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ipad怎么上网-赣南医学院分数线
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吃瓜子会致癌吗
①葵花籽致癌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类社交媒体上
闹腾一回,甚至有说法称,
葵花籽是致癌之首,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②向
日葵,又名朝阳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内蒙
古等被广泛种植,高可
达3米,盘型花宽可达30厘米。它的果实即葵花籽,除了作为原料
被用来榨油外,还是一种十分受欢迎
的休闲食品。
③葵花籽含有大量我们需要的营养成分,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
酸、油酸、软脂
酸、硬脂酸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E等)和微量元素(如硒、锰、锌、铜等),如
果要列举葵花籽的好处,真是相当丰富。
④葵花籽味甘,性平,可用以降低
血脂,还能用来驱虫。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且不含
胆固醇,有助于降低人体的血液胆固醇水平,有助于
保护心血管健康。葵花籽微量元素含
量丰富,其中铁的含量更是达到了葡萄干和花生的2倍,因此,葵花
籽被认为具有预防贫
血等作用。每天吃一些葵花籽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维生素E,对安定情绪、防止细
胞衰
老、预防成人疾病都有好处。
⑤此外,葵花籽中含有的食用纤维比苹果
高很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证明,食用纤维
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文献报道,向日葵中的一些化学
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
老、抗心绞痛和降压等药理作用。
⑥目前,葵
花籽种仁的含油率仅次于大豆,已成为位居第二的油料作物。既然葵花籽的
营养价值如此之高,那为何一
些人认为是致癌食物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葵花籽生长
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
镍、镉等。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
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但对于人类而言,
吃入富含重金属的植物并在
体内不断蓄积则足以致病,甚至致命。
⑦但因此
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致癌是不科学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
括粮食和蔬菜等的生长速度
也都很快,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同样很强,我们是不是可以下结
论说粮食和蔬菜也具有致癌作用呢?
⑧认为葵花籽致癌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含油量高,且这些油脂大多属于不饱和脂肪酸,进食过多不但会消耗体内的胆碱,使体内脂肪代谢失调,脂肪积聚在肝脏,影响了肝
细胞的正常
功能,造成肝功能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甚至诱发肝组织坏死
或肝硬化。科学研究表明,
这一说法同样没有科学根据。科学家确实进行过实验,但实验
结果仅仅说明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葵
花籽油)不适合用于煎炸而已,如果不连续煎
炸食物,生成的有害物质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⑨摄入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确是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但是过多摄入任何一种营养物质
都是不健康的,只有合理烹调、平衡饮食才最重要。
⑩致癌因素一般分为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过度食用葵花籽会对我们的健
康产生影响,但现有文献中,并没有相关报道称葵
花籽所含的任何成分有直接致癌作用。
(1)下列对文章分析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葵花籽。
B.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C.第①段起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镍、镉等,食用了会致癌。
(2)下列对第⑦段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强调了葵花籽致癌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这一结论。
B.举例子,说明葵花籽与蔬菜和粮食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吸收重金属的能力。
C.下定义,强调了葵花籽致癌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这一结论。
D.打比方,生动说明葵花籽与蔬菜和粮食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吸收重金属的能力。
(3)下列划线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确实进行过实验,但实验结果仅仅说明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葵花籽油)不<
br>适合用于煎炸而已。
B.认为葵花籽致癌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含油量高。
C.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
D.致癌因素一般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答案】
(1)D
(2)A
(3)C
【解析】【分析】
(1)文章第⑥⑦段讲了“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
金属,如铅、镍、镉等”,“但因
此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致癌是不科学的”。故D错误。
(2)第⑦段把葵花籽的生长速度和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括粮食和蔬菜
等的生长速度进行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A正确。
(3)A项,“仅仅”从程度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B项,“可能
”表估计、猜
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C项,“能够”不起修饰限制作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D
项,“一般”从频率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
中,理解文中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
内容
,抓关键语句,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辨析,要
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注意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和辨析。
2.阅读出来,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
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
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
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
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
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
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br>
①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
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
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②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
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
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
用消耗
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
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
奶及足量水;6
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
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
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
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
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
物,却又排斥蔬菜
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
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
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
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
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
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
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
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
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
励学校开设食堂
,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
(2)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
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
题”一句中“尽”字能
否去掉?为什么?
(4)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
【答案】
(1)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
势。
(2)举例子:①“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
恒。”作用:具
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②“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
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
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
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
长。”作用:具体说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补充
和保证哪些营养。
列数字:①“因此
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作用:用数字说明每顿饭的适宜饭量。②“6
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
0分钟的充足运动。”作用:用“60分钟”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
动应达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
br>
分类别: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Ⅰ要控制饮食。Ⅱ要增强运动。”作用:分别从
“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控制肥胖现象。
(3)不能删去。这里体
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去掉“尽”,意思
就变了。
(4)“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营养不良的发生。”
【解析】【分
析】(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信息筛选。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
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
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
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图表1说明“超
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图表
2说明“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材料一中的“青少年
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
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这句话概括了表1和表2的内容。
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
、摹状
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
确
、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选
择一种说明方法,
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①表态(一
般不能删)。②定性。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
估计,“多”“有余”等表数
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本题抓住“尽”字的表达作用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
内容
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
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
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
有力。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1)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
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
势。
(2)举例子:①“如长跑、跳绳、打篮球、
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
恒。”作用:具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②“比如2岁至6
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
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
偏食、贪食,保
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作用:具体说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补
充
和保证哪些营养。
列数字:①“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
作用:用数字说明每顿饭的适宜饭量。②“6
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作用:
用“60分钟”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
动应达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
分类别:①
“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Ⅰ要控制饮食。Ⅱ要增强运动。”作用:分别从
“饮食”和“运动”两个方
面说明如何控制肥胖现象。
(3)不能删去。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尽”是指不
完全如此,去掉“尽”,意思
就变了。
(4)“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营养不良的发生。”
【点评】(1)材料
2图表是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比例分析,材料3说明:肥胖儿童更需
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
、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
减肥的目的。材料1说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
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
呈下降趋势。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
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可以
概括主要内容。
(2)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
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
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
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
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
了事物什么特征,
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举例子,作用:具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不同年
龄
段,儿童应补充和保证哪些营养。列数字,作用:用“60分钟”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动应达
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分类别,作用:分别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控
制肥胖现象
。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
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答题方法:正面
阐释—
反面说明—综合阐述,即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后的影响,最
后加上“这体现了说明
的准确性”这句话作为总结。“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还有其他的情
况,去掉“尽”,意思表示完全是
这样,既不符合实际,又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这道题考查正确把握说明文的
见解,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
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
定区别。儿童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超重者的饮食习
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
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
营养不
良的发生。
3.阅读《手写比打字有助记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夜光杯》今年
2月7日的一篇《医生的字》的文章提到有一位叫马红霞的医生写的
病历单的字迹工整清秀,现今已是非
常稀罕。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关于手写的话题,那就是
记(英文)笔记时,是手写好还是打字好?
