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

萌到你眼炸
601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17: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申论模板-老炮儿结局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郎毓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
【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大石头、长方形布、
竹竿……)
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
学生举手回答。(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
1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
不一样,也就无法判 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 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
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
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 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 、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测量桌子、
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
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支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 导学生体会: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
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2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测量不同长度 的物品看结果如
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巩固应用】
让学生用铅笔去测量课桌的高和凳子的高。
1.指导学生明确测量方法。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 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先通过教材的情境图引
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 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
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 地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学生准备好了要用的学
具。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 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让学 生
能够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
材设计者充分 考虑了教具的实用性,为了让学生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
践。学生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 用的物体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
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 准去测量同一个
物体的长度。
3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
米的长度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
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中,我们都知道了测量物体时要统一长度 单位,也用了不同的
物品对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了测量,但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怎么能既方便又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同学们讨论,各抒 己见。)
师:有的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就是用带有刻度的尺子测量物体。(介绍认
识尺子。)
师: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这就涉及长度单位方面的
4


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
量。 )
【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厘米的长度。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测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
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
米长的物体,帮助 学生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用厘米量。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
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
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巩固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
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教
5


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的长、
橡皮的长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主要
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 、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感知长度单位、认识
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同时 让学生观察直尺,利用他们已有的
生活经验,通过观察、交流来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从而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观察
力,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6



第3课时 认识米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
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1米的直尺、皮尺、卷尺、纸。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布料通过“量
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成衣服。)
师: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引导: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7


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米。)
【探究新知】
1.认识米。
师: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
板的长,要求其他 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
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 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
来。)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
试试。(指名上台 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
米。)
师: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
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 br>教师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
直尺就行了,可是测量 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这时我们可
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 10厘米,接着是
20、30、40……100。
师: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师: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量。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8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估量一些物体
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 作为尺子去估一估。
【巩固应用】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题。)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 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
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并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
①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出黑板的长和同学的身高。
②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 的卷尺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
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四周墙壁的 长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 通常测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 位“厘米”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1米到底 有多长完全没有任何概
念。因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
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 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兴趣;接着出示
米尺,让学生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活动探索出 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
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9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出线段的过程,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绳子。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1.感知线段的直。
教师收集教室里各种弯的、直的实物放在讲台上。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
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

端看作 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
的边、直的吸管等都有两个端点。
10


【探究新知】
1.教学第5页例6(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两根弯曲的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师: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吗?(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师: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短?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后一头对齐再比较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师: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2)认识线段是直的。
师:老师手上的这根线,我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
线段。)
师:我把它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师: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
教育:如果把书弄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 br>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师: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师: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第6页例7(画线段)。
(1)师: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
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本上画。)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11


教师演示: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2)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
画到刻度8的地方。
(3)出示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
说说怎样才能和 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
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 住尺子,使它
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题。
(1)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2)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会画线段吗?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
觉地认识了线段;陌生是 因为线段是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要以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 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
行。在教学本节课时,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认识线段。通过 观察
比较一根线随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后的样子,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结
12


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线段的物体,进而让学生 明
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让学生比较两根
线的长度,引 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
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同 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
工具去画线段,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新知识,加强对
线段特征的认识。
13



第5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
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 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
义。
【重难点】
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估测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师:厘米和米 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
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第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
14


少吗?(让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
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 ,旗
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 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
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 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
高。
方法三: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 比较,看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
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 3米。
师: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
多想,最终 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第2幅图)。
师: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让学生自己说说 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
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的长度应 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师: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 ,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
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还是28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15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巩固应用】
1.辨析题。(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1)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2)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0题。)
(1)第一幅图长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0,不能说是5厘米。)
(2)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3)第三幅图大约5 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点的,
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1题。)
(1)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2)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学生在实际 应用时会出现长度单位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本节课一开始,复
习厘米和米,用手比划1厘米和l米的长 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
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紧接着课件出示“旗杆的高度 是13厘米还
是13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
数 学思考能力。对“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这一问题的探究,学
生讨论得很热烈,指名回 答效果很好,基本能说出我想要的答案。数学课堂上,
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对他们的 回答及时肯定,能让学生有种
自豪感,有信心学好数学,这样的课堂效果应该更好。


16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案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 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
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 数减两位数的不
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及“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 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
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 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
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
程。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17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仔细观察画面,你发 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把这些信息用铅笔画横线
标记出来,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小组交流汇 报,全班汇报发现。)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
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知道一个班学生和本班 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应该怎么做
呢?(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知道把班级学 生的人数和本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加法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研究吧!(板书
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第12页例1。
师: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怎样列式?
师:怎样计算35+2呢?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 ,30+7=37。
(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
37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
写3,所以等 于37。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教学第13页例2。
师: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要求两个
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 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计算? 指名学生计算,并说一说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 ,30+30=60 ,60+7=67。
18


(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先算共有 6捆也就是60
根,再算5根+2根=7根,60根+7根=67根。
(3)我使用竖式计 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3=6,在十
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7。
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
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 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巩固应用】
1.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2题。
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 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 当的方法计算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学生由
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 法也不一定相同,这
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
源,注重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摆小棒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质疑
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 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
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19



第2课时 进位加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
品质。
【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不进位加法,请同学们计算下
列各题:
36+21= 23+75= 56+30= 4+52=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检查。
师: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
师:昨天同学们知道了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今天老师
想问问同学们,二 (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吧,今天我们就 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20


