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

萌到你眼炸
849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03: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知己的意思-元宵节的诗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上官喜)


观刈麦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刈(yì):割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荷(hè):肩挑
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壶浆:壶盛的汤水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拿着
曾不:从未
岁晏(yàn):岁末
石(dàn):重量单位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作者】:白居易 唐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 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
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
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 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
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 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
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 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
可见他曾自度 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
赞赏。

【体裁】:五古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 ● ⊙ ●, ● ● ○ ●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 ○ ○ ●, ● ● ● ●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 ⊙ ○ ●, ○ ● ○ ○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 ● ○ ●, ○ ● ● ○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 ● ● ●, ● ● ○ ○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 ⊙ ○ ●, ● ● ● ●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 ○ ● ○, ● ● ● ●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 ● ⊙ ●,● ● ⊙ ●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 ⊙ ● ○, ⊙ ● ○ ○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 ● ●,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 ○ ○ ●,○ ⊙ ● ○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 ⊙ ● ●,● ● ● ○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 ● ●, ● ● ⊙ ○ △。


【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 )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三十六岁)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
首著名讽谕诗。

【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 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
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 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
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 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
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 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
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 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
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 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
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 ,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
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 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
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 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 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
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
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 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
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 件写得曲折
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 刈麦》里,
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 得生动真切,
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 br>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 br>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
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同样也
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 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
能手。他 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
的舒适与 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 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
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 ,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
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 ,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
诗的思想高度。

月夜(刘方平)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 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
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 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
的事物着笔,反借 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
圆缺;而只是在夜 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
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
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 意境深
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 br>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 br>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 饱
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 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
“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 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
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 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
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 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
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 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
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
气 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温庭筠 唐

【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 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
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
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 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
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
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 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部分版本
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 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体裁】:五言律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注释】: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注词释义】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
槲树 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 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
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 ,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
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 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
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 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
行。“客行悲故乡”这句 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 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 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
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
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 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
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 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
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 “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
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 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
各种词;所谓“提掇 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
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
“板桥 ”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 “板桥”,
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 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
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
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 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 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 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
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 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 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
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 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
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 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
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 ,故乡杜陵,


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 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
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 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
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
美的表现。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 两《唐 书》
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
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 陵游
客。

此诗描写诗人在山村旅店起早赶路的情景。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整首 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
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 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
出来了。


陆游《卜算子·咏梅》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
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 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
凉抑郁的调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它不是由
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 自挺立开放
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 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 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
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 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
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 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
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 ”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
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 心。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 咏梅词中
的绝唱。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 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
是 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
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
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 br>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 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
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 ,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
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 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 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
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 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


是梅花!
上阕 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
套 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
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
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 发,疑是经冬雪
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 ,而梅花却不去“苦争
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 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
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 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
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 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
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 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 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
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
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 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
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
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
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 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
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 ,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
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 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
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 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
是由于此词 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 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
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 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 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
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 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
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 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
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 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于此。


按民族“花历”, 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
春分节的三信,正是 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
气息芳润,池畔苔 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何
处?那就是桐花、 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
天气日初长” ,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 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
问东邻 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
和 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
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 -------------------------------------------------- -------------------------------------------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
叶 ,只见那柳絮飘飞 。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 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
脸上生笑。
注释:
①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
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巧笑:美好的笑
赏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 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
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 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 时恰值社日也将到
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 了。那时每年有春
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 女,也“放”了“假”,
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 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
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 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
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 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
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 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
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 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
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 :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 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
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 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
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
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 ,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
中书门下 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
延已的影 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
所 辑《晏元献遗文》。


·····························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 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
和派的排斥、诬陷。淳 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不
已在上饶带湖赋闲 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
常书信往来,诗词 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缲车②。牛衣古柳卖黄瓜③。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④。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
是 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
折 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
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
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
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
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
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
说 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
睡 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
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
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
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
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 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
其实, 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
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 ”等字也
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词中千古流传的佳句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词写作背景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 夫妻团圆、共
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这种凉,既是身 体之凉,更是心


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 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
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 ”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
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 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
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 《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 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
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 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
状却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设想奇妙, 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
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 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
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 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
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 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
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 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
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 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天还知道,和天 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
这首词的比 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
的意境通过 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
寞与孤寂的 心情。
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 妻子,却
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 中,请友
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简洁翻译:稀薄的雾气浓 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
阳,洁白的瓷枕,轻纱 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
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 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翻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
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
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 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
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 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这首词的用意 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
不但不能光复 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
颂扬孙权。 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 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


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 调
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 不变。另
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 了现成的句
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 话;这跟下面“天
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 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 br>“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
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
宗、孝宗等)不如 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
这首词的真正用意 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
心情写的。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奢侈,现在在哪里?
只看见了萧疏 的草,水萦纡,到现在遗留的仇恨象烟雾一样。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里头
土; 输了的,都变成了土。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
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
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 怀的情绪,
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 到“列国”中“周、
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 的冲淡了。多少帝王为
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 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
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 博大胸怀令我感佩。
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就是这些质朴 重拙的文字,却吟出
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 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笔下无俗字啊!今天的为诗者,当学古人这种在质朴中求大巧,在 浅显中求深刻的为文工夫。如
果能够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做到“下笔必开新面目”了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磬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 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译文: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的,
全都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







