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使用统编新教材需注意的问题

玛丽莲梦兔
580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03: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早会内容-历史试题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胡毅安)



小学语文教师使用统编新教材,一定要注意这3个问题!
教学案例中的反思
(一)统编教材难不难的问题
近期有教师反映三年级上册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难。针对这一问题,
我曾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培训班上,问与会教师 “这篇课文三年级
学生学起来难不难”,他们认为“不难”。
为什么农村的学生学起来“ 不难”?与会教师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学生
喜欢读这篇童话。而认为这篇课文难的教师有没有研究过 “难”在哪里,是从教
学的角度理解、看待教材选文,还是从儿童学习的角度理解教材选文呢?有没有< br>认清、把握好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一篇课文如果学生喜欢读、喜欢学,再讨
论这篇课文难不难 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由此看来,理解、把握教材时出现的问题,多数情况下还是教学观念的问题。
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教学跟得上他们的发展需要,要认清教
学目标,吃透统 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排意图。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的问题
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如下:
首先,课前创设情境导入。课件播放歌曲 《学习雷锋好榜样》,出示毛主席
的题词与雷锋照片。教师激情引入: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唱着这首歌 长大,听
从毛主席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3月5日是



全国学雷锋日,3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个单位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今天我们 也
来开展一次活动(课件出示活动会标:雷锋精神代代传——学雷锋诗歌朗诵会)。
其次,分组排练,全班汇报表演。
最后,表彰激励,评选“优秀朗读者”“最佳合作小组”“最有创意小组”。
由上可知,这节课基 本上看不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情境导入的一大段话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3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
可能使学生误以为只有3月才学雷锋,其实学雷锋是一个人日常的自觉行 为,“各
个单位”这样的语言表述也不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思想 性应立足文本,重视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体现在
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之中,同时还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能够触摸到学生的真实
情感,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
重庆郭蕾老师在此次观摩交流活动 中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之
所以得到了与会教师的普遍认可,是因为这节课无论从工具性还 是人文性、思想
性,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想这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基于学情,考虑到了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在哪里;二是对全套小学语文教材、年段特点、四年级
上册第七单元和这篇课文 的编排意图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的
教学目标。
(三)统编教材的整体性问题
教材是一个整体——单元的整体、年级的整体、年段的整体以及全套 教材
的整体,这实际上是教材的系统性。



我们可做 以下思考:执教高年级的教师,有没有认真阅读低、中年级教材?
中年级教师有没有了解过低年级、高年 级教材?低年级教师有没有研究过后续册
次教材?
想要用好统编教材,就要从整体着眼, 了解全套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安
排的系统性、能力训练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从而增强整体教学观,在 教学中实现
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交流平台”,把小学六年学到的 “把握文章主要内
容的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例如,根据文章的题目、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来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把文章
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 起来把握主要内容。又如,边读边列提纲、把各部分的内
容写出来再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同的文 章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握
主要内容。教师教学时,需要知晓前面教材相关内容是怎么安排的,学生 在不同
年级掌握了哪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相关能力发展水平又是怎样的,从而
避免六年 级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对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 语文学习习惯进
行了回顾、总结。例如,读课外书的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用批注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又如,修改的习惯,查找资料的习惯,勤问勤查的习惯,等
等。这些习惯都需要在 前几个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进行培养,逐一落实。习惯是一
种养成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的。如果 在学生刚入学时就从一点一滴进
行要求,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学生是 养成良
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即五年级以前还没有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以后就较难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了。因此,对语文学习而言,低 、
中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六年级才重视培养习惯就来不及
了。
(四)学生转换角色表达感受的问题
最近听课时我发现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一个现 象:一篇课文的学习快要结
束时,教师总喜欢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主人公发表感言或转变角色谈感受,“ 假
如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说?”“假如主人公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好像长期 以来就是这么问学生的。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长期以来 ,
小学语文课堂上喜欢问类似的、脱离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呢?由此我们可以反思,
学生或者说 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是什么了。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 时,有教师问:“此时‘我’
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对在这样环境中工作的母亲说几句话吧。”学生常常会 说:
“‘我’非常心疼、震惊、愧疚、感动。”“妈妈,我知道咱家很穷,知道您日
复一日辛苦 地工作,没想到,您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您为了我们,付
出了太多太多……叫我怎么张口问您 要钱呢!”学生这样说往往“口是心非 ”,
说的都是假话、空话,因为他们缺少文章主人公这样的生活体验。
再如,教学五年级 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有的教
师又会问:“如果你就是巴迪,你的心情会是怎 样的?”“自豪、兴奋、得意。”
学生说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



