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余年寄山水
592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22: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都市新人-金达莱花伴奏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萧明祥)


新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斑马线上的“风景”

苏更林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都再熟 悉不过了。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
酷似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近期, 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礼让斑马线”的主题
活动。其实,斑马线不仅是行人的一条“生命线”,还是城 市中的一道“风景线”。

②斑马线又称人行横道线,它规范了人与车的通行关系。作 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
要标识,其作用就是引导行人安全穿越马路。在茫茫车海中,法律法规赋予了 斑马线上行
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只能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看来,斑马线在指引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尽 管设置斑马线的意义非凡,但是斑马线的外观却十分简单朴素,看上去就像是拦腰
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 。斑马线的最小宽度为3米,可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
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 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也不是随性画出来的。按
照斑马线标志标线设置规范,每条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 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
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④关 于斑马线的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设置斑马线呢?
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天 桥或地下通道的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次干路及支路上大型公
共建筑、卖场超市、学校、幼儿园、医 院、养老院、地铁站出口的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
的路段;三是路侧有出入口或人流集中区域以及高峰时 段横穿道路人流量大的路段。

⑤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 用,一些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
和视觉效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一些城市推出的彩色斑马线就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彩色
斑马线可以采用彩色沥青路面,也可以采用胶带式粘贴。与传统的白色条纹斑马线相比,
彩色斑马线视觉效果醒目,不但能保护行人,而且可以减少行驶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制
动距离 。

⑥有些城市试行的3D立体斑马线,则通过白、蓝、黄三种颜色的搭配,突出了斑 马线
的立体感,因此可以更好地警示车辆驾驶人注意前方让行。而且,立体斑马线在白天和夜
间 都具有立体效果。

⑦设置斑马线的意义在于保护行人,然而,许多时候人们走在斑马线上会有 一种提心吊胆
的感觉。由于机动车常与行人争抢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 br>全国近3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在这些事故
中 ,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所导致的事故占到了90%。此时,斑马线这条“安全线”就会沦落
为一条“生死 线”。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1期)

(1)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2)现实生活中,斑马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的画线句。

(4)近年,人们为什么要对斑马线进行大变脸呢?


【答案】 (1)斑马线就是“安全线”;斑马线大变脸;斑马线上的“警示”。

(2)指引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

(3)列数字。列举具体数据来说明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也不是随性画出来的。
(4)视觉效果醒目,警示车辆驾驶人注意前方让行,不但能保护行人,而且可以减少行驶
车辆遇到 紧急情况时的制动距离。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难度 较大。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在
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局部剖析,选文第②~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斑马 线就是“安全
线”,第⑤~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斑马线大变脸,第⑦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斑马线上的< br>“警示”,这样题目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概括的语言要求简洁、连贯。

(2)此题 考查理解、提取、概括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审视题干,明
确答题指向的基础上,锁定 答题区间第②段,从中筛选符合要求的答案。

(3)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据模
式“说明方法+通用作用+语境作用”去组织答案。说明方法 包括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
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辨识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据 说明方法的概念
和具体段落。

(4)此题考查分析、筛选、表述能力,难度一般。 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分析题干中“大
变脸”内涵的基础上,框定答题区域第⑤~⑥段,然后从中提取重 要信息,进行概述。

故答案为:⑴ 斑马线就是“安全线”;斑马线大变脸;斑马线上的“警示”。

⑵ 指引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

⑶ 列数字。列举具体数据来说明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也不是随性画出来的。

⑷ 视觉 效果醒目,警示车辆驾驶人注意前方让行,不但能保护行人,而且可以减少行驶车
辆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制 动距离。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 章内
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⑵此题考查的是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
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 做出概括回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 种类:分类
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
了事物什么 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做题时 ,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
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 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
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①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
Futurama。此 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
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 之一 , 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


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 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
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 市的未来。

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 的竞争高地。
2016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2020年在高速公路 上通
行。2017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
我国在2017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
南》。当 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12月,深圳首次
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 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
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根据麦 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
市场。

③然而,目前国 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駛等
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 术分为5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
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 、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
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个标准等级。据比标准,当前配备 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
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2017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 试公里数最高的
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试里程总数不超过40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
6000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
的 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④作为交通领 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
的安全性问题。2018年3月 ,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
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 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
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 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
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 改变。随着汽
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 br>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救车
上的乘客 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
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 ,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
产生重大影响。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列 举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展出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事例,引出
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第①②两段中,划线词语“之一”和“相继”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说明当前的自动 驾驶汽车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统
一规定的自动驾驶等级。

D.可以预见,自动驾驶发 展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的改变,将给汽车保险行业的保险业务
带来重大变化。

(2)本文围绕“自动驾驶塑造未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请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④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②自动 驾驶等级划分的国际标准方面;③自动驾
驶面临的问题方面。

(3)由主到次的逻辑 顺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安全性是自动驾驶最重要的问题,事故
责任主体认定与安全性密切相关,社 会伦理是前两个问题的延伸。

【解析】【分析】 (1)ABD正确。C有误,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
准。

(2 )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筛选出第②③④段的中心句整理成答案即可,第②段:目
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 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第③
段:介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文章第④段: 作为交通领城的又
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3)结合 第④段内容分析。这一段首先介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接着介绍了自动
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 题,最后介绍了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这是按照由主
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②自动驾驶等级划分的国 际标准方面;③自动驾驶
面临的问题方面。

⑶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层次清晰,逻辑 严密。安全性是自动驾驶最重要的问题,事故责任
主体认定与安全性密切相关。社会伦理是前两个问题的 延伸。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说明方法 及
作用的能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分析说明文段落作用的能力等。做这样的题,要求
学生 :①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②掌握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③掌握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
明、严密的特点,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 赏析;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首段的作用,并与选
项进行比较,判断选项是否与原文相符。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
义,明 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
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 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
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 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 序、空间顺序、逻
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 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
现了一个居民点,一 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
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 ,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
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


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 ”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
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 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
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
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 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 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
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 是用长江
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
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
年人口突破1 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
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 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
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 、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
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 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
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
力。

(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第④段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4)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上海名字的由来;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不能删去。“主要” 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
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 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D

(4)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 、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
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 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
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 所以不能调
换。

【解析】【分析】(1)逐句阅读第二段的内容,从每句话中 提取关键语句并概括作答,第
一二句写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第三句的关键句“于是就叫上海”,可以 看出这句话写上
海名字的由来;第四五句的关键句是“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可以看出这 两
句话写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首先要理解划线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 分析其表达效果。“主要”意思是最重要


的,是相对“次要”来说的,结合句子分析,这 里的“主要”说明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
最重要运输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运输手段,因为还有其他的 运输手段。删去就表示水运曾
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运输手段。这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因
此不能删去。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说明的重点是上海 行政地位逐渐上升的原因,这其中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因素,而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就是为 了说明上海处于中
国南北之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拥有重要贸易地位。故答案为D。

(4)结合第⑥段和第③④⑤两段的内容分析,第③④⑤两段说明的内容是地理因素
在上海的 快速发展中的作用,第⑥段说明的内容是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上海为什么会
吸引人,就是因为其独特 的区位优势,因此这两部分内容是由因到果的逻辑关系,有因才
有果。故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⑴②上海名字的由来;③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⑵ 不能删去。“主要” 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
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 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⑶ D;

⑷ 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 ”、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
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 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 ,所以不能调换。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 要根据题目的
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 br>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
提取的内 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说明文语言的 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
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 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
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
义、摹 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
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 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
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 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
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明确 之后,能不能
换就一目了然了。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①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 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
经》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 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
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②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


