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手机如何扫描二维码-机箱风扇电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亚洲狮的困境
①提起狮子,多数人只会想到非洲,但其实狮子直到10万年
前还是地球上分布范围最
广的大型陆地动物之一,足迹遍布全世界。随着人类走出非洲并迅速扩张,美洲
、欧洲和
东亚的狮子先后遭到灭绝,南亚和西亚则直到数百年前还一直有狮子活动。事实上,古罗
马斗兽场用到的狮子大都来自西亚,欧洲角斗士们是在和亚洲狮做生死搏斗。
②亚
洲狮虽然杀死了不少角斗士,但最终还是败给了人类。目前全亚洲只有印度还能找
到野生的亚洲狮,它们
全都生活在位于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名为“吉尔”(Gir)的野生动物保
护区内。2017年进行的一次
狮群普查显示,该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约600头狮子,种群数量
基本稳定。
③2018年9月,有人在保护区发现了两头幼狮的尸体,虽无明显外伤,但保护区工作人
员坚持认为这
属于偶发事件,不值得大惊小怪。没想到,此后的3周时间里保护区内陆续
发现了23头死狮子,其中7
头死于保护区东南角的一小块森林内。这下官方无法再用“自
然原因”来解释了,只能立刻采取措施,将
那片森林里剩下的19头狮子全部抓住并隔离起
来。两个月之后,这19头狮子中的16头也死了,只剩
下3头还活着。
④尸检显示,一种名为“犬瘟热”的病毒(CVD)很可能是罪魁祸
首。那场“狮瘟”杀死了
1000多头非洲狮,大约相当于塞伦盖提大草原狮群总数的30%。随后进行
的DNA测序结
果证明,此次印度犬瘟热病毒和上次东非流行的犬瘟热病毒属于同一个品种,很可能就是
从东非传过来的。
⑤看过《动物王朝》的读者一定记得,狮子是群居动物,
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所以传染
病很容易在狮群中传播开来。吉尔保护区的狮群密度又非常大,危险系数就
更高了。该保
护区的总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专家估计最多只能养活300头狮子,目前的密度是
这
个数字的两倍,属于严重超载。
⑥这个状态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主要原
因在于保护区周边居民饲养了很多家畜,它们
为狮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⑦问题在于,家禽家畜一直是传染病最主要的源头,不但人类传染病如此,狮类传染病
也一样。这个“犬瘟热”很可能来自印度村民家里养的狗,这些喜欢到处乱跑的家狗一直是
亚洲狮的重要
食物来源。
⑧还有一个危险因素值得一提,那就是亞洲狮的免疫系统很可能出了问题
。吉尔保护区
建于20世纪初期,当年有位库曾勋爵(LordCurzon)来吉尔森林打猎,发现这
里居然还有
活着的亚洲狮,但总数已不足20头,这位英国贵族建议当地土司立即建立保护区,这才保<
br>住了亚洲狮最后的香火。由此说来,今天的这600头亚洲狮都是当年那十几头狮子的后
代。早有
研究显示 , 近亲后代的免疫系统往往有缺陷,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很低。
⑨为了
保护亚洲狮的基因纯洁性,我们不可能通过引入非洲狮的办法来增加遗传多样
性,只能想办法改善它们的
居住环境,来减轻突发性的自然事件给它们带来的威胁。为了
防止出现意外,国际动物保护学界一直呼吁
将亚洲狮引入周边一些省份去,印度北部的几
个自然保护区也早已做好了接收的准备,但古吉拉特邦政府
一直将亚洲狮视为该邦的骄
傲,拒绝将亚洲狮迁往他处。
⑩在环境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亚洲狮身处困境,不知能否挺过这一关。
(有删改)
(1)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加下划线词语“这个状态”指的是什么?
(3)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下划线短语“早有研究显示”能否删去?为什么?
早有研究显示,近亲后代的免疫系统往往有缺陷,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很低。
(5)从全文来看,你觉得亚洲狮面临的“困境”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列数字和作比较。举具体的数据,并将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因“犬瘟热”死亡
的
狮学数量与塞伦盖蒂大草原狮群总数进行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犬瘟热”病毒的巨大破坏
力。
(2)吉尔保护区的狮群密度非常大,属于严重超载。(意思对即可)
(3)承上启
下(过渡)。承接上文中对家养犬给亚洲狮带来传染病等的阐述(外因),引
出下文对亚洲狮自身免疫系
统缺陷及其带来的危险的阐述(内因)。
(4)不能。“早有研究显示”说明这个结论是经过
研究证实的,并非毫无根据的推断。删去
后与原意不符,加点短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5)①保护区狮群密度非常大,传染性病毒易传播;②近亲繁殖,免疫系统有缺陷,对传染病抵抗力很低;③保护区政府不愿意将亚洲狮迁往他处。
【解析】【分析】(
1)“那场‘狮瘟’杀死了1000多头非洲狮,大约相当于塞伦盖提大草原
狮群总数的30%。随后进
行的DNA测序结果证明,此次印度犬瘟热病毒和上次东非流行的
犬瘟热病毒属于同一个品种,很可能就
是从东非传过来的”举具体的数据,并将塞伦盖蒂大
草原上因“犬瘟热”死亡的狮学数量与塞伦盖蒂大草
原狮群总数进行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犬
瘟热”病毒的巨大破坏力。据此分析即可。
(2)对“这种状态”的理解,需要结合“吉尔保护区的狮群密度又非常大,危险系数就更高
了。该保护
区的总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专家估计最多只能养活300头狮子,目前的
密度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属于严重超载”进行具体理解,主要是吉尔保护区的狮群密度非常
大,属于严重超载。
(3)“还有一个危险因素值得一提,那就是亞洲狮的免疫系统很可能出了问题”在全文中
起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中对家养犬给亚洲狮带来传染病等的阐述,引出下文对亚
洲狮自身免疫系统
缺陷及其带来的危险的阐述,具体阐释即可。
(4)“早有研究显示”说明这个结论是经过
研究证实的,并非毫无根据的推断,这是不能
删去的,“早有研究显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
确性,能够使得表达更为准确。
(5)结合“看过《动物王朝》的读者一定记得,狮子是群
居动物,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所
以传染病很容易在狮群中传播开来”“由此说来,今天的这600头亚洲
狮都是当年那十几头
狮子的后代。早有研究显示,近亲后代的免疫系统往往有缺陷,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很
低”“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国际动物保护学界一直呼吁将亚洲狮引入周边一些省份去,印度
北部的几个自然保护区也早已做好了接收的准备,但古吉拉特邦政府一直将亚洲狮视为该
邦的
骄傲,拒绝将亚洲狮迁往他处”等句子可以进行具体概括。
故答案为:(1)列数字和作比
较。举具体的数据,并将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因“犬瘟热”死亡
的狮学数量与塞伦盖蒂大草原狮群总数进行
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犬瘟热”病毒的巨大破坏
力。
(2)吉尔保护区的狮群密度非常大,属于严重超载。
(3)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
中对家养犬给亚洲狮带来传染病等的阐述(外因),
引出下文对亚洲狮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及其带来的危险
的阐述(内因)。
(4)不能。“早有研究显示”说明这个结论是经过研究证实的,并非毫
无根据的推断。删
去后与原意不符,加点短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5)①保护区狮群密度非常大,传染性病毒易传播;②近亲繁殖,免疫系统有缺陷,对
传染病抵抗力很
低;③保护区政府不愿意将亚洲狮迁往他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说明方法
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
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
数字、打比方)及特征,然
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
方面来表达
其作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明
确词语原义,二要揣摩词语
语境义,三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四要联系文章主旨。
(3)此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要根据其所居的位置来判断。文章中
间的句段连接着
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情节的
发展做铺垫。一般从内容和结构
两方面来回答。
(4)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色。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
词、连词、形
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语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是为了能更好<
br>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另外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
一条,即
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5)此题考查学生
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
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
加以概括提炼。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
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
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
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
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
并快速躲避鲨鱼的
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
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
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
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
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
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
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
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
,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
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
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
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
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
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
经特持续了一百多
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
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
小46
%,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
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
影响着其他
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
,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
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
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
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
性,优
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
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
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
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
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
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
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br>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
①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
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
词?)
②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
【链接材料】人们做梦也不会
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
一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
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
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
对鹿群的威胁。
(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答案】 (1)①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
利种
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作比较,列数字。通过斯
科特礁和罗利沙洲的比较和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
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
(3)①“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慢的
过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清道夫原指清扫马路的工人,文中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鲨
