对
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五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议过程如下:
1、
你觉得泥姑娘可爱吗?找出描写泥姑娘外形的词语。你
觉得泥姑娘外表怎么样?试读课文,指名
读。
2、
泥姑娘从
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你认为她会怎样
想?理解“谛听”。你觉得泥姑娘怎样?如果让你赞美一<
br>下你会说什么?
3、
泥姑娘
为什么要这样做?回顾营救过程:这是一个什么
样的天气?从哪看出来?泥姑娘怎样做的?勾画描写泥<
br>姑娘神态、动作的词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你
想到了什么?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指名
配乐朗读。
教后反思:
通过第一轮授课,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是,课堂上学生问题
提的
多,而且值得讨论,但是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目的不够明确,即:
所提问题没能充分、
有效的解决,甚至只解决了其中的比较肤浅的小
问题。
在汇报解决问题的情况时,显
得较为松散,学生并未就关键性的
问题展开讨论,因此,有点“话没能说到点子上”,甚至有的较为深<
br>入的问题却被忽视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只能就势将学生拉回来,
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
(二)
新设计阶段: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向他们提问:在刚才学文
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把你们小组的问题
说给大家
听听!
简单问题直接处理,重点问题打到大屏幕上。想没想过自己解决这些疑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
讨论一下,你们
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选派一名代
表在班内发言。
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五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议过程如下:
1、
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她会怎样想?
生1:这是谁的声音?
生2:是不是有谁遇到困难了?
生3、呀!是小蜜蜂,他被困在泥里了,我要救他!
2、
泥姑娘身体已经软绵绵了,为什么还要支撑着冲进暴风雨
中?
生1:她也进行过思想斗争。
生2:我想到了泥姑娘就小蜜蜂的急切心情。
生3:因为泥姑娘善良、勇敢。
生4:她一心想着救小蜜蜂。
3、
一阵狂风把她刮倒了,她为什么还要挣扎着爬起来?
生1:她遇到困难了,她也想站起来,可她起不来。
生2:泥姑娘的体力已经不行了。
师:在这种情况下,泥姑娘放弃了吗?她怎么做的?
生:挣扎着爬起来。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泥姑娘很善良。
生:她具有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
师:想不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感受一下泥姑娘的美好心灵?
生:一人配乐朗读,一人表演。
……
教后反思: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不是很深,因此,只要把课文内
容夯实一些,议的内容随意一些,即可。在
授课时,可以采取这样的程序进行,读一读,议一议:泥姑娘
遇到了什么困难?她怎么表现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读书,思考,
接下来,再让学生提问题、确立问题、解
决问题,在学生议答过程中形成问题、确立值得讨论的问题,之后再共同解决问题。
(三)新行为阶段:
课前布置预习,上课伊始,先检查预习情况,评选“预习先
锋”,激发读书兴趣。
师
:在你们预习课文的时候,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现在允许
你们提一提,老师听一听!
师生议答问题:简单问题简单处理。
确立问题:提的好的,指名写在纸上,大屏幕上显示学生提出的
有价值的问题:
A、
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她会怎样想?
B、
泥姑娘在救小蜜蜂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
br>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两个问题,学生对哪个问题感兴
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在班内发言。
全班议答:
A、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她会怎样想?
生1:她非常认真的听。
生2:她怕听不清楚是谁。
生3:她想她一定要去救小蜜蜂!
师:你觉得泥姑娘怎样呀?
生:心地善良
生:心灵美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将泥姑娘的善良表现出来,好不好?
B、泥姑娘在救小蜜蜂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天气很不好
生2:她还愣了一下。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还要不要去救他?
师:她身体已经软绵绵的了,说明她的体力已经不行了,可她一
心想的是什么?
生:她挣扎着爬起来。
师:你能不能做一个挣扎的动作?
师:在这种情况下,泥姑娘放弃了吗?她怎么做的?
