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天真的反义词-网络营销的价格策略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上)1-15教学设计及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一课,是一
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
个“情”字贯穿全文。课文按上学的路上,
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的顺序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
所民族小学,充分体现了学校
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这所民族学校,反映了孩子们幸福
的学习生活,体
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教学目标
1、会认“坝、
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
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
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
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们是属于
哪个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
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
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
族、景颇族、
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
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
小路上走来,他们
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
书:
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
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的?
3、四人小组交
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
真,朗读课文这么动听,你会
怎么做?
4、引导体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
像
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课后抄写在积累本上。
5、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
6、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六、加深体会,比赛朗读。
1、学了课文,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些美吗?指导
体验朗读:
景色美:通过看图体会朗读。
衣着美:指名一学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饰展现在同学面前,接受大家的
赞美后,用高兴、自
豪的语调朗读。 行为美:结合“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
师问好,
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子和学生平时的礼仪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
br>友好、光荣的语调朗读。
朗读美:如何读得连小动物都被吸引住了。
2、课文写
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先在小组进行,再
选出代表参加。
七、课后积累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
八、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学习生
活,课余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我们将开展一次活动,那么,
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该怎样记录呢?
可以用文字叙述,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注意边记录边整理
资料,准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巧用体验 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
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
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
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
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
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
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
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
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
因此对课文所写内
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
带来
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
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
上提议:“你
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
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
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
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
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
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
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
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
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2、《金色的草地》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
毛、
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如: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和课文,正音并推荐组员。
3、展示交流:
⑴
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 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
“顺风耳”比赛。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英。说说你看到
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再
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样?
⑴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理解词语
“一本正经、假装”,然后加
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有感情地读一、二自然段。
⑵
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中午,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傍晚,花朵又(),是()色的,草地就变成()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
词语,指名学生
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3、《爬天都峰》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
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
同学可说说自己的
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
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
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
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
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
哪几个
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
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
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
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
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
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
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
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
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
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
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
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
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
,爬山是何等的
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
快慰
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
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
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
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
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
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
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
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单元)
(2011-04-23
15:31:44)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设计
叶绍翁
宋体
诗人
夜书所见
王维
教育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
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
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
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
古绝唱。恰逢重阳
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诗
人想
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
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
、
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
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
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
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
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
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
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
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
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
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
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
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
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
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
以再找一
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 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
人)
板书: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
他在17岁
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
br>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
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
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
是诗人王
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
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
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
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
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
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
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
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
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
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
(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
:独在异乡为异
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
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
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
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
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
(有家不能回。
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
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
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
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
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
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
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
是
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
真想对双亲说:
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
,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
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
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
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
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教学反思:(2009学年)
这节课学
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
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
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
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
意,
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
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
给学生创设
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
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
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
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
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
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
世界。
10.《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
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
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
“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
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
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
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
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
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
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
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
落下来了,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
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
动
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
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
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
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
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
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
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
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
中
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
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
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
”感到“惊异”,着让“我”想
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
: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
认为这是精神
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篇三: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每课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每课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一课,是一
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
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课文按上学的路上,
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的顺序描写了西南边
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充分体现了学校
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这所民族学校,反映了孩子
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
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教学目标
1、会认
“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
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
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
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们是属于
哪个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
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
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
族、景颇族、
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
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
小路上走来,他们
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
书:
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
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的?
3、四人小组交
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
真,朗读课文这
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4、引导体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
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课后抄写在积累本上。
5、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
6、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六、加深体会,比赛朗读。
1、学了课文,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些美吗?指导
体验朗读:
景色美:通过看图体会朗读。
衣着美:指名一学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饰展现在同学面前,接受大家的
赞美后,用高兴、自
豪的语调朗读。 行为美:结合“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
师问好,
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子和学生平时的礼仪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
br>友好、光荣的语调朗读。
朗读美:如何读得连小动物都被吸引住了。
2、课文写
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先在小组进行,再
选出代表参加。
七、课后积累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
八、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学习生
活,课余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我们将开展一次活动,那么,
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该怎样记录呢?
可以用文字叙述,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注意边记录边整
理
资料,准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巧用体验 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
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
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
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
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
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
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
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
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
因此对课文所写内
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
带来
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
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
上提议:“你
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
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
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
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
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
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
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
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
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金色的草地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
假装、这些、
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如: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和课文,正音并推荐组员。
3、展示交流:
⑴
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 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
“顺风耳”比赛。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英。说说你看
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你最想
再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样?
⑴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理解词
语“一本正经、假装”,然后加
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有感情地读一、二自然段。
⑵
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中午,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傍晚,花朵又(),是()色的,草地就变成()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词语,指名学生
上台取卡片,
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
对人的发展来说,
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
们的情
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
者热爱大
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
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
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