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4)狼捕杀鹿遏制了鹿的大量繁殖对
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从而避免了
传染病在鹿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维
护了生态平衡。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
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
选的
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
作答。鲨鱼在保持海
洋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①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
尺寸。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
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
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
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
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
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作
比较,列数字的
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在
文中找出
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的例子,加以分析即可。最好先解
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说
出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悄
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清
道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
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
4)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原文和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
到几则材料关注
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说明
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
来严重的后果。
故答案为:(1)①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②维护海洋
生态平衡,
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作比较,
列数字。通过斯科特礁和罗利沙洲的比较和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
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
影响。
(3)①“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
慢的
过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清道夫原指清扫马路的工人,文中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
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4)狼捕杀鹿遏制了鹿的大量繁殖
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从而避免了
传染病在鹿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
维护了生态平衡。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
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点评】(1
)这道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本文提取段落的中心句即可,第1、2、3、4
段,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
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5段,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
健康发展;6段,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
水质。
(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
:分
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
首
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
明了事物什么特征
,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运用作比较,列数字,准确地说明
了鲨鱼对海洋中许
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
(3)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体现在具体的词句中,说明
文语言以科学、严谨、准确为
根本要求,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
是符合客观事
实。但是生动语言也是准确说明的必要补充,打比方,摹状貌等方法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br>“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
准确性
。②清道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
作用——生动性。
(4)根据说明文内容,连接探究材料,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对所给
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思考角度:就
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扩
散联想到其它方面。答题要点
:狼捕杀病鹿避免了传染病在鹿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
繁殖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启示启发:人不
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
常纯的
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
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
为普通沙子。然而
,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br>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
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
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
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
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
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
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
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
现在沙子被强烈挤
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
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
br>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
发被携带到地表。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
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亮深处。③事实上,在火山活
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④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
英都被转化为普
通的二氧化硅。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
为6500万年,
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
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
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
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
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
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
是撞击。
(1)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2)选文第⑦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3)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斯
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
为普通沙子。(做诠
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举例子)
(4)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答案】
(1)D
(2)B
(3)A
(4)D
【解析】【分析】⑴D项有误,根据第五段中的“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
的。”
可知。故选:D
⑵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细读这四句话可知,第一句话中的“这种情况下”紧
承第二句中的“压
力极高”,第四句中的“然而”又与第一句话中的“火山喷发”紧密联系,所以正确顺
序应是:
②①④③。
故选:B
⑶A.有误,这句话把“一立
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与“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B”作了对比,
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不是列数字
。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解释斯石英的成
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接着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
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
的原
因是撞击。前三项都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而第四项“热情洋溢,风趣幽默”则是演讲
稿的语言特点。故
选:D
故答案为:⑴D;⑵B;⑶A;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
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
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答题时应注意,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
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
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
系,把
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必
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
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
征来分析,辨析正
误。
⑷本题考查表现说明文行文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一般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思路、结
构特点几方面分析判断。辨析正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如何保存未来数据
任志方
①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手段保存信息。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
,人类存储的数据
量出现了极大增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形式储存在我们的硬盘
里
或“云端”,但这些数据的寿命却很短,甚至长不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将这些数据长期
保
存不丢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②2017年2月,英国南安
普顿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技术,利用玻璃中的
微型纳米结构去编码信息。基于这一技术,
标准尺寸光碟能保存约360TB的数据,而在温
度190℃左右的环境中可维持长达138亿年,这一
时间和宇宙的历史相仿,是地球年龄的
近3倍。
③这一技术被称作“五维数
据存储”,它最初发表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自那时以
来,科学家不断推动这项技术的优化发展,
最终要实现商用。
④五维光碟能使用位于玻璃碟片内的微型物理结构(即“纳米格栅
”)保存信息,通过读
取折射的激光能够呈现5种数据状态,这也是这种技术名称的来源。利用激光技术
设备,
可以知道纳米格栅的方向、激光折射的强度以及用X、Y、Z轴表示的空间中的位置。因
此,想对于传统光碟,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更大,例如传统的蓝光光碟能保存128GB
的数据,而
五维光碟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即360TB。
⑤由于玻璃是一种
坚固的材料,只有很高的温度才能导致玻璃熔化或变形,而玻璃又有
着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五
维光碟能确保数据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保存,不会丢
失。
⑥在五维光碟长期保
存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些数据信息让未来的人解读?那就
是保存所有的软件,存放在云端的服务
器上,使它们永不过时,就好像博物馆一样,只不
过这个博物馆是数字形式的。通过对软件的数据内容和
操作系统做一个快照,然后进行长
期保存。在未来漫长的时间中,这些快照还需要根据当
时的技术环境,从一个云端移到另
一个云端,方便任何需要者使用。
⑦五维
数据存储技术对人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对图书馆和博物馆
