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感受-语文-论文中心_25331

温柔似野鬼°
915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03: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超级三小子-剑鱼行动豆瓣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萧永祺)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感受-语文-论文中心



[标签:来源]



对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这是一本从内容到形式
都崭新的课本,让人耳目一新;同时我们也感觉,教材似乎缺少了些什
么 。

一本充盈着现代气息的崭新文本

教材的编写,无不深刻地蕴涵着一 种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整本教
材之中。北师大版教材,比较好地反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理念,< br>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适当体现了最新的学科进展,强调知
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
习过程,比较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一些创意 。在培
养多样化学习方式方面,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文本依
据。
< br>第一,课本以学生为本,尽量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成为孩子喜欢
的学本与读本。首先,整套教材 选文精美,而且极富儿童情趣,相当符
合儿童的阅读心理,这是以前数套小学语文教材所未能做到的。比 如:
第一册的《写字很有用》:“蜜蜂用树叶!写信给蚂蚁!咬了三个洞!表
示‘我想你’!蚂 蚁接到信!看了半点钟!也咬三个洞!表示‘看不懂’!
蚂蚁和蜜蜂!商量大事情!赶快学写字!写字很 有用。”一个很干硬的
“道理”,透过蚂蚁和蜜蜂两个可爱的形象,透过一个非常有情趣的童
话 故事,轻松、幽默地讲了出来。孩子们相当喜欢,连家长都喜欢读。
其次,课文插图极为精美,风格各异 ,比如《我的家》和《古朗月行》
就是迥然不同的画种。这既丰富了孩子的审美视角,又使课文的品位得


到提升,深得孩子们喜爱。再有,课本中设计了两个导学(或伴学)人
物!!丁 丁和冬冬,这两个与孩子们一般大的小伙伴,成为孩子们一年级
学习生活中最好的朋友。
< br>第二,课本从学习好语文的规律出发,大胆改革汉语拼音教学。历
来,小学生一进学校,一接触语 文,就是枯燥的长时间的学拼音。拼音
是“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而且还是孩子们“阅读”的工具 ,把
拼音学习安排在最前面似乎天经地义。但是,北师大版教材却进行了大
胆改革:先学识字, 再学拼音。我们认为,这种创意有一定的道理。因
为“语文课”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 。所以,从语文
教育的特点看,无论是拼音学习,还是汉字学习,都属于语文教育的范
畴,围绕 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母语课程的
一个最大特点,即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 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
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就开始在学习汉语。从汉字的特点看,3500 个常< br>用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汉字的字形结构有其自身的规律,而这
一规律也是基于汉字特点与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的联系。因此,引导学生
逐步发现并掌握汉字在形音义方面的内在规律,相对拼音符号 的认识及
拼读、发音方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再有,孩子学习语文,很想
“认字”,很想 “看书读报”,很想把周围生活环境用字或电视屏幕上
出现的汉字读得出来,这也增加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与积极性。此外,从
学习拼音和汉字的目的看,最终指向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运用能
力,而 阅读与写作就是这种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难怪有人列出的十
项新世纪人才标准,放在第一位的是会读 书。由于汉字鲜明的个性特
点,我国的识字教学创造出了丰富的经验,真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生动
局面: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提”实验,韵文识字,字族文识字
等等。北师大版教材从直接识字 开始,避开了符号(拼音字母)的抽
象,发挥了汉字形象的优势。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教学内容程序安排 上
的改革,至少应该称为遵循现代语文教学规律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具体内容见附件。

附件:《红楼梦》与中学语文教材《红楼梦》与中学语文教材
“蒙学、蒙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研究
很不够,并且往往有所偏。或者认为它一切都好,或者认为它一无是< br>处。”[ 1 ] 张志公先生批评的这一现象,至今未引起语文教育理论
者、教材编写者的足够 重视。鉴于此,笔者拟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科
学方法论来审视古代语文教材,旨在寻求古代语文教材对 建构新语文教
材的借鉴意义。


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观照 古代语文教材,可以看出
它们有如下一些可资借鉴之处。

(一) 重视教材的育人功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与此观点相适应,< br>传统语文教材极为重视教材的育人功能。朱熹在《小学》中引用杨忆的
话论述道:“童稚之学,不 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
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 黄香扇枕、陆
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知道理,久久成熟,德
性若自 然矣。”在这一育人为先之教材观的引导下,古代语文教材十分
重视选文的道德性、教育性。元虞韶编的 《日记故事》所选内容既有映
雪、负薪等劝学故事,也有“二十四孝”等封建伦理故事;明陶赞廷编的< br>《蒙养图说》则专讲封建伦常故事;清丁有美编的《童蒙观鉴》则分
“志学”、“孝友”、“高洁 ”、“智识”、“才力”、“颖敏”六类
并精选富有教育意义的名人逸事。这些教材诚如唐彪在《父师善 诱法》
中所言:“俱载前人嘉言懿行,以其雅俗共赏,易于通晓,讲解透彻,不独
渐知文义,且 足启其效法之心。”自然,因时代所限,这些教材在重视育


人功能的同时也大力宣扬封建 糟粕。但就其编排意图而言,仍值得我们
借鉴:语文教材要有生产指导功能,更要有角色培养、传递社会 规范之功
能。

把语文教材等同于政治、伦理教材是不恰当的,但否认或轻视语文< br>教材的育人功能也是错误的。这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
又有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语 言的同时也必然要接受情感熏陶、观念洗
礼、品格历练。过去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常走极端,或强调工具性 而忽略
人文性,或突出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因此,理想的语文教材一方面要重
视发挥其在提高 学生语言、思维能力上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能“激发
学生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们不是把文艺作品
的阅读看做简单感知和理解作品,而是看作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
泉” [ 2 ] 。以此观点来审视古代语文教材,可见其对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处理还是较为科学的。

(二) 重视教材的可接受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水平之所 以存在着高低差别,其主要
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兴趣、意志、情感、习
惯等。我国古代教育家大量的治学言论也清楚地反映出这一点。如孔子
有“志于学”、“志于道”的名 言,陆世仪有“志气饶,学问乃有成功”
的比喻,王守仁有“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的 论断。这
些理论反映在教材编写上,就表现为编写者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教材的可
接受性原则。从 总体看,古代启蒙阶段的教材大多使用整齐的韵语、对
偶句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除我们熟悉的“三、百 、千”(《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 外,一些专门介绍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
器 物的知识性蒙书也大多采用此方法。如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一
书全用四言韵语,既易于背诵又能提 高学生兴趣。其中“高平为原,窈深
为谷”、“小路曰径,通道为衢”等佳句更是具有识记、理解、激发 兴
趣等多种作用。再如明程登吉编写的《幼学须知》中以“战胜而回谓之


‘凯旋 ’,战败而走谓之‘奔北’”、“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
策与周瑜”等对偶句来解释词义、叙 述典故,其知识传递、兴趣培养、
情感激发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宋人项安世在《项氏家说》卷
七中评论道:“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
家教》《三字训》之类 ,欲其易记也。”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
文下至地理,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而不同地域、 不同阅历的学生其
个性、兴趣、情感、知识均有所不同。因此,以既符合汉语特点又适合
儿童心 理的韵语来加强教材的可接受性,是古代语文教材特别是启蒙教
材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优点。


微波炉菜谱-学习的力量


海盗路飞漫画-日程表模板


元宵图片-环保小卫士事迹材料


笔记本开不了机-学不会歌词


鸽子的养殖-阿凡达吧


今年什么时候过年-重阳节干什么


外国文学评论-马宋饼


大王叫我来巡山哦-微微一笑很倾城电视剧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