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数学中的组合数学问题

巡山小妖精
980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08: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老年人食品-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罗珊珊)






组合数学论文

竞赛数学中的组合数学问题

















第1页



竞赛数学中的组合数学问题
组合数学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 门数学分支,组合
数学也称为组合学、组合论,组合分析。教科书上对组合分析的定义:按某种要
求把一些元素构成有限集合的研究叫做组合分析。
这种研究比传统的数学讨论的对象更广泛 ,在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应用性
更大。这种研究一般讨论以下问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象——构 成的存在
性(有与没有、能与不能)问题;构成的分类与计数;构成的方法(构造方法)
及最优 化方法。
人们常把竞赛中某些问题称为杂题,又称为组合数学问题。为什么?
中学数学竞赛中的一些问题,很难把它们归类为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但它
们涉及到的解题目标和解题方 法可以归入组合问题和组合分析;当然一些组合数
学的习题也直接用作竞赛题。
初等数学竞赛 中的组合问题与组合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抽屉原理、递推(归)
原理、容斥原理、染色方法等,这些原理方 法都很一般,重要的是经验和技巧——
应用的能力。本文重点研究竞赛数学中的组合数学计数问题。
计数问题
组合数学中的计数问题,数学竞赛题中的熟面孔,看似司空见惯,不足为
奇 .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凭借课内知识就可左右逢源,迎刃而解.其实具体解题时,
时常会使你挖空心思,也 无所适从。对于这类问题往往首先要通过构造法描绘出
对象的简单数学模型,继而借助在计数问题中常用 的一些数学原理方可得出所求
对象的总数或其范围。
1、计数中求最大值:
第一步:分类讨论
(1)情况一,推出目标数 f ≤m
1

(2)情况二,推出目标数 f ≤m
2


(s)情况s,推出目标数 f ≤m
s

第二步:m
0
=max{m
1
,m
2
,…,ms
},则f ≤m
0

第三步:构造模型使计数恰好等于常数 m
0
,则常数 m
0
即为最大值。
另一种叙述:
第1步:由目标数 f ≤m推出可以符合条件;
第2步: 由f =m+1推出是不能符合条件;
所以 f
max
= m 。


2、计数中求最小值:
第一步:分类讨论
(1)情况一,推出目标数 f ≥m
1

(2)情况二,推出目标数 f ≥m
2


(s)情况s,推出目标数 f ≥m
s

第二步 :m
0
=min{m
1
,m
2
,…,m
s
},则f ≥m
0

第三步:构造模型使计数恰好等于常数 m
0
,则常数 m
0
即为最小值。
另一种叙述:
第一步:由目标数 f ≥m推出可以;

第2页



第二步:由目标数f =m-1推出不能;
所以

f
min
=m



下面我们从一道简单的组合问题说起:
如图,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 ,4,5,6,并且任意
两个相对的面上所写的两个数字之和都等于7。把这样的4个正方体一个挨着一
个连接起来后,紧挨着的两个面上的数字之和都等于8。图中标着 x 的那个面
上所写的数字是几?
分析:
拐角处正方体前后分别为4,3,则右侧面 可能是1或6,
而1不能使x面的对面数字为7,故只能为6,所以x的对
面数字为2,所以, x =5。