未说更有潜力。科学家认
为,这一技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商用。尽管在五维光碟中记
录信息还需要用到成本高昂的实验室激光
设备,但光碟数据的读取并不困难,南安普顿大
学的科研团队表示,类似DVD播放器的五维光碟读取设
备将在未来几十年面市。
(摘自《意林》2018年1月下,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说明对象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未来数据
B.硬盘或“云端”
C.五维数据存储技术
D.图书馆和博物馆
(2)下可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2013年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五维数据存储”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B.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比传统光碟大,它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
C.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情况下,未来的人可通过云端服务器上的软件,解读过去
的数据信
息。
D.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来说很有潜力,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年
面
市。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一分一总”,七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B.第②段中运用的“约”“左右”“近”等概数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五维光碟的特
性。
D.第⑤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说明玻璃具备坚固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原因,再说明五维
光碟
能长久保存数据的结果。
【答案】 (1)C
(2)D
(3)A
【解析】【分析】⑴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读懂内容后再作答。从文
章的第2自然段开始
到文章的最后,都在介绍“五维数据存储”,所以C项为本文的说明对象。其它几项
的说法
都失之偏颇。
⑵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
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
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
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未来几年”与原文“未来几十年”明<
br>显不相符。
⑶A项“总一分一总”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结构形式应为“总一分”,七
个自然段的划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说明对象。答题时应注意,从题目、开头结尾、各段中心句寻找
共同的话题,归纳说明对象就是:“五维数据存储”。
⑵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关键句子
意思。答题时应注意,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
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
析正误。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
见
解,把各个选项和文章相关内容比照,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择。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物质的组成奥秘
①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1979年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讲到:“化
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②化学(chemistry)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
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
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
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
而又富有
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
志。
③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
成果。
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④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
互渗透中,得到了
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
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
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
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
,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
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
的内容!
⑤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
:利用化学
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
和保护环境
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⑥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
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
然的强大力量
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门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
br>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等问题。
⑦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
宙
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
迅猛
发展。
⑧当今,化学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
重大问
题。总之,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
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1)结合相关内容给“化学”下定义。
(2)联系全文内容总结化学的重要作用。
(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化学的核心知识全部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
量的重要支柱。
B.化学家们可以完全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
br>社会问题。
C.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D.化学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答案】 (
1)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
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
起着
重要作用;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
缘学科。
(3)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化学推动了其它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增
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4)D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章,
可抓住②段内容“化学(chemistry)是一门在原
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作答。
(2)阅读文本,由“④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
“⑤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
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⑥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
”“⑦化学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作答即可。
(3)结
合第④段的内容,“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
分子水平”这就是运用
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
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
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来分析表达效果
即可。
(4)A项,与第⑥段原文“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
是创造
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不符。B项,与第⑥段原文“目前,化学家们运
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不符。C项,
与原文第③
段内容“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
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
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不
符。D项,符合原文内容。
故答案为:⑴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
化规
律的科学;
⑵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
量方面起
着重要作用;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
学科;
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化学推动了其它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抓住关键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主要考查内容概括,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段意,整合信息,归纳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
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
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
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
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
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
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
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
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
的为错误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心灵“杀手”—微笑抑郁
【文本1】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
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
有抑=郁症。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
威、三毛、张国荣、徐行、李
晓、等。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往往以外向开朗、积极阳光的形象出现在公众
视野,因此突
然因抑郁症而轻生,让人更感错愕。
(节选自2018-10-15《快资讯》)
【文本2】微笑抑郁症,顾名
思义,是抑郁症的一种,在患者不能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
问题,而他的压力无法得到及时的发泄,并且还
需要表露出微笑来面对各种人和事时,这
样一来,微笑就如同一张面纱,翠在忧郁的内心面前,长期以来
,就有可能会患上抑郁
症。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扎普夫发现,掩盖真实情绪、假装友好容易导致抑郁
,增大
压力,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引发疾病。“微笑抑郁症”比一般普通的抑郁症危害
更大。患“微笑抑郁症”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可以掩饰自己的情
绪。而当承受
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
极度自卑的人 ,
甚至会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时候,人的神经系统可能会受到一定
的伤害。
(节选自2019-08-12《微医网》)
【文本3】“微笑抑郁症”多
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服务行业和
行政管理人员尤其多。对很多白领来说,“
笑脸迎人”是一种职业素质,也是拉近与顾客距
离的最佳途径。为了维护自己的“能人”、“强人”或“
微笑使者”的职业形象,他们不愿向人倾
诉自己的负性情绪,内心深处不断积蓄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
。许多人的微笑也往往并
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强装出来的。在社会角色和个人感受之
间失去平
衡,这是不少人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治疗“微笑型抑郁症
”应采取以生物治疗为基础,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要减少“微笑抑郁
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记住学会
给自己解压。工作节奏放缓,跟朋友聊天、运动、听音
乐,都是好办法,即便只是:想哭就哭!偶尔想大
哭一场,释放一下自己又何妨呢?哭泣能
够释放积压的焦虑,排除毒素,这种偶然的爆发
将让我们今后的微笑变得更加真实!