是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
源因此也叫“冷 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
差得太远

③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
以提高发光器的亮 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
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 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
在LED生产中。

④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
测基因表达。人们 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来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
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 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⑤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 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
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⑥遗憾的 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
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 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
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 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
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⑦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
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
导致种群减少甚 至灭绝。

⑧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保护 萤火虫不能光
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 br>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选自《新华文摘》2014年13期,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萤火虫在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
用。

B.第⑥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除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
最大 的“天敌”。

C.作者笔下的萤火虫既是文化的,又是科学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D.本文通 过对“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的原因分析,呼吁人们要对自然更
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较小的一项是( )

A.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 br>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

B.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 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
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

C.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D.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
不如 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制作出的LED覆盖层,会在几年内运用 到LED生
产中。

C.萤火虫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 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
的地方。

D.人们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 玉米中,能够较快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
的玉米新品系。

【答案】 (1)A

(2)D

(3)B

【解析】【分析】 (1)A从“早在先秦时期”“20世纪40年代”“最近”“如今”可以看出本文采
用的是时间顺序, 而不是时间顺序。BCD分析正确。

(2)此题没有划线句。我根据平时的经验选几个词语 吧。A“几乎”没有热耗能,并不是没
有热耗能,只是热耗能非常少,去掉后就变成没有热耗能了,这与 事实不符。B“一些”从数
量上进行限制,如果去掉就变成美国所有的公司都是这样做的,这与事实不符 。C“大大”强
调了荧光灯的发明提高的能源效率很高,去掉后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D这句话提议大
家保护栖息地的物种,“许多”去掉后句意变化不大。

(3)ACD符合文意,B不符合文意,原文只是说可能会在几年内运用到LED生产中。

故答案为:⑴A;⑵D;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梳理文章说
明顺序的能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
能力等。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①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 语
言概括文章内容;②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③
掌握说 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严密的特点,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赏析;④掌握梳理说明
文说明顺序的能力并结 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顺序等,判断选项是否与原文相
符。

⑵本题考查品 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要结
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 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
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
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
符,最 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 br>【材料一】2019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于5月26日至29日在贵阳举行,国家主席
习 近平向会议致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
代信息技术蓬勃发 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所谓大数据就 是指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通过运用统计学、概率论的原理去伪


存真而得出的有用信息。 这些有用信息经过云计算,可成为指导有关部门决策的依据。许
多人认为大数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其实大数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你今天
买了什么,看了什么,都可以叫做数据,所有人的这些数 据集合在一起,统称为“大数
据”。

【材料三】有了大数据,商家可以据此分析网页 浏览模式以及消费记录,预测需求、定位
消费人群、优化定价以及监控实时趋势。大数据可以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便利。如网络订餐
平台会根据以往的消费记录,为用户推荐更适合的美食,节省了用户选择的时间 。健康大
数据会根据医保、就诊医疗服务、电子健康档案、当地人群疾病特点、就医习惯等,对每
位参保居民进行健康“画像”,“算”出其适合的就诊行为。

【材料四】在大数据时代,任 何一个你想象不到的机构,都有可能获取您的个人信息,这
些信息可能会落到网络黑客的手中,给你带来 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比如说,我们在无人
超市里留下了购物记录,在手机里存着很多个人隐私,在医院 里留下了诊断和治疗记录,
这些信息很可能被泄露而成为网络黑客的“金矿”。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
B.所谓大数据就是所有信息资源的统称,你每天买了什么,看了什么,这些都可以叫做大
数据。

C.大数据省去了商家市场的繁琐过程,通过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商家可快速获取 所需要
的信息。

D.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随时都可能落入网络黑客手中,这就提 醒我们,个人隐私保护
尤其重要。

(2)【材料三】中画线句举________和 ________的例子,其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1)B

(2)网络订餐(平台);健康大数据;说明大数据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解析】【分析】(1)ACD与原文相符,B原文中说所谓大数据就是指从海量的互联网信
息中通过运用统计学、概率论的原理去伪存真而得出的有用信息。 你每天买了什么,看了
什么只能叫做数据。

(2)材料三,说明商家可以根据大数据 分析网页浏览模式以及消费记录,预测需求、定
位消费人群、 优化定价以及监控实时趋势。从而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接着举网络
订餐(平台)和健康大数据这 两个例子进行说明。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B;

⑵网络订餐(平台);健康大数据;说明大数据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点评】⑴本题考 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
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 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分析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有:举例子、列数字、作
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 ,要在平
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
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与 2009 年 10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
历 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
无 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
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 是
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
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
稳 定 ,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
泉一股偏碱,一股偏 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
好处的 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
太平湖的 灵气,泾县 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
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中,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
法绘画时, 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
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 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
料制成。 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
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
产自 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
精制而 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
味。经历 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作者:曹天生。有删改)

(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2)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 (1)①唐代 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命名的。②宋末至
明朝中叶,“宣纸”以青檀皮为原料制 成的纸张,用于装裱托纸等。③明清时期,“宣纸”是


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 的高级书画纸张。④如今,“宣纸”用泾县及周边地区的
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的书画、裱托用纸。



(2)作比较;把单一用青檀皮纤维成纸和掺加了 沙田稻草纤维的纸作比较,突出强后者绵
柔度高、润墨效果好的特点。



(3)“相对”示例:“相对”表限制,准确地说明了皖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程度,强调了当地造
纸业快速发展物条件。“崭露头角”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泾县宣纸的
独特品质开始 显示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 。解答此题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
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文章在第②~⑤段,按时间顺序, 从唐朝宣纸的起源,一
直到现代社会宣纸的使用,对宣纸的发展演变做了具体的介绍,从这些段中筛选内 容概括
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 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
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 问题方面来表达
其作用。根据句子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将单一用青檀皮纤维成纸和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
纸进行了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出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绵柔度高、润
墨效果 更好。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第一个划线词,可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 了该
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
严 密性。“相对”在句子中起到了限制作用,表现皖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程度。第二个词“崭露
头角”用了拟 人的修辞写宣纸,则可从修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点评】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①),引出说明的对象,交代探究的原因;第
二部分(②~⑤),按时间顺序,介绍宣纸的起源、发展与 演变的过程;第三部分
(⑥),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宣纸在中国书画艺术中重要作用,并表达深情的赞美 。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 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
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 乔木,水
稻、高梁、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柿、辣椒等蔬菜,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


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 群
星。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
水珠,通常在晴朗 少风的夜晚出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
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 不是露珠。况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
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 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 ”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
汗水一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 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
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 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
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 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
“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 地吸水。这样,植物体
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 “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 越多,吸收的水分和
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 木繁
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
水 。被移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 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
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 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 水”还有利于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
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 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薯晚疫病就有预
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完小麦的 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
伤……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 的“汗水”为病人服务。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
五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 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
杀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2)第⑤段中划线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4)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需要排出体外。白天通过叶面上的气孔蒸发。晚
上,气孔关闭,而根仍在源 源不断地吸水,过剩的水分从叶尖、叶缘上的水口流出。

(2)不能删去。”左右是大约、大 概的意思,表估计推测,这句话是说芋头一夜可“吐”出
大约一百五十滴,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了,与实际 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第4段写植物在早晨冒汗的原因,承接第 3段结尾的问句;第5段写植物生
理学上“吐水”(或冒汗)的作用。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不能调换。

(4)举例子。通过举小麦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豌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的“汗< /p>


