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的文化分析

别妄想泡我
748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03: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群简介-通信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方永刚)


语文教材的文化分析

摘 要:在这个不断产生变化的时代,语文教 材也在不断
地进行修改,新课标不断地出台。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
学用书,我们该如何看 待。本文试图从教育文化学角度分析旧
版语文教材[1]中的多元文化类型,并进行评价,为今后语文教
材的重新编写和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材;多元文化;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4482(2006)06-0196-04


一 语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


现代社会文化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从
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具有不同的类型。这里主要是参考班克斯的多元文化分类法[2],再根据语文教材内容


的特点,将语文教材 反映多元文化的类型划为:一般文化、民
族文化、社会阶层文化、地域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同辈群体文化和特殊群体文化八种。


一般文化是指为人类共享的文 化,即不分种族、年龄、性
别、地域的普遍性文化,包括生态文化、科普文化、景物文化、
思维 方式文化、一些不带民族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情感文化
等。如教材中的《火烧云》、《回声》、《看云识天 气》等都可
以列入这一范畴。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民族文化是 一个民族的根本特征,此
一民族必然不同于彼一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式样的建
筑、服饰, 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婚丧礼仪、年节庆典,有自
己的语言文字、价值取向,还有整体而言的民族性格、 民族精
神等。反映在语文教材中,有与国家相应的民族文化,如华夏
文化、外国文化(主要指主 人公为外国人或作者为外国人的文
章),如《梅花魂》、《达尔文和小松鼠》,也指具有自己风俗习惯的中国多民族文化,如瑶族文化、白族文化等《,一只小羊
羔》《、驿路梨花》等篇反映的就是这 种类型的文化。



阶层文化源于阶层社会。任何社会因社 会成员享有的社
会资源的差异而形成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又导致各个阶级、
阶层政治、经济地位 的差别,进而决定了殊异的思想观念、行
为、心理及文化价值观。通俗地说,人们可以根据经济地位、< br>从事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来区别阶层,不同的
阶层有不同的文化,如医生、教师、 艺术家、科学家等各有自
己的文化特征: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艺术家则以自己
独特的 生活方式表现美、创造美,科学家会对一切发明创造感
兴趣??。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反映社会阶层文化 的课文有《手
术台就是阵地》、《我的老师》、《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
着地》等。在进 行课文文化类型统计分析时,本文侧重精英阶
层和普通阶层文化层面的内容。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
中,并反映出相应的地域文化特征。因地域的不同,人们的语
言、思想、意识、感情、心理也有 所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
文化特征,如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沿海文化和内陆文化,南方
文化 和北方文化,各行政区域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地
域文化来学会共同生活。本文关注地域文化中的 城市文化和
乡村文化。如《北京立交桥》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典型。《过
故人庄》、《可爱的草 塘》等课文则属于乡村文化的范围。


不同的性别有不同 的文化特性,一般将好动、有很强的攻
击性、富于探究精神和冒险精神等特征归属男性,而将比较顺从、遵守纪律、依赖性强归属女性。教材中的《琥珀》、《跳
水》、《爱迪生》、《亲人》、《飞机 遇险的时候》等就反映出这
样的性别文化。性别文化体现在教材中历来以久,一般来说,
教材的 性别文化往往反映着社会文化的主流,对学生的社会
角色认同与归属影响极大。


所谓年龄文化,是指以年龄阶段为分类标准,依一定的年
龄阶段将共享社会文化的人分 成若干群体,每一群体有各自
的特殊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1]。年龄文化一般可分为少
年 儿童文化、青年文化、中年文化和老年文化。在这里,根据
九年义务教育的对象和语文教材的特点,主要 涉及两大_年龄
阶段(儿童期和成人期)的文化内容,儿童表现出好奇、好玩、
纯真、美好;成 人则表现出成熟、稳重。《明明上学》、《羚羊
木雕》、《杏儿熟了》、《古井》等属于这种文化类型。 同辈群
体文化是指同辈群体中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同辈
群体也称同龄人群体,是指那 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
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一群人。同辈群体对个
人有 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取向往往
被群体成员作为其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标准。 反映同辈