1.教学第14页例3。
(1)观察图画,全班交流(继续展示课件主题图)。
生: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3)班有37人。
师: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列式?
出示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
师: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
起来是多少? 先摆3捆零5根和3捆零7根,再看5根和7根又可以捆成一捆还剩2根,
最后得出一共有7捆零2 根。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7+5超过了10怎么办?
师:我 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
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 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2.比较总结。
(1)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
(2)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巩固应用】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笔算时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模式,在集体交流
反馈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 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
21


经验, 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
通过摆小棒,满了十个先把它们 摆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方法。学生计算 过程中在对向前进
“1”的处理时,不是多加一次,就是忘记加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
节课比一节课上得好 。
22


第3课时 练习课(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
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
习数学的兴趣。 < br>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学生在数
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发 展。
【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使学生比较熟练、准确地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师: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
报。)
师 :同学们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指导练习】
1.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 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
么问题?指名回答。
23


2.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
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
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3.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4.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
能帮帮它们吗?
6.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7.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11题。
(1)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2)说说题意,该怎么买?有几种买法?独立列式。
(3)独立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计 算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
来实现。教材上的练习题比较少 ,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太有限了。因此,学生
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 那样的错误。学生在基
础知识、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的不同层< br>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
流,教师点评,有 意识地让优秀生带动后进生。这样,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
理地利用了差异资源。
24



第4课时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
的写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 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竖式计数器。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的吗?(北京。)
师:是啊,2008年 的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可是你们知道2008年北
京奥运会金牌前5名的国家吗?(课件出示教 材第17页主题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思考:从图中,我们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
察,汇报。)
生1:我知道金牌数: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
德国16枚。
生2:我知道中国的金牌数排在第一位。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5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师:应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36-23=。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就涉及两位 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方面的知识,现
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第18页例1。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36-23=。
(2)指名说怎样算的?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①可以口算30-20=10,6-3=3,10+3=13。
②还可以用竖式计数器计算。
动手操作:用竖式计数器表示36。
师:十位上的3个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个表示多少?
师演示课件,请学生注意观察,口述过程,强调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
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 2个。
③如何列竖式笔算?小组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师根据学生的口述列出竖式:




师: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对了,相同数位对齐后我们才能去减。
个位:6-3=3 ,3写在对着个位上6和3的横线下。
十位:3-2=1 ,1写在对着十位上3和2的横线下。
2.归纳算法。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在算36-2 3时你注意了没有,老师是先算哪儿?再
算哪儿?(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3
2
1
6
3
3
【巩固应用】
26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思考:个位上得几?怎样写? 十位上的两个数相同,十位上应该得几?
2.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不退位减法算理是什么?你有什
么想和大家说一说?
【教学反思】
不退位减法的算理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
的算法。在本节课的 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细心指导,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 起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了解每一种
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 态度。同
时当学生自己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
主动 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
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27


第5课时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地笔算。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
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能正确笔算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的信息,我 们知道了中国以绝对
的优势占据金牌榜的首位。那么从金牌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块金牌?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1-36=。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第19页例2。
课件出示题目:51-36=。
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
28
< /p>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指名摆小棒。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
地进行 提问。
学生先摆好5捆和1根小棒。
问:为什么要拆开5捆中的一捆呢?不拆可以吗?(因 为单根的1根小棒不
够减6根小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才够减。)那现在应该怎么减?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整捆的小棒还剩下4捆减去3捆后剩1捆小棒,单根的
小棒拆完1捆后总共 有11根,减去单根的6根小棒后还剩下5根,这样最后剩
下1捆零5根小棒。)
注意:也可 以先用拆开的10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然后再加上原有的1根
小棒,这样单根的小棒总共剩下5根。
(2)列竖式计算。
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老师进行指导帮助。



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


.



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11减6得5。

.




29

4
5
3
1
6

11


6


5[]1[BHDWG4mm]-
1

3
5

5
3
1

1
6
5





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3)比较。
师: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2.教学第19页例3。
(1)出示题目:50-24=。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
几?

(2)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
(3)师:从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 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
10-4=6,个位上写6。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 4, 4-2=2,十位上
写2。
(4)小组讨论: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
上加10再减。


·
5
2
2

4
6
【巩固应用】
1.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21页“练习三”第5~7题。
3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如何 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
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知识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
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算理。两位数减两位数
的退位减法是100 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以北京 奥运会金牌榜作为背景,让学生置身
于预设的情境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无处不在。
31


第6课时 练习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
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
获。
【指导练习】
1.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
2.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
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先算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 出它们的差。然后独
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法。
3.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10题。
32


夺红旗,计时,看哪组做得又快又正确。
4.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
先计时做,再连线,全班订正。
【巩固应用】
1.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先观察,发现规律,再填空。
2.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意,再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的练习,发现学生在计算时主要存在以下几
个问题:①数位对不齐;②横式上的得数不写;③把数 字或符号抄错;④把减法
当加法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⑤忘了进1或退1;⑥一个竖式中既有退位点,
又有进位1,思路混乱。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
中继续严格要求 ,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计算错误。加强学生平时的练习,使学生
熟能生巧。规范竖式的写法,严格按要求 去写进位点、退位点,逐步培养学生认
真学习的态度,做到数字搬家不出错。
33