②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打字的速度更快,当然要具有这种速
度,必
须受过专门的打字训练。但是有美国教授研究后认为,手写笔记有助于学生在教室里集中
注意力,习惯于手写笔记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较之喜欢用英文速写方法的学生,用普
通书法记笔记的
学生能学到更多知识,对信息的记忆也更持久,更乐意把握新的思路。和
用键盘相比,手写能紧扣人的思
维,使获得的信息更有条理。
③统计显示,听课时用键盘记笔记速度更快,打字和手
写每分钟的速度之比大约是33
字比22字。在短时期内,打字是有优势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一位
教授2012年做过
一项调查,上课甫结束立即对学生进行跟踪,结果发现“打字族”能够回忆起更多的
上课内
容,对上课内容进行测验的成绩也比“手写族”要好一点。
④问题是
这种优势是暂时的,经过24小时,“打字族”对自己记下的东西全忘记了,他
们在键盘上敲下的长长的
笔记太表面化,也太肤浅了,无助于他们回忆起上课的内容。相
反,“手写族”能够持久记忆课堂讲课内
容,甚至在一星期以后仍然对课堂上的一些概念有
很好的掌握。很显然,手写会把听到的东西更深地记住
。用普通书法记笔记更便于温习上
课内容,因为它们较之速记法组织得更好。
⑤人们要问,“打字族”能记下较多的内容,为什么掌握的知识反而少呢?研究证实,打
字是一种机械反
应,对听到的东西是逐字逐句地记下;“手写族”记下较少的东西,但是在
记下的同时也在思索,并且对
内容有了一个消化。
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高科技含量的笔记本电脑人见人爱,它可
以使打字更快,但恰恰
对学习知识是有害的;手写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然而有统计说,手写平均只能
记下
30%左右的内容,为了跟上讲课者的速度,手写会漏掉一些重要的限定词,省略掉一些关
键的细节——所以手写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本文就手可以增强记忆的持续性进行说明。
B.手写记忆久,紧扣人的思维,使获得的信息更有条理。
C.打字记笔记速度比手写记笔记速度快。
D.手写比打字有助记忆,因此要摒弃打字。
(2)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下定义
D.列数字
(3)生活中,你喜欢打字还是手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
(2)A
(3)当然是以手写为主,因为还
处在学习知识的阶段,手写有助帮助记忆,巩固所学知
识;但将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打字还必须要学要
用,这与工作环境有关。
【解析】【分析】⑴D项表述错误,文章说明了“手写”和“
打字”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并没有
说明要“摒弃打字”,毕竟“打字”速度快,“手写”较慢,会出现漏
记笔记的情况。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
类:分类
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掌握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和
特征,根
据文字信息来判断。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⑶这类开
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
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
语准确、简明、规范。了解文章对“手写
”和“打字”的说明,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看法即
可。
故答案为:⑴D;⑵A;⑶
当然是以手写为主,因为还处在学习知识的阶段,手写有助帮助
记忆,巩固所学知识;但将来为了提高工
作效率,打字还必须要学要用,这与工作环境有
关。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
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前,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结合题干
提供的内容和原文比较,找出与原文不同的地
方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
的题型。解
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要求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着重
对说明对象作出具体分析和理解。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
杨舒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科学家们认
为:“这基本可以证明,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微塑料”又是什么?它为何引发科学家频频关注,又将给人类带
来怎样的危害?
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04年,英国科
研人员在
《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
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来源。“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
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
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
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
“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
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
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
容易被海洋浮游生
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
水
性,加之有较大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而
这些
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
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
进行累积。
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
会进入生物链
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
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
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
的污染。
(《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2)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
(3)“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
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句话中“可能”一词
有什么具体作用?
【答案】 (1)①“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②“原
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③“次生”
微塑料是指在
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
层层分解破碎
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2)难降解;粒径细小;数量巨大;容易被海洋浮生物所摄入;高疏水性。
(3)“可能”一词表示微塑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辨析说明方法首先要全面掌握说<
br>明方法的分类及各种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
格式多为
(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例如第四段对“原生”微塑料是和“次生”
微塑料的说明就
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首先
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
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五段“微塑料
难降解,除
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容易堵塞生物食道”提炼关键词语即可解答。
(3)此题考查对说明文
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
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
、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
词和数量词等词语。“可能”表估计,表示微塑料造成
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严谨。
故答案为:(1)①“微塑
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②“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
,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
③“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
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 层
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2)难降解;粒径细小;数量巨大;容易被海洋浮生物所摄入;高疏水性。
(3)“可能”一词表示微塑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点评】(1)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
明,能
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三方面,①“微
塑料”的概念:直径
小于5毫米、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②“原生”微塑料;③“次生”
微塑料。
(
2)这道题是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关键语句,在一篇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时
集中在一两句话
,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提取关键词语,有
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
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特点有,本质上难降解;外形:粒径细小、数量
巨大;危害性:容易被海洋浮生物所摄
入、高疏水性。
(3)分析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说明
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
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
的作用。“可能”表示或许、推测、估计,
表示微塑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如果去掉太绝对。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
、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
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
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
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
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
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
次,雾凇的形成要求
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
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
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
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
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
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
雾凇形成过程中的
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
影
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
块,叫粒状雾凇(
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
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
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
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
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
雾松时,都会
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
br>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
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
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
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
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
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
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
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
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
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
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
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1)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2)第⑥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3)选文从雾凇外表
的_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运
用了______
__说明顺序。
(4)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5)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
(1)B
(2)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3)通透灵动
;优秀品质
;逻辑
(4)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
负氧离子;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5)
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
更加清新。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
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
各语句所写的内容,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根据
本段文字的说明,
【甲】句话说明形成雾凇的另一个重要气象条件——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
是
风速很小。【乙】【丙】两句具体说明“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这一条
件
。【丁】句具体说明“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这项内容。据此,
答案为B。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
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
象地说明事物
的特点。文章第6段运用了分类别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
雾凇的本质特点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3)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
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
介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
状态,事物的本质、
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可以在中心句、总括句、过渡句等关键句中捕捉特
征,
筛选关键词作答。本题结合文章第3、7两段筛选出雾凇特点的词语作答即可。
(4)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
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
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比较,选
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
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本题
可筛选文章的7、8、9段的中心句归纳作
答。
(5)考查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所介绍的雾凇特点,从增添景
观、改善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
方面作答。注意答题不要脱离文本去空谈。
故答案为:(1)B;(2)①分类别、下定义;
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
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3)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
(4)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②雾凇是
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
负氧离子;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
静。
(5)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
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
句所写的内容,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能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
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容所
体现出来的说
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说明顺序的理解概括能力。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
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相关语句,准确概括。说
明文顺序有三
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的文章表示时间的词比较多,空间顺序方<
br>位词比较多,逻辑顺序表示逻辑关系的词比较多。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的内容和
主旨,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其语言特色。
(5)本题考查学生拓展延伸及个性解读的能力。这是一
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能谈出
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
发的思考,获得的
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最精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我快没电了,天色渐暗。”
2018年6月,一场火星尘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收到了来自“机遇”号
火星探测车的信息。随后,它与地球失去了联系。
“机遇”号原本设计工作90天,但它带着人类的期盼,独自在遥远的火星辛劳了14年
——它是21世纪初火星探测的双子星之一、“子午线平原”的主人、太陽系第一深的陨石坑
“维多利亚
”的客人、“火星马拉松”的首个完成者、“奋进”陨石坑的征服者……如果换作人,
那该是怎样孤独而
英勇的一生。
当时,NASA给“机遇”号回复了一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
》。歌里唱着:
“我们将再次见面在夏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
br>我看着那月亮然后我们将再次见面。”
而下一次见面,或许是在下一个14年。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
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
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
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
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
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
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
℃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
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
也就是说,当人类最终冲出地球,首先面临的就是死亡这道铁壁,如科幻作家刘慈欣
在《流浪地球》中所说:“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
体》
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
被消灭,所以宇宙一
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
“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
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
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
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
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
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
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
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
——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
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
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