著名的赛题 图1
证明:任意六个人中,总有三个人,要么相互认识,要么相互不认识。
同色分析三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染色;抽屉原理;二分法推理。
证明:
圆上 六个点A
1
A
2
A
3
A
4
A
5< br>A
6
表示六个人,两人相
互认识,相应两点间连红线,两人不相识,相应两点间
连蓝线,原命题即为证明存在三边同色的三角形。与
A
1
相连的5条线分别染 两种颜色,至少有三条线同色。
不妨设至少有三条红线,且为A
1
A
2
、A
1
A
3
、A
1
A
4
。若
A
2
、A
3
、A
4
三点间的连线有一条红线,则有红色三角< br>形;否则,三条连线都是蓝线,存在蓝色三角形。
图2
例1、由9位裁判给参加健美比赛的12名运动员评分。每位裁判对他认为的第
一名运动 员给1分,第二名运动员给2分,„,第12名运动员给12分。最后评
分结果显示:每名运动员所得的 9个分数中高低分之差都不大于3分。设各运动
员的得分总和分别为e
1
,e
2
,e
3
,…,e
12
,且e
1
≤e
2< br>≤e
3
≤…≤e
12
,求e
1
的最大值。
分析:含1分的格子最多有4列,此4列的每格数字平均不超过22.5,3列呢?
2列?1列?
解:
对9个1分布的列数进行讨论:
(1)1分分布在同一列,该列的和为 9,e
1
= 9;
(2)1分恰在两列中,列中数字不超过4,两列的
和最 大为5×9=45,较小的列和≤45÷2,是整数,
则较小的列和≤22, 故最小的列和e
1
≤22(21);
(3)1分恰在三列中,列中数字不超过4,三列的
和最大为8×9=72,同理 e
1
≤24;
(4)1分恰在四列中,列中数字不超过4,四列的
和最大为10×9=90,同理 e
1
≤22; 图3
( 5)1分恰在5列中,5列45个数都只能取1、2、3、4,9个裁判只能给出9
个1、2、3、4, 共36个,填不满5列;同理,1分不能分布在比5更多的列中。
所以,1最多能在4列中。故 e
1
≤24。

第3页



若前三列中, 每列三个1、三个3、三个4,每列的和都是24,第四列5个2,4
个5,和为30;第五列4个2, 5个5,和为33;以后第
k
列填9个
k
,和为9
k
≥54 。
则 e
1
=24。所以e
1
的最大值为24。
例2、 有两副扑克牌,每副牌的排列顺序是:第一张是大王,第二张是小王,然
后是黑桃、红桃、方块、梅花4 种花色排列,每种花色的牌又按A,2,3,„,
J,Q,K的顺序排列。某人把按上述排列的两副扑克 牌上下叠在一起,然后从上
到下把第一张丢掉,把第二张放在最底层,把第三张丢掉,把第四张放在最底
层„„,如此下去,直至最后剩下一张牌。则所剩的这张牌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下下面这道题,是一个小学的竞赛题,称为“做数学”。
依顺时针方向将数字1, 2,3,4,5,6,7写在圆周上。首先将数字1删除,
然后每次跳过一个未删除的数,删除被跳到位 置上的数,依此方法继续进行直到
最后只剩下一个数为止。例如,
删除数字1,跳过数字2;
删除数字3,跳过数字4;
删除数字5,跳过数字6;
删除数字7,跳过数字2;
删除数字4,跳过数字6;
删除数字2,所以,剩下最后的一个数是6。 图4
如果依顺时针方向将 1,2,3,„,2004写在圆周上,并依照上述规则操作,
试问最后剩下的一个数为 。
解:
第一圈:从1开始,删去所有奇数,余下2k型数:
2,4,6,8,„,2002,2004;
第二圈:从2开始,删去所有4k-2型数,余下4k型数:
4, 8,12,16,„,2000,2004;
第三圈:从4开始,删去所有8k+4型数,余下8k型数:
8,16,24,„,1992,2000;
第四圈:从16开始,删去所有16k型数,余下16k-8型数:
8,24,40,„,1976,1992;
第五圈:从24开始,删去所有32k-8型数,余下32k-24型数:
8, 40,72„,1960,1992;
第六圈:从8开始,删去所有64k-56型数,余下64k-24型数:
40,104,„,1896,1960;
第六圈:从8开始,删去所有64k-56型数,余64k-24型数:
40,104,„,1896,1960;
第七圈:从104起,删去所有128k-24型数,余128k-88型数:
40,168 ,296,424,552,680,808,936,1064,1192,1320,1448,1576,
1704,1832,1960;
第八圈:从40起,删去所有256k-216型数,余256k-88型数:
168, 424, 680, 936, 1192, 1448, 1704, 1960;
第九圈:从168起,删去所有512k-344型数,余512k-88型数:
424, 936, 1448, 1960;
第十圈:删去424,1448,余下:936, 1960;
最后,删去936,余下1960 。