(节选自2017-01-08《科普中国》)
(1)请简述标题的作用。
(2)文本2画横线的句子中“可能”能否删去?请结合句子阐述其理由。
(3)文本3三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述其表达效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笑就如同一张面纱,罩在忧郁的内心面前,就会患上抑郁症。
B.“微笑抑郁
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人们为了工作、礼节等
需要的微笑,并非发自内
心,而是强装的。
C.要减少“微笑抑郁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记住学会给自己解压。哭泣
能够释放积压的焦
虑,排除毒素,让我们今后的微笑变得更加真实!
D.多吃水果和
蔬菜可以有效治愈抑郁症,因为很多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B能够缓解紧张情
绪。
【答案】 (1)标题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微笑抑郁症,同时比
喻巧
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删。“可能”表推测,这里是指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
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一个人有
可能从极度自信变成极度自卑,若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严谨、
科学性。
(3)举例子、作诠释。具体详细地列举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
要原因及几种治疗方法,并具
体阐述了其治疗的原理,使说明条例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4)C
【解析】【分析】(1)从标题的语言方面分析,这个标题把“微笑
抑郁”比作是心灵杀手,
非常的生动形象,吸引人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文章的内容方面分析
,本文说
明的对象就是微笑抑郁,因此这个标题也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2)首先要理解“可能”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可能”表示推测,不确
定, “他
们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只是推测他们会变成一个极
度自卑的人,但并不确
定,如去掉“可能”则表示这些人一定会从 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
个极度自卑的人。这样与事实不符
,“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3)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第一
段诠释了“微笑抑郁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
业有成的人士中,服务行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尤
其多的原因,第二段举了几个治疗微笑抑郁
的方法:工作节奏放缓,跟朋友聊天、运动、听音乐。使说明
具体详细,条例清晰。
(4)A
微笑就如同一张面纱,罩在忧郁的内心面前,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不是一定就是
患上抑郁症。B 文中
说许多人的微笑也往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强
装出来的。并不是每个人的微小都是
强装出来的。C正确。D文中没有相关的内容能说明
这一点。
故答案为:⑴ 标题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微笑抑郁症,同时比喻
巧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r>
⑵ 不能删。“可能”表推测,这里是指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一个人有可
能从极度自信变成极度自卑,若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
学性 。
⑶ 举例子、作诠释。具体详细地列举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及几种
治疗方法,并具体
阐述了其治疗的原理,使说明条例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有说明文标题作用的知识<
br>储备,说明文标题作用有:①表明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
标题如若是
设问句,还有启迪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探究兴趣的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标题和
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要结
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
思,最后加上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
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
这样的题,要在
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
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
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
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
文中找出相关的句
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
失
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最精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我快没电了,天色渐暗。”
2018年6月,一场火星尘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收到了来自“机遇”号
火星探测车的信息。随后,它与地球失去了联系。
“机遇”号原本设计工作90天,但它带着人类的期盼,独自在遥远的火星辛劳了14年
——它是21世纪初火星探测的双子星之一、“子午线平原”的主人、太陽系第一深的陨石坑
“维多利亚
”的客人、“火星马拉松”的首个完成者、“奋进”陨石坑的征服者……如果换作人,
那该是怎样孤独而
英勇的一生。
当时,NASA给“机遇”号回复了一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
》。歌里唱着:
“我们将再次见面在夏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
br>我看着那月亮然后我们将再次见面。”
而下一次见面,或许是在下一个14年。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
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
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
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
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
航服的人只能存活
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
约只能支
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也就是说,当人类最终冲出地球,首先面临的就是死亡这道铁壁,如科幻作家刘慈
欣
在《流浪地球》中所说:“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
体》
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
被消灭,所以宇宙一
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
“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
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
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
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
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
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
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
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
——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
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
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
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
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日本设计师山本
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上的
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球边缘升起的标
志性照片《地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张能看到地球
全貌的照片。安德斯回忆起当时绕行
月球的情境时说:“这个叫作地球的物体,它是宇宙当中唯一的颜色
。”
有学者认为,这张照片点燃了一场大众环境运动。蕾切尔·卡森在彼时出版了《寂
静的
春天》,联合国则宣布了第一个“地球日”。地球突然开始占据人类的头脑,仿佛我们从司
空见惯中突然警醒一样。
安德斯不是唯一一个从太空看到地球而感到惊奇的宇航员。最
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
“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
当你从这里
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对这些宇航员来说,住在太空越
久,思念人间烟火之情越浓。解决“乡愁”的法子就是
在空间站里干一些在地球做的事儿,例如看电影、
听音乐、上网、与妻儿通电话,甚至自
己种菜、做比萨和蛋糕。1972年,“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
查理·杜克在执行第三次、同时
也是最后一次登月任务时,将随身携带的一张全家福照片用塑料膜裹着,
放在布满沙粒的
月球表面拍照留念。照片里,是他与太太多萝西、两个儿子查尔斯与汤玛斯。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
御、适
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
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
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阿饼,选自《新周刊》2019年第5期
(1)结合文本内容,品
味NASA给“机遇”号回复的那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
歌辽中所传递出来的意蕴。
(2)根据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
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的理解。
(3)归纳下面园组数据所反肤出来的信息。
①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②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字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
于零下170℃
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
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
都活不了。
③试想,你坐上一般巨大的字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
静的太空
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遇航速度行驶<
br>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
④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源移一米。
(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
(1)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
测
(
2)这句话是对“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
考:人类身处地
球,无法真正看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
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br>
(3)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人类自身渺小,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
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4)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
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
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解析】【分析】(1) 结合文本语境分析,美国图家航空就天局(NASA)是在“机遇”号
火星探测在快没电,将与地球失去了联系的时候回复的这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
期》,“在夏
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我看着那月
亮”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
面,两次使用“我们将再次见面”,强调了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
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
展的乐观预测。
(2) 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上文说明了人类冲出地球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但即使困难重
重,人类还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探索太空,因此作者就针对人类的这一行为思考
并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途离地球呢?而 “…自己”这个东而是看不见的,
人
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上面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时它也是
作者对这一问
题的思考,根据语境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清地
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
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从“2018
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
上火星”可以看出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
贵,准备时间长;从“一个穿着字航服的人只能存
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
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
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
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说明
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从“出发时
,它花了
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遇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
br>2000年减速
”和“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源移一米”说明人类自身渺小。
(4)
这篇文章从“机遇”号火星探测车消失说起,前半部分重点说明了说人类探究太空的
重重
困难,后半部分通过 “阿波罗8号”上的字载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东边缘升起
的标志性照片
《地出》和宇航员在太空的所见所感说明地球具有令人震撼的美以及适合人
类舒服的生活。由说明内容来
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
艰巨;不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
愿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故答案为:⑴
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测
⑵ 这句话是对
“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
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