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解析】【分析】⑴通读全文,整体把 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植
物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的原因可提 取第4段的“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
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 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
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 在源源不断地
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进行分析整理。

⑵ “左右”本义:大约、大概,表估计推测。语境义:芋头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是大约
的数字。去掉就不实事求是了。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
往往都能准确地 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
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 性。

⑶此题要在掌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特别是要考虑到前后的照应。如第4段的内容承
接第3段结尾的问句。而第5段写植物生理学上“吐水”的作用。从内容上考虑,由第4段
到第 5段符合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⑷“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薯晚疫病就有预防作用,所以马 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土
地上……”明显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如”就是举例子说明方 法标志性的语言。有
力地说明了此段的观点句“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在答作用时一定要 找到文段
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故答 案为:⑴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需要排出体外。白天通过叶面上的气孔蒸发。晚上,
气孔关闭,而根仍在 源源不断地吸水,过剩的水分从叶尖、叶缘上的水口流出。

⑵不能删去。”左右是大约、大概 的意思,表估计推测,这句话是说芋头一夜可“吐”出大
约一百五十滴,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了,与实际不 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第4段写植物在早晨冒汗的原因,承接第3段结 尾的问句;第5段写植物生理学
上“吐水”(或冒汗)的作用。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不能调换。

⑷举例子。通过举小麦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豌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的“汗水”
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点评】⑴信息筛选的题目,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 选,局部信息筛
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
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
段落进 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
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⑵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程度、状态、性质、范围、
数量 、表估计、时间使用表程度的“最长”一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
性、准确性、空间 、频率等。

⑶本题考查段落间顺序调换的问题:①、 立足全文,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②、 理
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③、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 作用做出阐述,并根据说明的顺
序说明是否调换的理由。

⑷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 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分析时注意结合文章的
内容分析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余建斌

①(甲)在遥远 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
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 逃脱其“手心”。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
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 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
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 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
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 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
“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 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
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 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
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 “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
“听到”了 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就像一位研究
黑洞20多年的科 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
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 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
宙本质问题。(乙)

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催生
着人类的探索事业 。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
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 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
曲,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 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
再一次检验对引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 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将照片“洗”出
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 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
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⑤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
和执着的努力。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参加,包括
中国参与的全 球13个合作机构支持,智慧地利用分布于火山、沙漠、南极点等全球8个高
海拔地区的射电望远镜,组 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每年只有大约10天
的短暂观测时间,需要无比精准的同步观 测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长
达两年的“冲洗”……人类历史上的首张黑洞照片,无疑 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探索蓝图上画
下的完美图案。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 海之一粟。就像有人形容:当黑洞照片上的光被射出时,人类的
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 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
球时,它们依然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 。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
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丙)只要像打造地球望远镜一 样汇聚人类共同
的力量,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将一扇接一扇地被打开。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5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作为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模糊看不清更给


人以无限遐想。

B.第③段中认为“幸运”的原因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通过望远镜和引力波 探测合成的黑洞照
片。

C.第④段举了预测黑洞、观察日食、“事件视界望远镜”项 目等多个事例,是为了体现科学
理论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首句引自 苏轼的《前赤壁赋》,意思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间,渺小得如海中
的一颗谷粒,用于此更凸显了人类 的渺小。

(2)阅读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手心”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②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列举了许多具体数据,有何作用?)

(3)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甲)(乙)(丙)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科 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将继续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
探索。

(4)除了黑洞的天体模样,“黑洞”照片还让人们看到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至
少 两点。

【答案】 (1)D

(2)①黑洞(天体)的范围。②参 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
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内容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 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
力。

(3)放在(丙)处。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重 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
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相契合。< br>
(4)①人类以往的好奇心(探索欲)是会得到褒奖的;②科学家执着努力是有回馈的;
③未来,人类用探索之心必能发现新世界、做出伟大壮举的信心。

【解析】【分析】 (1)A错误,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
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表 现天文学家们欣喜之情。B错误,“幸运”是因为天文学家
们“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 。C错误,体现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科学探究
中的重要作用。

(2)①根据“这 个完全黑暗的神秘天体就像是一块阴影,隐藏在发光气体形成的明亮光环
内。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 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
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 天体模样。”可推至“手心”指的是天体的范围。
②本题考查列数字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参与机构 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
时间短、分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数据,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 举这些数据,来具
体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3)此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看这句话与哪一处衔接最紧密, 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重在
强调科学探索 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
相契合。

(4)根据“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来自遥远宇宙的信
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用探
索之心总可以 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黑洞(天体)的范围。②参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 析
精准、分析时间长等内容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⑶ 放在(丙)处。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重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未
来 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相契合。

⑷ ①人类以往的好奇心(探索欲)是 会得到褒奖的;②科学家执着努力是有回馈的;③
未来,人类用探索之心必能发现新世界、做出伟大壮举 的信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 文,
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
的 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
围失当等问题,在 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①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 阅读文章,理解
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②本题考查分析列数据
说明方法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中列数据能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 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⑶本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答题。

⑷本题考查提取并概 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
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 ,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
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 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
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
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
人,素有“花 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 ,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
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 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
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 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
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 千金不惜买繁
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 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
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 有谢灵运关于牡丹
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 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 革转移,
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
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 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
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 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


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 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
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 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
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 京城。”白居易在《买花》
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 《赏花至湖
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
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
花 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
专写牡丹的诗词就 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
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 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在花
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慧 有改动)

(1)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2)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3)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 br>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
位;从文化 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2)首先介绍了牡丹的 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
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4) 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
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 ,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解析】【分析】(1)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 ,概括即可。由“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
满,被推为‘花后’”“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 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书年
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可以概括得出第一个
原因是: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 ; 从“在清
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是在无形之中让牡丹在百花之中提升了它的地位,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是:历史悠久。从“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
现了我国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概括得出第三个原因是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2)运 用找中心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认真阅读可知,第②③段中心句都
是第一句,第②段中的 “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茗称.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
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 牡丹四大品种。”第③段中的“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
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 的人工栽培历史。”第④段中的“从中国牡
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 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裁
培地的格局。”“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很明显这是在说明中
国牡丹裁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是运用列数字

< p>
的说明方法说明牡丹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的特点。“《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
载 ”“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
的历史悠久。

(4)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寄寓的感情。第⑤段画线诗中把“庭前芍药”的妖无格和“池上 芙蕖”
净少情与“牡丹”的真国色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牡丹之美。表达对牡丹寄寓赞美之
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而《爱莲说》中周敦颐托物言志,用花喻
人,菊花比作隐士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而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作者以牡丹来反衬莲花
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 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 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 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
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 花卉中的地位;
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⑵ 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
国 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⑶ 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⑷ 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 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
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 的象征。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 文章
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提取并概 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
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 ,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
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 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
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 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
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 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
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
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情;③从作品的表 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

①当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渑池县发现了仰韶 文化后,推断这一文化并不是孤立
的。囿于他当时所具有的彩陶知识,以及他以欧洲人的习惯性思维,认 为这些陶器是从西
往东传播到中原地区的。因此,他溯着黄河来到兰州寻觅,最后来到了临洮,终于在马 家
窑村发现了一大批彩陶,时间要晚于仰韶文化,他把它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②在经过中外学者几十年的后继研究之后,终于认定中国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
不是从外国传播过 来的。安特生为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黄土的儿女》,讲述四
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音 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器具。