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
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日本设计师山本
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上的
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球边缘升起的标
志性照片《地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张能看到地球
全貌的照片。安德斯回忆起当时绕行
月球的情境时说:“这个叫作地球的物体,它是宇宙当中唯一的颜色
。”
有学者认为,这张照片点燃了一场大众环境运动。蕾切尔·卡森在彼时出版了《寂
静的
春天》,联合国则宣布了第一个“地球日”。地球突然开始占据人类的头脑,仿佛我们从司
空见惯中突然警醒一样。
安德斯不是唯一一个从太空看到地球而感到惊奇的宇航员。最
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
“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
当你从这里
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对这些宇航员来说,住在太空越
久,思念人间烟火之情越浓。解决“乡愁”的法子就是
在空间站里干一些在地球做的事儿,例如看电影、
听音乐、上网、与妻儿通电话,甚至自
己种菜、做比萨和蛋糕。1972年,“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
查理·杜克在执行第三次、同时
也是最后一次登月任务时,将随身携带的一张全家福照片用塑料膜裹着,
放在布满沙粒的
月球表面拍照留念。照片里,是他与太太多萝西、两个儿子查尔斯与汤玛斯。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
御、适
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
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
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阿饼,选自《新周刊》2019年第5期
(1)结合文本内容,品味NASA
给“机遇”号回复的那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
歌辽中所传递出来的意蕴。
(2)根据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
么
,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的理解。
(3)归纳下面园组数据所反肤出来的信息。
①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②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字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
于零下170℃
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
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
都活不了。
③试想,你坐上一般巨大的字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
静的太空
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遇航速度行驶<
br>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
④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源移一米。
(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
(1)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
测
(
2)这句话是对“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
考:人类身处地
球,无法真正看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
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br>
(3)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人类自身渺小,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
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4)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
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
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解析】【分析】(1) 结合文本语境分析,美国图家航空就天局(NASA)是在“机遇”号
火星探测在快没电,将与地球失去了联系的时候回复的这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
期》,“在夏
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我看着那月
亮”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
面,两次使用“我们将再次见面”,强调了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
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
展的乐观预测。
(2) 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上文说明了人类冲出地球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但即使困难重
重,人类还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探索太空,因此作者就针对人类的这一行为思考
并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途离地球呢?而 “…自己”这个东而是看不见的,
人
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上面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时它也是
作者对这一问
题的思考,根据语境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清地
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
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从“2018
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
上火星”可以看出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
贵,准备时间长;从“一个穿着字航服的人只能存
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
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
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
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说明
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从“出发时,它花了
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遇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
球时,它再用
2000年减速
”和“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源移一米”说明人类自身渺小。
(4)
这篇文章从“机遇”号火星探测车消失说起,前半部分重点说明了说人类探究太空的
重重困难,后半部分
通过 “阿波罗8号”上的字载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东边缘升起
的标志性照片《地出》和宇航
员在太空的所见所感说明地球具有令人震撼的美以及适合人
类舒服的生活。由说明内容来看,作者的写作
意图是: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
艰巨;不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警程人类
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故答案为:⑴
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测
⑵ 这句话是对
“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
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
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⑶ 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人类自身渺小,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
希
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⑷ 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要忽略地
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
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点评】⑴本题
考查理解引用歌词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境,然后再根
据语境分析引用歌词的内容和作
用。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语境分析,在理解语境之后再
结
合语境分析理解语句的意思。
⑶此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
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的主要信息,
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⑷本题考查探究
文章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
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
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
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
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
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7.阅读《泥土的歌唱》,回答问题
泥土的歌唱
①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种,称为“八音”, 其中有一音曰土。
②土——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发出的声音,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即使一定要它
发音也要伴随着尘
土飞扬的壮观场景。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 5 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
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
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③经过这一神奇的转化过程,泥土不
仅拥有了全新的样貌,而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质地
与功用。毫无疑问,这项技艺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
之一,当然作为早期文明的先锋的
中国先民,在这方面也拥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甲骨文中的陶字,我们就
可以清楚的看到,
至少在4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陶了。陶轮的使用,或者说借助陶轮
的转
动,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④土本身
是不发声的,但是由土制成的陶器,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
乐器。尤其是那些比较标准
的圆形器,在发音的原理上,与葫芦完全一样,所以很容易让
古人通过自然的联想,而发现它们拥有的音
乐天赋。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埙。
⑤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
的历史。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
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
球形、鱼形和梨形等,
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⑥作为一种在民间的生产劳动
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草根气息的乐器的埙,经历了
漫长阶段,最初的埙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大约
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
音孔,能吹三个音。又过了大约1000年,也就是3500
前,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三
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
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
七声音阶
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20
04
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埙进行改良,设计出了10孔的低音埙。这种埙与古代的
埙相比,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深厚,空灵柔美。
⑦还有一种比较著名的陶制乐器,虽
然在古代的名声并不很好,但是在最近突然时来运
转了。这种乐器就是缶。缶本来是一种实用器皿,具体
的说就是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
瓦器,和咱们现在看到的泡菜坛子差不多。后来,随着青铜时代的来临
,逐渐被青铜器所
取代,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是这样的。
⑧像这样的一个器物,要想作为乐器来使用,毫无疑问只能充当打击乐器了。
⑨用装
酒的坛子当乐器,一边拍打着这个装酒的坛子,一边唱歌,通常来说给人的联想
都是醉鬼,或者性情豪放
的经不起任何酒精催动的野蛮人的形象。事实上,李斯在他的那
篇著名的《谏逐客今》的文章中,就有“
击瓮叩缶,弹筝博髀”的句子,意思就是,秦国饮
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
大腿来打拍子而歌。就是以此为
例,来说明秦国当时文化的落后。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
文明的象征,恰
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
⑩但是击缶这种乐器,
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种
古老的乐器,不仅突然以一个完全正面
的新形象获得了一瞬但足以永恒的新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人使泥土“歌唱”的过程。
(2)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在括号中。(每空填一种说明方法)
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________
②这种损与古代的损相比,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深厚,空灵柔美。________
(3)根据选文,填写下表A、B、C处内容。
时间
大约七千年前
大约在四五千年前
大约3500前
“损”的发展阶段
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
A________
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
B________
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C________
2004年
设计出了10孔的低音坝
(4)如何理解第⑦段加点词“时来运转”的含义。
【答案】
(1)古人借助水和火将泥上制成陶,再用陶轮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再
将圆
形器皿作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使泥土歌唱。
(2)列数字;作比较
(3)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
六个音;;损已有六个音孔—
—上一、前三、后二,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4)古代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回
肠的《
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解析】【分析】(1)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 5 万年前获
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人们又借助陶轮
的转动,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这种标准的圆形器皿则既可以作为
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就可以唱歌了。据此答题即可。
(2) ①“七千年的历史”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这句话把现代的这种损与古代的
损从音域和音色两方面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本题比较简单,只要能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筛选出准确答
案。根
据“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可筛选出A处
答案;根据“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可
以筛选出
B处答案。根据“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
br>阶和七声音阶了”可以筛选出C处答案。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从文章第⑨段“
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文明的象
征,恰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可以看出古代
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
根据“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
种古老的乐器,不仅突
然以一个完全正面的新形象获得了一瞬但足以永恒的新生”可知“时来运转”的含
义是: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回肠的《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
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故答案为:⑴ 古人借助水和火将泥上制成陶,再用陶
轮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再将
圆形器皿作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使泥土歌唱。
⑵1、列数字 ;2、作比较
⑶1、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2、发展到
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3、损已有六个
音孔——上一、前三、后二,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
⑷ 古代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
回肠
的《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点
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
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
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
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
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
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
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
、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
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
明方法。
⑶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
解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二要
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
观察,就会发现一
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乔木,水
稻、高粱、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
柿、辣椒等蔬莱,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
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
“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群
星。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
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
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
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
及地上物体表面的
水珠,通常在睛朗少风的夜晚出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
冒出
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况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
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
汗水一样。那么
,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
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
用,叶面上的气孔
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
“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打
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这样,植物体
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叶
尖、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
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
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
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
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