第7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
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难点:理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准备】
课件、小红旗。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我们学校每周都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纪律卫生大评 比活动。看,二年级
卫生评比表已经出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4主题图。)
师: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我们只知道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
比一班多得了3面,你还想知道什 么呢?
生:我想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师:那么,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呢?这就 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解决的
问题。(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第23页例4(1)。
师: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班得了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
34


式?为什么用加法?借助小红旗摆一摆或画图分析。
师:请同学们摆一排12 面小红旗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因为二班比一
班多得了3面,所以在下面摆二班小红旗的时候就要 比12面小红旗多出3面小
红旗。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就是求比12多3的数 是
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也就是12+3=15(面)。
师:同学们再用画图的方式试试。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教学第24页例4(2)。
师:如果老师现在告诉你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算 出三班得了多
少面小红旗吗?(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借助画图或用小红旗摆一摆进行解决。
师:请同学们摆一排12 面小红旗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因为三班比一
班少4面,所以在下面摆出三班小红旗的时候就要比 12面小红旗少4面小红旗,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就是求比12少4的数是多 少,
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4=8(面)。
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巩固应用】
1.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要求的鸡蛋和鹅蛋都和谁有关系?
(2)学生自己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 学会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活中你还遇到
哪些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吗?
【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知道的数学信息一一画< br>出来,而且要和学生一起画。在画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要求,画的时候一定要画
35


两行,第一行表示一班的,第二行表示二班的。画第二行的信息时,有学生说画
15面,我就问他为什么画15面呢,生答因为是比一班多3面,就是在12的基
础上再画3面就是15 面了。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对比发现问题。在求三班的红
旗时同样让学生们画一画比较,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
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第8课时 练习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和熟练程度。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相信大家会进一步掌
握这部分的知识。
【指导练习】
1.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4题。
36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回答。
2.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
(2)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3.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5题。
(1)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
(2)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
(3)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巩固应用】
1.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6题。
(1)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这道题时,你想到了什么?明确“还差”是什么
意思?
2.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7题。
(1)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引导学生了解“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呢?
(3)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 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
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从画图中明白< br>“求比一个数多几”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用减法的道理。
37


第9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掌握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
法。
2.使学生感受连加、连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连加、连减之间
的联系。
【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难点: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二年(1)班的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 br>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图片及统计表。)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2)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2。)
(3)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2。)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发现了 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还进行了列式计
算。但你发现了吗,有一个问题和其他几个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这道连
加题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38


1.教学第27页例1。
出示:28+34+22,应该怎样计算这道题呢?
组织学生讨论:这道连加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分几步算?让学生在组内
尝试解答。
学生汇报尝试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














(2)









1
1
2
3
1

6

8
4
2

6
2
8

2
2
4

2
3
1

6
2
39
8
4
2
2




8 4
师:比较这两种书写格式,哪种更简便呢?
2.教学第27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 第27页例2,请同学认真读题,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
中发现的信息。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4- 40-26。
组织学生讨论:这道连减题怎样计算?有几种书写格式?让学生尝试计算,
然后 组织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









(2)






师:这道题哪步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口算?
8
4
4
2
1
4
0
4
6
8
4
2
1

4
6
8

8
4
4

4
0
4

【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3题。
【课堂小结】
40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让学生说说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
法。)
【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
数,才能完成计算任 务,但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
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引导学 生读题是关键,要学生用自己的语
言来表达题目的意思,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41



第10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 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学习笔算
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方法。
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口算。
32+40+7= 20+50+30= 15+40+3=
60-40-15= 16+5+10= 10+8-13=
2.竖式计算。
36+28+17= 65-25-21=
师: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的笔算。如果在计算过程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
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新知】
1.教学第28页例3。
(1)师:同学们,你们都坐过公交车吗?你瞧,一辆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3。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
42


现在有多少人?
(2)师: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出算式:67-25+28。)
师: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 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3)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竖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指名小组汇报板演。
























6
2
4

7
5
2

4
2
7

2
8
0

6
2
43
7
5





4
2
7
2
8
0
(4)指导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第28页例4。
(1)师:这道题怎么算呢?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试算:47+16=63,72-63=9。
(2)指导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巩固应用】
指导完成教材第29~30页“练习五”第4~10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计算方法上就没有大的问题 ,那么我就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
义。 本节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 入的。教学时,学生用
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学生< br>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
减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
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 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
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简便写法的竖式。把 学生的主动
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
44



第11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能正确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乐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口算。
20-5+40= 34+6-9= 100-60+35=
50+(65-15)= 40+50-7= 45-25+30=
2.竖式计算。
46+6-29= 59-(34-14)= 73-(20+35)=
师:同学们都做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5。
(1)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
45


(2)讲思路:
要求男生有多少人,就是求比14少5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板书:14-5=9 (人)。
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板书:9+14=23(人)。
2.解答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的步骤。
用加、减法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给
出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 间量作为已知条件,结合另一个已知条
件求出题中的问题。
【巩固应用】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鼓励学生交流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材第33页“练习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34页“练习六”第6、8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关 键就是要读懂题目中的信息,知道题目中要解决几个问题,再
来思索怎样解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 后求证解答正确。通过读题训练,让
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审 题、细心计
算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46



第12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3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
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应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师: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并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
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小组汇报的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
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练习
来巩固这些知识。
【指导练习】
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1~3题。
师:谁能说一说计算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方法,笔算加
47