语文教学应提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兼顾工具性与人文
性。前面讲的这 些问题,情境存在了,但不是真实的语言情境。
一次听完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课的教学,参加 课后座谈交流时,所在学
校校长告诉我,高中语文教师往往不赞成最后提“此时此刻你想对故事中的老人
说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小学教师认为不行,觉得没有这样的问题这节语文课
好像结束不了。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说的完全符合教师预设的答案。
教师想让学生说“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学生就往这个方向说。我们的小学生
太可爱了,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教师的心思,双方配合得 很默契。请想
一想,这样的教学预设和流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也有过呢?这样的课堂
教 学效率在哪里?
这不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有的问题。1996年根据“适当缩短学制,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指示精神,语文教材、语文教
学开始减少“少、慢 、差、费”内容;2000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
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 求克服“繁、难、偏、旧”内容。但
是,这些问题好像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希望教师在 使用统编语文教材过程中,能够依托统编教材,转变教学观念,
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断提 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上教学案例是我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我自己也在思考,< br>如何将语文教师从繁重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如何让小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
希望统编语文教材 的使用,能够使语文课堂的教学面貌有所改变,不敢说大的改
变,但至少要有一些改变。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我问过一些教师,拿到一篇课文之 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他们表示首先想
到的是怎么教。我们要明确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按照现在的一些教法,学生学得有点累,教师教得也辛苦,所以语文教学应
当轻装前行。语 文教学轻装前行,首先要依托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解决
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即教什么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市级教研活动,全市语文教师的精力都用在研究《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11 年版)》,却不太重视研究统编教材。当前应将研
究统编教材放在重要位置。
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已近十年,
需要与时俱进 。比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修订工作
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条: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部分提出:“继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明确提出“革命
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念。高中课程标准的这些新理念、目标要求,已经体现在了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之中,如“五位一体”“四个自信”等相关内
容的落实。事实上语 文教材编写主要的依据是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语文课程标准,
要全面贯彻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适 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时代
变革需要,要体现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适应学生身心发 展要求和教
师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
语文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解决好教师教什么、学生学 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怎么
教、为什么教,怎么学、为什么学的问题。21 世纪初学术界曾讨论“用教材教”



还是“教教材”,其实不管是用 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上课教师手里必须有一套
好的教材,这是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好的教材,就会直 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和教
师的教,也会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教什么,即教学内容 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教材层面探讨教学内容的
选择,这对“教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历史上每次课程改 革,每次新的教学大
纲或课程标准的颁布,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一颁布,大家就知道要改教材,要用新教材了。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反复强调的理念。语文教 学改革首先
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处理、把握一篇课文、一次习作或口语交际,要先考
虑“ 教什么”,其次才考虑“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教”“教到
什么程度”。课程是教学目标 与教学内容的统整,其本质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如何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教学内容,或者说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
到教学目标的定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以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有位教师是这样确
定教学目标的:
1“.读书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学习默
读,做到不出声。
2.“阅读理解”目标: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乐坏
了”等关键词 的意思;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对交朋友有一定的感受,学会交友。
3.“积累拓展”目标:体会“漂哇漂”的表达效果,并仿照说话。



4.“识字写字”目标:认识“扎、抓、折、祝”等生字,并运用形声字识字
规律、象形字 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猜读字音,巩固自主识字的方法。
通过指导写“折、扎、抓”等字,强化 写好左右结构和学习写好横撇、竖撇关键
笔画的书写规则。
暂且不谈以上教学目标太多、 太杂,仅从目标定位来看,“读书能力”目标
中主要讲的是方法,不是能力,方法和能力不是一个概念。 “阅读理解”目标中
的“学会交友”,交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一节课是不能“学会交友”的。“积累拓展”目标中的体会“漂哇漂”的表达效果,属于
理解,包含理解思想 内容和体会表达方法,就是经常说的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
“识字写字”目标中的“祝”,之前已经认读 ,本课只是作为要求写的字。
在这里特别提示一下“读书能力”目标中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纸
船和风筝》思考练习第 1 题是“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统编教材到了中高
年级,对默读的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能够快速地 阅读,根据阅读的目的跳读、
浏览等,但在低年级就要打好默读的基础,如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嘴唇。
教材第一次提出默读要求是在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即“默读课文,
试着不出声”, 第二次提出默读要求是在《纸船和风筝》一课,但这时的学生还
做不到默读时不出声。这篇课文没有提出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要求,也并不是每篇课文都有这样的要求,如统编教材中所有的文 言文,都没有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为什么会觉得语文教学累呢?原因就在这里,有些 教师总是拔高教学目标或
不按照教材的内容开展教学。《纸船和风筝》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训练“默读”上 ,