第4页



分析:下面我们回顾刚才那道题,也来“做数学”。
解:
依次把牌编为1,2,3,„,108;
第一圈:从1开始,删去所有奇数,余下2k型数:
2,4,6,8,„,108;
第二圈:从2开始,删去所有4k-2型数,余下4k型数:
4,8,12,16,„,108;
第三圈:从4开始,删去所有8k-4型数,余下8k型数:
8,16,24,„,104;
第四圈:从8开始,删去所有16k型型数,余下16k-8数:
8,24,40,56,72,88,104;
第五圈:从8开始,删去8,40,72,104,余下 24, 56,88;
第六圈:删去56,余下24,88;再删24,最后留88。
88=54+2+13×2+6,第88号牌为第二副牌中的方块6。
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我们发现,当牌数为4张时,最后留下的是4号牌;
当牌数为8张时,最后留下的是8号牌;
当牌数为2
k
张时,最后留下的是2
k
号牌;
现在共有108张牌,取掉44张时,恰好余64张;
按约定先去掉44张牌,第44张是开 始排列中的第87号牌,而第88号牌被
放到余下的64张牌的最后,故最后留下的是第88号牌。
请用此方法计算1,2,„,2004余下的最后的数?
因为2004-1024=980, 所以第980个被去掉的数是第一轮中的1959(980×2
-1) ,第981个被去掉的数是1961,从这儿按规则数最后的数是前面的1960。
从1,2,3,… ,2004中任选k个数,使得所选的k个数中,一定可以找到能构
成三角形边长的3个数(这里要求三 角形三个边长互不相等)。试问:满足条件的
k的最小值。
考虑等价命题:1,2,3,„, 2004中存在
k-
1个数,其中任意3个数均不能
构成一个三角形的3条边长 (这里要求三角形三个边长互不相等)。求满足此条
件的
k
的最大值。
分 析:从小的数开始,找尽量多的数,使之不能构成三角形——两小边之和不大
于第3边:1,2,3,5 ,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
1597, 16 个数!再增加数一定会有两小边之和大于第3边了,所求的
k
的最大
值为17。——怎 样表达?
解:
按条件a
n-2
+ a
n-1
≤a
n
≤2004构造递增的正整数数列{a
n
},并使得a
n
值最小n
最大:1,2,3,5,8,13,21,34,55,89 ,144,233,377,610,987,1597,
共16个数!其中任意3个数 a
i
、a
j
、a
k
(i<j<k

),总有

a
i
+ a
j
≤a
k-2
+ a
k-1
≤a
k
,两
小数之和大于第3数,不能成为三角形的3条边。
对于任意的、项数不少于17且每项值不超过2004的、递增的正整数数列
{b
n
} ,若存在b
i
、b
j
、b
k
(i<j<k <17)满足b
i
+ b
j
>b
k
,则此3个数可以成为三
角形的3边边长;否则,b
k
≥a
k
(k<17), b
15
+ b
16


a
15
+ a
16
>2004≥ b
17
,b
15
,b
16< br>,
b
17
可以成为三角形的3边边长 。即所求的
k
的最小值为17。
例3、在2×3的矩形方格纸上,各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以格点为顶点

第5页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 )个
A.24 B.38 C.46 D.50
解:
(1)直角边为1的三角形有4×6=24个;
(2)直角边为2的三角形有4×2=8个;
(3)直角边为
2
的三角形有4×2+6=14个; 图5
(4)直角边为
5
的三角形有4个;

1、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即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是关于计数的两个
基本原理,是解决竞赛中计数问题的基础。下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注意结合排列与组合的相关知识,构造出相应的模型再去分析就可顺利求解。
例4、已知两个实数集合
A

a
1
,a
2
,,a
100

B

b
1
,b
2
,,b
50< br>
,若从
A

B
的映射
f
使得
B< br>中每个元素都有原象,且
的映射共有( )个。
50
f(a
1< br>)≤f(a
2
)≤≤f(a
100
)
49
,则这样