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并独立完成计算。
【巩固应用】
1.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4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五题。
小组互相讨论,学生列式计算。
3.教材第37页“练习七”第9题。
注意观察题 目中的“店庆,满50元减10元”,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盒积木
能节省10元吗?是否满足50元减1 0元的条件。学生交流,教师给予及时的表
扬。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两位 数加、减两位数,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简单,在以前的口算练习中,学
生已经学会了百分之八十。教师根 据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第一,
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有知识点,并系统地进 行整理归纳。第二,让
学生自主练习,理解和掌握算法。对于学生不同的解法,要及时给予肯定,但先< br>让学生比较出最科学的方法,然后再计算。复习时,可以多加一些游戏环节提升
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
48


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初步认识角,知道
角的 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悉掌握这部分内容,为
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形成继续探索数学的信
心。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 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会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 子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
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三角板等。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请你观察“我们的校园”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师:这是什么图形呀?
49

< br>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玩个猜一猜的游戏。
我把这些图形藏起来 ,只露出一部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一起来试一试
吧!(玩猜一猜游戏。)
师:刚才我们猜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点呀?(都有角。)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探究新知】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
找,你身边哪些物体 上有角呢?(学生各抒己见。)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请你们摸一摸你找的角,有什么感觉呀?(尖尖的。)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课件出示角的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课件出示角的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课件出示2个不同的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得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吗?
3.制作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
师: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4.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板演能把它画在纸上吗?自己先试一
试,并在你画出的角上写出顶点和边。(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画的。)
50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
线,就画成 了一个角。
师: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画角的方法。)
4.判断角。
展示不同学生画的角,全班交流讨论。
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角吗?为什么?
5.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 (有大有小。)
师:谁能把这些角从大到小排一排?
师:他排对了吗?大家意见都不相同,到底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 ,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课件出示两个角,
一个角的边长些,一个角的边短些。)
师: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的说法不同,它们到底谁大谁小呢?请你和小组 小朋友一起,用自
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教师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开口的大小有关。
【巩固应用】
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
教学时,为了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将观察、操作、试验、自学讨论等
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 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
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 量的实践活
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51



第2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生:这是角。)
师(把活动角开口张大):现在这个角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生:变大了。)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生: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师(演示转动成直角):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师:这种角就是直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探究新知】
1.从生活中找直角。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3。
师: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直角?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
2.制作直角。
52


师: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 ,在小组内交
流。)
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用一张纸折出一个 直
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3.辨别直角。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
学听一听。
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
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 比一比。
师: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你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并汇报。
4.画直角。
(1)你还能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
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小组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巩固应用】
1.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你还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 识了角的基础上去认识直角的,直角和生活联系比较
紧密,人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直角。教学时从 寻找周围物体表面中形如课
桌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
53


切联系。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 ,形成关于直角图形
的初步表象,通过折直角的活动,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
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 衡量。学生学会判断直角后,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
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 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
学的运用价值。最后通过画直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第3课时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
趣。
【重难点】
重点:能直观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难点: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不同的三角板、两张纸。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生 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
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后,指名回答。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
54


习有关角的知识。
【探究新知】
1.请同学拿出纸和笔,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2.学生分小组把角进行分类。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 要求:(1)每
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分类前组长
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
言人,准备向大家汇 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3.引导学生汇报验证。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4.教师完善角的定义。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得怎么样?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板书: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
(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钝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5.比较三个角的大小。
从大到小排序:钝角、直角、锐角。
【巩固应用】
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教学反思】
55
< /p>


教学过程以课件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手脑
结合,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在小组合作操作中,能准确地
描述出它们的特点。这说明学生 已有的知识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宽。让学生自主
讨论思考的时间再充足一些,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发展。
56



第4课时 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重难点】
重点:会用三角尺拼角。
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的图形):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各部分的名称
吗?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说,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指图):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答,师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最大?哪一个角最小?
师:同学们对角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角的基本概念来做游戏,
看谁最聪明!
【探究新知】
1.拼角游戏。
(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角,像老师这样把它们拼起来(教师
57


自主示范)。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2)找出它的顶点和边。
(3)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3个。)
待生讨论出结果后,指名上台数给全班看。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 角加上一个角所拼成的图
形中所得到的是3个角,而不是2个角。
(4)想一想,你用两个三角尺拼成的角分别有哪些?
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还可以怎样拼?拼一拼,说一说。
2.数角游戏。
师:请每组同学再拿出1个角,像老师这样把它拼在刚才拼好的图形上。小
组讨论,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
指名上台数给全班看。
3.剪角、数角游戏。
(1)师:今天老师来考考你们 ,看谁会动脑筋,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
还有几个角?(生:4-1=3,还有3个角。) 师演示,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展示给学生看:应该是5个角。也
可以这样拿起一张长方形 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还是有4个角。
(2)学生的认知会产生冲突,如何证明这三种答案都是正确的。
师: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 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
最后帮老师评一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
学生分小组各自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的
情况。
教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板书在黑板上,最后肯定答案的正确。
【课堂小结】
这节活动课中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留给 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
中探索创新。通过三角尺来拼一拼角,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 引导学生自
己去思考,寻找更好的方法。 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
58