③使用黑色来装饰红色的陶器, 这是马家窑彩陶的一大特色,红、黑两色并列而形成的
艺术之韵在马家窑彩陶上被发挥到了(jí zh ì)。马家窑陶器上的黑彩,装饰的面积之大,
前所未有,从器口到器底,几乎全部遮盖殆尽,有的甚至 爬到了器口的内部,从而形成了
内彩,具有了一种“满、平、匀”的装饰美。但是,绘器者又极有分寸, 这种繁密的布局并
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反而给人一种“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美。

④在彩陶的装饰上富有感情,这是马家窑的彩陶留给人们的印象。密布于马家窑彩陶上
的,都是一些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它们刚健粗放,富有强烈的动感和弹性,在器
物上组成了一幅 幅旋转着的画面,犹如江河泻地,激浪奔腾,但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当
中,又会有一些空白的中心点, 从而给人以静止的感觉。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
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 之美。

⑤马家窑彩陶具有抽象的纹饰,这一特色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彩陶上绝 大多数抽
象的纹饰是螺旋形的图案,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这些涡漩的样式多种多样:有
的呈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有的呈四方连续图案,有的是独立纹样,有的漩涡当中留下了
一些带点的圆 圈,好像是溅起的泡沫。

⑥还有一些螺旋形的纹饰像是植物的叶子或花朵,它们互相 组合,交织成了美丽的图
案,有的花叶中还画有点状的果实。这表明,当时的马家窑人已经进入了农耕的 时代,种
植业已经成为人们依存的主业,他们通过对植物的崇拜来祈求五谷丰登。

⑦1973年,在马家窑地层的墓葬里,出土了一件敞口的陶盆,就在这件器皿内沿,古人
用黑彩画了一 圈三组人形的图案,每组五人,都留着辫发,手牵着手,似乎在水滨的树丛
间欢乐歌舞。如果这只盆内装 了水,水位线在四道横线处,那么就可以看到舞蹈人物的美
丽倒影,犹如生活一般真实。

⑧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是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富矿,也是华夏文明起
源和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安特生在晚年坦承了自己当年持“文化西来说”的错误,为自己
粗率的论断而 道歉。

(1)根据拼音写汉字。

jí zhì(________)

(2)第①段列举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马家窑彩陶的过程,其作用是________。

(3)第⑤段加下划线词“绝大多数”能否去掉?为什么?



(4)下列选项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

A.马家窑彩陶使用黑色装饰红色及具有抽象纹饰的特色。

B.马家窑彩陶上线条组成的画面给人极富动态的旋律美。

C.马家窑彩陶上螺旋形纹饰所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

D.安特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承认了当年判断的错误并致歉。

(5)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在第①③⑤段中的哪一段结尾处?请阐述理由。

马家窑文化位于洮河之滨,濒水而居的人们常见的就是奔腾咆哮的洪水,对水有一种畏
惧和崇拜之情,当 然会把这常见的自然景观表现在他们的生活器皿之上。

【答案】 (1)极致
(2)安特生按照彩陶是从外国传播到中国的推断一路寻觅,引出了说明对象马家窑彩陶;

< br>并与文章结尾(安特生道歉)呼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不能。“绝大多数 ”指数量比例很高。表明马家窑彩陶上抽象纹饰中表现水流漩涡的螺
旋形图案占比很高。此外,还应有少 部分像植物叶子或花朵的螺旋形纹饰不能排除在外。
删除就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4)B

(5)第⑤段结尾处。这段文字写了马家窑文化的地理位置及人们对水的情 感。这与有人
认为对彩陶上螺旋形图案表现的是多种水流涡漩的内容相一致。“当然”一句的推测与第⑤
段内容形成因果关系。

【解析】【分析】(1) “极致”这个词平时用得不是很多,所以书写时要注意。平时对于
类似的这些词语要积累识记。

(2)第①段列举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马家窑彩陶的过程一方面引出说明兑现,同时激发
读者 阅读兴趣,另外这一情节与结尾的安特生承认错误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了
我们祖先的智慧。据 此理解作答。

(3) “彩陶上绝大多数抽象的纹饰是螺旋形的图案”一句中的“绝大多数 ”意思是“大部分”,
但不是全部,去掉后就变成了所有的,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4)B项中“给人极富动态的旋律美”表述有误,应该是“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故选
B。

(5)材料写到了马家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们对水的感情,这恰好与 第⑤段的内容相吻
合,第⑤段中的“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好像是溅起的泡沫”与材料内容 相照
应。所以应该放在第⑤段最后。

故答案为:⑴ 极致

⑵ 安特生按照彩陶是从外国传播到中国的推断一路寻觅,引出了说明对象马家窑彩陶;并
与文章结尾(安特 生道歉)呼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⑶不能。“绝大多数”指数量比例很高。表明马家 窑彩陶上抽象纹饰中表现水流漩涡的螺旋
形图案占比很高。此外,还应有少部分像植物叶子或花朵的螺旋 形纹饰不能排除在外。删
除就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⑷B

⑸ 第⑤段结尾处。这段文字写了马家窑文化的地理位置及人们对水的情感。这与有人认
为对 彩陶上螺旋形图案表现的是多种水流涡漩的内容相一致。“当然”一句的推测与第⑤段
内容形成因果关系 。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注意结合语境和音节写成正确的汉字,
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汉字的写法。

⑵此题考查的是开头的作用。说明文开头 的作用通常有: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激发
读者阅读兴趣等。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准确运用,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义明确词语表达的作用。

⑷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⑸此题考查的是材料 的作用。面对此类试题,首先看看所给的材料说明了什么内容,然后
看看与文章中哪个段落说明的内容一 致,就可以确定它的位置了。


1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勾兑奶茶暗藏的健康风险

邬时民

①近年来, 街边奶茶店生意红火,很多年轻人即使排长队,也要买一杯香甜可口、奶香
浓郁的奶茶来满足味蕾。然而 街边奶茶店售卖的奶茶很可能既没有“奶”,也没有“茶”,只
徒有虚名。这种奶茶味道虽好,却很可能 危害身体健康。

②奶茶原本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料和招待客人的必备之品, 最原始的奶茶是牛
奶和红茶再加盐精心熬制而成的饮料,如草原奶茶,蒙古奶茶和新疆奶茶等。如今在街 边
饮品店出售的茶,品种琳琅满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而且价格不贵,无论是在
校的 初高中生,还是刚入职的白领,都能消费得起。但是业内人士告诉笔者,这都是用各
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 与兑而成的。制作这种奶茶,只要事先准备好热水,倒入奶精代替牛
奶,倒入果味粉或茶粉,带些红茶, 最后将煮好的木薯粉加进去,就完成了。

③业内人士还透露,调制一杯真正的天然珍 珠奶茶,成本价约57元,而且需要具备一
定的调制技术,未经专业培训是做不好的,而用添加剂勾兑成 的珍珠奶茶,几乎没有任何
技术含量,操作简单,调出的奶茶闻起来反而更加香甜。

④最为重要的是,勾兑奶茶的成本低,利润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店主私下告诉笔
者,制作奶茶的原料 和包装都非常廉价,如一包18元的奶精,可冲80杯奶茶,一包3元
的珍珠可冲30杯奶茶,一包12 元的奶茶粉,能冲60杯奶茶,加上每只价值0.1元的杯
子,一杯奶茶的成本仅约0.7元。