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
水。被移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
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著晚疫病就有预
防作用
,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
伤……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五
味子对减
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杀
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
(1)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2)
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3)
选文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4)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植物叶面的气孔在晚上全部关闭,其根部在夜晚吸来的水份就会在体内过
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
在春末、夏日、秋初清晨温度不高时,会看到叶尖、叶缘上的“水
孔”出水。
(2)
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数据是个约数,说明植物一夜“吐”出的水滴在一百五十滴
上下,不确定;
如果删去,则表示有且正好是一百五十滴,与事实不符,“左右”一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
密性。
(3)第四段介绍植物“岀汗”的原因,第五段介绍植物“岀汗”对植物本身的好处,
符合人们
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所以不可调换。
(4)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眀了植物的“汘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査內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在第四介绍了植物在凉爽的清晨
“怕热”而“汗如雨
下”的原因,根据本段介绍的內容,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
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
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
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答题时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左右”表示约数,说植物一
夜可“吐”出的水大概有一百五
十滴;如果删去,则表示正好是百五十滴,这就过于绝化了。
(3)本题考查段落內容的理解与顺序安排。文章第四段主要介绍的是植物“出汗”的原
因,
而第五段介绍的是植物“出汗”的好处,只有先了解这种现象,才能介绍其好处,这是
人们认识事物的逻
辑顺序,所以二者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
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
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
题方面来表
达其作用。结合文意与句首的“如”,可以看出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br>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
故答案为:⑴植物叶面的气孔在晚上全部关闭
,其根部在夜晚吸来的水份就会在体内过
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在春末、夏日、秋初清晨温度不高时,
会看到叶尖、叶缘上的“水
孔”出水;
⑵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数据是个约
数,说明植物一夜“吐”出的水滴在一百五十滴上
下,不确定;如果删去,则表示有且正好是一百五十滴
,与事实不符,“左右”一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⑶第四段介
绍植物“岀汗”的原因,第五段介绍植物“岀汗”对植物本身的好处,符合人们认
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所
以不可调换;
⑷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眀了植物的“汘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内
容。
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
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
示强调和范围,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
掉,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
言的准确性;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作用。理解文中词语某一句中的两个词语不能
调换,一般
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两个词语有内部的顺序,二是这两个词语与上文或下文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⑷本题主要考查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结合语段具体分析,然后用相应的说明
方法的作
用答题模式进行解答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
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
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
现了一个居民点,一
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
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
,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
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
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
”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
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
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
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
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
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
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
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
是用长江
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
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
年人口突破1
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
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
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
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
、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
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
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
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
力。
(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第④段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4)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上海名字的由来;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不能删去。“主要”
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
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
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D
(4)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
、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
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
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
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
所以不能调
换。
【解析】【分析】(1)逐句阅读第二段的内容,从每句话中
提取关键语句并概括作答,第
一二句写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第三句的关键句“于是就叫上海”,可以
看出这句话写上
海名字的由来;第四五句的关键句是“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可以看出这
两
句话写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首先要理解划线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
分析其表达效果。“主要”意思是最重要
的,是相对“次要”来说的,结合句子分析,这里的“主要”说
明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
最重要运输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运输手段,因为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删去
就表示水运曾
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运输手段。这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
br>此不能删去。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说明的重点是上海行政地位逐渐上
升的原因,这其中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因素,而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上海处于
中
国南北之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拥有重要贸易地位。故答案为D。
(4)
结合第⑥段和第③④⑤两段的内容分析,第③④⑤两段说明的内容是地理因素
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第⑥段说明的内容是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上海为什么会
吸引人,就是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
这两部分内容是由因到果的逻辑关系,有因才
有果。故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⑴②上海名字的由来;③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⑵ 不能删去。“主要”
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
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
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⑶ D;
⑷ 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
”、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
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
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
,所以不能调换。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
要根据题目的
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
br>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
提取的内
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说明文语言的
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
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
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
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
br>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
说明文的
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
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
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
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明确之后,能不能
换就一目了然了。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DNA存数据
①20
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
DNA上储存了100
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②DNA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数量
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
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
DNA包含有35亿对碱
基,后者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
)形式记录,
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
0.2
到0.3纳米。
③那么,DNA如何记录视频的呢?特艺集团请来美
国基因学家当顾问。他们首先将电影
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转化成一系列0和
1的编码。然后研究
人员将这些二进制编码转化成由四个碱基(A,C,G,T)构成的DNA编码。得
到这串编
码后,就能制成相应的DNA序列,并在合成器(一组能自动拼接A,C,G,T的机器)的<
br>帮助下,拷贝数千份。这样就获得了DNA片段,它们如同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
容器里
,每一份都包含着电影的一个片段。
④DNA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只
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
效可能长达数世纪,甚至更长。人们在冰层里发现了几万年前猛
犸象的DNA,还能成功将
其破译出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现有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CD还是D
VD,最多只能
保存数十年。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
它们的机器了。但DNA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
术。
⑤不过DNA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盘。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
间
还是太漫长了。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合成成本可达数百甚至数千欧元。
⑥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对于没有迫切使用需求的信息,我们就可以
考虑用DNA来储存。事实上,DNA储存已经引起了电影公司、博物馆、档案馆,还有诸如
亚马逊、G
oogle之类有长期信息储存需求的机构的兴趣。
⑦信息技术巨头微软公司即于2
016年4月宣布,将购买1000万条DNA,用于研究数据
储存。这次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终于追上
了科幻小说的步伐。
(1)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碱基是DNA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
B.电影数码化是通过合成器将电影资料转化成二进制语言的。
片段如头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可见DNA储存都是在液体里。
D
.2016年4月,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购买1000万条
DNA,储
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
(3)第⑥段划线词语“或许”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答案】
(1)A
(2)示例一:作比较,将一个字节在DNA和硬盘上占空间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
DNA储
存的高效。
示例二: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DAN储存的高效。
(3)“或许”
表推测,是可能的意思,说明了数十年后,DNA储存可能就会普及,这个词语
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析】【分析】(1)B项,表述有误,原文是“他们首先将电影
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
识读的二进制语言”。C项,“可见DNA储存都是在液体里”表述有误,“都是
”太绝对。D
项,“宣称自己已经购买”表述有误,应该是“将购买1000万条DNA”。故选A。<
br>
(2) “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
0002毫
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句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有:作比较,列数字。结合其中一种方法分析即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将“硬
盘”
和“DNA”进行比较,具体有力地说明了DNA的存储空间大。
(3) “但数十年后,
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句中“或许”一词表示推测。说明数十年后
“DNA储存会普及”可能实现。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⑴ A;
⑵示例一:作
比较,将一个字节在DNA和硬盘上占空间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DNA储存
的高效;示例二: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DAN储存的高效;
⑶“或许”表推测,是可能的意思,说明了数十年后
,DNA储存可能就会普及,这个词语的
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
证,能找到依据
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
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
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工
智能(AI)不仅能“读图”识别影像,还能“识字”读懂病历,理解患者病情并推荐临床
诊断,准确度甚至超过医生、媲美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今,这一幕极具科幻感的场景,已
经迈入现实
。
据悉,目前,该AI系统的功能已经十分强大。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获取患
者或家
长口述文本,包括主诉、症状、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做出粗略诊断,给出可能的疾病
范围;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医生当面问诊或互联网远程问诊,获取详细病情及鉴别诊断特
征,模型据此重
新运算,给出具体的精确诊断。此外,如果有实验室检验或影像检查数
据,AI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确认其
诊断结果。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利用AI,流媒体服务平台可以向用户推荐他要看的
电影,发送他可
能很快就会在线下单的商品,它还能帮着识别照片中的人物甚至花草……人工智能市场规
模
日益扩大,应用面十分广泛。
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人工智能市场应用
(节选自2019年2月13日《佯城晚报》,有删改》
(数据来自德勤分享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议题相关报告)
材料二:
科幻感十足的AI形象,开始渐渐引发人们恐惧。其中部分恐惧,可能源于机器竟拥有与
人差别不大的认知。另外,对AI研究的报道方式,也可能引起恐慌,譬如2017年6月,
“脸书”
(Facebook)的AI研究人员称有两个聊天机器人开始在对话中使用代码字。而部分
新闻报道甚
至描绘成,研究人员为免事态失控,匆忙终止实验。
但1997年,IBM的“深蓝
”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展示了强大的计算力,其纯粹的暴
力破解法就被用于机器学习,在看似具有
无数种招式的游戏中轻松获胜。
现在,AI不断击败人类的消息,可能会给人这样一
种印象:计算机在认知能力方面已堪
比人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仍存在一条鸿沟。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
专家格雷格·霍兰德告
诉人们,人脑可以解决AI前所未见的问题,而机器学习,只是针对特定问题而设
计的。
(节选自2019年1月30日1《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目前,强人工智能领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进展。它能够做那些可量
化的、机械重复的以
及具有转定范式的工作,但难以洞察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在比较长的时间内
,完
全不用担心它会威胁到人类。”
业内人士还指出,人工智能的算法应用
场合,很多跟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相关。人工
智能模型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些数据训练出来的,两数据分
布本身就带有不均衡性,因为分
布不均衡的数据,训练模型本身就会带来一些偏见。而且,数据在采集和
使用过程中都可
能造成隐私的泄露。对此,法律应建立一个问责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应该找谁去追责。<
br>
(节选自2019年1月27日《新华日报》,有删改)
(1)材料一中的两张图表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中谈到科幻感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南南消除疑虑。
材料链接:
中国第一个由AI(人工智能)选出未的小说排行榜近日诞生!
