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教学一二年级数学案例
只想一生跟你走吉他谱-摩托罗拉广告
第1单元 课程目标解读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课程目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
意义,掌握数的
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具体目标:
1. 数的认识
●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 数的运算
●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除法。
●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 常见的量
● 在现实的情景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重量单位克、千克、吨和长度单位米、分米、厘
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 探索规律
●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1
联系课例解读目标
案例一:
一年级:“9加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来正确计算9加几
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过程中初步
渗透转化思想(将9加几
的进位加法转化为10加几的加法),培养学生动手
操作能力和初步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将9加几的进位加法转化为10加几的加
法。
教学过程
同
静
12
分
观运动会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并把
看到的
信息在小组内给大家说一说;算一算图的下面
一共有几盒饮料,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计算的
过
用卡片摆数
先用1、3两张数字卡片摆一个两位数,再用1、
2、3这三张卡片摆
两位数,并把摆成的两位数写下
来;在小组内比一比谁摆出的两位数多,并看看用1、
2、3这
三张卡片可以摆出几个两位数。
▼
展示与评议
同一年级学生先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每种算法进行比较,发现最佳方案——凑
展示摆出的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移动卡
片发现摆数的规律和顺序。
▼
摆圆片
同
10
分
先给每组一些两种颜色的圆片,用两种颜
静 色的圆片数分
别表示下面算式中的两个加数
将上面各算式的和用圆片直观地表示出来,并
算过程。
▼
反馈与总结
同一年级每组反馈活动结果,教师(在磁铁黑板上)演示摆圆片计算
进位加法的过程,引导学生进
手的顺序写出组成的数。
动 一步理解“凑十法”。由二年级一
个小组表演“握手”游戏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有序地握手,并按握
握握手
学生4人为一组,每
人分别代表一个一位数(每
人代表的一位数最好是不重复的数字),然后由3
每次握手时两人代
表的数一共组成了多少个两位数,
并把这些两位数写下来。
动 十法,并把这种方法用思维图
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转化思想,理解转化过程及方法。二年级每组
教学目标:
1.经历观
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学习“排列”、
“组合
”的数学思想。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所
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用卡片摆数,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难点:发现摆数的规律和顺序。
二年级:“数学广角”
钟 程、方法和结果。
(9+2、9+3、9+4、9+5
、9+6)。再移动圆片,人进行相互握手游戏。一人观察统计一共握了几次?
钟
写出将9加几的进位加法转化为10加几的计
★ 教学内容分析
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2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1—
20各数的认识及
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2
0以内退
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案例中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让学生
会
用“凑十法”来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
渗透将
9加几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一年
级儿童认知结构里具体思维是主要特点,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
础上掌握“凑十法”,并用“凑十法”来计
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做
到运用自如,才会顺利的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
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
法。关键
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和如何凑“十”是教学难点。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
的第一节内容
。是学生学习了“找规律”、“统计”等内容,认识掌握了两位数的组成,学习
了一些简单的排列、迁移
、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渗透排列组合、推理
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开端,也是以后进一
步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运筹、等量交
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
重
点是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活动,教学的难点是
发现摆数的规律和顺序。根据课标的要求,案例中预设了以
下教学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
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排列”
、“组合”的数学思
想;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 教学过程分析
本案例共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即:同静——同动——同静——同动。第一
个“同静”
环节以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自主学习为主。一年级教学通过观察“参观运动会”的情境图,从<
br>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景引入,引导学生发现并合作解决问题;二年级通过“用卡片摆数”的
操作活
动,初步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探究组数的方法和顺序。第一个“同动”环节
以学生的反馈和教师
的讲解、演示活动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年级反馈的每种算法进
行比较,发现“凑十法”,并把这
种方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转化思想,理解
转化过程及方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反馈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移动卡片发现摆数的规律
和顺序。第二个“同静”环节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主。一年级
通过“摆圆片”操作活动,直
观地感受“凑十法”,进一步体验转化思想;二年级通过“握手”游戏活动
,体会如何有序
地进行组数。第二个“同动”环节以学生的活动展示和教师的演示讲解活动为主。教师结
合
3
两个年级学生活动结果的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
法”,指导学生有序地握手,并
按握手的顺序写出组成的数。在具体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1.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提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年级教学先让学生观察主
题
图,教师以一些问题提示要观察的一些信息: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小组,每个比赛小组有
几位运动员,有
多少盒饮料等;接着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有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
的问题。
2.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一年级教学的主要知识目标。教学
的第一个“同静”环节
中,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各自的计算方法
,在第二个“同
动”的环节中,教师引
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各种算法,在师生的互动中让学生逐步明确:
用看图数数的方法虽然能计算出9+4
=13,但是如果不看图就很难求出9+4=13;用板手
指计算太慢了,如果数比较大就很难操作;用
摆小棒(或摆圆片)的方法计算比较直观,
但如果没有小棒就没有办法算了。
最后教师通过画思
维图,引导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
加几,再进行计算,使学生很快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凑十法,并<
br>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
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
9+4
1+3 9+4=9+1+3=10+3=13
10+3
13
3.