⑤但是业内专家表示,这种勾兑奶茶很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⑥ 边奶茶一般用奶精匀兑,奶精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街边勾兑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
含量普遍存在超标现 象,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值的三倍以上,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
健康的影响较大,而过量摄取反式脂 肪酸,可使人体肥胖,提高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的含量增加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甚至会增 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⑦含糖量高,是勾兑奶茶的另一个弊端,某市消费者权益保护 委员会曾经专门组织试验
在全市的27家奶茶铺购买了奶茶样品,共计51杯,其中正常加糖的奶茶有2 7杯,标称无
糖的奶茶24杯。在27杯标称正常加糖奶茶中,平均总糖含量为13克百毫升,按一杯奶
茶470毫升来计算,相当于每杯奶茶中含有大约61克的总糖含量。而专家建议,成年人每
天 添加糖的摄入量应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这样一来,如果经常喝街边勾
兑出的奶茶,等 于摄入了过多的糖分,长期过量摄入糖分,容易引起心脏病、糖尿病、肥
胖症、肝病等疾病。

⑧尽管有的奶茶宣称无糖,但依然香甜十足,而让奶茶变得香甜的就是甜蜜素。甜蜜素
是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如不按国家规定使用甜味剂,可能会给肝脏神经系统带来危害。
有些糖尿病惠者 认为,无糖奶茶可以放心饮用,但是事实上,奶茶中的人工甜味剂却有可
能加重病情。欧洲糖尿病研究协 会证实,人工甜味剂也会升高血糖,同样可能导致型糖尿
病的发生。

⑨另一 项调查表明,一杯勾兑奶茶中咖啡因的平均含量达20毫克,最高的含量为48毫
克,等于4杯咖啡,但 几乎所有的奶茶类产品都末对咖啡因含量做出任何提示,咖啡因摄
入过多容易带来焦虑失眠、消化道溃、 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


(摘自《食品与健康》2019年第2期,选文有较大删改)

(1)从选文内容来看,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排长队去买街边奶茶?

(2)街边奶茶店为什么卖的大都是勾兑而成的奶茶?

(3)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每个横线只能填一种说明方法)

制作 奶茶的原料和包装都非常廉价,如一包18元的奶精,可冲80杯奶茶,一包3元的珍
珠可冲30杯奶茶 。________、________

(4)专家为什么说街边勾兑的奶茶“很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答案】 (1)奶茶的味道很好:品种琳琅满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价格不
贵,年 轻人都能消费得起。

(2)勾兑奶茶操作简单,不需要技术含量;闻起来更加香甜;成本低,利润高。

(3)举例子;列数字

(4)奶茶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影响心血管健康;奶茶含糖 量高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奶茶
中的甜蜜素可能会给肝脏神经系统带来危害或升高血糖;咖啡因含量高容易 带来健康问
题。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找到与题目有 关的段落或句子,概括或提取
作答。如第①段“香甜可口、奶香浓郁的奶茶”②段“如今在街边饮品店出 售的茶,品种琳
琅满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而且价格不贵,无论是在校的初高中生,还是刚入
职的白领,都能消费得起。”概括即可。

(2)根据题目要求,找到对应的段落或 句子,如③段“而用添加剂勾兑成的珍珠奶茶,几
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操作简单,调出的奶茶闻起来反 而更加香甜。”④段“最为重要的
是,勾兑奶茶的成本低,利涧高”。

(3)①“ 如一包18元的奶精,可冲80杯奶茶,一包3元的珍珠可冲30杯奶茶。”可知运
用的是列数字和举例 子的说明方法。

(4)解答此题,不难,根据题目所指,很容易找到相应段落,“⑤但是业 内专家表示,这
种勾兑奶茶很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从此段以下寻找答案,“⑥边奶茶一般用奶精匀
兑,奶精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较大”,“⑦含糖量
高 ,是勾兑奶茶的另一个弊端,长期过量摄入糖分,容易引起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
肝病等疾病。”“ 人工甜味剂也会升高血糖,同样可能导致型糖尿病的发生。”“咖啡因摄入
过多容易带来焦虑失眠、消化 道溃、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 奶茶的味道很好:品种琳琅满目 ,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价格不贵,
年轻人都能消费得起。

⑵ 勾兑奶茶操作简单,不需要技术含量;闻起来更加香甜;成本低,利润高。

⑶举例子;列数字;

⑷ 奶茶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影响心血管健康;奶茶含糖量高容易引 发各种疾病;奶茶中
的甜蜜素可能会给肝脏神经系统带来危害或升高血糖;咖啡因含量高容易带来健康问 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
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
体语句 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阅读课文,在分析、 归纳的基


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 特征,才
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 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 析作用即可。

⑷本题考查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 间的联系,
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香缕缕为何来

①打 从认字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
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 阅读器的冲击,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纸质书除了能给
人手捧书卷的实在感,那时不时地从书 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
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 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

③书 ,无论新旧,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所有香味一样,书香之源可
以被追溯到若干化学成 分。“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纸品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
物质、用于印刷的油墨以及用于书本 装订的胶黏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 钠)来提高造纸木浆
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这些化学品可以 通过它们
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到空气中,成为我们可以察觉到的气味,油
墨和胶黏剂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 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
都一样。

⑥通常来说,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 致了“旧书气味”的产生。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
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虽然现代的高品质纸品会 通过化学过程来清除木质素,但是
纸张中的纤维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 性物质。这些反
应,统称为“酸水解”,“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 助于
产生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 解过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
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 和甲苯有馨甜的气
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⑧据说 , 外 国有家公司曾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销量很好,
卖到断货,看来人们对书香门 第的追求,古往今来仍未改变。也许有一天,人们希望自己
闻起来像本书,“书香味”香水就会应运而生 。还有一些释放的化合物可以用来确定旧书降
解的程度,糠醛便是这些化合物之一 , 可以用来确定书籍的年代和成分。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作比较)

B .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
用来提高 纸的耐水性。(举例子)


C.……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 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
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分类别)

D.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摹状貌)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

B.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本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C.标题 “书香缕缕为何来”用设问,点明本文的说明内容﹣﹣书香的来源,引发读者思考,
激发阅读兴趣。
D.第⑧段加点词“据说”“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r>A.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新书气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
样。

B.“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C.第①段从人们对“书香”的不同感受谈起,更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⑦段说明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产生的气味只有四种。

【答案】 (1)D

(2)A

(3)D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ABC.正确。D.有误,应为举例
子的说明方法。

(2)A.有误,本文从对象上看是事理说明文。BCD.正确。

(3)ABC.正 确。D.有误,文章中说的是“现已明确的”,有时间限制,是迄今为止已发
现的,选项曲解了。

故答案为:⑴ D;⑵ A;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
字、作比较、下定义和打比方等,先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 法,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表达
效果即可。

⑵本题是对说明文的综合考查。注意标题的赏析、说明顺序的把握及词语的准确运用。

⑶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3.阅读下面的说明文《中国墨》,完成小题。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 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
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 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
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
一种以油烟、松烟 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
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 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
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 ,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
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 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 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
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 多用油烟
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
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
调,给人以清远 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
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 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 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
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 ,墨因它的颜色
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 是
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
谨,从不轻易落笔, 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1)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墨的制作过程方面介绍中国墨,说明了中国墨昂贵的原因。