A

C
100
、 (
B

C
99
、 (
C

C
100
、 (
D

C
99

解:

b
1< br>,b
2
,,b
50
按从小到大排列为
c
1
c
2
c
50
(因集合元素具有互异性,
故其中不含相等情形 )。

A
中元素
a
1
,a
2
,,a< br>100
分成50组,每组依次与
B
中元素
c
1
,c< br>2
,,c
50

应.这里,我们用
a
1
a
2
a
3
c
1
a
4
a
5
c
2

,表示
f(a
4
)f(a
5
)c
2
f(a
1
)=f(a
2
)=f(a
3
) c
1
48
49

,„
,这就是说
c
5 0
只能写考虑
f(a
1
)≤f(a
2
)≤≤f(a
100
)
,容易得到
f(a
100
)c
50

a
100
的右边,故只需在
a
1
□a
2
□ a
3
□□a
98
□a
99
□a
100
c
50
之间的99个空位“


中选择49个位置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 依次填上
c
1
,c
2
,,c
49
。从而构成满足 题
设要求的映射共有
C
99
个。因此选
D

例5 、有人要上楼,此人每步能向上走1阶或2阶,如果一层楼有18阶,
他上一层楼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解法1:
此人上楼最多走18步,最少走9步。这里用
a
18
,a
17
,a
16
,,a
9
分别表示此人
上楼走18 步,17步,16步,„,9步时走法(对于任意前后两者的步数,因后
者少走2步1阶,而多走1步2 阶,计后者少走1步)的计数结果。考虑步子中
的每步2阶情形,易得
a
18
C
18

a
17
C
17

a
16
C
16
,„,
a
9
C
9
0129
C
17
C
16
C
9
1 1712014181
种不同的综上,他上一层楼共有
C
18
走法 。
解法2:

F
n
表示上
n
阶的走法的计数结果。
显然,< br>F
1
1

F
2
2
(2步1阶;1步2阶 )。对于
F
3
,F
4
,,
起步只有两种
不同走法 :上1阶或上2阶。
01
49
29

第6页



因此对于
F
3
,第1步上1阶的情形,还剩
312
阶,计
F
2
种不同的走法;
对于第1步上2阶的情形, 还剩
321
阶,计
F
1
种不同的走法。
总计
F
3
F
2
F
1
213

同理 :
F
4
F
3
F
2
325
F
5
F
4
F
3
538
,„,
F
18
F
17
F
16
25841597418 1

例6、在世界杯足球赛前,
F
国教练为了考察
A,A
12
,…,A
7
这七名队员,准备让
他们在三场训练比赛(每场90分钟)都 上场。假设在比赛的任何时刻,这些队
员中有且仅有一人在场上,并且
A,A,A,A
每人上场的总时间(以分钟为单位)
1234
均被7整除,
A
5
,A
6
,A
7
每人上场的总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均被13整除。如果
每 场换人次数不限,那么按每名队员上场的总时间计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解:
A
i

i1,2,,7

上场的总时间分别为
a< br>i

i1,2,,7

分钟。
根据题意,可设
a
i
7k
i

i1,2,3,4


a
i


i1
4
13k
i

i5,6,7

,其中
k
i

i1,2,,7

Z



7
k
i
m


k
i
i5
n
,其中
m≥4

n≥3
,且
m,nZ
。则
7m13n270

。再

m3313t

m33
易得其一个整数特解为
< br>,又因

7,13

1
,故其整数通解为


n37t

n3



3313t≥ 4

37t≥3
,得

29
13
≤t≤0
,故整数
t0,1,2

从而其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解为

4

m33,

m20,

m7,
。 < br>

n3;

n10;

n17.
对于

k
i
i1
33
的正整数解,可以写一横排共计3 3个1,在每相邻两个1之
4
间共32个空位中任选3个填入“+”号,再把3个“+”号分隔 开的4个部分里
的1分别统计,就可得到其一个正整数解,故