一到六十的排名榜在《思
南文学选刊》2019年1月号上揭晓。位到榜首的是陈楸帆让人工智能参与创
作而共同完成
的《出神状态》(原载《小说界》2018年第4期)。选出的小说有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批
,
但AI也面无表情地选出了语言乏味、思路简单、情节俗套等存在问题的文章。
(节选自《新民晚报》)
初三文学爱好者南南:人工智能写作都这么厉害了,我那点写作水平哪有用武之地啊!
(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述人工智能的兴起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不能;材料一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市场规
模日
益扩大,且应用面广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2)材料一、二中谈到科幻感,体现了人们
对于人工智能(AI)的应用设想以及印象本是
超现实的、不真实的,与后文内容形成对比,形象地说明
了AI系统的功能已十分强大。
(3)目前,人工智能只能做那些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以及
有特定范式的工作,但是它是
难以洞悉人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的,而这正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要素
,所以别担心
人工智能会比咱们的写作水平更高,他只是对作家进行辅助创作的,并不能作为创作主体,所以现阶段来说不会超越咱们的。
(4)①我们要充分学好新技术,以便将来迎接人
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顺应时代潮流,让
它更好地为我们的医学、媒体等服务。②同时,也要对人工智能保
持警惕的态度,他们强
大的学习和与人类差不多的认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鉴于他们的强大的学习能力
,我们
要谨防AI对人类的超越。③在AI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隐私泄露,应尽早建立问责机制,
出现问题应有人被问责。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两个图标运用了列图表
的说明方法。就是运用表示各种
情况与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来说明事物的一种说明方法。它是一种辅助
手段,常与文字
说明配合使用。答题思路: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XX的XX特点。示例:直
观
形象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且应用面广的特点。据此作答。
(2
)材料一中“人工智能(AI)不仅能“读图”识别影像,还能“识字”读懂病历,理解患者
病情并推荐
临床诊断,准确度甚至超过医生、媲美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今,这一幕极具科
幻感的场景,已经迈入现
实。”说明AI在医疗领域的巨大作用已迈入现实;材料二中AI形
象已逐渐引发人们的恐惧,都说明了
AI系统功能已十分强大。据此作答。
(3)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三的理解,找到证据来说
服南南不用顾虑就好。示例:人工智
能只能够做那些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以及具有转定范式的工作,但
难以洞察人类的情感
道德和价值判断。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完全不用担心它会威胁到人类。据此作答。<
br>
(4)此题首先需要看到结合以上三则材料,那么必须全面的看问题。对事物的看法应有两面,积极与消极都需要看到,这正好大致对应了材料一与材料二,而材料三则从法律层
面提出要求
,可以采用。结合材料理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不能;材料一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市场规模
日益扩大,且应用面广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br>
⑵材料一、二中谈到科幻感,体现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AI)的应用设想以及印象本是超<
br>现实的、不真实的,与后文内容形成对比,形象地说明了AI系统的功能已十分强大。
⑶目前,人工智能只能做那些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以及有特定范式的工作,但是它是难
以洞悉人的情感
、道德和价值判断的,而这正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别担心人
工智能会比咱们的写作水平更高
,他只是对作家进行辅助创作的,并不能作为创作主体,
所以现阶段来说不会超越咱们的。
⑷①我们要充分学好新技术,以便将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顺应时代潮流,让它
更好地
为我们的医学、媒体等服务。②同时,也要对人工智能保持警惕的态度,他们强大
的学习和与人类差不多
的认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鉴于他们的强大的学习能力,我们要
谨防AI对人类的超越。③在AI使用
的过程中会造成隐私泄露,应尽早建立问责机制,出
现问题应有人被问责。
【点评】
⑴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说明文知识的积累
及其知识的迁移,要掌握
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在具体作答时要结合文章或语段进行分析
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
结合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范围,熟读材
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⑶本题考
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材料,联系文章的内容,找准回答的要点,在
文章中找寻答案。
⑷做该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考生要理解相关的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作答。
12.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
①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
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②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
,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
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科学家们
曾经用核磁共振
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比如,对于弹钢
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
右两侧
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在演
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
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
动。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
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
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
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
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③
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
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
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
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
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双手互相配合的运
动,对提高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极有益处,会使工作
的效率提高。
④当然,如果你对学习乐器演奏望而生畏,常常听听音
乐,对大脑也是大有裨益。科学
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音乐,尤其是复杂的古典音乐,对大脑各种功能
也能产生良性刺
激。
⑤首先,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举例来说
,像解决特别困难的问题,安排
复杂的事情,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解答谜题之类的活动,都需要我们
的空间信息想象
和处理能力。研究表明,进行空间分析的脑力活动和听古典音乐是相同的。所以,当我们
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好像在处理空间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大脑得到了锻
炼。<
br>
⑥其次,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
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即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
这是因
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普通人如果提高了这些能力,对考试、记住重要的信息、
改善语言回忆能力都有
很大帮助。
⑦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
好呢?科学家
早就发现,音乐可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但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
br>项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大不相同。
⑧专
家们将受试儿童分成A,B,C三个组。A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慢
板》,B组儿童聆听克
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C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此后,
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
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试内容完全是
刚刚新学的知识。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
A组,其次是C组,最差的是B
组。
⑨专家们的解释是:过分活跃或带有攻
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
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反却只会起消
极作用。
⑩可见,在某种情况下,音乐能帮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务。如果你要
学习复杂的
新知识,就需要全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了。因为研究表明,音乐会减弱对新知识的认知及学习能力。
(1)列提纲是一种传统的、比较实用的阅读方法。请根据你对选文内容和
结构的理解,将
每部分或每层次的内容要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完成下面这个结构的提纲。
总说:________。
分说:(一)________;
(二)________;
(三)________。
(2)指出下面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
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
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________<
br>
②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即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
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________
(3)听音乐对大脑功能有何作用?
(4)你的同学王冰喜欢在预习新课时
听摇滾音乐,请你结合本文知识劝她改掉这个习惯,
你会怎么说?