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⑶ 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人类自身渺小,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
希
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⑷ 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要忽略地
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
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点评】⑴本题
考查理解引用歌词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境,然后再根
据语境分析引用歌词的内容和作
用。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语境分析,在理解语境之后再
结
合语境分析理解语句的意思。
⑶此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
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的主要信息,
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⑷本题考查探究
文章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
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
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
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
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
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騰越于蔚蓝色的海面
上,大桥将珠三角地
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
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按照设计,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囯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
万吨级巨
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
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
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
底,搭建深埋深管冋时在海道两端建起人
工道连接桥生。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
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騰空而
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
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
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
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
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
再在中间填上形成人工
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
楼高;重达
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
造了世界记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冋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
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
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
管节在水下
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
br>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下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
攻关,创
造性的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
的钢结构桥粱,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
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
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
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
录。
⑦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
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
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
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
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
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
海上,像“搭积
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
力。
⑧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
科研院所合作,
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
生活
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
初
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⑨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硏阶段到开
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
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粱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
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
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
建设行业的自
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1)下列对第④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作比较
B.作诠释 引资料
作比较 列数字
C.下定义 引资料 打比方
D.作诠释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2)下列不属于本文介绍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内容的一项是( )
A.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建成人工岛。
B.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C.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然后拼装成桥。
D.创造性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在海底沉管隧道。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去掉后意思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
B.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C.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
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
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br>
D.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是过渡段,引出下文第④⑤段的内容。
B.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了约1800头。
C.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深管同时在海道两端建起人工道连接桥生是建筑港
珠澳
大桥的合理方案。
D.港珠澳大桥桥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答案】 (1)D
(2)B
(3)B
(4)A
【解析】【分析】(1)根据对第④段的阅读,此段没有运用下定义
、引资料。科研人员
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
定在海
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上形成人工岛。……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列数字、
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
(2)港珠奥大桥的“科技密码”有:探索出外海快速
筑鸟技术,建成人工岛:创造性运用
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然后拼装成桥
。B项不是。
(3)A“最大”起到修饰限制作用,去掉则意思改变。C“近”表估计和推
测,去掉太绝对。
D“当年”长时间上加以限制,去掉意思改变。故选B。
(4)
B项在第8段,应该是“增加到”;C项在第2段,少了“最”字;D项在第6段,错
误,原文是仅指“
主梁钢板用量”,不是“大桥桥梁钢板”。
故答案为:⑴D;⑵B;⑶B;⑷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
判断
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
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
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阅读文章,找到相关语句进行一一对应即可作
答。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文中表时间、数
量、程
度、范围等内容的词语上。通过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据此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阅读文章,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对照即
可作
出选择。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
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
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
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
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
大质
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
两种
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
来
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
这种反应会释放更
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
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
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
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
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
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
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
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
预计在之后的
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
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
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
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
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
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
,毅然
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
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____→②________→太阳烤焦地球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
材
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
算出,遥远的星
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
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
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版)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
星”的说明。
(2)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
br>(3)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
范围之
大,威力之强。
(4)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
年文明中不断
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
br>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
展!
【解析】【分析】(1)在说明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示例、引用<
br>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
考。本文
也不例上,作者首段写的是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流浪地球》,目的就是为了引
出“地球流浪的原因”这
一话题,引出下文对“恒星”的相关介绍。同时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的作用。
(2)解答此题先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提示内容,可以看出就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梳理与概
括。根
据“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一句
可概括出①处的答案
,再根据“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
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
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一句,概括
出②处的答案。
(3)解
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
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
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阅读画线句子,主
要写了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所观
测的内容,同时给出观测所得的数据,可见运用的是
举例子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具体地说明恒星可以
吞噬行星。
(4)按照题意,表达自己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看法即可。比如这
篇文章的尾
句“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可见作者对这种探<
br>索精神的赞美,再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这种探索精神还要面对很多难以想象的
困难,将
二者相结合,分析这种精神的伟大之处,以及人类探索的意义即可。
故答案为:⑴
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
星”的说明。
⑵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⑶ 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
围之大,威力
之强。
⑷ 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
不断探
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
宙
。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
展!
