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lol潮汐海灵-朱紫一
2017-2018学年度小学二年级下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
br>1.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
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
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增强学生
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
2.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动作,跑步的基本方
法,学会学习方
法,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进一步学会
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
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
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一些动作方法,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积极参与体质测试,争取优秀。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培养学生
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团结
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3.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以适应社
会需求及体育
课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身体健
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为主要学习领域,充分利用游戏,教学
比赛等有主题的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去,
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方
面全面发展。同时让学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掌握学习的方
法。
4.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
心,为终身体育打
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主要内容
1.走和跑:
(1)能知道自然快速跑的动作方法。
(2)会做出两臂曲肘前后摆动的自然快跑及前脚掌着地沿直线进行快
速跑动作。
2.跳跃:
(1)能了解在踏跳区内起跳的重要意义。
(2)能做出快速助跑、起
跳迅速有力、起跳后向前上方跃起、两腿屈
膝上提的跳远基本动作;做到在踏跳区内准确起跳。
3.投掷:
(1)能知道投掷的正确动作方法。
(2)能掌握巩固肩上屈肘、自然挥臂的投掷动作。
4.技巧:
(1)知道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和要求。
(2)能做出连续前滚翻的动作,几个前滚翻之间的连接紧密,方向正,
翻滚动作正确。
5.韵律活动:
(1)知道节奏操的名称和动作方法。
(2)能随音乐节拍将全套操连贯起来练习。
6.体质测试:
(1)身高、体重
(2)坐位体前屈
三、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二年级学生一般为 7---8
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骨骼肌肉茁壮
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二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
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
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
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
育活动
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二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
成,血液循环比
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二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
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二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
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
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到班级的荣誉。
3.二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会放到
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
,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
状态。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
年龄在7岁左右,对一切东西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身
体素质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些特点,着
重对学生进行入门教育
和纪律性教育;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运动系统发育还
不成熟,处于发展期,运动能力较低,身体各部分肌肉发展不平衡,上下
肢协调性差;好动喜玩,想象创
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
五、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育人是教育的本质。把德育
改革与课程改革紧密
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激活教学,优化课堂,使每一堂课都成
为
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每一个老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因此,作为一
名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是
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课教学应从
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
意识地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诚实守信等各
种优良品质。
六、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1.年龄普遍较小,多采用游戏。
2.小学生好胜心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
果。
3.备课
时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确定训练项目找出
练习点;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采用由易
到难,逐步递进,分散难点,
分步教学方法。
4.练习上,精讲多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动作逐步过渡,
步步引课练;指定分组与自由结合组织形式,采用辅助与诱导,讲解示范
与模仿练习;增强练习强度、密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掌握和技
能形成与提高。
5.
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有了合适的机会,才能充
分让学生去创造,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
的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而
且还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