B.本文从墨的选择和应用方面介绍中国墨,说明了不同的墨造就不同的艺术特色。

C.本文从墨的意义演变方面介绍中国墨,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本 文综合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中国墨,说明了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答案】 (1)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墨;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不能删去 。“多”表范围,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
况。去掉后就成了都用于绘 画,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3)C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文说明内容及引用的名言分析,这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墨,而“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人拥有佳墨比作是将军拥有良马,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墨的重要性,而且引出说明对象墨。但墨真有这么重要吗,
读者心中不免产生这样的 疑问,因此这个句子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多”是大多的意思,多
用于绘画,也就是大部分用于绘画,但不是全部,如果删 去意思就变成了油烟墨都用于绘
画,这样太绝对,也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 性。因此不能删
去。

⑶ABD理解正确。C 本文从墨的制作过程、烟墨的选择和 应用、墨的重要性等几方面介绍
中国墨,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答案为:⑴ 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墨;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⑵ 不能删去。 “多”表范围,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


况。去掉后就 成了都用于绘画,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首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首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有:引出说
明内容或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品析议论文语言的能力 。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答题时要结合有关
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
加上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 本题考查阅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
力;品析说明文语 言的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①认真阅
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 、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②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
方法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③掌握说 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严密的特点,
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赏析;④筛选与选项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与选 项进行比较,判断选项
是否与原文相符。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玉米棒里的超强益生元

①大家都听说过木糖醇,因为这种物质常 用于无糖口香糖、无糖饼干等食品中,但是说
起低聚木糖,也许你就不太熟悉了。低聚木糖由2~7个木 糖分子连接而成,其中以木二糖
和木三糖为主。由于它具有很好的健康功效,因而在国内外食品和保健品 行业广泛使用。
你知道吗,其实低聚糖是来自废料中的宝贝。

变废为宝的天赐之物

②植物的细胞壁里有一种名为木聚糖的物质,通过高压 蒸煮或蒸汽处理将这种聚糖提取
出来,然后用从细菌中提取出的木聚糖酶降解,便可以得到低聚木糖。生 产低聚木糖的技
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中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但现在的产量早已超过日
本。

③很多植物原料都能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比如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 、麦麸、麦秆、
稻草、稻壳、树皮等,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目前,低聚木糖是国家批准的“新食品原料” ,
除了婴幼儿食品外,在其他食品中都可以使用,每天的食用量不超过3克即可。不过,用
于食 品中的低聚木糖必须以小麦秸秆和玉米芯为原料。

④低聚木糖对于食品工业来说真是 天赐之物,它和其他的糖或低聚糖相比,最大的优势
是稳定性很好。低聚木糖在pH值2~8的范围内很 稳定,而几乎所有食品的酸碱度范围均
在此之内,包括酸奶、碳酸饮料等酸性食品。它还能承受121℃ 高温(相当于高压锅的温
度)处理1小时以上,因此可以用于高温灭菌食品和烤烤食品。

肠道和口腔健康好帮手

⑤低聚木糖最大的特点是能选择性地增殖双歧杆菌、 乳酸菌等益生菌,因此是典型的益
生元,其增殖效果比低聚异麦茅糖、低聚果糖强20倍。同时,它只需 要很少的用量就可以
起作用。研究表明,每天只需口服0.7克低聚木糖,两周后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 比例可


以从8%增加到18%,三周后双歧杆菌的比例可增至20%。

⑥除了帮助益生菌生长,它还能选择性地抑制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生长,
具备双向调节的能力。更厉害的是,它可以通过主动“绑定”致病菌,阻止细菌攻击肠壁细
胞并将其排出 ,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泻。

⑦此外,低聚木糖可以和水结合,缓解大便干燥。 同时,双歧杆菌能利用低聚木糖产。
生有机酸,因此能刺激肠道蠕动和排便。

⑧另外,我们的口腔中有一些细菌(比如变异链球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酸,同时还能
将葡萄糖变为不溶 解的葡聚糖,形成牙垢。低聚木糖不仅不会被这些细菌利用,还能阻止
葡聚糖的产生。因此它可以和木糖 醇一样,起到预防龋齿和清新口气的功效。当然,你也
不要以为有它就万事大吉了,利牙、使用牙线等口 腔健康护理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应对“三高”和肥胖的法宝

⑨低 聚木糖对“三高”和肥胖人群来说也是福音。它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0%~50%,且
口味与蔗糖接近 ,因此可以替代一部分糖。关键是它很难被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消
化,因此也几乎不提供热量,可以 满足糖尿病人对甜食的需求。多项动物实验证明,低聚
木糖具备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 力。

⑩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双歧杆菌和人体免疫力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可以提高巨噬 细胞和
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低聚木糖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此外,在动物
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低聚木糖能促进大白鼠对钙、铁等营养素的吸收。

低聚木糖的其他妙用

⑪在中国,低聚木糖最初是用于饲料而不是食品,目前 它在蛋禽、肉禽、生猪、奶牛等
养殖领域均有应用。利用它调节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可以减少 动物的腹泻,降
低抗生素用量,增加动物的产蛋、产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外,低聚木糖可用于生态肥料
中,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力,保持土壤肥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A.玉米棒

B.木糖醇

C.低聚木糖

D.超强益生元

(2)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B.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C.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D.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都听 说过木糖醇,因为这种物质常用于无糖口香糖、无糖饼干等食品中,也就是低
聚木糖。

B.很多植物原料都能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比如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麦麸、麦秆、稻
草、稻壳、 树皮等,可以说是变废为宝,这低聚木糖都可以用于食品中。

C.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双歧杆 菌和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提高巨噬细胞和淋巴


细胞的活性,因此低聚木糖具 备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D.低聚木糖的甜度不到蔗糖的一半,且口味与蔗糖接近,因此可以替代一部分糖。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产低聚木糖的技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中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但现在
产量早已超 过日本。

B.低聚木糖最大的特点是能选择性地增值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除此之外, 还能选
择性地抑制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生长,还能通过主动绑定致病菌,阻止细菌
攻击肠壁细胞并将其排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泻。

C.低聚木糖甜度比蔗糖低,口味和蔗 糖接近,关键是它很难被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消
化,因此也几乎不提供热量,可以满足糖尿病人对甜 食的需求。

D.低聚木糖可以和木糖醇一样,起到预防龋齿、清新口气的功效,具备降低人的 血压、血
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另外,用于生态肥料中,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力,保持土
壤肥力。

【答案】 (1)C

(2)B

(3)D

(4)D

【解析】【分析】(1)题目“玉米棒 里的超强益生元”指的是低聚木糖,全文都在介绍低聚
木糖的来源(变废为宝的天赐之物)、保健作用( 肠道和口腔健康好手、应对“三高”和肥
胖的法宝)及其他功用。所以说明对象是低聚木糖。故选C。< br>
(2)它和其他的糖或低聚糖相比”,是作比较;“pH值2~8”、“121℃高温”等是 列数字;
“包括酸奶、碳酸饮料等酸性食品”,是举例子。故选B。

(3)A项, 原句在第一段,原文没有说木糖醇“也就是低聚木糖”;B项,在原文第③段,
原文说“不过,用于食品 中的低聚木糖必须以小麦秸秆和玉米芯为原料”,所以“这些低聚木
糖都可以用于食品中”说法不正确; C项,在原文第⑩段,原文是“因此低聚木糖有可能具
备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可能”表推 测,题干“因此低聚木糖具备一定的免疫调
节和抗肿瘤作用”的表述与原文不符。故选D。

(4)D项不对。原文第⑨段说,“多项动物实验证明,低聚木糖具备降低血压、血脂、血
糖 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D项“具备降低人的血压、血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与
原句不符。故 选D。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D;⑷ D

【点评】⑴本题 考查说明对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主要说明的对象,分清事物说
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 第④段 ,明确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打比
方、举例子、列数字等。

⑶本题考查选项正误的判断,注意结合选项内容,聚焦文章具体句子,看是否一致。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5.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 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
为太阳下山了。”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 颗恒星,那么夜
晚将和白天一样明亮。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他认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
型 ,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距离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
考虑到所有星光在 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
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 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
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 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
了下来。但实际上, 空间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
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 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
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 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
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 恒星分布并不均匀,
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 暗
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
多星 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
光也不能到达地球。 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这些理论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
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
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
星空是因为 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讲,我们
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 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
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 尔文的计算结果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
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 在远小于1万亿光年,所以夜空是黑
的。

⑥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 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
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可能正 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计
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 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
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 永生,就算宇宙
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⑦ 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
上一个小时来加热 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
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

(1)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概括什么是奥伯斯悖论?