k
i
i1
33

C
3
32
个正整数解
7

k
1
,k
2
,k
3
,k
4
;同理

k
i
i5
2
3

C2
个正整数解

k
5
,k
6
,k
7< br>
;从而此时满足条件的正整
2
C
2
个。 数解

k
1
,k
2
,k
3
,k
4
,k< br>5
,k
6
,k
7


C
3
32
因此满足条件的所有正整数解

k
1
,k
2
, k
3
,k
4
,k
5
,k
6
,k
7


C
32
C
2
C
19
C
9
C
6
C
16
49603488424004 2244
323232
个,即按每名队员上场的总时间计
算,共有42244种不同的 情况。
2、运用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又称包含排斥原理或逐步淘汰原理。顾名思义,即先计 算一个较
大集合的元素的个数,再把多计算的那一部分去掉。它由英国数学家J.J.西尔
维斯 特首先创立。这个原理有多种表达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为:

A
1
,A
2
,,A
n
是任意
n
个有限集合,则
A
1
∪A
2
∪∪A
n


1≤i≤n
A
i


1≤ij≤n
A
i
∩A
j


1≤ijk≤n
A
i
∩A
j
∩A
k




1

n1
A
1
∩A
2


∩A
n
.

例7、由 数字1,2,3组成
n
位数,且在这个
n
位数中,1,2,3的每一个至少< br>出现一次,问这样的
n
位数有多少个?
解:

第7页




U
是由1,2,3组成的
n
位数的集合 ,
A

U
中不含数字1的
n
位数的
1
集合 ,
A

U
中不含数字2的
n
位数的集合,
A
3

U
中不含数字3的
n
位数的
集合,则
2< br>n
U3

A
1
A
2
A
32

A
1
∩A
2
A
2
∩A
3
A
3
∩A
1
1

A
1
∩ A
2
∩A
3
0

n
因此
|
n
i1

A
i
|
UA
1
A
2
A
3
A
1
∩A
2
A
2
∩ A
3
A
3
∩A
1
A
1
∩A
2
∩A
3
nnn
3

3323103323

nn
即符合题意的
n
位数的个数为
3323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容斥原理应用的变异问题。
例8、参加大型团体表演的 学生共240名,他们面对教练站成一行,自左至右按
1,2,3,4,5,„依次报数。教练要求全体 学生牢记各自所报的数,并做下列
动作:先让报的数是3的倍数的全体同学向后转;接着让报的数是5的 倍数的全
体同学向后转;最后让报的数是7的倍数的全体同学向后转。问:
⑴此时还有多少名同学面对教练?
⑵面对教练的同学中,自左至右第66位同学所报的数是几?
解:
⑴ 设
U

1,2,3,,240


A
i
表示由< br>U
中所有
i
的倍数组成的集合。则
U240


240

A
3


80
3
 

240

A
5


48


5



240

A
7


34


7




240

A
15


16


15



240

A
21
< br>
11


21



240< br>
A
35


6


35



240

A
105


2


105


从而此时有
U
< br>A
3
A
5
A
7

2

A
15
A
21
A
35

4A
10 5
136

名同学面对教练。
如果我们借助维恩图进行分析,利用上面所得


数据分别填入图6,注意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填。
109
55
如图1,此时面对教练的同学一目了然,应有
14 9
2
109+14+4+9=136名。
⑤ 28
4
19 ⑦
⑵用上面类似的方法可算得自左至右第1号至
第105号同学中面对教练的有60名。
考虑所报的数不是3,5,7的倍数的同学没有
图6
转动,他们面对教练;所报的数 是3,5,7中的两
个数的倍数的同学经过两次转动,他们仍面对教练;其余同学转动了一次或三次,< br>都背对教练。
从106开始,考虑是3、5、7的倍数:
3的倍数(由105依次加3):108,111,114,117,120,„
5的倍数(由105依次加5):110,115,120,„
7的倍数(由105依次加7):112,119,„
因此,从106号开始,自左至右,面 对教练的同学所报的数依次是:106,
107,109,113,116,118,120,„
由此可知面对教练的第66位同学所报的数是118。