群体文化的课文有《放风筝》、《做风车的故事》、《我的“生
长果” 》等。


特殊群体文化是指具有超常智力或低常智力、以及其他
非“常态”人的群体的文化特征。这一群体与一般群体有不
同的行为方式,他们要么智力超群,聪明过人 ,要么勤奋好学,
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要么在某一方面有缺陷,比正常儿童更
需要得到别人的 关心、爱护和帮助,属于弱势群体。这类群体
在每一个社会中都会存在。在教材中体现这类群体的文化特
征能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理解、宽容别人,体验社会各种各样
的文化形式。在教材中反映特殊群 体文化的有《称象》、《伤
仲永》、《月光曲》、《鱼游到了纸上》等课文。以上所述是语
文教 材本身包含多元文化类型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当
然,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中包含的
多元文化的具体情况。


二 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课文文化类型统计表




类型


一般文化


主人公性别


主人公年龄


民族


地域


阶层



特殊


语文总数








同辈


成人


外国


少数民族


城市


乡村


精英


普通


1(小)


10


1




4


2


1


4


16


2


16



8


1


9


1


1


1


2


4


7


30


3


11


6


1


5




3


2


1


5


3


20


4



6


8


7


5


2


2


3


6


4


1


19


5


4


13


7




12


13


4


1


1


12


10



13


30


6


5


14


6


10


13


1


3


6


8


15


30


7




6


10


1


10


1


3


3



5


5


8


26


8


8


9


3


6


13


6


2


10


3


13




26


9


7


7


1


2


2



3


2


5


3


5


1


24


10


8


13


4


16


4


4


5




8


24


11


3


8


1


3



5


2


1


1


5


5


4


20


12


3


10


2


2


9


3




1


5


7


1


18


小计


87



105


22


74


81


32


7


11


55


60


91


3


283


1(初)


13


10




4


6


8


3


1


2


4



5


17


31


2


7


13


3


6


20


4


2


1


8


6


15




33


3


16


5


1


6


2



5


3


12


32


4


23


10


1


11


5


1


1


5


6


1




29


5


10


10


4


1


11



3


1


2


3


9


24


6


11


8


2


1


11


3


4


8




23


小计


80


56


14


15


67



20


3


10


18


23


67


1


172


总计*


167


162


37


89


148


52




10


21


73


83


158


4


455



* 因一篇课文往往包含了几种文化类型,加上有许多课文
包含了几篇短文、几首诗等,所以统计出的文化类 型总数并不
等于课文总数。


三 统计结果分析


(一)从分析结果看现行语文教材的优点


1.用童话、谜语等形式体现一般文化的课文在低年级阶
段比例较大,适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


用童话、谜语等形式体现一般文化的课文在小学低年级
阶段所占的课文比约为56.52%,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占的课文
比为30.74%,比例较大。一般 文化主要是关于生态、科普、
自然现象、思维方式、对人对事的心理体验等文化形态的描
写,极 少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易为儿童所接受,而且,现代社会
要求各国各地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相互理解, 相互认同,其中


更多的突破口可以界定为一般文化表现形式的交流,因为这
类文 化在不同民族地区之间不存在任何政治、宗教信仰偏见,
这是紧跟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有效途径。《比 尾巴》、《小
猫种鱼》、《小马过河》、《骆驼和羊》就是其中的经典名篇。
总的看来,小学低 年级的课文编得好。


2.乡村文化的内容有了更多形式的体现


在语文教材中,有关乡村文化的文章有了较多的体现,这
些文章 一般以反映改革开放的生活内容为主,格调轻快,易读
易懂。如《花市》反映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有时间 、有心情来
买花、养花、赏花,文章还反映出卖花姑娘的正气,不趋炎附
势、不贪小便宜的良好 品质,这是现代社会农民的形象。还有
《卖蟹》,文章体现了卖蟹姑娘爱憎分明,对那些以自己利益为上,不顾别人利益的行为给予打击,表现了劳动者的劳动之
美,他们公平、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文 章文笔轻快,故事情节完
整,耐人寻味,富有文化内涵。但教材美中不足的是,乡村文化
中绝大 部分是以诗词、寓言等形式表现,展示更多的是古代的
乡村风光。