<
br>【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首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首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有:引出
说明内
容或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答题时要在理
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
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
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说
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
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
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
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
br>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链接材料内容谈自己的认
识。开放
性试题,只要观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0.阅读下面的说明文《中国墨》,完成小题。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
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
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
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
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
烟,是
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
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
烟料团;然后将
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
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
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
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
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
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
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
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
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
法既保持了笔
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
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
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
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
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
书画。墨客指的就是
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
谨
,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内涵演化到极致
了。
(1)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墨的制作过程方面介绍中国墨,说明了中国墨昂贵的原因。
B.本文从墨的选择和应用方面介绍中国墨,说明了不同的墨造就不同的艺术特色。
C.本文从墨的意义演变方面介绍中国墨,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本
文综合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中国墨,说明了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答案】 (1)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墨;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不能删去
。“多”表范围,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
况。去掉后就成了都用于绘
画,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3)C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文说明内容及引用的名言分析,这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墨,而“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人拥有佳墨比作是将军拥有良马,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墨的重要性,而且引出说明对象墨。但墨真有这么重要吗,
读者心中不免产生这样的
疑问,因此这个句子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多”是大多的意思,多
用于绘画,也就是大部分用于绘画,但不是全部,如果删
去意思就变成了油烟墨都用于绘
画,这样太绝对,也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
性。因此不能删
去。
⑶ABD理解正确。C 本文从墨的制作过程
、烟墨的选择和应用、墨的重要性等几方面介绍
中国墨,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答案为:⑴ 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墨;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⑵ 不能删去。
“多”表范围,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
况。去掉后就成了都用于绘画
,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首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首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有:引出说
明内容或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答题时要在理解
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品析议论文语言的能力。议论文语
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答题时要结合有关
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
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
加上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本题考查阅
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
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①认真阅
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
言概括文章内容;②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
方法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③掌握说明文的语言
准确、简明、严密的特点,
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赏析;④筛选与选项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较
,判断选项
是否与原文相符。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
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说,互联网时代
和人工智能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过去20年人类社会走在互联
网时代,但是未来30~
50年应该是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
什么是“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
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
的过程入手,提出利
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
发表了
《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
答让测
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
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
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
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
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
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
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
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
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
全不
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
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
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
着它具有理解 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
是无稽之谈。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
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
问题求解路 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
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 ”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
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 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
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 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
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 人工智能应该研
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
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来了
如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然 语言实时语音翻
译、视觉内容自动识别、推荐引擎等。淘宝、京东等商城,等资讯网站,会根据你之前浏
览过的商品、页面推送给你一些相关的产品或网站内容。这其实就是引擎推荐技术的一种
表现。 计算机视觉有着广泛的细分应用,其中包括,医疗领域成像分析、人脸识别、公关
安全、安防监控等等。 智能家居之后,人工智能成为家电业的新风口,长虹发布两款CHiQ
智能电视新品,主打手机遥控器、 带走看、随时看、分类看功能。
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
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 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
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 动驾
驶汽车会怎么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 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
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 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
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 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
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我们都要小
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
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
式,当 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 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
人三大定律,今天 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
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 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
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 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
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 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
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1)文中举“图灵测试”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但是不管“奇点”
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
能“异化”。(被人工智能“异化
”指的是什么?)
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文中的“
未雨绸缪”指的
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4)有些人担心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会不会导致机器人操控社会,人类沦为机器人
的奴隶。对此
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你的认识谈一下。
【答案】
(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
断标准。
<
br>(2)①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
的思维方
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②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
生,指人类提前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3)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图灵提出
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房间
”提出“智能”
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
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化”
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
能的认识。
(4)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
时,应
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
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
【解析】【分析】(1)依据文章中的“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
一文,提出
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可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图
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2)①语句“但是不管‘奇点
’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
心被人工智能‘异化’”中的被人工智能“
异化”,可根据“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
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
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
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
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来概括作答。②语句“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中“未雨绸缪”,原意是趁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后来比喻事
先
做好预防、准备工作。这里用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指人类提
前应
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3)本题作答可依据“什么是‘人工智能?’”中的“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
世界上”“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
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
准,即‘图灵测试’”“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
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
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
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
力”和“人工智能来了”中的“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
在人工智
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
p>
就是‘奇点(singularity)’”“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
0年代美国科幻小
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等内容,从不同的
阶段
来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可作答。
(4)本题可结合文
章中的“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
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
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这一语句,结合生活实
际来分析作答。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
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
标准。
⑵①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
思维方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②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指人类提前应对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⑶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
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
房间”提出“智能”需意
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
深化。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
br>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
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
能的认识。
⑷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时,
应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
胁。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说明文时要掌握说
明文的各种说明方法,知道各类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在答题时要准确判断,并准确说
出其作
用。
⑵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注意在文本中找到答案。