【答案】 (1)音乐能让人变得更取明;演奏乐器使人聪明的原因;听音乐对大脑的益
处;背景音乐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2)打比方;作比较
(3)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
(4
)预习新课就是学习新知,过分活跃或常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会减弱你对新知识的认知
及学习能力,起消
极作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能力。第一段“音乐
能让人变得更
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总说“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然后分说,从“①演
奏
乐器为能使人聪明”;“②常常听听音乐,对大脑也是大有裨益;“③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
对
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大不相同”三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2)①“比作一座工厂”可知是
打比方。②“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可知
是作比较。
(3)根据题
目要求,找到对应的段落,然后筛选提取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⑤首先,听音
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
力。”“⑥其次,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作答即
可。
(4)劝说,指
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
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
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王冰;其次针对情况,王冰喜欢
在预习新课时听摇滾音乐,然后组织语言进行
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
礼貌。
故答案为:⑴ 音乐能让人变得更
取明;演奏乐器使人聪明的原因;听音乐对大脑的益处;
背景音乐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⑵ 打比方;作比较
⑶
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
⑷ 预习新课就是学
习新知,过分活跃或常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会减弱你对新知识的认知及
学习能力,起消极作用。
【点评】⑴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总分、分总,根据题干提示本文为总分的结构,
考生要
依据提示,找准段落,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概括要点时找文中的关键句或段首句。
⑵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说明方法要掌握,并且能够对句子进行说明方法的判断。
⑶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理解,考生要在具体的段落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回答时要尽量用
原句进行回答。<
br>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注意用语要得体,语气要委婉,要针对具体问题组织语言。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
观察,就会发现一
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乔木,水
稻、高粱、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
柿.辣椒等蔬菜,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
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
“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群
星。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
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
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
“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
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
水珠,通常在晴朗少风的夜晚出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
落后,马上又会冒出
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况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
叶片的
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
汗水一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
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
“汗水”。
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这样,植物体
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
要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練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
,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
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
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
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
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
水。被移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
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
棕榈树含糖,一般通
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
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
常引诱某些昆
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薯晚疫病就有
预
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宪小麦的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
俱……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
核;
五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
杀
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2)第⑤段中划线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4)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需要排出体外。白天通过叶面上的气孔蒸发。晚
上,气孔关闭,而根仍在源
源不断地吸水.过剩的水分从叶尖叶缘上的水口流出。
(2)不能删去。“左右”是大约、大
概的意思,表估计推测,这句话是说芋头一夜可“吐”出
大约一百五十滴,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了,与实际
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第④段写植物在早晨冒汗的原因,承接第
③段结尾的问句;第⑤段写植物生
理学上“吐水”(或冒汗)的作用。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不能调换。
(4)举例子。通过举小麦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豌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的“汗<
br>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④段具体说明植物在凉
爽的清晨“汗如雨下”的原因,从中
筛选出关键语句概括即可。
(
2)首先要理解“左右”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大约、大概的意思,
表估计推测,这
句话是说芋头一夜可“吐”出大约一百五十滴,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了,与实
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3)结合这两段的说明内容分析,第④段说明说明植物“汗如
雨下”的原因,第⑤段植物
生理学上“吐水”(或冒汗)的作用,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逻辑顺序安排材料的
,因此不能删
去。
(4)结合这一段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首先说明植物的“汗水
”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然
后举了举小麦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豌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的“汗
水”有相生相
克的特性。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
水需要排出体外。白天通过叶面上的气孔蒸发。晚上,
气孔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过剩的水分
从叶尖叶缘上的水口流出。
⑵ 不能删去。“左右”是大约、大概的意思,表估计推测,这
句话是说芋头一夜可“吐”出大
约一百五十滴,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了,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⑶ 不能。第④段写植物在早晨冒汗的原因,承接第③段结尾的问句;第⑤段写
。是按逻
辑顺序排列的,不能调换。
⑷ 举例子。通过举小麦与马铃薯、向日葵与
豌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的“汗水”
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点评】⑴此题
考查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
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
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可以从原文以
下语句来概括。
⑵本题考
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要结
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
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
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
语句。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
辑顺
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明确之后,能不能
换
就一目了然了。
⑷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
子、列数字、
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
br>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
后再结合
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
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
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
只说明“丝绸之路”确
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
也是西北
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
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
这个问
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
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
器。河南安阳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
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
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
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
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
之外,
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
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
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
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
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
,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
“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
,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
古道”。“茶马古道”这
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
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
,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
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
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
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
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
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
释与李旭等的解
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
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
跋涉
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
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
(1)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全文内容
,谈谈你对第②段“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
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
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一句的理解。
【答案】 (1)采用问句的
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引用或引资料,通过说明魏晋时期玉石口服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从西向东运送玉石<
br>的事实,增强说服力。
(3)社科院考古所“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
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
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解析】【分析】
(1)标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从语言角度分析,采用疑问句的形式
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揭示了文章说明的
主要内容。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完整
无缺,又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
(2)“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
‘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
玉尤善”一句明显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第2段中的
观点句“那么大量的事
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或“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
中原,形
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
明对象。说
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社科院考古所的巫
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
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一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难在对“使这个问题更进一
步地深化”含意的理解。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分
析出“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是
指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不但解答了
“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
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故答
案为:⑴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概括了文
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⑵引用或引资料,通过说明魏晋时期玉石口服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从
西向东运送玉石的
事实,增强说服力。
⑶社科院考古所“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
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
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点评】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对文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
容,理清思路,注意平时对
文章标题理解角度和方法的积累,及基本术语的掌握和运用。
⑵标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
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技巧作用,要结合
句子进行分析理解,掌握答题的基本模式。<
br>
⑶标题考查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具体的段落进行分析理解。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物质的组成奥秘
①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1979年
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讲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②
化学(chemistry)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
及变化规
律的科学。它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
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
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
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
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
志。
③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
,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
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
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④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
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
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
酸化学的研究
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
br>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
在,为天体
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⑤化学在保证人类
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利用化学
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
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
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
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⑥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
的重要支柱。目
前,化学家门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
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
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等问题。
⑦化学与
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
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
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
迅猛发展。
⑧
当今,化学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
题。总之,化学与人类
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
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
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1)结合相关内容给“化学”下定义。
(2)联系全文内容总结化学的重要作用。
(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化学的核心知识全部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
量的重要支柱。
B.化学家们可以完全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
br>社会问题。
C.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D.化学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答案】 (
1)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
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
起着
重要作用;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
缘学科。
(3)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化学推动了其它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增
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4)D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章,
可抓住②段内容“化学(chemistry)是一门在原
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作答。
(2)阅读文本,由“④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
“⑤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
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⑥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
”“⑦化学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作答即可。
(3)结
合第④段的内容,“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
分子水平”这就是运用
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
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
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来分析表达效果
即可。
(4)A项,与第⑥段原文“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
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
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不符。B项,与第⑥段原文“目前,化
学家们运
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不符。C项,与原文第③段内容“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
享用化学成
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不
符。D项,符合原文内容。
故答案为:⑴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
br>化规律的科学;
⑵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
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
着重要作用;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
边缘
学科;
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化学推动了其它学科和
技术的发展,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抓住关键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主要考查内容概括,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段意,整合信息,归纳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
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
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
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
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
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
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
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
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
的为错误的。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数据
云气象
①我们平时从电视、报纸、网站或手机上获取的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其背后
却有着极
其庞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作支撑。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天气预报是经过“云计算”得到的大数据产品。
②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历来都会收集大量数据,组
成超大的“数据库”。
这些数据来自一个庞大的观测网络。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地面站、120多
个高空探测
站、6颗在轨卫星、5万多个自动监测站、600多个农业检测站、300多个雷达站等,逐
日
逐小时甚至逐分钟对不同地点、不同高度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监测。仅在贵州,每天就有
85
个气象站、3万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个探空雷达站对
贵州境内的各种气
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③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这些
数据变得更加精密,数量
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越来越精确。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
脑、手
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br>
④早晨起床后穿薄的还是厚的衣服?要不要进行晨练?长假期间是否要外出旅游?旅游
时需要带哪些随身物品……如何选择,天气预报会为你提供有效参考。
⑤随
着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部门还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
业、不同群体制作相应的
气象产品,包括面向社会群体的公众气象服务,面向水利、电
力、交通、农业以及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
专项服务,以及针对干旱、暴雨、森林火险、
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等。
⑥比如说能源,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农业方面,
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与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养殖结构调整;还
有交通,航班准
点率历史加上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这些日益丰
富的气象产品构成了气象大数
据的重要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捷。
⑦当气象邂逅大数据,气象大数
据将大有作为,它必将更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社会
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br>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日益丰富的气象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捷?