到了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时,教材还会提出“默读课文,不 要指读”的要求,
体现了能力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教师要吃透统编教材的编排意 图,认清不同文本的目标要求。比如,《小蜗
牛》是一年级上册最后一课,虽然文章长度略有增加,但课 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
部分内容反复出现,段落形式一致,并且配以丰富的插图,只有部分难字注音,< br>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借助插图猜读生字,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教材中不
同文本的作用和目 的是不一样的,这是教师需要加以注意的。
熟悉、用好统编教材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理解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上有困
难,可以看一看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比如,《纸船和风筝》 列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第一条有认字、写
字、学词,这是低年级常规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目 标,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需要扎扎实实地训练。第二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主要落实课后思考 练
习第 2 题,体现工具性;“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体现人文性。这是
低年级教材 第一篇全文不注音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这一特点,结
合课后练习题,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掌 握的识字方法,再结合本学期学习到的部首
查字法,自主识字、主动阅读。第三条是“继续学习默读”, 为什么是继续学习
呢?因为前面的《雪孩子》一课已经提出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
教师教学用书应该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要充分发挥好教师教学用书的
教学指导价值。
钻研教材,理解、把握教学内容
(一)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 是
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即包括对现有教材内容的直接
选用,也包括 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和改造。不是说语文教材中所有的内容大
家拿来就可以用了。
选 择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因素,如学生因素包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生活经验
与家庭背景等,教师的因素如教 学水平、教学风格、成长经历与个性等,还有语
文课程资源和环境因素,等等。

这个示意图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教学内容、教科书(教材)、教学对象、教学
环境、课程标准、教学习惯之 间的关系。教材和教学内容有一定交叉和重叠,说
明教材中有的内容可以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课后 安排的认字、写字,这既
是教材内容,也是教学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选哪些
段落,怎么选,怎么练,才能逐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可以根据教学对象、
教学环境举一 反三,做出灵活调整。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可以作为一
个参照,但不是主要的。备课时,教师 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
选择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形成、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
虽然语文教材不 等于语文教学内容,但语文教材是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
依据,是教学的基本资源,教学内容的选择还 是要坚持“以文本为先”的原则。
用好统编教材,上好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材,领会教材 编写理念,
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把握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根据学生
的学 习状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
炼出来,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这里所强调的是,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要致力于
学生的发展,多思考对他们来说哪些内容是最有价值的 。做到“目标精准”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情。语文课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目标不够精准。
理 解教材编排意图是选择教学内容要做的首要工作。现在回到一个很现实的
问题,就是“语文要素”的问题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有语文要素,
那么每课怎么来落实呢?我感觉在理解、运用、落实语文 要素的时候,出现了简
单的贴标签现象: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有教师喜欢让学生读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 br>(连学生都知道“语文要素”这一概念了);上完课再把“语文要素”拿出来读
一读,这一课就完 成了。但是,究竟什么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教学目标,还
是教学内容呢?
语文训练的 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
略)和学习习惯等。是不是每篇课文都 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呢?以四年级上
册《精卫填海》一课为例。单元语文要素提出“了解故事的起因 、经过、结果,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只
有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把握文章的



主要内容。所以对于《精卫填海》这样一篇很短的文言文,就没有必要紧扣单 元
语文要素了。不只是教材中的文言文,包括古诗词等,也涉及要不要落实单元语
文要素的问题 。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把教材编排意图吃透。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教材编排的意图。语文要素分 为三个维度:阅读、表达
(口语与书面语)和习惯。从这三个维度安排语文要素,主要用来学习、掌握与
运用:阅读的方法、能力,表达(口语与书面语)的方法、能力。首先,单元导
语中的语文要素 ,提示的主要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学内容。教师让学生
来读语文要素,是没有分清目标和内容。 其次,单元导语并不都是语文要素,有
的还包括本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交叉、重 叠,但两者不
能等同。就像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有交叉,但两者又不是一回事。两点具体说
明 如下。
第一,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栏目,与本
单元人 文主题、语文要素建立联系,并不意味着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人文
主题,都能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编 排。
教材是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的,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
单元的语 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或相关栏目,迁移
运用之前学习的语文要素出题、设 计内容,意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单元语文要素为“了 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
场面的”。《七律·长征》课后练习题是“加强朗读训练,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学习内容,在五 年级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训练点,而六年级《七律·长征》练习