一年级进行“摆圆片”操作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学生在操
作的过
程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之中,并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用两种颜色的圆片数分别表示
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根据两个加数的多少摆两行圆片,再将一行的圆片分成两部分,把
一部分圆片
移动到另一行,使另一行的圆片凑成10个,再计算出两行圆片的总个数。如:
9+4
9:○○○○○○○○○
4:●●●●
将第二行的4个圆片分成1和3,把1个移到第一行中,凑成10个。
10:○○○○○○○○○●
3:●●●
10个圆片加3个圆片一共是13个圆片。
4
4.“
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是小学阶段比较主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以后进一步
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
、可能性、运筹、等量交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由于这部分内
容的抽象性比较强,因此二年级的第一
个“同静”环节,让学生先用“1”、“2”这两张卡
片摆两位数,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两张卡片
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
在感受了摆数的方法和简单的排列顺序后,再用“1”、“2”
、“3”这三张卡片摆两位数,
让学生明白先用一张卡片和另外两张卡片组数,能组成4个数,再把另外
两张卡片摆在一起,
组成2个数,3张卡片一共组成6个数。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的顺序摆数,才能保证
不重复
不遗漏,明确按一定的顺序摆数的逻辑方法。在第三个“同静”环节中,通过“握手”游戏,运用前面的方法继续组数,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找出最简单的组合
数,获得
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认识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
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
★ 课标在案例中的体现
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主要
组成部分。在一年级的
教学中,教师创设“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生活的现象中发现并
提出一些
数学关系或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在以上的过程中,<
br>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考、猜测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
新旧知
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
并能够运用基本的数
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这一主要的课程目标
。
“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
。数学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
历……过程”。过程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
联系在一起,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
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创新的尝试和发现的能力。本案例的教学中
,一年级学生在探索9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主题图、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
题、比较
解决问题的各种算法等操作、思维过程,发现“凑十法”,掌握进位加法计算知识,初步渗透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
验,感受摆数的方法和
简单的排列顺序,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方法,学习“排列”、“组
合”的数学思想。因此,本案例的
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经历……过程”的过程性目标。
“数学思考”这一目标所阐述的内涵,一方
面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但更主要的一
方面指向学生在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对学生
来说,“思考数学”是一种需
要,但更主要的是能够进行“数学的思考”,即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
够从数学的角度
5
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
,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二年
级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两张数字卡片摆数,在感受摆的方
法和简单的排列顺序后,再让学
生用三张数字卡片摆数,使学生体会到在排列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保
证不重复不遗漏;
认识到排列组合要按一定的顺序,在面临其他现象和问题时,仍然要按一定的顺序,如
有序
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有序的交流等。通过“用数字卡片摆数”和“握手游戏”活动,一
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
活动经验,学
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
数学活动过程,发展观察、
操作、推理和抽象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
案例二:
一年级: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百数图”等活动,加深对
100以
内数的认识,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掌握100
以内数的顺序。
2.学会根据数的意义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能
正确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100以
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根据数的意义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观察“百数图”
1.给每组一幅百数图,给十位是5的数涂上绿色,给个
位是5的数涂上黄色,给个位和十位数
字相同的数涂上红色。
同
动
2.观察交流:通过涂色的活动,你从百数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3.找一找
(1)第4行第7个数是几?
(2)55的上一个数、下一个数、前一个数、后一个数分别是几?
(3)读出比20小的数、比85大的数、比55小比45大的数。
4.引导学生总结百数图蕴含的规律,二年级学生尝试借助百数图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
▼
鸽子回屋
同
1.给每组学生一些鸽子图片,并在图片写上序
数让学生按要求帮助鸽子按大小顺序回到相应的屋
一年级鸽子图片上的序数:29、8、59、99、1
00、38、17、62、73、60
二年级鸽子图片上的序数:
100、120、145、789、629、350、801、900、301、500
动 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一列数
蕴含的规律,掌握1000以内数的大小顺序。
2.使学生学会根据数的意义比较数的大小的方
法,能正确比较1000以内的数(相同位数和
不同位
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二年级:比一比
6
2.要求一年级学生帮助小于60和大于60的鸽子按大小顺
序回到相应的屋内;二年级学生帮助小
于500和大于500的鸽子按大小顺序回到相应的屋内。
▼
哪种小鸟多
1.出示“鸟儿的乐园”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将看到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根据图中的提示(画眉18只,云雀100只,黄鹂21只,麻雀1000只)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同
动
3.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年级:画眉和黄鹂,那种鸟儿多?
二年级:云雀和麻雀,那种鸟儿多?云雀和黄鹂,那种鸟儿多?