师:你觉得泥姑娘后悔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最后一自然段,谈体会。
师: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受一下泥姑娘的美好心灵?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配乐朗读)
……
教后反思:
这一轮授课比较成功,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开展得比较扎实,
尤其是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问题,而且,学
生问题提的很充分,在师生
议答过程中自然解决。自主解决问题的部分,真正把读书的权利教给
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雏形,在议答的过程中形成问题
的实质,基本上能自
主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
。这就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受
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
教学过程中的认识
和实践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
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我觉得教师要大胆留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
人
。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初一的新生,对各学科的第一堂课都是充满憧憬和激
情的。然
而,我觉得不是每一科的第一节课都能做到不让学生们失望的。一旦从希
望的高峰跌到
失望的低谷,他们可能将永远无法再拾起对这一学科学习的
欲望。所以,我非常重视初一的第一堂信息技
术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生
活在信息时代》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节理论课,极其不容易上好。<
br>在机房上理论课,学生面对计算机不能安定心思听课;而在教室上,理论
课的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
生的兴趣。这些确实是上理论课时客观存在的困
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初中信息技术
的理论课上好、上活,让学生在
他们初中生涯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被我征服、被信息技术征服呢?
二、 研究过程描述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一课主要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信息
,让学生认
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书本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
识,虽然有
许多例子,但叙述性内容较多,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读、
去理解它。最初在机房上课,学生因为没有
操作内容根本就坐不住,再加
上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经过反复斟酌,<
br>我们备课组决定将这节课改到多媒体教室上,在教学设计中强化学生活动,
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
案例。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本次教学以快
乐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开展师生一起讨论的方式,创设
具体事物的场景,
使师生设身处“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我
要学
”、“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为此,我不仅准备了教
学演示文稿,还充分的准备了相应的
小故事、互动游戏活动等。
三、 关键事件讨论(实录片段)
1、课前准备
课前幻灯片展示比尔·盖茨的家,好奇心驱使学生在未打铃之前观看、
议论纷纷,提前进入学习
状态。
2、信息在我们身边
在上课铃响、起立问好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不
是自我介绍,也不是
翻开信息技术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请同学们观察老师,你能得到什么信
息?
“老师是卷头发”
“老师穿的是黑衣服”
“老师比较和蔼”
“老师比较漂亮”
“老师有点胖”
“哈哈哈……”
……
同学
们七嘴八舌,刚开始学生还与教师有一定距离,不敢大胆举手回
答,但是当学生在内心接受你的时候,学
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看投影],将12幅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图片进行分类
,
并说出依据;[说品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无处不在,且已深入到我们
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对耳目一新的活动比较感兴趣,上课伊始很快就能
进入学习状态,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3、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递过程
当讲到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递过程的时候,我
设计了一个比划、猜的
小游戏。首先用投影展示游戏规则:一个同学上讲台猜,当教师给出内容
后,台下的同学不允许讲话,举手经教师同意后站起来比划,一人只准比
划一次,动作不能重复。 第一个上台猜的同学有点拘束,但讲台下比划的同学轮番上阵,课堂
气氛又呈现活跃状态。当在猜
“周杰伦”时,不许出声这一条,难倒了
比划的同学,几个比划完,猜的学生都没猜到,全班开始一起着
急。当教
师刚同意出声,一会儿就猜到了,全班鼓掌欢呼。当第一个学生猜对后,
教师要及时给
予鼓励,如:“我很欣赏你的勇敢”。后面就有学生积极举
手,要求上台来扮演猜的角色。这时逐渐形成
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接下来,我延续好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解决了“如何理解信息
的表现形式与传递过程”这个问题,并且到课的最后学生都记得如何分析。
4、信息的价值和共享 <
br>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叙述实例,请同学们分析的方法。其中提到了
旅游信息、田忌赛马、油价信
息、中考信息、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
“空城计”、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当看到要分小组讨论
,“又要动
脑筋了”,部分学生的惰性又出来了。我及时调整,给予新的刺激,让课
堂重新恢复
活跃,打开思维之门。那么安排一个小插曲吧,先让大家娱乐
一下,切换到“欺骗眼睛的图片”。强调:
刚才我们亲眼看的图片都可以
欺骗我们的眼睛,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大家都很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
/p>
如果你们被虚假的信息欺骗了,还会快乐吗?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
许多伪信
息,会使我们的财物受到损失,精神受到伤害,要提高我们的警
惕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
。学生的积极性又重新调动了起
来,形成了课堂教学第三个高潮。
5、信息技术
“
忘了给大家作自我介绍。我姓王,王丽梅。以后你们遇见我可以叫
我王老师,如果忘了我的名字就叫我老
师,但千万不要叫我计算机老师。
我不是教计算机的,你们从我这里也不是来学计算机的。”看到同学们
一
双双惊奇的眼睛我故意卖个关子,“合上你们的书,看看我是教你们什么
的老师?你们应该称
我为什么老师?”