三、抽屉原则

第8页



10个苹果放入9个抽屉中,无论怎么放,一定有一个抽 屉里放了2个或
更多个苹果。这个简单的事实就是抽屉原则。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首先提出来
的。因此,又称为狄利克雷原则。
将苹果换成信、鸽子或鞋,把抽屉换成信筒、鸽笼或鞋盒,这个原则 又叫做
信筒原则、鸽笼原则或鞋盒原则。抽屉原则是离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把它
推广到一 般情形就得到下面几种形式:
原则一:把m个元素分成
n
类(m

> n),不论怎么分,至少有一类中有两
个元素。
原则二:把m个元素分成n类

m>n



< br>(1)当n|m时,至少有一类中含有至少
m
n
m
n
个元素;
]+1个元素


m
n
(2)当n|m时,至少有一类中含有至少[
其中n m表示n是m的约数,n m表示n不是m的约数,[

m
n
]表示不超
的最大整数。
原则三:把
m
1
m
2
m
2
n1个元素分成n类,则存在一个k,使得
第k类至少有
m
k
个元素。
原则四:把无穷多个元素分成有限类,则至少有一类包含无穷多个元素。
以上这些命题用反证法极易得到证明,这里从略。
一般来说,适合应用抽屉原则解决的数学问 题具有如下特征:新给的元素具
有任意性。如10个苹果放入9个抽屉,可以随意地一个抽屉放几个,也 可以让
抽屉空着。问题的结论是存在性命题,题目中常含有“至少有„„”、“一定
有„„”、 “不少于„„”、“存在„„”、“必然有„„”等词语,其结论只要存在,
不必确定,即不需要知道第 几个抽屉放多少个苹果。
对一个具体的可以应用抽屉原则解决的数学问题还应搞清三个问题:
(1)什么是“苹果”?
(2)什么是“抽屉”?
(3)苹果、抽屉各多少? < br>用抽屉原则解题的本质是把所要讨论的问题利用抽屉原则缩小范围,使之在
一个特定的小范围内考 虑问题,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明确。
用抽屉原则解题的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自身特点和本质,弄清对 哪些元素
进行分类,找出分类的规律。
用抽屉原则解题的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自身特点和本 质,弄清对哪些元素
进行分类,找出分类的规律。
用抽屉原则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题目中的条件构造出与题设相关的“抽屉”。
例9、在1,4, 7,10,13,„,100中任选出20个数,其中至少有不同的两组
数,其和都等于104,试证明 之。 (第39届美国普特南数学竞赛题)
证明:
给定的数共有34个,其相邻两数的差均为3,我们把这些数分成如下18个
不相交的集合:
{1},{52},{4,100},{7,97},„{49,55}。
且把它们分作是18个抽屉,从已知的34个数中任取20个数,即把前面两

第9页



个抽屉中的数1和52都取出,则剩下的18个数在后面的16个抽屉中至少 有不
同的两个抽屉中的数全被取出,这两个抽屉中的数互不相同,每个抽屉中的两个
数的和都是 104。
评述:
此例是根据某两个数的和为104来构造抽屉。一般地,与整数集有关的存 在
性问题也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整数间的倍数关系、同余关系来适当分组而构成
抽屉。
例10、设ABC为一等边三角形,E是三边上点的全体. 对于每一个把E分成两个
不相交子 集的划分,问这两个子集中是否至少有一个子集包含着一个直角三角形
的三个顶点?(第24届IMO第 4题)
证明:
如图 7,在边BC、CA、AB上分别取三点P、Q、R,使
P C
BC
3
,QA
CA
3
,RB
AB
3
显然△ARQ,△BPR,△CQP