4.先让学生根据数的顺序比
较18和21的大小,再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两种鸟的只数:18和
21,100和21,100和1
000,引导学生比较大小。
5.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式,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
同
静
给卡片排队
把卡片100、91、19、90、51按数的大小
顺序排列。 小顺序排列。
▼
同
动
反馈与总结
两个年级小组反馈卡片排队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订正。
给卡片排队
把卡片:1000、199、909、900、987按数的大
★教学内容分析
“10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比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一年
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二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组
成、
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之前学生已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学生会按照十进制
计数法数数,知道每个数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认识“〈”
、“〉”和“=”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本节课的重点是:
掌握10
0以内数的顺序,学习1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难点是:根据数的意义比较
数的大小。
根
据课标的要求,案例中预设了下面的目标:
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
感受一列数蕴含的
规律,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使学生学会
根据数的意义比较
数的大
小的方法,能正
确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
与比较大
小和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基础。
本节课
的重点是:学习1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本
案
例预设的目标是:
进一步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使学生学会根据数的意义能正确比<
br>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7
★教学过程分析
由于这一节课中两个年级在学习内容上有相近之处,因此在复式教学设计中将两
个年级教材中的一些内
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大部分活动的内容与过程基本一致,只是在
知识层次和活动目标有所区别。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共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第一个活动——观察百数图,是
两个年级“同动”的环
节。通过让学生给一些数“涂色”和“找一找”的活动,使学生
发现:涂绿色的数,十位相同,个位从左
往右每格依次增加1;涂黄色的数,个位相同,
十位从上往下每列依次增加10。再通过观察、思考和交
流活动,学生基本上发现百数图
中数的有趣排列,感知每列数蕴含的规律。通过让学生根据百数图回答5
5的上、下、
前、后的数是几,读出比20小的数,比85大的数,比55小比35大的数等活动,学生
就能熟练的掌握百数图中数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第二个活动——“哪种
鸟多”,也是两个年级“同动”环节。案例中先让学生结
合具体的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由于两个年级
的学习内容有区别,教师要引导一年级
学生提出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具体问题,二年级学生提出比较
1000以内数大小的具
体问题;再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拨数,根据数的意义,通过比较每个数位上数的
大小,
解决提出的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二年级学生在<
br>比较数的大小时,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的两种情况,但和一年级一样,还是根据不同数位
上的数
表示的不同意义去进行比较。
第三个活动——“鸽子回屋”,是两个年级“同静”环节。虽然两个年级
进行的
活动相同,但对每个年级的小组所给的鸽子序数不一样,一年级的鸽子序数在100以内,
二年级的鸽子序数在1000以内。通过帮助鸽子回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顺序和大
小。
第四个活动——给卡片排队,也是两个年级“同静”环节。这个活动是对数的大
小比较的运用,让所有
的学生都能给卡片排队是比较难的,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
组合作的方式基本上能比较5个数的大小
。
借助百数图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也是
一种新的
计算方法。如,要计算26+12时,先让学生找到26,再向下数1行,再向右数
2格,这个数就是2
6+12的结果,这时学生在移动数的过程中进行了26+12=26+10+2的
计算;计算35+2
9时,先让学生找到35,再向下数3行,再向左数1格,这个数就是
35+29的结果,这时学生在移
动数的过程中进行了35+29=35+30-1的计算;计算35-18
8
时,先让学生找到35,再向上数2行,再向右数2格,这个数就是35-1
8的结果,这时
学生在移动数的过程中进行了35-18=35-20+2的计算。利用数表进行简单的
加减法计算
可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有助于学生强化100以内数的位置和顺序,形成良好的数感。并为二年级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计算方式。
★
课标在案例中的体现
由于复式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干扰因素
多、
教学资源较丰富等诸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复式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
习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学科内容、学习目标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本案例根
据教学内容设
计了“观察百数图”、“哪种鸟多”、“鸽子回屋”、“给卡片排队”等活动,将两
个年级的数学知识串
联在一个个活动板块中,以活动化的形式组织教学,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
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
验,自主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实现通过学
习活动自主建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目标。体现了新课
程教学“以活动为主”、“学生
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
念。
“
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是一年级学生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观察
百数图,
给一些数涂色,按要求读数,根据百数图进行计算等活动过程,发现百数图中数的有趣排列,感知每列数蕴含的规律,掌握数的顺序和位
置,进一步增
强了学生的数感,体现了“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的
课程目标。
“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对于一二年级学生而言,“数与代数”知识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能
够从日常生活中看
到一些数学现象,并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
思考与交流,尝试寻找、列举同
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哪种鸟多”的活动中,先让学生根据“鸟儿
的乐园”这一生活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再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发现可以按照数的
顺序比较数的大小(两个数相比,
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还可以按照数的意义比较数的大小,先将
两个数在计算器用数
珠表示,明确每个数的意义,然后根据数表示的意义来比较大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