题的设计,主要是巩固之前语文要素的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思考练习第
3 题“课文第 2 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落 实单元语文要素;第 1 题是迁移运用“学习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 概括能力。《开国大典》课后思
考练习第 2 题“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落
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第 3 题“从 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迁移运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式阅读”(其 实在阅读策略单元、
习作例文中,都运用了批注的方法)。《灯光》课后的“阅读链接”设计了相关习题,引导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迁移运用五年级上册“注意体会
作者描写的场景、细 节中蕴含的感情”。
第二,教材在考虑到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相互关联的同时,也重视其相< br>对的独立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体系,使必要的表达能力得到专门训
练和应有的发展。
比如,口语交际中某些生活类交际话题、讨论交流类话题,不一定都以阅读
为基础,有的以 交际功能为主要线索来编排。这次优质课观摩活动中的口语交际
——三年级下册《劝说》,就是按交际功 能为主线安排的。又如六年级上册第
六单元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珍爱家园 ”、语文要
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联并不大。再如,三年级开始每册都
有写 人的内容,但是每次写人的角度、目标要求等是不一样的,写人训练有自身
的体系,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此外,教材写景物类的课文单元较多,不太适宜让学生在每个 这样的单元中
都来写景。在阅读策略单元,因为学生的习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习作需求与阅读
需 求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不太适宜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紧密
联系。
教师 在理解、把握统编教材编排意图的时候,既要遵行语文要素、人文主题
和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 到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不局
限于每课都要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灵活掌握。如果 每个单元中的各项内
容都要体现人文主题,都要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这样的教材是不容易编写出来的。< br>即使能够编写出来,语文教学也将会走进串讲串问、机械训练的死胡同。
(三)正确解读文本
1. 正确解读文本是目标定位的前提
统编教材中留用了很多传统课文,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老方法解读这些文本,
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传统课文在统编教材单元中的学习目标不同。如《太阳》一课,不少版
本的小学语文实 验教材都有选用。统编教材将其安排在五年级说明文单元,教学
目标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属性——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的
好处。这不同于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教学内容。
二是关注时代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解读文本、选择教学
内容时,要重视 时代的变化,用新时代的教学观念去理解把握文本。



统编教材中新课文很多,达到 40%左右。我们要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
的思想,静下心来花时间来 多读,反复地读,认真研读。研读文本时教师要对作
家作品的文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做出价值、目标等方 面的判断。同时,还要对教
材编写意图进行研究和判断,了解对学生来说,选择哪些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进
行教学,教材中哪些内容必须教,哪些内容可以省略,避免照本宣科。
我们也在想,下 次观摩活动能不能改革一下,增加一个说课的环节。例如,
上课教师抽到一篇课文后,给出一点时间来先 解读文本,然后接受提问。这样做
的好处,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大会的交流中来。下次再举办这样的活动 ,可能有
观摩展示课,也可能有说课环节。10 分钟时间说课,之后现场提问、上课教师
回答,通过各种形式,努力把统编教材读懂、吃透。
与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只有重点没有难点,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重 点与难点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语文教学要抓住
重点化难为易,一篇课文或一节课,是难点但不是重点 的,可以放一放,以后再
学也不迟。比如,低年级古诗教学一般只要求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
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理解诗句的意思不作为教学目标,初步体会诗人
表达的思想情感 到了高年级再作要求。
2.尊重文本作者和编者的价值取向理解、尊重文本是前提和基础。
在教学统编教材时,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创作本意,这个问题需要
引起重视。
文本语言文字具有多样性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建议在尊重文本作者和编者的
价值取向基础上 ,能够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