3.反映优秀外国文化内容的课文有所增加


旧版教材 中的外国文化大多以苏联革命领袖的事迹和
一些经典名人名篇为主,如《诚实的孩子》(列宁)、《蜜蜂 引路》
(列宁)、《小摄影师》(高尔基)、《灰雀》(列宁)、《“绿色办公
室”》(列宁) 、《登山》(列宁)、《画鸡蛋》(达芬奇)、《做风车
的故事》(牛顿)、《全神贯注》(罗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俐略)、《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威尼斯的小
艇》等 ,并在这个基础上还明显增加了许多关于优秀的外国文
化方面的文章,如谈人与自然关系、爱护动物的《 小狮子爱尔
莎》,谈天气与人类生活联系的科普文章《天气陛下》,谈知
识学习重要性和学习态 度的《求知如采金》,反映国外同龄人
生活的《科利亚的小匣》、《夜莺的歌声》、《达尔文和小松鼠》
等,表达中外友好愿望的《心愿》、《巴黎的桥》,还有其他如
《母亲架设的桥》、《哨子》等 都是一些很好的能体现外来文
化的课文。


4.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等民族文化内容的文章有所增加



一个国家的灵魂就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本国的基
础学科中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民族文化是每个国家 教材编制
者必须重视的内容。新编教材增加了许多有份量的体现民族
精神、反映民族文化的课文 ,这是现行语文教材一个非常突出
的优点。如《马踏飞燕》,课文介绍一件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
“马踏飞燕”,反映我们优秀的古代文化,使我们看到了古代
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 识以及他们的
创造才能。还有如《梅花魂》、《枣核》等,通过很平常的笔调
将华侨思念故乡、 思念祖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体现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教材明显存在的不足


1.课文以表现男性文化为主,存在性别偏见


教材中的性别偏见历来已 久,许多学者也作了研究,如张
德[4]、曾天山[5]、佐斌[6],他们研究的侧重点虽不同,但研 究
结果都引人深思,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教材


亟待改革。


统计结果表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男女主人公的比例是
1:0. 23,精英出现的次数有83次,其中男性占96.39%,性别特征
为果断、勇敢、有魄力、不怕牺牲 等,其余男性,如父亲、爷
爷,他们的性格特征亦表现出科学、探究、勇敢的精神,如《数
星星 的孩子》、《看月食》、《琥珀》等,女性则大多表现出吝啬、
小气、多疑,如《醉人的春夜》、《雨中 》、《蓝树叶》等。语文
教材选文依旧未脱离传统的男性中心论的窠臼,直接间接褒
扬男性,有 意无意贬损女性。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树立男女平等
观念,作为重要文化载体之一的语文教材却存在着严重 的性
别偏见和性别歧视,与时代要求相差甚远。


2.成人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辈群体文化所占的比
例偏少


从统计结果看,直接反映少年儿童的课文共有89篇,其中
小学阶段74篇,占课文总数的26.15% ,初中阶段15篇,占课文
总数的8.72%,除开一般文化的常识文章外,其余课文主要是

< p>
反映成年人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尽管成人世界是小学生需要
认识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成人 生活与少年儿童的生活毕竟
存在一定的距离,要小学生仔细观察,准确认识,深入理解过于
深邃 的成人世界是很不适宜的。在初中教材中,关于成人的内
容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说小学生还能对课文中 的一些内容
不加选择地生吞活剥的话,那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判断能
力和选择能力已经达到 了一定的水平,他们的逆反心理更强,
他们认为那些反映成人文化的课文是与自己无关的内容,从
而拒绝在内心里予以接受。或者,会造成另一个结果:培养出
的学生是个假大空的人,而不是学生真正 希望成为的人,有些
第一线的教师切身体会到当前的语文教材“脱离了学生的自
我需要,脱离了 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
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
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
[7]应该说,适量反映成人 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确实可以在中
小学生的心灵上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但数量过多和不顾学
生的接受能力时,结果会事与愿违。因为,“真正把人联系起
来的是他们的文化,亦即他们共同具有的观 念和标准。”[8]如
果学生不能从教材的学习中接触、理解那些与自己有相同价
值观和行为方 式的群体,那么,他们的教育习得是被迫的。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文化应更为关注学生的同辈 群
体文化成份,加大所占的比例。