“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老师!”
“好了,请大家翻到我们的教材第8
页,找到第三自然段———现代
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
术。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个学科以前叫计算机而现在改为信息
技术了吧?”
我接着问学生:“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哪个外延更大?”
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信息技术。”
“但是,请同学们注意了,在你们刚才钩的内容后边还有一句话——
其中,计算机技术是与我们
生活最密切相关,也是最核心的技术。”
利用课件,播放联想公司关于数字生活的一段
广告片。学生们被片中
那些前卫的超酷的数字生活方式所深深的吸引。
播放结束时,我告诉他
们:“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可不是科幻片,现在
的技术已经都能实现了,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你们肯定能过上
那样美妙的数
字生活。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副对联和大家共勉,上联是‘打打敲敲
敲来善良品性’、下联是‘击击点点
点出光彩人生’,横批是‘共同努
力’。”此时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全班同学自发地鼓起了掌。
四、 反思与评析
1、本堂课是一节在多媒体教室上的信息技术“理论课”,
由于教师的
精心准备,上得丝毫不觉枯燥乏味,相反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在课堂上
的思维非常
活跃,以学生观察老师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也很快
打消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在上课前,有部分
学生知道不到电脑教室上课,
有些情绪),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除了这个亮点以外,我觉得精心选材也很重要。
现在我们用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是一本非
零起点的教材,所包涵
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很多是理论性的东西。作为学生来讲,他不适应,
不喜欢,甚至不想学。为什么?因为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
是要到计算机教室,就是要上
网、玩游戏、聊天或者是下载一些资料等。
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来完成信息技术的理论授课呢?我想最关
键的就是在
进行授课时,要尽可能通过精彩的事例来导入问题,说明问题。而事例选
择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在这里,本人认为,所选择
的事例最好是学生没有接触
过的为好。因为,只有这样的例子才能增加学
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加吸引学生。如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
容,对激发他
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理论课中
事例的选
择是非常非常重要。
在准备这堂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约二十几个教学素材,
但
最终只选择了几个自认为最佳的素材,既有学生们熟悉的来引起他们的
共鸣,也有许多学生们没有接触过
的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既有原创的又有
借鉴的;既有生活上的又有学科上的……正是这些涉及面广、丰富
多彩的
教学素材,使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信息无时不在,有无处不有”,从而
生动地完成了教
学任务。
2、对教材内容要有目的的进行取舍,新课程教材所涉及面广,内容多,
如果不进行
取舍,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
因此,精心的备课,有目的的取舍。对老
师而言,不会疲惫于没完没了的
讲解,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3、反思同一节课因为上课环境不同而产生的的不同效果,我觉得并不
是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要
到计算机教室上。尤其是新课程下的新教材,它
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如果每节都到计算机教室授课,很多
内容就没有办法
完成。因为一到电脑教室,学生就想上网、就想QQ聊天、就想玩游戏等
等,基
于这些实际的情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有时不在计算机教室授课
可能效果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