(2)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________

②点亮 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叫、时太短了,
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 ,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________

(4)“令人惊评的是,第一 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
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 坡。”这一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2)星空中存在着 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
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 所以天空是黑的。

(3)列数字;打比方

(4)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 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
意的词句作答。本文第2段介绍什么是奥伯斯 悖论。根据其中的“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
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概括作答。

(2)根据文本中的“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
下” 和“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来概括作答。

(3) ①语句“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中运用了“150亿光年”
的数据,运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
②语句“点亮整个宇宙就 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
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 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把“点亮整个宇
宙”比作“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运 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
明了夜空看起来是黑色的原因。据此,①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②句运用了打比
方的说明方法。

(4)本题开放性试题。对这一知名悖论做出 合理解释的不是著名的科学家,而是一个美
国的诗人,这是因为科学家的思想有些僵化,而诗人的想象力 却让爱伦•坡得出了合理的解
释。作答时可从人的“想象力重要”的角度来谈启示即可。答案是多元的。

故答案为:⑴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⑵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亮
区和 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

⑶列数字;打比方;

⑷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点评】⑴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
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 ,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⑵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 ,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根据
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 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 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⑷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答题时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 识,根据课文内容,
说法合理即可。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 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说,互联网时代
和人工智能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过去20年人类社会走在互联 网时代,但是未来30~
50年应该是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

什么是“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
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 的过程入手,提出利
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 发表了
《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
答让测 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 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
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 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
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 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
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 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
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 全不
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
是 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
算机程序其实根 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
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 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
是无稽之谈。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
派认为“智能” 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
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 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
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 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
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 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
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 简化的神经
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 br>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
维模拟。 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来了

如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实时语音翻
译、视觉内容自动识别、推荐引擎等。淘宝、京东等商城,等资讯网站,会根据你之前浏
览过的商品、页 面推送给你一些相关的产品或网站内容。这其实就是引擎推荐技术的一种


表现。计算机视 觉有着广泛的细分应用,其中包括,医疗领域成像分析、人脸识别、公关
安全、安防监控等等。智能家居 之后,人工智能成为家电业的新风口,长虹发布两款CHiQ
智能电视新品,主打手机遥控器、带走看、 随时看、分类看功能。

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 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
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 黑暗的隧道
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 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
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 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
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 来的时间和可能
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 小
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
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
式,当我们还在 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
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 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
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 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
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 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
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 完全可以做到
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1)文中举“图灵测试”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 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
能“异化”。(被人工智能“异化”指的是什么? )

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文中的“未雨绸缪”指的
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4)有些人担心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会不会导致机器人操控社会,人类沦为机器人
的奴隶。对此 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你的认识谈一下。

【答案】 (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
断标准。
< br>(2)①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
的思维方 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②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
生,指人类提前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3)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图灵提出
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房间 ”提出“智能”
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
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 br>“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
能的认 识。

(4)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
时,应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
工智能 可能带来的威胁。

【解析】【分析】(1)依据文章中的“1950年,他发表了《计 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
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可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 方法,说明了“图
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2)①语句“ 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
心被人工智能‘异化’”中 的被人工智能“异化”,可根据“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
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 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
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 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
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来概括作答。②语句“人类完全可 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中“未雨绸缪”,原意是趁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 窗。后来比喻事先
做好预防、准备工作。这里用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指人类 提
前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3)本题作答可依据“什么是‘人工智能? ’”中的“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
世界上”“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 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
准,即‘图灵测试’”“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 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
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 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
力”和“人工智能来了”中的“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 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
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 的一个问题
就是‘奇点(singularity)’”“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 0年代美国科幻小
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等内容,从不同的 阶段
来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可作答。

(4)本题可结合文 章中的“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
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 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这一语句,结合生活实 际来分析作答。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
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
标准。
⑵①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
思维方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②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指人类提前应对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⑶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
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 房间”提出“智能”需意
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 深化。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 br>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
能 的认识。

⑷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 同时,
应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说 明文时要掌握说
明文的各种说明方法,知道各类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在答题时要准确判断,并准确说
出其作用。

⑵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注意在文本中找到答案。

⑶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要点,在回答时要准确、全面。

⑷考生答题时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文本,回答要全面,要到位。


17.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
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
一处高 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
法再次确 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
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 br>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
知道地 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 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
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 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
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的一个特点是: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
结合周围 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
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 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
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 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 乎是对称的,这也是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的
一个特点。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増加。比如大西洋中 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
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 刚形成,温度最高,因
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 壳往外
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
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
谷。大洋中脊就像 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
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 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
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 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产生这
些差别主要是因为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 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
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 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
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 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
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 程。

(选文有删改)

(1)下面对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大多数大< br>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

B.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C.1925-1927年,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D.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确认了
地球上 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

(2)下面对文章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下定义、举例子

B.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C.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D.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
们对 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B.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 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
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C.大洋中脊中轴线 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
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D.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

【答案】 (1)A

(2)B

(3)C

【解析】【分析】(1)A.正确。BCD三项都不是说明“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的特点”。
故答 案为A。

(2)语句“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 且有1000-
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 0米”没有
使用“打比方、下定义”两种说明方法。故答案为B。

(3)依据题目 内容,从文章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比对分析即可作答。C项,依据“在


那里,灼热的 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可
知,“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 成了新的洋壳”的说法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 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
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 进行合理的推
测。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细读材料可知,从文中的“比如” 就能判断出这是运用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 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
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形神兼备中国画

郭晓光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 荟萃,在世界美术
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 ,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 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
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 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
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 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
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 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
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 ,画作中
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
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 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
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 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
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 。例如宋代山水
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
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
距离分明,空间 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
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 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
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 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
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br>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
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
的思想 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


赵孟坚 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
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 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
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 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
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 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
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 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
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 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
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
的内容,提升了图 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
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给 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1)分别说说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各自有怎样的特色。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领略中 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
思”,说说中国画蕴含了怎样的 “哲思”。

(4)请根据选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还可 以增添哪些中国画
的元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


【答案】 (1 )人物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山水画:常常运
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 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
间感。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 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2)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 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
说明了人物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3)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构成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

(4)示例 一: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
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 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
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示 例二:可以增添“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并盖上印
章。这句诗能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与画融为 一体,突显出人的高洁品格。题诗
盖印,使画面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
分析文本内容。根据 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细读文本第四自然段抓住关键句“这 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
貌。”即可概括能出人物画的特色;

细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关键句“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
比, 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即可概括出山水画的特色;


细读第六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 紧
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和“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
似 ,更崇尚意境与情趣”这两句即可概括出花鸟画的特色。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由画线句“例如”可知,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它附近的上下文中,它 的前一句“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就是举例子要说明的特征。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和理解能力。抓住关键段第七自然段。结合关键句“三者
的 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
的观念,这是中 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即可得出中国画蕴含
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构成 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的哲思;