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得出的,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 这
样学生才会有更清楚准确的认识。 在教学中通过比一比、分一分,交流验证,
拼一拼角等, 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角的产生;通过“剪一剪,数一数”的操作活
动,使学生能学会数角的方法,增强学 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
操作习惯。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优秀教案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
的基础。教学编排是在学生学 习加法之后,利用相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对
乘法运算的介绍。这样编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还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
过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
例,让学生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
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好数 学的信心。)

第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
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
学内容的价值。
59


【重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 读、写乘法算式,认识到“求几个相
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能用加法和乘法算式表示同一个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1.活动引入。
师: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五根手指,数一数,两个同学的小手合起来是
几根?
教师有意识地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
2.初步感知相同加数。
课件出示算式:
2+4+5= 4+4+4= 6+6+6+6=
6+5+8= 5+8+1= 2+2+2+2+2=
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说说你是怎么分
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老师将加数一样的排成一行。
4+4+4= 6+6+6+6= 2+2+2+2+2=
师:数一数,几个4相加?几个6相加?几个2相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今天老师跟大家进游乐园去找
一找。
【探究新知】
1.教学第4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小飞机图。)
60


师: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旋转小飞机。)
师: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你们能列
出加法算式吗?
生:列式3+3+3+3+3=15。
(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那就是几个6?你们能列出加
法算式吗?
生:列式6+6+6+6=24。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
生:列式2+2+2+2+2+2+2=14。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数一数它们分别是几个几相加?它们都是 好几个数连续相加,写起来方
便吗?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计 算方
法——乘法。
师: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
师: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老师总结板书。
列式3+3+3+3+3=15,相同数是3,相同数的个数是5,3×5=15读作
3乘5等 于15。
列式6+6+6+6=24,相同数是6,相同数的个数是4,6×4=24读作6
乘4等于24。
列式2+2+2+2+2+2+2=14,相同数是2,相同数的个数是7,2×7=
14读作2乘7等于14。
2.教学第48页例2。
师: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有几个5? 你能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生:出示3组气球,每组气球有5个。
师:你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表示吗?(3个5。)
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61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列式:5+5+5=15(个),5×3=15(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表示呢?你们喜欢哪种算法?为什
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字吗?
老师板书总结:
5 × 3 =

15
积 乘数 乘号 乘数

因此算式是5×3=15,读作5乘3等于15。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
写法是左斜右斜“ ×”。
【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 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与认识。教材
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 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活动,
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 观察、分析、
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以学
生 的活动内容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二、进一步沟通相同数相加
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 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完
成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 法的理解和认识。
62



第2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
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5的乘法口诀。
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5天做几次眼保健操呢?(指名
回答。)
生1:加法计算:2+2+2+2+2=10(次)。
生2:乘法计算:2×5=10(次)。
师:“2×5”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师:根据乘法表示的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探究新知】
1.教学第52页例1。
(1)1×5。(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一盒有
63


多少个?(5个。)几个5?(1个5。)
师: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写作1×5或5×1。因为1个5还是5,
所以1乘5(或5乘1)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 根据1×5=5或5×1
=5编成一句口诀。(解释口诀:一五得五,表示1乘5或1乘等于5,我们习 惯
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
(2)2×5。(课件再出示一盒福娃。)
师:现在有几盒?(2盒。)几个5?(2个5。)
师: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 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
=10;5×2=10。)这表示什么意思?(2×5=10 或5×2=10。)表示2个5相加
是10,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编口诀的方法给这两个乘法算式也编一句 吗?(解释口
诀: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可以直接说成“一十”,
编成口诀“二五一十”。“得”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也就是积不满10的情况
下,它是起到占位置的作 用。)
(3)3×5,4×5,5×5。(课件分别出示3盒、4盒、5盒福娃。)
师:一共有多少个福娃?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它们的口诀。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的乘法口诀。
(4)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2.识记口诀。
师: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 br>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5?(引导学生
从口诀的意思说。)
3.熟记口诀。(学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巩固应用】
1.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2.分组合作玩读口诀游戏。(4个人一组。)
“一五得五”,伸一只手;
“二五一十”,伸两只手;
64


“三五十五”,两个同学合作伸出三只手;
………
3.教材第52页“做一做”以及第53页“练习十”第3、4、7、8题,指名
回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能把5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一起站起来背一背。
【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 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用5根小棒摆图形,初步感知几个5的含 义,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开始有
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2~4的 乘法
口诀,所以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初步 知道了口诀的意义、来源和用途。在写乘法算式和编乘法口诀时,带
着学生解决一个,剩下的留给学生完 成,增加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独立学习编口诀的过程,可以更 深刻地领会口诀的
意思。
65


第3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2.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
关乘法计算题。
3.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地计算。
【重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一五( ) 二五( ) 三五( ) 四五( ) 五五(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主题图。(学习2的乘法口诀。)
师:这是两副乒乓球拍,每 副有几个球拍?一副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列
式?你能编出口诀吗?两副有几个球拍?用乘法怎样列式 ?你能编出口诀吗?
让学生自己试编口诀,教师板书。(2个2相加,2×2,二二得四。)
再让学生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3主题图。(学习3的乘法口诀。)
66