(3)请分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
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
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答案】 (1)气象大数据。
(2)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
用电量估算;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与
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养殖结构调整;航班
准点率历史加上机场历
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
(3)运用列数字、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象
部门组建庞大的观测网络用来收集
大量数据,组成超大的“数据库”。
(4)“随时随地”表示范围广,“1公里、1小时”表
示精度高。这些限制性的词语的使用,
具体准确地表明了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
的应用,这些数据变得
更加精密,数量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越来越精确。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标题“大气象 云数据”和文章中“当气象邂逅大数据,气象
大数据将大有作为”、气象部门历来都会收集大量数据,组成超大的“数据库”等句子可以得
出,本文的
说明对象是气象大数据。
(2)根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在文中第⑥段找到答案
,即⑥比如说能源,
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农业方面,通过某一地的
农耕
历史与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养殖结构调整;还有交通,航班准点
率
历史加上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做答时只需将第⑥段的内容
归纳整理即可。<
br>
(3)结合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2000多个地面站、120多个高空探测站、6颗在轨卫星
、
5万多个自动监测站、600多个农业检测站、300多个雷达站等,”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
说明方法;仅在贵州,每天就有85个气象站、3万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部新一代多普
勒天气雷达、2个探空雷达站对贵州境内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很明显是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些说明方法就是为了说明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历来都
会收集大量数据,组成超大
的“数据库”。这一观点,答题时需要将这些内容整合一下。
(4)例句中的“随时随地”、
“一小时”、“一公里”对空间和时间都起到了一个限制作用,更
能说明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
数据、云计算的应用,这些数据变得更加精密,数
量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越来越精确。这一观点
。
故答案为:(1) 气象大数据。
(2) 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
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
与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
养殖结构调整;航班准点率历史加上机场
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
(3) 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
象部
门组建庞大的观测网络用来收集大量数据,组成超大的“数据库”。
(4) “随时随地”
表示范围广,“1公里、1小时”表示精度高。这些限制性的词语的使用,
具体准确地表明了随着预报业
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这些数据变得
更加精密,数量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
越来越精确。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一般存在于标题中,分析
标题可知,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气象大数据。
(2)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根据提问, 气象产品 , 包括面向社会群体的公众气象服
务
,面向水利、电力、交通、农业以及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专项服务等,找到⑥自然段
即可筛选出相关信
息。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 画线句子中有大量准确的具体数字,应该属于列数
字
说明方法的运用。仅在贵州,属于举例子说明方法的的标识。
(4)本题考查对说
明文语言的理解与赏析。说明文语言要求表达准确到位、生动形象等,
具体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属于
哪一种即可。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香缕缕为何来
①打从认字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虽然随着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
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阅读器的冲击,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纸质
书除了能给
人手捧书卷的实在感,那时不时地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
③书,无论新旧,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挥发性有
机化合物,与所有香味一样,书香之源可
以被追溯到若干化学成分。“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纸品
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
物质、用于印刷的油墨以及用于书本装订的胶黏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
的pH值,并使
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这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它们
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释放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到空气中,成为我们可以察觉到的气味,油
墨和胶黏剂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
书闻起来
都一样。
⑥通常来说,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致了“旧书气味”
的产生。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
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虽然现代的高品质纸品会通过化学过程来清
除木质素,但是
纸张中的纤维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性物质。这些反<
br>应,统称为“酸水解”,“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
产生
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解过程)产生的有
机化合物和它们
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
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⑧据说 , 外国有家公司曾经生
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销量很好,
卖到断货,看来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古往今
来仍未改变。也许有一天,人们希望自己
闻起来像本书,“书香味”香水就会应运而生。还有一些释放的
化合物可以用来确定旧书降
解的程度,糠醛便是这些化合物之一 ,
可以用来确定书籍的年代和成分。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作比较)
B
.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
用来提高
纸的耐水性。(举例子)
C.……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
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
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分类别)
D.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摹状貌)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
B.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本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C.标题
“书香缕缕为何来”用设问,点明本文的说明内容﹣﹣书香的来源,引发读者思考,
激发阅读兴趣。
D.第⑧段加点词“据说”“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r>A.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新书气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
样。
B.“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C.第①段从人们对“书香”的不同感受谈起,更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⑦段说明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产生的气味只有四种。
【答案】
(1)D
(2)A
(3)D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ABC.正确。D.有误,应为举例
子的说明方法。
(2)A.有误,本文从对象上看是事理说明文。BCD.正确。
(
3)ABC.正确。D.有误,文章中说的是“现已明确的”,有时间限制,是迄今为止已发
现的,选项
曲解了。
故答案为:⑴ D;⑵ A;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
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
字、作比较、下定义和打比方等,先辨析运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表达
效果即可。
⑵本题是对说明文的综合考查。注意标题的赏析、说明顺序的把握及词语的准确运用。
⑶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8.阅读《垃设分类面立法更重执法》,回答各题。
①在德国,为督
促生活垃圾分类,在居民区附近会放置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各种颜色代
表不同的垃圾——棕色投放有机垃
圾,蓝色投放废纸,黑色投放剩余垃圾,黄色则专门投
放标有绿色圆点回收标志的商品包装。
②德国是第一个为“垃圾经济”立法的国家。1991年,德国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生<
br>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利用或再循环其有效
部分。1
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奠定了德国垃圾回收的总体基
调,谁污染谁治理。在
德国,按照相关法规,葡萄酒瓶要扔到特定垃圾桶中,啤酒瓶可送
到指定回收地点,果汁瓶要当作塑料包
装垃圾处理,带有回收标志的矿泉水瓶则属于可回
收垃圾。如果被垃圾回收公司的人员发现某一处垃圾经
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就会采取“连
坐式”的惩罚措施,先给整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员及全体居民发警告,
如果警告后仍未改善,
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
③例如,仅2000年至2012年间,德国垃圾排量比90年代减少了18%。2014年的一项
调查
显示,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近80%的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
对个人来说非常
重要。如今,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1)在德国,棕色、蓝色、黑色垃圾桶分别盛放哪些垃圾?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效果好。
B.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C.使用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处理现代化了。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加点词“连坐式”表示会有很多人受到牵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
br>B.第②段中加点词“毫不犹豫”,说明垃圾回收公司对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态度坚
决。
C.德国为“垃圾经济”立法使大多数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
D.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答案】 (1)有机垃圾、废纸、剩余垃圾
(2)A
(3)D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
整体感知文
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提取信息作答。阅读第 ① 段即可作答: 有机垃圾、废纸、剩余垃圾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句说明方法及
其作用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常用的说明
方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段落进行分析理解。
仔细语段语句不难发现运用了举例子、作
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就说明德国人垃圾分类的效果
好。故选A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容,
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D项中的“对国家来说”与原文的“对个人来说”的说法不一致,
故选D
故答案为:⑴ 有机垃圾、废纸、剩余垃圾;⑵A;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答疑文章的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通读文
章,理解文意
,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区域,抓关键语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
用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特点,
结合语句进行具体的辨析,要注意对文段的内容的
