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现代文及答案

玛丽莲梦兔
621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04: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物业管理服务-真的不容易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钟离权)


■《故都的秋》
一、梳理全文
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 的是:饱
尝一尝古都的秋。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古都的秋具有
清、静、悲凉的特点。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
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3、第2自然段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衬托北
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领略名
花美酒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饱赏透(赏
玩十足)的程度。
6、第3段中的文句: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
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 的虫唱,玉泉
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故都
之秋的怀恋的感情,进一步 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
7、“蓝朵”一词是蓝色的花朵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
而不用别的词 是因为作者以为蓝色和白色的搭配为佳。
8、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看见一片梧
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
9、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
与 它相照应的句子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10、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是淡绿微黄的颜色。
11、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
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
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其意思是说正
是秋的全盛时期。
12、“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 鲈鱼之
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
喻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13、用一个成语概括上题句子中所逼于的意思相形
见绌(相形失色)。
14、“我 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
之一的零头。”这句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依
恋、爱恋之情。
15、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思念时,突出写了在北平一
椽破屋住着时的所见所 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
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是(D) < br>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
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 异地、饱
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
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
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 亭等处,
当然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 、
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16、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 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觉。”的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A)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 br>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
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 、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
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
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
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
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现出淡淡
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二、阅读课文3~5段
1、请用四字短语给这三段文字分别拟写标题。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 br>2、第3自然段写破屋中的场景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示色
彩的词?作者为什么说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色彩:碧绿、青、蓝。最能传达作者清闲、静寞的情
绪。
3、“脚踏上去,声音也没 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哪几个角度
写出了故都之秋清静 的特点?
听觉、嗅觉以及触觉。
4、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
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
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囚绿记》
1.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排比 )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比喻)
(3)我开始了解渡 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
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反复)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
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反复)
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
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
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2.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
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绿 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
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
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3.“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 ,拿绿色来装饰
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
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 比喻抑郁的年华。
4.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
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 团结起来,
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
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 力的抗争精神。
(一)
1、画线句在七月中旬,不 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
都与第一段的哪一句相照应?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和“我原是 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相照应。由于卢
沟桥事件的发生,原打算七月尾回南去,而才到七月
中 旬,就“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部”了。
2、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
为真切感人。
(二)
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
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
歌唱。
2、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 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
一种矛盾的 心情?请你写出来。
“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
绿,引绿入室, 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
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
者却仍 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
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
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我有一个梦想》
一、阅读课文“但是对 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
如焚的人们”至“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回答下列
问题。
1、这一部分内容作者提出了斗争的原则、态度和目标,
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原则:不使用暴力,因为暴力易造成更大的情感伤害。
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
持。
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争取正义的胜利。
2、结合文意,揣摩加点部分内容的意思,简要作答。
(1)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
做法。
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2)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
恨之杯痛饮。
在争取合法地位过程中,一味对政府持有敌对的仇恨
的态度。
3、四个“只要„„我 们就绝不会满足”的句式各自独
立成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和反复。排 比可使文章气势贯通,感情充沛,有
鼓动性;反复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使作者要求平
等自由 的决心更强烈。这些充满激情的呼吁、顽强的
斗争精神和坚定斗争的信念鼓舞了黑人同胞为民主、
平等、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二、阅读课文“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现在和
未来”至“ 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回答下面
问题。
1、“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这句
话中“这个梦想”和“美国的梦想”所包含的具体内
容有什么不同?分别指什么? < br>“这个梦想”是指美国黑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美国的梦想”是指一个通用的口号,即美国所 宣传
的赖以立国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
2、怎样理解“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 国家刺
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
曲”?
有了给予黑人以民 主、自由、平等权利的观念,才能
解决国家内部的种族矛盾和斗争,才能形成黑人和白
人和睦相 处、亲如兄弟、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段演讲辞句式特点和表
达效果加以赏析。
形式上:一 连使用了六个以“我梦想有一天”开头的
排比句式,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
进 ,畅快淋漓地从正面表达自己对自由平等的期待、
渴望,气势磅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内容< br>上:把作者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形象化,深刻
表现出作者一直热烈憧憬、魂牵梦绕的理想, 那就是
人人生而平等,白人黑人亲如兄弟。
4、这几段文字表现了马丁•路德•金怎样的精神?请用
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 )为实现理想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精神;(2)
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3)团结一致反对
暴力行动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阅读课文“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至“而不是
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作者追述马克思的逝世的情景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字里行间渗透着怎样复杂的情 感?
讳饰。爱戴、遗憾和悲痛的复杂情感。
2、第二段文字中用两个“对于”概括了马克思 生前哪
两方面的巨大贡献?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1)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和领袖作用;(2)对社会
科学理论的创造和推动作用。
3、第三段在写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提到
了谁?为什么要这样写?
达尔 文。与达尔文的贡献相类比,生动地说明了马克
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4、“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
事实”一句中,“简单事实”应怎样理解?
(1)存在决定意识;(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二、阅读课文“不仅如此”至“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
自豪”,回答下面问题。
1、“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
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句中,“运动规律”怎样理解?
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2、文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这样的领域
是很多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三个句子中
加点词“这样”分别指什么?
(1)指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不同寻常;(2)像数学领
域的其它科学领域;(3)马克思在任何 领域的研究都
不是浅尝辄止。
3、“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
效地进行斗争”一句中加点的三个词语分别从哪些方
面评价马克思?
“满腔热情”是从革命热 情方面讲的;“坚忍不拔”
是从革命意志方面讲的;“卓有成效”是从革命成果
方面讲的。

猜字谜十月十日-镜花水月简谱


如何开通超级qq-泳镜防雾剂


dnf赚钱方法-养胃粥


办公室职业装-裤子掉色怎么办


商务英语口语-好听的铃声推荐


海明威老人与海-五当召


医院感染-药材名


但是的近义词-贴秋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