(4)本题考查拓展应用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 不唯一。此题可根据第8段“中国画
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 富了画面的内容,提
升了图画的境界”给扇面添加诗、印等内容。

故答案为:⑴人 物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山水画:常常运用
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 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
感。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 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⑵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 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
明了人物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⑶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构成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

⑷示例一:可以 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
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 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
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示例二:可 以增添“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并盖上印
章。这句诗能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与画融为一体,突 显出人的高洁品格。题诗
盖印,使画面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点评】⑴本题考查 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审清题意,然后从文本中圈画
出符合题意的关键词句,再进行刷选 、整合;

⑵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 释、摹
状貌、引用、假设等。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 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 颇或答非所问;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这 类题型有助于
让学生独立发表见解,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19.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放下手机,不然你真的会瞎

李斐然

①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 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
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研究了这种技术上瘾的现象。在他的调 查里,超


过59%的人承认,他们依赖社交媒体,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他们就 会觉得焦躁
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在另一次调研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 br>活。显然,我们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逐渐上瘾。

②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 们的生活,抢走这么多的时间?在采访了开发者,查阅了数据报
告后,我终于开始明白,我们每个人身边 究竟在发生什么——根据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
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在2000年,普通人的 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
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 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
就是用户的注意力。所以,一个成功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 断地释
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③这一切细微设计,从医学角度 看,简直就是一出悲剧。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
分钟要眨15到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 右,眼睛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
被称为“瞬目过程”。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 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
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④但是,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 分
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跳出新的刺激点,
眼 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
程中,眼睛持续保 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⑤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 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最新的研究
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 , 因为泪腺受到 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
受损。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 疾病。这种看
似并不严重的状态积年累月会影响人类视力,特别是代际视力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 br>预估,到2050年,全球会有超过一半的人近视,而东亚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

⑥那么,医生能给我们提供帮助吗?

⑦“阳光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是小儿眼科和视光 学领域最热的课题之一。”北京大学第一
医院的眼科医生文静说。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太阳光照充足的环 境,能够形成周边离焦,
减缓眼轴伸长,还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光谱均匀的 日照对眼
睛也有保护作用。

⑧对照太阳和屏幕的光谱,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 之间的差异——太阳的光谱,是一种连
续的全光谱,它拥有不同波段的光,这种光源经过长距离的传递, 均匀地弥散在我们的眼
睛里,温和而均匀地剌激视网膜细胞发育,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养护着人类的眼睛 。研究
者的建议是,儿童需要每天在至少1万勒克斯的光照下待3个小时,才能有效避免近视。
但问题是,它很难实现……

⑨每年夏天,很多小升初的孩子会来医院看眼睛,他们在 诊室里崩溃大哭,无法接受自
己一生要与衰弱的视力共存这个事实。而在此之后,他们还将继续面临一个 更严酷的世
界,永远在线,永远看着屏幕工作。只不过,活在此刻,还是要放下工作,走出房间,去晒晒太阳。

(摘自《博客天下》2018年第21期,有删改)

(1)手机屏幕对我们的眼睛有哪些伤害?请分点概括。

(2)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今年的两会上,很多代表提出“加强视力保护应是国家战略,全社会的行动”,请结合
文章内容 ,谈谈应该如何保护眼睛,提高视力。

【答案】 (1)①8秒钟内不断释放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②导致眼睛无法完全眨
眼,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减少; ③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眼睛容易疲劳,诱发眼
疾。

(2)运用了列数据和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时间长短上做对比,科学准确且突出有力地说
明了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这一特点 ,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3)①少使用手机,少看电子屏幕;②不要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 看;③多去室外晒太
阳,见太阳光。

【解析】【分析】(1)可提取第2段“ 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人类的注意力正
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就 是用户的注意力”,第4段“电子屏幕设
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 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
甚至减少至13”,第5段“最新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 泌,因为泪腺
受到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疾病”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2) “12秒”“8秒 ”这显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
持12秒,而到了2013年 ,人们只能聚焦8秒”整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
明了本段的观点句,即“人类的注意力 正在萎缩”。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
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 务的。

(3)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来谈应该如何保护眼睛,提高视 力的
问题。告知读者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正确使用手机。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所提建议合理即
可 。如浏览手机的时间不要太长,不管是玩游戏还是看书,每隔一段时间一定要休息下,
眺望远处。或闭上 眼睛。如果是儿童,则建议一次最多玩15~20分钟。注意光线的强弱
度,要让有效的光线从左前方照 射过来,以免阴影长时间对视力造成影响。经常做眼保健
操,加强视力训练或“走出房间,去晒晒太阳” 等。

故答案为:⑴①8秒钟内不断释放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②导致眼睛无法完全眨
眼,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减少; ③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眼睛容易疲劳,诱发眼
疾;

⑵运用了列数据和作 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时间长短上做对比,科学准确且突出有力地说明
了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这一特点, 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⑶①少使用手机,少看电子屏幕;②不要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看; ③多去室外晒太阳,
见太阳光。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 ,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
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 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
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
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⑶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答题时要读懂原文,运用原 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文内容,
说法合理即可。



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
子。以此来观照,现 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 册。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
二 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
止中国有文字记 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 、年龄、体貌特征及流
窜的时间和地点等。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在现代 ,办案
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
绘出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东周列国志》
记载:“平王悉 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
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相
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
突出,甚至很夸 张。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
作大量的画像。这样一来,疑犯 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
的概率却很高。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 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 。它是以“户(家庭)”为
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 唐时,四家为“邻”,
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 保为“一大保”,
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 “一牌”,十
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 甲
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镇。这种对百姓严密控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
础上 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
到牵连。外地的 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否则会受到惩处。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 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
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 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定的管理作
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 。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
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 地,拿不出有效的
身份证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 ,官府还会进行悬赏。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诏天下有
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意思是,告诉全国 ,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给予五万钱
奖赏。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 惩罚?何去何从,孰轻孰重,
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1)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2)文中第③段划线的“基本”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古代通 缉令上的画像质量并不高,官府还有哪些制度来提高抓捕疑犯的成功率?结合
本文谈谈。

【答案】 (1)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不能。“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
通缉令的内 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通 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
通缉令的不同之处。

(4)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
身帖” “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
犯。

【解析】【分析】(1)阅读本文,其说明的对象即为古代的通缉令,重点说明了古代通缉
令能 高概率抓获罪犯的原因,所以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又以“缚人有术”四个
字来吸引读者的阅 读兴趣。

(2)“基本”表示范围,意思是说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大体上相同 ,但也有
不同之处。如果删去,意思则变成了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完全相同,与实际
情况不符。

(3)从“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 伍子胥也因此急
白了头,才混淆过关”可知,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古代 通
缉令依靠画像缉捕疑犯的特点。

(4)从“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连保连坐’制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
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 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为了有效缉捕疑
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 概括。

故答案为:⑴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不能。“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通
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举例 子。通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通
缉令的不同之处;
⑷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身
帖”“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
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
般可 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⑵本题考 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
根据 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


作用 。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 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片姜黄-society是什么意思


住房商业贷款利率-医生的天职


丢脸-斯可馨布艺沙发


帽子编织花样图解-橙子图片


战鼓声-美女单机游戏


药品投诉-脏话英语


写信的格式图-地下大峡谷


六年级上册英语-2020年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