⑶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要点,在回答时要准确、全面。
⑷考生答题时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文本,回答要全面,要到位。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玉米棒里的超强益生元
①大家都听说过木糖醇,因为这种物质常用于无糖口香糖、无糖饼干等食品中,但是说
起低聚木糖,也许
你就不太熟悉了。低聚木糖由2~7个木糖分子连接而成,其中以木二糖
和木三糖为主。由于它具有很好
的健康功效,因而在国内外食品和保健品行业广泛使用。
你知道吗,其实低聚糖是来自废料中的宝贝。<
br>
变废为宝的天赐之物
②植物的细胞壁里有一种名为木聚糖的物质,
通过高压蒸煮或蒸汽处理将这种聚糖提取
出来,然后用从细菌中提取出的木聚糖酶降解,便可以得到低聚
木糖。生产低聚木糖的技
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中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但现在的产量早
已超过日
本。
③很多植物原料都能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比如
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麦麸、麦秆、
稻草、稻壳、树皮等,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目前,低聚木糖是国
家批准的“新食品原料”,
除了婴幼儿食品外,在其他食品中都可以使用,每天的食用量不超过3克即可
。不过,用
于食品中的低聚木糖必须以小麦秸秆和玉米芯为原料。
④低聚木
糖对于食品工业来说真是天赐之物,它和其他的糖或低聚糖相比,最大的优势
是稳定性很好。低聚木糖在
pH值2~8的范围内很稳定,而几乎所有食品的酸碱度范围均
在此之内,包括酸奶、碳酸饮料等酸性食
品。它还能承受121℃高温(相当于高压锅的温
度)处理1小时以上,因此可以用于高温灭菌食品和烤
烤食品。
肠道和口腔健康好帮手
⑤低聚木糖最大的特点是能选择
性地增殖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因此是典型的益
生元,其增殖效果比低聚异麦茅糖、低聚果糖强2
0倍。同时,它只需要很少的用量就可以
起作用。研究表明,每天只需口服0.7克低聚木糖,两周后人
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比例可
以从8%增加到18%,三周后双歧杆菌的比例可增至20%。
⑥除了帮助益生菌生长,它还能选择性地抑制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生长,
具备双向调节的能力。更厉害的是,它可以通过主动“绑定”致病菌,阻止细菌攻击肠壁细
胞并将其排出
,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泻。
⑦此外,低聚木糖可以和水结合,缓解大便干燥。
同时,双歧杆菌能利用低聚木糖产。
生有机酸,因此能刺激肠道蠕动和排便。
⑧另外,我们的口腔中有一些细菌(比如变异链球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酸,同时还能
将葡萄糖变为不溶
解的葡聚糖,形成牙垢。低聚木糖不仅不会被这些细菌利用,还能阻止
葡聚糖的产生。因此它可以和木糖
醇一样,起到预防龋齿和清新口气的功效。当然,你也
不要以为有它就万事大吉了,利牙、使用牙线等口
腔健康护理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应对“三高”和肥胖的法宝
⑨低
聚木糖对“三高”和肥胖人群来说也是福音。它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0%~50%,且
口味与蔗糖接近
,因此可以替代一部分糖。关键是它很难被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消
化,因此也几乎不提供热量,可以
满足糖尿病人对甜食的需求。多项动物实验证明,低聚
木糖具备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
力。
⑩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双歧杆菌和人体免疫力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可以提高巨噬
细胞和
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低聚木糖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此外,在动物
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低聚木糖能促进大白鼠对钙、铁等营养素的吸收。
低聚木糖的其他妙用
⑪在中国,低聚木糖最初是用于饲料而不是食品,目前
它在蛋禽、肉禽、生猪、奶牛等
养殖领域均有应用。利用它调节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可以减少
动物的腹泻,降
低抗生素用量,增加动物的产蛋、产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外,低聚木糖可用于生态肥料
中,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力,保持土壤肥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A.玉米棒
B.木糖醇
C.低聚木糖
D.超强益生元
(2)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B.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C.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D.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都听
说过木糖醇,因为这种物质常用于无糖口香糖、无糖饼干等食品中,也就是低
聚木糖。
B.很多植物原料都能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比如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麦麸、麦秆、稻
草、稻壳、
树皮等,可以说是变废为宝,这低聚木糖都可以用于食品中。
C.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双歧杆
菌和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提高巨噬细胞和淋巴
细胞的活性,因此低聚木糖具备一定的免疫调
节和抗肿瘤作用。
D.低聚木糖的甜度不到蔗糖的一半,且口味与蔗糖接近,因此可以替代一部分糖。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产低聚木糖的技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中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但现在
产量早已超
过日本。
B.低聚木糖最大的特点是能选择性地增值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除此之外,
还能选
择性地抑制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生长,还能通过主动绑定致病菌,阻止细菌
攻击肠壁细胞并将其排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泻。
C.低聚木糖甜度比蔗糖低,口味和蔗
糖接近,关键是它很难被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消
化,因此也几乎不提供热量,可以满足糖尿病人对甜
食的需求。
D.低聚木糖可以和木糖醇一样,起到预防龋齿、清新口气的功效,具备降低人的
血压、血
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另外,用于生态肥料中,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力,保持土
壤肥力。
【答案】 (1)C
(2)B
(3)D
(4)D
【解析】【分析】(1)题目“玉米棒
里的超强益生元”指的是低聚木糖,全文都在介绍低聚
木糖的来源(变废为宝的天赐之物)、保健作用(
肠道和口腔健康好手、应对“三高”和肥
胖的法宝)及其他功用。所以说明对象是低聚木糖。故选C。<
br>
(2)它和其他的糖或低聚糖相比”,是作比较;“pH值2~8”、“121℃高温”等是
列数字;
“包括酸奶、碳酸饮料等酸性食品”,是举例子。故选B。
(3)A项,
原句在第一段,原文没有说木糖醇“也就是低聚木糖”;B项,在原文第③段,
原文说“不过,用于食品
中的低聚木糖必须以小麦秸秆和玉米芯为原料”,所以“这些低聚木
糖都可以用于食品中”说法不正确;
C项,在原文第⑩段,原文是“因此低聚木糖有可能具
备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可能”表推
测,题干“因此低聚木糖具备一定的免疫调
节和抗肿瘤作用”的表述与原文不符。故选D
。
(4)D项不对。原文第⑨段说,“多项动物实验证明,低聚木糖具备降低血压、血脂、
血
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D项“具备降低人的血压、血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与
原句不符。故选D。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D;⑷ D
【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主要说明的对象,分清事物说
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 第④段 ,明确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打比
方、举例子、列数字等。
⑶本题考查选项正误的判断,注意结合选项内容,聚焦文章具体句子,看是否一致。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
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
解。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
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
加剂、塑料添加剂
、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
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
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
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
剂。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
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所
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
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
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
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
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
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
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
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而那
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
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
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但食品添加剂并非
现代食品工业的产
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
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
,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
改善食品的品质和
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
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⑦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
“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
肯定也是不行的。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
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⑧那么,也许有的人会
说,每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
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答案是安全
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
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
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
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不
产生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
剂量。所以即使一
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会对特殊人群造成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阿斯巴甜,
在《GB2760—
2014》中规定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此
外,像二氧化硫、硫磺
、亚硫酸盐等含硫食物在婴幼儿食品中禁止使用,在可以添加的食
品中也有严格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的
规定,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⑩因此,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已经为
非法添加物背了太多的黑锅了。我们需
要科学地认识它,理性地对待它。食品添加剂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
一部分,我们躲不开也
无需躲开。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打开食品添加剂的潘多拉魔盒,用好的一面去
造福人
类,并通过标准防止危害的一面出现。
(1)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食品添加剂”。
B.本文运用时间说明顺
序,先说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再说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益处,最后
写食品添加剂的特殊性。
<
br>C.第④段的划线词“目前”是对时间的限制,不排除以后会有其他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
准确性。
D.第③段画线句子是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突出人们好奇的程度。
(2)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添加剂种类繁多,食品添加剂是其中的一种。
B.防腐剂、保鲜剂、小苏打、苏丹红都是食品添加剂,适当的添加在食物中是必要的。
C.担心每天吃大量的食物造成食品添加剂摄入过量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D.食品添加剂早已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想完全拒绝它是不切合实际的。
(3)对下列说明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等。(分类别)
B.《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列数字)
C.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下定
义)<
br>
D.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
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作比较)
【答案】 (1)C
(2)B
(3)A
【解析】【分析】(1)A项,有误。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如何科学地认识食品添加剂”B项,有误。“运用时间说明顺序”是错误的,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
序。D
项,有误。“是反问句”是错误的,第③段画线句子是设问句。故选C。
(2)B项,“苏
丹红都是食品添加剂”是错误的。第②段,“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
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
物”。
(3)B项,有误。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C项,有误。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D项
,有
误。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A。
故答案为:⑴C;⑵B;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
章的内
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对选项内容在
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地方,进行比照,
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的
学习中掌
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进行判断。
14.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
为太阳下山了。”
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
晚将和白天一样明亮。这种理论
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他
认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
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距离越远,单
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
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
应,整
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
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
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
了下来。但实际上,
空间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
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
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
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
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
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
恒星分布并不均匀,
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
暗
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
多星
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
光也不能到达地球。
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这些理论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
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
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
星空是因为
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讲,我们
无法看到1
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
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
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结果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
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
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光年,所以夜空是黑
的。
⑥从爱伦·坡开始
,天文学家已对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
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发现
了另一个可能正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计
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
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
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
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
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⑦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
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
任务前,蜡烛
也已燃尽了。
(1)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概括什么是奥伯斯悖论?