都是直角三角形. 它们的锐角是30°及60°。
设E
1
,E
2
是E的两个非空子集 ,且
EE
1
E
2
,E
1
E
2



由抽屉原则P、Q、R中至少有两点属于同一子集,不妨设
P、Q ∈E
1
。如果BC边上除P之外还有属于E
1
的点,那么结论已明。
设BC的点除P之外全属于E
2
,那么只要AB上有异于B的点S属于E
2
,设S
在BC上的投影点为S′,则△SS′B为直角三角形。
再设AB内的每一 点均不属于E
2
,即除B之外全属于E
1
,特别,R、A∈E
1,于
是A、Q、R∈E
1
,且AQR为一直角三角形。从而命题得证。
评述:
此例通过分割图形构造抽屉。在一个几何图形内有若干已知点,我们可以根
据 问题的要求把图形进行适当的分割,用这些分割成的图形作为抽屉,再对已知
点进行分类,集中对某一个 或几个抽屉进行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
4、割补法的应用
计算几何中的割补法在组合数学 中即表现为计数上的“割补”:欲求解一定
范围内满足条件的元素个数,不妨扩大限定范围求解,例如减 法原理;抑或在统
计中分别求解,再将多余部分删去,例如容斥原理。总之,退一步海阔天空,先
放宽条件,再解决问题就方便多了。
(1)减法原理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而已,可 以看成是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一个引
申:假设A地到B,C,D地分别有5条路,但到E地只有3条路 ,B,C,D,E
地与F都有3条路相通,于是不妨假设A——E也有5条路相通,于是A——F道路总数为5×4×3=60条,其中有2×3=6条是我们“杜撰”出来的,于是实际上
A——F道 路总数应为60-6=54条。
(2)有禁区的排列问题
我们先介绍有关棋盘多项式的概念。
设C是一个棋盘,R
k
(C)表示把k 个相同的棋子布到C中的方案数。在布棋
时我们规定:当一个棋子放到C中的某个格以后,这个格所在的 行和列就不能
再放其他棋子了,并规定对任意的棋盘C有R
0
(C)=1。
不难得到以下的结果:


第10页



R
1
( )=1,
R
1
()=R
1

R
2
()=R
2

)=2,
)=0,
R
2
()=1,
可以证明布棋方案数R
k
(C)具有下面的性质:
对于任意的棋盘C和正整数k,如果k大于C中的方格总数,则R(C)=0。
R
1
(C)等于C中的方格数。
设C
1
和C
2< br>是两个棋盘,如果C
1
经过旋转或者翻转变成了C
2
,则R
k
(C
1
)=
R
k
(C
2
)。
设C
i
是从棋盘C中去掉指定的方格所在的行和列以后剩余的棋盘,C
l
是从
棋盘C中去掉指定的方格以后剩余的棋盘,则有R
k
(C)= R
k-1
(C
i
)+ R
k
(C
l
) (k>=1)。
设棋盘C由两个子棋盘C
1
和C
2
组成,如果C< br>1
和C
2
的布棋方案是互相独立
k
的,则有
R
k
(C)

R
i0
i
(C
1
)R
ki
(C
2
)

定义1:设C是棋盘,则


R(C)

R
k0
k
(C)x
k

叫做棋盘多项式。
显然,在上述定义中当k大于棋盘的格子数时R
k
(C) =0,所以R(C)一般只
有有限项。例如:R()=R
0
()+R
1
()x+ R
2
()X
2
=1+2X+X
2

根据R
k
(C)的性质不难得到R(C)的性质。
R(C)=xR(Ci
)+R(C
l
),其中C
i
和C
l
的定义如 前所述。
R(C)=R(C
i
)×R(C
l
) ,其中C
i
和C
l
的定义如前所述。
利用这两条性质可以计算棋盘多项式。
例11、 计算R()。
解:
R()=X*R()+R()
=X(1+X)+(1+2X)
=1+3X+X
2


下面我们就可以利用棋盘多项式来解决有禁 区的
排列问题。首先可以看到X={1,2,3,……,n}的一
个排列恰好对应了n个棋子在
nn
棋盘上的一种排布。
在图8中,我们以棋盘的n行表示X中的元素,列表示位置,则这种放置方案就对应了排列2143。如果在排列
中限制元素i不能放在第j个位置,则相 应的布棋方案
中的棋盘第
i
行第j列就不能放置棋子。我们把所有这
些不许放 置棋的方格称作禁区。
定理1 设C是
nn
的具有给定禁区的棋盘,这个禁区 图 8
对应集合{1,2,„„,n}中的元素在排列中不允许出现的位置。则这种有禁区
的 排列数是:
n!r
1
(n1)!r
2
(n2)!( 1)r
n