师:这里每束有几个气球?有几束?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
怎样编口诀?
让学生自己试编口诀,教师板书。
练习:教材第54页“做一做”。
3.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4主题图。(学习4的乘法口诀。)
师:说说豆沙汤圆是怎样排列的?
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四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
完整。
(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
4.小结1~4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这么厉害,自己都能编口诀了,那你知道1×1等于多少吗?
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由此可以知道“一
一得一”。 教师板书1~4的乘法口诀。
师:观察1、2、3、4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按顺序背,再同桌互相背诵乘法口诀。
【巩固应用】
1.开火车对口令:2、3、4的乘法口诀。
2.教材第5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说出得数并计算。
吃饭时每人需要一双筷子,4人需要( )根筷子。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2、3、4的乘法口诀, 你能背出它们吗?指名学生背2、
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2、3、4的 乘法口诀是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应根据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复习5的乘法口诀 ,说一说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相邻
两句口诀相差几,为学生总结2、3、4乘法口诀做好铺垫。在探 究2、3、4的乘
法口诀时,特别是学3的乘法口诀时,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通过用3根小棒
67


摆一个汉字,让学生主动学习,列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口诀编写口 诀,学生很
快就编出“一三得三”,同时激起学生的兴趣。对2、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完全
放手 ,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
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4课时 练习课(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巩固2、3、4的乘法口诀,会计算4以内的
两个数相乘。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1.开火车对口令:2、3、4的乘法口诀。
2.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30
3.算一算。
(1)两个乘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4小棒,摆3个这样的◇要多少根小棒?
4.列式计算。
(1)2乘3得几?
68


(2)3个4是多少?
(3)5个3的积是多少?
(4)两个乘数都是4,积是多少?
(5)一个乘数是4,另一个乘数是3,积是多少?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6~57页“练习十一”第1题。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图,并说明图意。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理由。
2.教材第56~57页“练习十一”第2、3、7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一”第4题。
(1)观察图,说说你的发现。
(2)列式计算,说说运用了哪句口诀。
4.教材第57页“练习十一”第5题,小动物过河。
(1)仔细观察图,明确:每只动物只有踩在与它自己身上算成得数相同的石
头才能过河。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教材第57页“练习十一”第6题,数字开花。
(1)明确题目是要求用小圆里的数乘大圆里的数,把得数填在相应的花瓣上。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教材第57页“练习十一”第8题。
(1)观察图,说说你的发现。
(2)列式计算,说说运用了哪句口诀,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2、3 、4的乘法口诀是后面口诀的基础,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活动,因为是
练习课,学生容易感觉枯燥。练习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口诀的含义,找到口诀中的
规律,这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口诀。教师应充分相信 学生的能力,学生之
69


间有时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一些难 度小的,应该多交给学生,让他们相互
间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70



第5课时 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重难点】
重点:了解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游乐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游乐园中寻找需要我
们解决的问题。 (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
该怎样解决呢?
指导学生提问:小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乘法算式:3×4=12(个)。
师: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如果有一个加数不同,那应该怎么
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 个问题。(板书课题:乘加 乘减。)
【探究新知】
1.教学第58页例5。
71


师: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 。)现在一共有
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生2: 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
+2=11(个)。
生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
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 这个人减去。列式:3×4-1=11(个)。
师: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或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
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3×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3×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教师小结。
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对比上、下两题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
诀的方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计算乘加、乘减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 、减法。在忘记口诀时,通过
联系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 +2
=11,也就是说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
相同加数 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
不出来的。结合图意引导学生 想:前面3个木马上的人数都是3个,第4个为什
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个木马上的人数都有3 个,走了一个。所以原来
72


有4×3个,再减去走的一个:4× 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
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多的部 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
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第6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通过学生观察、谈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
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重难点】
重点:编写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正确计算。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卡片。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看算式,说口诀。
2×2= 4×2= 3×1= 4×4=
3×3= 1×1= 2×3= 3×4=
3×2= 5×2= 4×1= 1×2=
2.根据口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三五十五 二三得六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
73


探索6的乘法口诀,比一比谁编得最好。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6情境图。
师:瞧,老师这里有一些豆荚,请大家仔细观察,一 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
荚中有几颗豆子?一共有多少颗豆子?同桌之间合作完成教材第60页例6的表< br>格。

豆荚个数
豆子颗数
1
6
2
12
3

4

5

6

(先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交流反馈,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自主探究,
编出口诀,汇报交流。
师板书: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口诀。(同桌互相拍手读。) 师:读记口诀,哪句口诀最容易记?哪句口诀最难记住?你有什么好方法来
记住它?想一想,相邻的 两句口诀相差几?
3.熟记口诀。(点名背、师生对口令。)
【巩固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师:下次我们计算这些题目时就可以用口诀直接进行计算。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算出来吗?
74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2~5的乘法口诀”以后呈现的。由于他们已经具有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
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 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
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 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
本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难点是怎
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合作学习6的乘法口
诀,体现 了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理念,但应考虑二年级学生
年龄小的特点,教学时把合作学习 的要求分几步进行,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自
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内容。应多发挥学生的个性,避免领学 生齐读口诀,死记口
诀。
75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 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
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 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重难点】
重点:区别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
3+3+3+3+3 4+4+4 2+2+2+3
2.直接列式。
(1)5个3相加是多少?
(2)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口诀来解决实际
问题。
76


