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天气知识点整理
手相流年-牛肉汤配方
宁波市曙光小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第二课:《天气日历》
1.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
现象的表格。
2.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
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
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
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一般下午2点温度最高,黎明,温度最低。
3.
气象台在百叶箱测得当地气温。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北
风就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可以用风向标测量。风向标箭
头的方向就是风向。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
2. 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风速的仪
器叫风速仪。
3.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我们
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
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雨、雪、冰雹等。
2.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装置必须是直筒容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
大雨(25
—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00毫米),特大暴雨(大
于200毫
米)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
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3.
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
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
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
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
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宁波市曙光小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面粉)。
2.
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 过滤时,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
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
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 高锰酸钾是
一种紫色的、颗粒状、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
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用。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
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 胶水放入水中,一开始沉入
水底,经过充分搅拌,会均匀分布。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
并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
再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
3.
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在水面。(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
解在洗洁精中)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 水除了能溶解
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一些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水
中的动植物就是靠溶解于水中的
氧气进行呼吸的。可乐,雪碧等,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3.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1.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温的高低、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 水果糖在水中加速溶解的方法有:弄碎、加热水、搅拌等。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
在一定的水量中,物质溶解是有限度的。
2. 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3. 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出来。加热可以使食盐水蒸发更快。
2.
加热蒸发实验要用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等噐材,用石棉网可以使蒸发皿
受热均匀。
3.
酒精灯的火焰从外到里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一般用外焰给物体加热,因为
外焰的温度最高。
4. 酒精灯用完后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下次使用打不开灯帽。
5.
点燃酒精灯,一定用火柴,不能用酒精灯对着引火。
《资料库》
海水里蕴藏着丰富的盐。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适合人类使用。
宁波市曙光小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听听声音》
1. 我们周围的声音在 强弱、高低、长短 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 音叉是一种 发声仪器 ,用来 调试乐器 和 测试音高 。
3.
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这种运动称为
振动 。
2. 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3.
人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1.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
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
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振动得越快,声音就
越
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
物体长、粗、重,振动慢;物体短、细、轻,振动快。
2.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
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3. 尺子伸出桌面越短, 发出的声音越高
;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发出的声音越 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
1. 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
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
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般,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3.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
蜗和听觉神经。
2. 一个 振动的物体
会使它周围的 空气 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外耳的
耳廓 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 耳道
传到鼓膜,引起 鼓膜 的振动。耳中的 听小骨 再将振动
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 液体
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 听觉神经 —— 产生了信号,
大脑
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1. 耳朵 是我们的 听觉器官 ,需要精心呵护
2.
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 、控制物体发声 。
宁波市曙光小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身体的结构》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 头、颈、躯干、四肢 四部分组成。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 直接观察 ,内部特点可以 借助一些工具
,也可以用看、听、
闻、摸的方法感觉。
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 骨骼 。骨骼 支撑 着我们的身体, 保护
着我
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2、人体的活动由 骨骼、关节 和
肌肉 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
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 、肺 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交换,使 氧气进入血
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4、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
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
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
吸入比平
时多的气体。
第四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 肺
吸入后进入 血液,再由 心脏 通过 血管
输送到身体的各个
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
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的氧气增加,心
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出更多的血液来运输
氧气。
第五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管、胃、小肠 和 大肠。食物被食管 运输 到胃
里,在胃里被进一步 磨碎 和 分解
,在小肠里被 吸收 。
2、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运动、生长提供能量。
第六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
牙齿、舌头、唾液 共同完成的。牙齿有咬碎食
物的作用;舌头有搅拌的作用;唾液有湿润食物的作用。
2、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
门齿、犬齿、臼齿。门齿有咬断食物作用;犬齿有
撕裂食物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作用。
3、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第七课:《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1、
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
我们身体的各部分器官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