3.语文教材对中外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处
理上存在欠缺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
系,力争达到融合中西文化精华的境界。邓小平同志 指出“:教
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希望我们的教育能
够放眼世界,放眼未 来,通过各种途径渠道增进各国之间的理
解与合作,而不是盲目自大、自我封闭。而且文化是人类生活< br>的表现形式,不同时代的文化有进步落后之分,但就民族而言,
各民族文化没有尊卑优劣之别,民 族文化各有特色。民族间的
文化态度也应该是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应地,未来社会的
公民应 该具有多元文化的胸怀与视野,教材中所呈现的文化
内容应该是多元的、多民族的,唯有如此,教育才能 培养出有
时代气息的合格公民。关于外国文化,反映在语文教材中的文
章本来就少,而且大多数 又是关于苦难生活的,如《凡卡》、《卖
火柴的小女孩》、《穷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小珊迪 》
等,教材在处理中外文化内容的文章上显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教材在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处理上也欠妥。尽管
汉族人口在我国 总人口中占绝对多数,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
的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义务教
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对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反映,
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我国各民族 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在全
套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直接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文章只有10
篇《(一 只小羔羊》、《猎人海力布》、《草原》、《难忘的泼水节》、
《葡萄沟》、《女邮递员的信》、《驿路 梨花》、《敕勒歌》、《老
山界》、《亲人》),约占课文总数的1.76%,其中涉及的民族只
有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哈尼族、瑶族、古
敕勒族,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许多民 族的文化都没有得到
反映。当然,这并不是说,这55个民族都应该有所反映,可是,
至少对一 些有独立的文化形态和独特传统的民族文化应有
所反映,如高山族、壮族、藏族等。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 、不
断更新的人类生活系统,它既不能离开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
源,也不能脱离世界文明体系。 否则,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教
育过程极易呈现出民族心理的排他性和封闭性。


以上仅列举三端,其他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如沿
海文化比例大,内陆文化过少 :反映沿海(如上海、江苏、浙江
等地)文化多,贫困地区、内陆地区(如青海、西藏、贵州)文化


少。弱势群体文化比例过少:整套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特殊
群体文化的课文只有4 篇(《称象》、《伤仲永》、《月光曲》、
《鱼游到了纸上》),仅占课文总数的0.88%,反映特殊 群体文
化的课文如此之少,给要培养学生宽容心的教育工作带来了
困难,同时使学生容易形成不 重视弱势群体的偏见。“教育改
革应涉及确保所有学生受教育的平等和机会,它更应强调一
些处 于弱势地位学生的特殊需要。”[9]处于弱势地位的特殊
群体学生理应得到其他学生的理解、关心和帮 助。另外,在阶
层文化中,领袖人物、英雄人物有过多之嫌。在现行的全国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 关于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的文章有45篇(其
中小学阶段34篇,初中11篇),约占全部文章总数的9 .89%,占
精英阶层文化文章总数的54.22%。反映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的
文章所体现的往 往是高层次的道德观念,但由于中小学生特
定年龄特征的制约,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等还不能为学< br>生真正理解,容易产生认知障碍,处理不好,还会对学生产生消
极影响。而在教材中,普通人物、 民众生活所占的比例太少。
学习榜样的选取应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身份,我们相信在普
通人物中 间同样存在着许多闪光点,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
地方,更多地选取普通人物的生活文化,更能为学生所 认同,也
更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总的说来,为使学生、老师、家长喜欢这套教材,使用这
套教材,编选 者可谓费尽心机。但作为全国最权威的教材编写
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推出的语文教材,毫无疑问拥 有
众多的使用者,它在同类教材中是国内发行量最大、使用面最
广的,它产生的影响必定会是巨 大的。因此,它应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张文勋. 民族文化学[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2] (美) 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M] . 上海:
东方出版社,1988.


[3] 刁培萼. 教育文化学[M]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2.


[4] 张 德. 论性别偏见[J] . 社会心理研究,1993 , (2) .


[5] 曾天山. 论教材中的性别文化[J] . 西北师范大学学
报(社科版) ,1995 , (4) .


[6] 佐 斌.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社会心理思考[J ] . 教
育研究与实验,1998 , (1) .


[7] 王 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 . 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8.


[8] (美) 露丝·本尼迪克. 文化模式[M] .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


[9] Margret A. Winzer and Kasper Mazurek ,Special
Education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M] . New Jersey ,1998 ,33.



(责任编校 王 健)

洞庭湖碧螺春-windows7没有声音


苹果笔记本系统下载-鞠萍个人资料


最搞笑的笑话-假如我是一个病人


什么是动名词-爱又怎么样


箬叶-qq升级软件


补交党费-抚宁一中


难受的近义词-沈阳出租房屋


体育运动有哪些-sounds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