理解进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整体感
知文章,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
读,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照,加以辨析。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匣子,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①马航MH370事件之后,人们对黑匣子的关注明显多了,下面是你可能不知道的一些
事儿。
②“黑匣子”这个名称在媒体上用得很多,但是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一般
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它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而是有点类似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颜
色,是所谓的国
际橘。只是金门大桥的颜色较深,而黑匣子的色调较亮。
③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
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用飞机或
者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通常安装在飞机
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
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
油流量等数据。早期的黑匣
子使用的是有线编码,现在使用的是固态存储板。大型飞机上的固态存储器可
追踪700多
个参数。数据记录仪足以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但是只能保存两小时的驾驶舱声音记<
br>录,并循环录制。舱声录音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
录可向调
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
④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
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
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电池就没电了。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
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
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
⑤数据记录仪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
板的
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研究人员尝试在
1
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
安然无恙。<
br>
⑥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乘客可
以发
短信、进行网络传输或浏览网页,但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却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
,现
在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根据2014年3月27日《参考消息》有关内容改写)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黑匣子通常被安装在飞机尾部,颜色为色调较亮的“国际橘”,它异常坚固,能在许多恶
劣的条件下
安好无损。
B.舱声录音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记录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其他各种声音
,为分析
事故原因提供帮助。
C.数据记录仪足以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但只能
保存两小时的驾驶舱声音记录,并循环
录制。
D.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
感应器触水,就开始发射每秒一次能持续30天的脉冲
信号。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的说明对象是黑匣子,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B.选文第②、③段分别介绍了黑匣子的名称和颜色、构造和功能。
C.选文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黑匣子一旦落水,会给搜救带来巨大困难。
D.选文第⑤段划线词“通常”说明数据记录仪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是一般情况,不排除还
有特殊
情况。
(3)联系选文内容回答,若请你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案】 (1)B
(2)C
(3)①设计的数据记
录仪能实时与外界沟通。②设计的数据记录仪能从飞机上传输大量
的数据。③设计一种电池,能在各种情
况下自动充电,让黑匣子一旦遇到危害,能一直发
出报警信号。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 数据记录仪足以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 , 舱声录音器不
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
背景噪音, 舱
声录音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
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
噪音。 。
⑵C项有误,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说明黑匣子一旦落水,时间过
长超过30
天,电池就没电了,会给搜救带来巨大困难,30天以内还是有效的。
⑶通读全文,准确把握“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有哪些,结合优劣点说出升级的方法。要
点: 能实时与
外界沟通、能从飞机上传输大量的数据、电池能在各种情况下自动充电、一
旦遇到危害一直发出报警信号
。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 ①设计的数据记录仪能实时与外界沟
通。②设计的数据记录仪能从飞机上传输大量的
数据。③设计一种电池,能在各种情况下自动充电,让黑
匣子一旦遇到危害,能一直发出
报警信号。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
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综合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
题干,结合说明文对象、
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回到文中仔细辨析正误。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玉米棒里的超强益生元
①大家都听说过木糖醇,因为这种物质常用于无糖口香糖、无糖饼干等食品中,但是说
起低聚木糖,也许
你就不太熟悉了。低聚木糖由2~7个木糖分子连接而成,其中以木二糖
和木三糖为主。由于它具有很好
的健康功效,因而在国内外食品和保健品行业广泛使用。
你知道吗,其实低聚糖是来自废料中的宝贝。<
br>
变废为宝的天赐之物
②植物的细胞壁里有一种名为木聚糖的物质,
通过高压蒸煮或蒸汽处理将这种聚糖提取
出来,然后用从细菌中提取出的木聚糖酶降解,便可以得到低聚
木糖。生产低聚木糖的技
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中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但现在的产量早
已超过日
本。
③很多植物原料都能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比如玉米芯、甘蔗渣
、棉籽壳、麦麸、麦秆、
稻草、稻壳、树皮等,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目前,低聚木糖是国家批准的“新食
品原料”,
除了婴幼儿食品外,在其他食品中都可以使用,每天的食用量不超过3克即可。不过,用于食品中的低聚木糖必须以小麦秸秆和玉米芯为原料。
④低聚木糖对于食品工业
来说真是天赐之物,它和其他的糖或低聚糖相比,最大的优势
是稳定性很好。低聚木糖在pH值2~8的
范围内很稳定,而几乎所有食品的酸碱度范围均
在此之内,包括酸奶、碳酸饮料等酸性食品。它还能承受
121℃高温(相当于高压锅的温
度)处理1小时以上,因此可以用于高温灭菌食品和烤烤食品。
肠道和口腔健康好帮手
⑤低聚木糖最大的特点是能选择性地增殖双歧杆
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因此是典型的益
生元,其增殖效果比低聚异麦茅糖、低聚果糖强20倍。同时,它
只需要很少的用量就可以
起作用。研究表明,每天只需口服0.7克低聚木糖,两周后人体肠道内双歧杆
菌的比例可
以从8%增加到18%,三周后双歧杆菌的比例可增至20%。
⑥除了帮助益生菌生长,它还能选择性地抑制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生长,
具备双向调节的能
力。更厉害的是,它可以通过主动“绑定”致病菌,阻止细菌攻击肠壁细
胞并将其排出,因此能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腹泻。
⑦此外,低聚木糖可以和水结合,缓解大便干燥。同时,双歧杆菌能
利用低聚木糖产。
生有机酸,因此能刺激肠道蠕动和排便。
⑧另外,我们的
口腔中有一些细菌(比如变异链球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酸,同时还能
将葡萄糖变为不溶解的葡聚糖,形
成牙垢。低聚木糖不仅不会被这些细菌利用,还能阻止
葡聚糖的产生。因此它可以和木糖醇一样,起到预
防龋齿和清新口气的功效。当然,你也
不要以为有它就万事大吉了,利牙、使用牙线等口腔健康护理依然
是十分必要的。
应对“三高”和肥胖的法宝
⑨低
聚木糖对“三高”和肥胖人群来说也是福音。它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0%~50%,且
口味与蔗糖接近
,因此可以替代一部分糖。关键是它很难被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消
化,因此也几乎不提供热量,可以
满足糖尿病人对甜食的需求。多项动物实验证明,低聚
木糖具备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
力。
⑩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双歧杆菌和人体免疫力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可以提高巨噬
细胞和
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低聚木糖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此外,在动物
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低聚木糖能促进大白鼠对钙、铁等营养素的吸收。
低聚木糖的其他妙用
⑪在中国,低聚木糖最初是用于饲料而不是食品,目前
它在蛋禽、肉禽、生猪、奶牛等
养殖领域均有应用。利用它调节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可以减少
动物的腹泻,降
低抗生素用量,增加动物的产蛋、产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外,低聚木糖可用于生态肥料
中,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力,保持土壤肥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A.玉米棒
B.木糖醇
C.低聚木糖
D.超强益生元
(2)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B.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C.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D.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都听
说过木糖醇,因为这种物质常用于无糖口香糖、无糖饼干等食品中,也就是低
聚木糖。
B.很多植物原料都能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比如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麦麸、麦秆、稻
草、稻壳、
树皮等,可以说是变废为宝,这低聚木糖都可以用于食品中。
C.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双歧杆
菌和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提高巨噬细胞和淋巴
细胞的活性,因此低聚木糖具备一定的免疫调
节和抗肿瘤作用。
D.低聚木糖的甜度不到蔗糖的一半,且口味与蔗糖接近,因此可以替代一部分糖。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产低聚木糖的技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中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但现在
产量早已超
过日本。
B.低聚木糖最大的特点是能选择性地增值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除此之外,
还能选
择性地抑制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生长,还能通过主动绑定致病菌,阻止细菌
攻击肠壁细胞并将其排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泻。
C.低聚木糖甜度比蔗糖低,口味和蔗
糖接近,关键是它很难被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消
化,因此也几乎不提供热量,可以满足糖尿病人对甜
食的需求。
D.低聚木糖可以和木糖醇一样,起到预防龋齿、清新口气的功效,具备降低人的
血压、血
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另外,用于生态肥料中,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力
,保持土
壤肥力。
【答案】 (1)C
(2)B
(3)D
(4)D
【解析】【分析】(1)题目“玉米棒
里的超强益生元”指的是低聚木糖,全文都在介绍低聚
木糖的来源(变废为宝的天赐之物)、保健作用(
肠道和口腔健康好手、应对“三高”和肥
胖的法宝)及其他功用。所以说明对象是低聚木糖。故选C。<
br>
(2)它和其他的糖或低聚糖相比”,是作比较;“pH值2~8”、“121℃高温”等是
列数字;
“包括酸奶、碳酸饮料等酸性食品”,是举例子。故选B。
(3)A项,
原句在第一段,原文没有说木糖醇“也就是低聚木糖”;B项,在原文第③段,
原文说“不过,用于食品
中的低聚木糖必须以小麦秸秆和玉米芯为原料”,所以“这些低聚木
糖都可以用于食品中”说法不正确;
C项,在原文第⑩段,原文是“因此低聚木糖有可能具
备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可能”表推
测,题干“因此低聚木糖具备一定的免疫调
节和抗肿瘤作用”的表述与原文不符。故选D。
(4)D项不对。原文第⑨段说,“多项动物实验证明,低聚木糖具备降低血压、血脂、血
糖
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D项“具备降低人的血压、血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与
原句不符。故
选D。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D;⑷ D
【点评】⑴本题
考查说明对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主要说明的对象,分清事物说
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 第④段 ,明确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打比
方、举例子、列数字等。
⑶本题考查选项正误的判断,注意结合选项内容,聚焦文章具体句子,看是否一致。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