【探究新知】
1.教学第63页例7。(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7。)
师: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师:这两道题中都有数字4和5,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用图形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 ,我们用图形
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4个5。
展示交流:■■■■■ ■■■■■ ■■■■■ ■■■■■。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列式吗?(板书算式。)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学生画图,后展示交流:■■■■■ ■■■■。
引导:这一题中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 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求
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师: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
3.对比小结。
师:观察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第(2)小题用加
法?(学生相互交流, 得出结论。)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不同加数的和只能用加
法。
【巩固应用】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
(1)说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3)独立解题。全班交流。
2.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77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样的问
题需要用加法解决?
【教学反思】
前面的教学使学生多少已经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
活动,获得用画图、 语言描述等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 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78


第8课时 练习课(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
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正确解题方法的技能和技巧。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1~6的乘法口诀都学完了,你们掌握得 怎么样呢?我们一起
来玩对口诀的游戏,好不好?
师生对口诀,复习1~6的乘法口诀。
【指导练习】
1.教材第64页第4题。
(1)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要求“3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4)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一个人还要顶几个碗?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
(5)独立解题,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2.教材第64页第5题。
(1)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79


(2)要解决“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信息?(刘奶
奶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 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
(3)要解决“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鸭子”这个问题,需要用哪些信息?
(4)独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
(5)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学生先独立提出问题并解答,再全
班交流。)
【巩固应用】
教材第65页第7~9、11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杂技演员顶碗和养鸡鸭问题),引导学< br>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感受到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80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用口诀解决 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
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难点: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 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
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
习。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出得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表排列规律。
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
81


排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它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巩固应用】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教材第67页第1、2题。
2.教材第67页第3~5题。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进行总结复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练。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
的复习巩固,同时培 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优秀教案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辨认从不同位置 (前面、正面、侧面和背面)观察
一个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 观察一个简
单的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学
生无 论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
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 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
完整表象。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 础,并且对于帮助学生建
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8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 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
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
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
的。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熊猫。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教师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的三个盲人为什么对大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师说明:因为他们摸的地方不同, 所以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1.从一个位置观察。
师:(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你们知道熊 猫的生活习性吗?大家看,老师
手里的这只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师: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的这只熊猫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
83


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的熊猫图片。)
师:你看到的和屏幕上的哪张图片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 ,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
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师:请学生交换座位再观察,说说自己在新座位上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前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师: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
交流。)
生:因为我们的位置都改变了。
师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 度也不同了,
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师:这是老师绕着熊猫转一圈拍摄到的图片, 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
玩具熊猫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3.情感交流。
师:看过之后,你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师:你们知不知道现在由于自然的原因,熊猫数量很少 了,而且还有另一些
动物也快要灭绝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思想教育。)
【巩固应用】
摆一摆。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书 、书包、铅笔盒……
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
作,指名回答。)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能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师准备了
84
< /p>


许多实物作为教学教具,以此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上
课 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都被老师手中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吸引,积极回答
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同时也发现有些学生不能理解把自己当成观察者,站
在观察者的角度看物体的形状,反复思索着课上发生 的一切。遇到这种情况时应
鼓励学生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85



第2课时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
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要多方 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
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 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 想。
【重难点】
重点:了解判断一个立体图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明确从同一方向观
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难点: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一个侧面可能相同。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地辨认从不同位置上看到的物
体形状了。
练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组三名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课件出
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体、球体。)
检查例2认知情况,为下面的知识呈现做铺垫。
师:说一说你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同一个立体图形让多名同学观察,
并说一说。)
师:那我们可以只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形状来确定它是什么物体吗?如
86
< /p>


果我们看到了物体的一个面是正方形,你知道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吗?今天我
们 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将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 方体盒子放在讲桌上,用桌布盖起
来,只露出一个是正方形的面。
师:猜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 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限于新学的知识,很
容易猜成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所有面都是正方形。)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师:只有正方体的面可能是正方体么?还可能是什么?
联系 刚刚完成的例2,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并回答。(可能是正方体、
长方体。)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并上台展示给大家看自己的发现。
总结:判断一个立体图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从同一方向 观察不同形
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做一做,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
教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
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不 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进行正确地判
断。
2.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第5题。
师:谁来猜一猜,他们摆的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让学生猜测并回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观察物体时,只观察物体 的一部分,对物体的认识就不全面。今天我
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 物,那么我们眼中
的世界会更清晰、精彩。
【教学反思】
87


在这节课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火花。利用
多媒体课件 给学生展示几何体的模型,并且让物体动起来,这样学生不再是只看
到静止的模型,而是从多个方向观察 它,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体会到观察一
个物体要全面地、多角度地、透彻地观察,这有助于学生良好 思维品质的培养。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优秀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
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
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 学习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
方法进行迁移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 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
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 析数量关
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鼓励学
生积极 参加数学活动,学会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乘法口
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 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使学生熟练掌
握。)

第1课时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
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 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的口诀的能
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88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7的乘法 口诀,能
运用7的口诀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7套七巧板。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我们知道一个星期 有7天,那么2个星期有多少天呢?3个星期有多少
天呢?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 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
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探究新知】
1.拼图游戏。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与同桌交流,也可以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请每小组挑选自己组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讲讲拼得像什么。
2.教学第72页例1。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7个拼好的图案。
师:同学们 利用自己的智慧拼出了这么多优美的图案,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七
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 乘法口诀吗?试试看能编几句?
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
诀等。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表内容。

乘法算式
1×7=7
2×7=
3×7=

乘法口诀
7×1=7
7×2=
7×3=
89

一七得七
二七( )
三七( )


