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概述
dnf找回装备-小葱拌豆腐
龙源期刊网 http: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概
述
作者:王梓睿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第04期
国定制与审定制并存的教科书编审制度催化了民国民间教科书的兴盛,促使民国时期成
为
我国历史上教科书编辑、出版、批评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
科书的发展逐步走向自觉与成熟。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
通令全国
改“国文科”为“国语科”,文言文改为语体文。不少书局利用这一契机大力推出浅显实
用的白话国语教
科书;二是“壬戌学制”和1923年《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的推行为混沌摸
索中的小学语文教科
书编制指明了方向;三是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思想界的新时代,大
量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拓展了教
育界的视野,促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的理论发酵与实践探
索。
纵观二十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时人围绕着小学语文教科书编纂的内容
趣味化、知识实用化、组
织科学化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经验。
诸如此类的争鸣和探索,依然是当代
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二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间,语文教育界针对当时的小
学语文教科书编制问题进行了怎样的研究、提
出了怎样的意见、引发了哪些论争,以期对当下的小学语文
教科书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一、内容趣味化探讨
在我国
,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观肇始于五四时期,五四知识分子们提出“儿童的发现”,将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
世界独立开来。儿童观的转变自然地影响到时人的教材选择观,不少教育
者开始意识到集经史哲一体的传
统语文教材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叶圣陶指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
大弊端在于“不会了解儿童,……仿佛儿童
不需要国文,乃是成人教他们以国文。于是选材、
练习都归成人为主,学童全居被动地位”;作为教本的
教材自然地影响到了教法,“儿童一进学
校,就把他们关闭在教室里,只让他们诵习书籍,把活动的心理
和丰富的兴趣,白白地埋葬在
教育和书籍里”。教育工作者们在反思传统蒙学教材、对比英美教材后意识
到“兴趣”之于小学
语文教科书的重要性:“能否引起儿童的兴趣应为检验教材優劣的标准之一”,“要
使儿童感觉
无味,就不是最好的教材”。教材的内容须适应儿童的兴趣已成为时人的共识,但如何激发儿
童的兴趣,引起儿童的学习动机,学界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与实现路径。
第一
种主张是提倡儿童文学进入国语教科书。儿童文学“兼具艺术与兴趣,事实联结一
贯,趣味深切隽永,叙
述曲折生动,措词真实恳切,描写与事实和谐,支配奇特,结构严密圆
满”,十分切合儿童的“好动心”
“好奇心”“模仿心”“游戏心”。因此,“我们用儿童文学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