其中
r
i
是i个棋子放置到禁区的方案数。
证明:
n

第11页



先不考虑禁区的限制,那么n 个棋子布到n×n棋盘上的方案有n!·n!个,
如果对n个棋子分别编 号为1,2,„,n,并且认为编号不同的棋子放入同样的
方格是不同的放置方案,那么带编号的棋子布 到n×n棋盘上的方案数是n!·n!。
我们把这些方案构成的集合记作S。
对j=1,2, …,n,令P
j
表示第j个棋子落入禁区的性质,并令A
j
是S中具
图9
1号棋子落入禁区的方案数为R
1
,当它落入禁区的某一格之后,2,3,„,
n号棋子可以任意布置在(n-1) ×(n-1)的棋盘上,由乘法法则得
A
1
R
1
(n1)!(n1)!

同理,对i=2,3,„,n有
A
i
R
1
(n1)!(n1)!

对i求和得
n
有性质P
j
的方案构成的子集,那么所求的排列数就 是
A
1
A
2
A
n



i1
A
i
R
1
(n1)!n!

1号和2号两个棋子落入禁区的方案数为2R
2
,它们落入以后,3,4,„,n号棋子可以任意布置在(n-2)*(n-2)的棋盘上,所以
A
i

A
j
2R
2
(n2)!(n2)!


对所有的
1ijn
求和得


n

2


2


R
2
(n2) !(n2)!


R
2
(n2)!n!
A
i

A
j
1ijn
用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求 得


A
i

A
j

A
k
R
3
(n3)!n!

1ijn
„„

A
1
A
2
A
n
R
n
n!

n
根据容斥原理,带编号的n个棋子都不落入禁区的方案数是
A
1
A
2
A
n
n!n!R
1
(N1)!n! R
2
(n2)!n!(1)R
n
n!

需要说明一点,这个定理适用于
nn
棋盘的小禁区的布棋问题。如果是
mn
的棋盘或者是禁区很大的布棋问题,那么只能直接用R(C)来求解。
例12、用四种颜色(红、蓝 、绿、黄)涂染四台仪器A,B,C,D。规定每台仪
器只能用一种颜色并且任意两台仪器都不能相同。 如果B不允许用蓝色和红色,
C不允许用蓝色和绿色,D不允许用绿色-和黄色,问有多少种染色方案?
解:
这个问题就是图中的有禁区的布棋问题。禁区的棋盘多项式为
R()
16x10x
2
4x
3
,
从而得 到R
1
=6,R
2
=10,R
3
=4,根据定理,所求的方 案数是
N=4!-6*3!+10*2!-4*1!=24-36+20-4=4。

第12页



例13、错位排列问题也可以看作是有禁区的排列问题, 其禁区在主对角线上。
下面使用定理来求D
n

解:
禁区的棋盘多项式是
R(





)=R()* R()*„„R()




n个


(1x)
=
2n< br>xxx

=
1


1
 
2

n



n
n

n

n

从而得到
R
11

R
2



2

< br>,„„,
R
n



n


,代入定理得





n

n

n

D
n
n!n(n1)!

2


(n2)!

(1)
< br>
n


0!



n

n


11

n
1

1

(1)

1!2 !n!



总结:
你觉得“数学好玩”吗?只要你有兴趣, 数学就会变得迥然不同。你就会感
受到数学无尽的魅力,就会具有攻无不克的意志力,就会产生无坚不摧 的战斗力。
如果你根本就没爱上数学,又怎么可能碰撞出最为绚烂的火花呢?哪怕非常短
暂,瞬 间即逝。
有很多同学热爱数学,都为能在数学奥林匹克的赛场上一试身手、摘金夺银
而默默钻 研,苦苦奋斗。我想学习中保持长久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是
成功的关键,也是将来可持续发展 的保障。而汲取众家之长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学会独立思考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策。



第13页

qq收藏夹-骂人话


肾虚吃什么补药-杭州龙井茶


帅气的网游名字-淮山的功效与作用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原唱-新月集


掣肘难书阅读答案-三星白队


brilliantly-湘江水逝楚云飞


徐铮的电影-晚上


清明节缅怀先烈作文-爱到死心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