是 ,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学生的见解,也不是说学
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现在 的学生见多识广,课堂上什么话都会说,什么话都敢
说。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 样的偏差。学生的认识发生
偏差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限和生活经验不足。教书育人是职责,也是对学生负
责的表现。当学生的理解、认识发生偏差时,教师 要予以重视和关注,及时给予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我经常听课,比较关注学生们的发言,但发现教学中学 生的
价值取向问题往往没有引起上课教师的关注。
比如,有教师问二年级学生:读了《神 笔马良》的故事,你最想要什么?有
学生回答:要长生不老药,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能有一只神笔画 摇钱树,把
钱给穷人。学生们的这些想法很天真,是无可厚非的,但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
的愿 望是好的,但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帮助穷人,需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
二是教师的认识上有 偏差,偏离了对文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基本理解,有意
或无意地引导学生发生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 升自己的文学功底和语文素养。
比如《蜘蛛开店》,有教师抓住文中语句“蜘蛛的招牌换了……” “蜘蛛的
招牌又换了……”引导学生评价蜘蛛,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蜘蛛半途而废,不
会坚持 ,做事三心二意。”对于文中出现的“第二天”“第二天”,有的人说教
材错了,应该是“第三天”,这 些问题是他没有读懂文本内容造成的。
国家为什么要统编、统用三科教材?这是因为教材体现国家 意志,体现主流
意志形态的价值观。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教育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
价值取向。就语文教材来说,编者的意图、课文传达出来的理念、教师传授的思



想,都在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语文课堂不能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带到课 堂
上的给学生补充阅读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也需要慎选,不能有价值取向问题。这一
点希望能引起 广大教师的重视。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公开课,可以将价值取向
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3.提炼出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内容
读懂、悟透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内容,是提炼最有价值内容 的基础。懂,即
能把握文本内涵,了解语言表达上的特色。透,即重点、难点定位准确,深入浅
出,化难为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基于教科书,因文而异,突出重点”的
原则。
基 于教科书,主要是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不能一节课想教什么就教
什么。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 研教材,提炼出既对文章的重难点有穿透力,又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价值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切入 点,以提供学生上课研
读之用,避免课堂上的“零敲碎打”。
例如,对于二年上册《雾在 哪里》一文,有位教师是这样理解的:“这是一
篇科学童话,出现了很多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或者标点符 号,如‘又、和、同时’
等。其中一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不止一次出现,这些词语或者符号前后的词语都
可以调换位置,但是句子意思不变。将这些词语或标点符号整理出来,我们就找
到了这篇文章的 表达密码。”同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出示文中表示并列关系的词
语或标点:连同、同时、也、和、甚至、 无论是……还是……都……、顿号,引导
学生尝试使用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或者句式,把自己的想法说得更 准确。他的教学



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借助六种表示并列关系的词 语或者标点,对语言表达中并
列关系的不同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以后规范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在钻研教材方面,这位教师下了功夫,但是研究方向却严重偏离了小学语文
教学的目标要求 :教材选编《雾在哪里》,不是用来教授汉语语法知识的。这是
一篇童话故事,应该依据童话的特点来理 解、把握文本,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展
开想象,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课后思考练习第 2、3 题都是围绕激发学生想象
设计的。虽然第 2 题例句中出现“无论是……还是……都……”,但并不是 要求
用复句进行表达。小学阶段不提倡进行关联词语、复句的练习,尤其是低、中年
级,更不能 有这种机械、枯燥的练习了。
一本教科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有许多内容可以选择,我们有必 要明确
重点是什么,哪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例如,对关键性词
句的理解 ,精彩片段的赏析,优美语言的诵读积累,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感受,启
迪思维内容的领悟,作家与众不同 的、有新鲜感语言的品味,文章基本的表达方
法的学习运用,等等。此次统编教材在选文上的一个特色, 就是尽可能保持作家
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语文教学因文而异。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教材中 有儿歌、韵语、童话、寓言、
神话、民间故事、现代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文言文等。不同的文体 有着
不同的表达特点,表达特点不同,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根
据儿童的阅 读兴趣,在各年级安排相应的由文学题材组成的单元,教师可以根据
文体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如在三年级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



丰富有趣的想象;在四 年级读童话时能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读寓言故事时能
够明白故事的道理,读小说时能够关注小说情节 ,感受人物形象。
语文教学突出重点。这是指要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是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有时候,文本中重要的或者说最基本的价值往往
具有隐性特征,需要 依据统编教材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悟透文本,发掘、提
炼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灰烬之灵出装-啜泣


一眨眼的意思-severely歌词


道光的皇后-圣诞贺卡图片


心情不好的个性签名-高铁是动车吗


土司制度-哪种水果视力最差


涓涓不壅-机械公敌出装


海底冒险记-关于圣诞的电影


铝矿石价格-巨蟹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