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章节习题:小学科学学科知识
我想学唱歌-三八节图片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章节习
题:小学科学学科知识
小学科学学科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正式开设科学课程是在( )年。
A.1902
B.1903
C.1904
D.1905
2.下列关于2001年颁布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开放创新
B.高瞻远瞩
C.系统完善
D.灵活变通
3.下列不属于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主线的是( )。
A.科学知识
B.科学方法
C.科学探究
D.科学态度
4.近现代的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
)个时期。
A.五
B.六
C.四
D.三
5.(
)时期我国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6.1904年(
)颁布和实施后,科学教育以法令形式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中,
科学教育开始初步进入制度化阶段。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B.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C.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D.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
8.自然科学课程体系的中心概念是( )。
A.环境保护
B.人与自然
C.科学、技术与社会
D.科学方法
9.兴趣、态度、意志等属于自然科学课程的哪一教学目标?( )
A.认知
B.技能
C.科学方法
D.思想情感
10.根据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是( )。
A.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B.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C.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身
11.下列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的是(
)。
A.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B.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C.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D.人类要征服自然
12.下列哪项不属于科学素养的因素?( )
A.科学方法
B.科学思想
C.科学精神
D.科学兴趣
13.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大小,用(
)可以看
见它们的肢体。
A.眼睛
B.放大镜
C.显微镜
D.平面镜
1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 )。
A.科学学习的内容
B.科学学习的方法
C.科学学习的态度
D.科学学习的结果
15.在一个阴湿山洼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
蛛、老鼠
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
16.(
)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
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A.生态系统
B.生态多样化
C.自然动态化
D.自然平衡
17.技术可包括物体形态、( )形态、社会形态三个方面。
A.科学
B.智能
C.观念
D.意识
18.(
)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小学生探究能力和
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A.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
B.小学科学课堂学习
C.小学科学课外探究
D.小学科学课外活动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豌豆荚里的豌豆》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这两种果实里的种子不一样,如果
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小
问号去掉,该怎么办?
生1:解剖,剥开……
师:要剥开我们
得注意,这些果实里头的种子宝宝呀都是一个一个小生命,我们
要怎么剥才不会伤害到它们?
生2:我觉得应该从柄开始。
生3:动作要轻。
师: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豌豆
荚的柄拉下来,这条丝先把它拉下来,再剥开。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容易,而且这时候的种子宝宝不要让
它到处满地撒,老师给
你准备的这张纸巾可以摊开,在这张纸巾上把它剥开。但是油菜荚更加细嫩,你<
br>们要特别小心,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尾部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尾部是没有种子
的。
学
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豌豆荚和油菜荚小心剥开;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拉
不开,可以从这边上小心地
剥开,尽量不要伤害到里面的种子宝宝。老师给你的
仅仅是建议,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
想你们自己动脑子肯定能够
找到更好的办法。)
剥开后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两种果实里的种子宝宝。
师:谁找到了它们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来告诉大家。
问题: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如何恰当地发挥指导
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淀粉的踪迹》中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片段
师:同
学们看一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其中有两袋粉末,关于这两
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学生
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袋粉末到底是什么很感兴趣,今天老师带来的一袋是淀粉,
另一袋
是滑石粉,(板书:滑石粉、淀粉)可是老师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把这两
袋粉末区分开
来吗?