赏析一:
作者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 高邮)人。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不
乐仕进,雅好词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楼乐府》。所作散曲 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
明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悲惨的现实生活。《朝天子 咏喇叭 》是他的代表作品。曲中写到:喇叭,唢呐,
可以吹奏的曲子都很简单,但音量特别大,能盖过一切。不 论官儿大的,官儿小的,所有的官船今天来明
天去如穿梭一般,全靠了喇叭、唢呐的高嗓门来抬高身价。 当地的官儿听了,官怕;当地的平民百姓听了,
民怕;昏头昏脑地哪里还辨什么真和假。喇叭唢呐天天吹 ,吹得地方上官库见了底,平民百姓断了粮,都
倾家荡产变成了穷光蛋。



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
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据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中载:“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 ,
齐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磐作这首散曲的用意。

从写作上看,这首散曲可分为三层。前六句状物,其中“曲儿小”二句抓住“喇叭”,“唢呐 ”的特征,通过“曲儿”
的“小”和“腔儿”的“大”的对比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儿”本 来很小,很细,但是声音经过“腔儿”
的放大,就能传扬四方。这里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 行的形态,讽刺宦官,貌合神投。宦官原属
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帝王的宠信大摆 威风。他们一出皇宫,就狐假虎威,装腔作
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 若两人。“ 曲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
无耻情态,极富讽刺性。“官船”一句抓住“乱如麻”的 特点,“乱”表现了宦官酷吏 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丑
恶面目。他们在河中横冲直撞,为非作歹,如 入无人之境;“如麻”极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骄横野蛮的情态。
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抬身 价”一句指的是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你”表面上是指“喇叭”,“唢呐”;
实际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统 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显。宦官如此放肆,正因为有最高统治者做他们的靠山。
这里作者对当权者进行 了有力的批判,对宦官剥削人民欺压百姓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进一步说明社会风气
的腐败。

中间三句从听觉方面分别就“军”和“民”两个方面剖析了宦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愁”是这一层 的中心。
“军”为何而愁?原来,明代中叶,社会黑暗,宦官当权,他们不仅是皇帝的侍从,也是皇帝的 耳目和鹰犬。
因此宦官在封建统治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惯于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所以,军官士 兵一听说宦官
要来,都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地恭维捧场,深怕万一有什么闪失, 被他们抓住把柄,遭到 迫害。“民”为何
而愁?原因不外乎这几种:抽丁,征税,纳捐。这些宦官“手把文书口称敕”(白居易 《卖炭翁》),以王命
自居,以势压人,同时表面上又装出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的样子,手段阴险而毒辣 。“哪里”一句依前两句
而来,宦官的危害使人民闻风而“惊”,闻声而“怕”。这样,地痞流氓有机可 乘,以假乱真,冒名顶替,趁火
打劫。这一句是前两句的延伸和总结。作者猛烈地抨击了宦官专权的罪恶 ,他们把整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
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

如果说 上面一层,作者是从整个社会这一角度来反映宦官的罪恶,那么,最后三句是从宦官对劳动人民造
成的灾 难来着笔的。

“吹翻了这家”是近指,“吹伤了那家”是远指,远近结合,可见范围之大 ,危害之大。“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一句从危害的程度来说。“水尽鹅飞”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 这里是借“水尽鹅飞”比喻民财全部被搜刮干
净,人民为了缴粮纳税,已经倾家荡产,粮无粟粒,钱无分 文。其次,这儿的“水尽鹅飞”跟”竭泽而渔“是同
意语,作者严整地警告统治者,你们这样做,只能进 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
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苦果。这一层作者从广和深两 方面分析了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讽刺了宦官在运
河沿岸装腔作势,,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传达了人 民对宦官的恨。

王磬的《朝天子·咏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结构上,全面围绕“ 吹”字来组织文字,言“吹”之状,写“吹”
之果,绘统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众对“吹”之恨 。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以“乐”声来抒“愤”情,一针
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与百姓的对立,反映了 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写法上,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
喇叭与宦官相联系,“性发于此而义归于彼”, 把所咏的物于所讽的人关合的相当巧妙,使人读后非常痛快。
这首散曲取材精当,比拟恰当,很富有讽刺 性,像这样针对当权者嬉笑怒骂的作品,在曲坛上是比较少见
的。
赏析二: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 诗
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 们的仗势
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 姓们欺压得倾家荡
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 诙谐中充满了对宦
官的鄙视和愤慨。
作者介绍:
王磐(约1470-1530) ,明代诗人、画家。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他出身富家,但不喜 豪华,不乐仕进,雅好词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楼乐府》。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语
言幽默,其中有些 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悲惨的现实生活。

loladc符文-北京民办大学排名


异地购票-联盟怎么去诺森德


linxi-北京服装学院是几本


ie缓存清理-12星座运势


25朵玫瑰花语-我愿意歌词


折兰勾玉杏向晚-注册外资


上海九龙柱的传说-名字符号


爱上你等于爱上了错-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