4×7=
5×7=
6×7=
7×7=

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4=
7×5=
7×6=

四七( )
五七( )
六七( )
七七( )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1)拼一个图案需要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2)拼两个图案需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是什
么?
(3)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
口诀是哪一句?
(4)拼六个图案需要几块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所用乘法口诀
是哪一句? (5)“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
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 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6)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
式?
(7)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
呢?
4.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背→开火车背→集体拍手背。
【巩固应用】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90


请同学们下课后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
堂上,力求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在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扎实有效。

91


第2课时 练习课(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记7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地计算。
难点: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谁会背诵7的乘法口诀?
指名背,分组背。
【指导练习】
1.教材第73页“练习十七”第3题。
(1)指名说题意。
根据花束上的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写有算式的花瓶,然后连线。
(2)学生说题意后,独立完成。
2.教材第73页“练习十七”第5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从图中我知道每只骆驼运4箱,一共7只骆驼,求一共运了多少箱?
明白题意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6题。
92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7题。
师:认真观察,说说在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
题?(在柜子里摆有4排奶粉,第1排5罐,后3排每排摆了7罐。求一共摆了< br>多少罐奶粉?)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罐奶粉,该怎样解决呢?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巩固应用】
数学游戏:找朋友。
首先教师把写好的“纸条”发给学生,纸条上写 着口诀的前半句、乘法算式、
口诀的后半句、乘法的得数,请拿到“口诀的前半句”和“乘法的得数”的 学生
先找朋友,在找朋友的时候,要说:“我是××,我的朋友是谁?”,或者说“我
是××, 你的朋友是我。”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很好!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7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应用2~7的乘法< br>口诀计算表内乘法。通过开展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用乘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交
流意识。
93



第3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
3.通过乘法口诀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难点: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你能背一背吗?
(指名学生背1~7的乘法口诀。)
师:1~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都学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 习8的乘法口诀,
相信同学们能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这些口诀进行计算。(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2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94


学生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一八( ) 二八( ) 三八( ) 四八( )
五八( ) 六八( ) 七八( ) 八八( )
2.学生读、背8的乘法口诀。
3.组织学生对口令。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5页“做一做”。
2.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八”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3.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24=K×K 36=K×K
36=K×K×K 24=K×K×K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你学会了吗?
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很好!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本课时根据乘法口诀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含义。通过引导找出表中的规律,找出记忆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交流自己的
想法。教学过程设计 了师生对口令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从多层面上记忆,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
95



第4课时 练习课(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8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正确地计算。
2.会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重难点】
重点:记住口诀,运用口诀正确地计算。
难点: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8×2= 7×7= 8×4= 7×5=
3×8= 7×6= 7×8= 6×8=
4×8= 3×6= 7×3= 8×8=
2.背口诀。(集体背、点名背。)
【指导练习】
1.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八”第4题。
课件出示第4题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说怎样找玩具。
2.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八 ”第6题。同学们拍手做游戏(两人一组):一只
螃蟹8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八只螃蟹64 条腿。
96


3.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8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师发令后全班同学开始计算,算得又对又快的奖五角
星以示奖励。
5.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9题。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10题。
学生讨论交流。
2.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11题。
看谁算得对,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小结】
今天的练习作业你都会了吗?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 br>在教学中增添有趣的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通过练习训练,
巩固8的乘法口诀,运 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让他们做一做游戏,再动一动脑筋,
学生是愿意的,边玩边学,这样总能使学生处 于学习的主动状态。
97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 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
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 =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
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前面所学过的8的乘法口诀,教师给同学们准备一些奖品奖励背诵
的好的同学。
师:今天我们用刚复习过的8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
决问题。)
【探究新知】
98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3。)
师:同学们,在文具店里有这么多文具,你喜欢什么作奖品?
学生提出各种文具:铅笔、文具 盒、橡皮等。文具盒每个8元;橡皮每个2
元;日记本每个4元;铅笔每支3元。
师: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2.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想一想,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请把 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1个文具盒8元和3个这两条信息。
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写一写或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的策略。
汇报方法:
生1:画图。 8元_______8元______8元?元
生2:列式8+8+8=24(元)。
生3:列式8×3=24(元)。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填空:
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
元一共是( )元。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
钱 。)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3个文具盒的总钱
数。)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3.检验问题正确性。
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生1:用加法检验,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生2:要求3个 文具盒的总钱数,就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8元,乘买的个数,
也就是8×3,三八二十四,一共是24元 。
99


4.深化“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师:老师想再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钱呢?
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汇报。
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生:买1块橡皮2元和买7块两个信息。
师:怎样解答?〔2×7=14(元)。〕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填空:1块橡皮要8元,要求买7个橡皮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
元一共是( )元。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
说。
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用
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 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师小结: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有多少钱、7块橡皮一共有多少钱、6
支铅笔一共有多少钱,都是求买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
少,我们都可以用一个 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9页“练习十九”第1题。
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后列式解答,并注意单位的换算,汇报时让学生说清是怎
么想的。
2.教材第79页“练习十九”第5题。
师:从图上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要求“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怎样解答?
师:这个问题一步计算能完成吗?怎么办呢?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今天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100

欲之祸-一窍不通的故事


股东贷款-春节怎么过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源管理器打不开


麦当劳广告-月份与星座


高考科目及分数-仙侠世界之错过


定风波苏轼-张靓颖好听的歌


揶揄是什么意思-中国结图片


nice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幻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