师: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指名说)
(学生分组动手观察)
(汇报交流)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初步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用看、
摸、闻等方法有了两种初步判断,那么哪种判断对呢?你们
还有什么办法加以证明?引出用实验方法。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分别从两个袋子里取出一些粉末,放在纸上,再滴入碘
酒,仔细观察,
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实验时当心把粉末弄到桌上。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
(汇报实验发现,教师记录结果)
问题: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教学《观察蚂蚁》一课时,老师课前让学生带来了蚂蚁,可
刚上课不久,有一
位学生不小心打翻了装有蚂蚁的盒子,蚂蚁倒了一地。这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处理:
方式一:老师对这位学生进行了批评,并且制止他抓蚂蚁,让他与其他带蚂蚁的
同学
一起观察,然后继续顺利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
方式二:老师没有指责,而是让学生
自己去捉。这时有的学生努力地去捉东奔西
跑的蚂蚁,满头大汗但却一只也没有捉到;有的轻易就捉到了
两三只;有的学生
用放大镜在地上就展开了观察;有的让蚂蚁在自己的手上爬;还有的和蚂蚁玩起
了堵截的游戏……
问题:这两种教学方式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比较恰当,或者你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
br>方法,请阐明你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题
1.设计《各种各样的叶》一课的教学过程。
2.为《铁生锈了》编写一份教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903年,小学正式开设科学课程,当时称为格致课。
2.A【解析】20
01年颁布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1)与时俱
进;(2)高瞻远瞩;(3)系统完
善;(4)灵活变通。
3.B【解析】小学科学课程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三条主线,将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所以不属于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主线的是科学方
法。
4.C【解析】近现代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分
别是第一个时期(190
3~1948)、第二个时期(1949~1979)、第三个时期(1980~
2000)、第四个时
期(2001至今)。
5.C【解析】第三时期我国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第四时期
,
较完善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开始形成,新的科学教材处于实验阶段。
6.A【解析】l90
4年“癸卯学制”颁布和实施后,科学教育以法令形式被正式纳
入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开始初步进入制
度化阶段。
7.D【解析】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其他三
项
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但不是核心理念。
8.B【解析】人与自然是自然科学体系的中心概念。
9.D【解析】兴趣、态度、意志与人的情感有关,属于自然科学的思想情感教
学目标。 10.A【解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公
民的科学素养。
11.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
们只能在人同
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
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12.B【解析】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和科
学方法。 <
br>13.B【解析】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
明视距离小得多
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
张的角(视角)。
14.C【
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科学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结果无关,只
与科学学习的态度相关。
15.A【解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
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阴湿山洼中堆
放着长满苔藓的腐木,并生活着多种生物,它
们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构成了
一个生态系统。
16.D【解析】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
衡”,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17.B【解析】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
的一切手段、方法
的总和。其可包括物体形态、智能形态、社会形态三个方面。
18.A【解析】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是
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阵地,是
提高小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认真
做准备,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不用行吗?
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
互补?
小学科学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哪些内容适合学生个
人自学?
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
学习
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
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小
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
为下一个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
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
导和点拨。
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前先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
题?”
让问题来自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开始探究前先让学生说说“你们
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先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
设想,这对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
在小组合作前,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开展活动,才
知道如何进行密切的合作
,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学合作真正落到实处,真
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
力的发展。
最后汇报交流前还应该让学生也说说“交流汇报前我们要注意什么?”这样使学生
体会到交流汇报是在分享劳动成果,要学会赞美,学会理解。更重要的是,去品
尝成功的快乐,坚定了继
续研究、探讨的信心。同时也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规
则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
3.【参考答案】
方式一是比较传统也是大多数老师会采取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课堂
显得井然有序,但学生可能发现不了蚂蚁的更多的特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
不到发展。
方式二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比方式一处理恰当一些,教师充分尊重和
理解学生的学习
行为,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成为学生亲密的伙伴,学
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势必比较主动好学。
当然,采用方式二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忽
视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抓蚂蚁,在地上观察蚂
蚁,但教师要
同时给予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或游戏完了,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研讨。
三、教学设计题
1.【参考答案】
(1)引入
教师:同学们,课外我们
到树林里去观察了许许多多的植物,特别对于大树的观
察,同学们不仅获得了关于这棵树有根、茎、叶、
花、果方面的事实性的知识,
如它的根深深地埋藏在泥土之中,树干很粗,叶子成手掌状等。而且了解到
树叶
生长与衰老并存。今天,你们打算重点观察什么?(补全课题,板书:各种各样的
叶) <
/p>
注:通过展示交流,学生对叶子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这为下一环
节的活动奠定了基础,激活了课堂气氛。
(2)观察探究
观察①:重点——叶的形状 注:通过分组学习、讨论、研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构成,又能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观察②:叶子的组成,叶的边缘
注:这一环节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观察③:叶子的颜色、大小,叶的共同点
(3)展示叶画
同学们,拿出你们精心设计的叶画,让大家共同欣赏吧!
注:这一环节检查了学生的作业,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4)课堂深化
今天拿来这么多的叶子,你们是怎样收集到的呢?(有的同学回答说是在校园里摘
的)
全班同学激烈讨论,结果是:采摘花木是错误的行为,学生代表总结并号召大家
“爱护草木、保护环境
、自我做起”。
(5)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拓印一片美丽的叶子。
2.【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1)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2)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①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
锈是铁吗?学生回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②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③引导思路:要
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
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
料实验探讨填写表格。(指出:是对比
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④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
⑤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
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
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
变化。铁是和什么发生的化
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3)探索铁锈的成因
①教师提出问题:铁锈是铁和什么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
成的。
②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③制订研究计划。
④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做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
锈?
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学生单一猜想问题做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
人员分工等)
(4)总结
①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
br>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②阅读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