(2)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________
②点亮
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叫、时太短了,
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
,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________
(4)“令人惊评的是,第一
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
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
坡。”这一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2)星空中存在着
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
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
所以天空是黑的。
(3)列数字;打比方
(4)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
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
意的词句作答。本文第2段介绍什么是奥伯斯
悖论。根据其中的“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
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概括作答。
(2)根据文本中的“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
下”
和“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来概括作答。
(3)
①语句“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中运用了“150亿光年”
的数据,运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
②语句“点亮整个宇宙就
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
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
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把“点亮整个宇
宙”比作“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运
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
明了夜空看起来是黑色的原因。据此,①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②句运用了打比
方的说明方法。
(4)本题开放性试题。对这一知名悖论做出
合理解释的不是著名的科学家,而是一个美
国的诗人,这是因为科学家的思想有些僵化,
而诗人的想象力却让爱伦•坡得出了合理的解
释。作答时可从人的“想象力重要”的角度来谈启示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故答案为:⑴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⑵星空中存
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亮
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
区,所以天空是黑的;
⑶列数字;打比方;
⑷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点评】⑴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
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
,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⑵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
,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根据
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
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
总用;
⑷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答题时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文内
容,
说法合理即可。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成为医生好帮手
强薇
①近年来,人工智能变得
越来越“聪明”,并开始在许多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一
家人工智能公司与英国摩尔菲尔兹眼科医
院近日共同发布研究成果,称人工智能算法在诊
断眼部疾病的精准度上超越了人类医生。
②这款人工智能算法主要通过分析患者眼部的3D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近年迅
速发展的一项成像技术,简称(OCT)图像,诊断与老龄化致盲有关的黄斑部退化、青光
眼和糖尿病视
网膜病变等。目前,这一算法已能检测出超过50种威胁视力的眼疾,并能给
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甚
至可以“优先考虑”最迫切需要治疗的人,错误率仅为5.5%,
远低于8位人类眼科专家6.7%—2
4.1%的“误诊率”。以往,不同的医生对同样的3D成
像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款人工智能的高精确度
相当于25个医学专家从不同角度会诊的结
果。
③更重要的是,这款医用人
工智能可以向人类“解释”自己的决策依据。具体来说,在“阅
读”扫描患者眼部后,人工智能第一步将
OCT分解成数个区域,并进行标注,这时产生的
原始数据人类还难以理解;第二步分析各个区域的成像
,然后用另一种人类可以理解的分
类识别系统,来寻找可能存在的病灶迹象,这时的数据对于人类而言具
有解释性和可理解
性,避免了以往人工智能算法“暗箱操作”的问题,有利于医生和病人了解其决策过程
,对
人工智能建立信任感。
④一名再资深的医生,其职业生涯中所见的病例
也是有限的。人工智能却凭借其读取和
筛选信息的卓越能力,可以接触到庞大的病例资料和诊断数据。据
称 , IBM开发的智能
医疗诊断系统,在短短17秒内能阅读3000多本医学专著、4万篇论文
,这可能是人类穷
其一生都无法完成的。
⑤虽然说人工智能
的诊断精准度优于人类医生,但现在就预言人工智能将取代医生这个
职业还为时过早。一名医生能否让患
者最大程度地减轻病痛,不仅取决于其经验多少,对
患者的态度以及细微的观察问诊,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谓“望闻问切”,说的就是问诊的
重要性。深度的医患互动,恐怕是眼下的人工智能还不能达到的。
⑥此外,人工智能的一大特点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新算法在解释性方
面实
现了很大突破,但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就获得了“深层智能”。人工智能可以读取海量数
据
,并能通过这些数据给出有价值的诊断结果,但对于诊疗过程背后的病理药理并没有深
刻认知。
⑦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可能的是,人类医生仍将是为患者诊病的主力。成熟的、
可被解释的人工智能技术,则让医生如虎添翼,使诊疗的过程更准确、更高效、更值得信
赖。
(1)试分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第④段中的划线词“据称”是否多余,为什么?
(3)文章第②段跟第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你认为将来人工智能能否完全代替医生?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准确的数据以及将人工智能诊断的错误率
和8位眼科专家的误诊率
进行比较,准确有力地说明人工智能的精确度很高。
(2)不多余。据称表明后面数据的来源
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能省略。
(3)不能。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人工智能算法检测眼部疾病的正确性远超人类眼科专
家,第③自然
段主要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向人类“解释”自己的决策依据。行文上是递进关
系。不能调换。
<
br>(4)不能,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观察问诊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工智
能不能
达到深度的医患互动;此外,人工智能虽可以给出有价值的诊断结果,但对诊疗过
程简捷的病理药理有深
刻认知。
【解析】【分析】(1)结合“目前,这一算法已能检测出超过50种威胁视
力的眼疾,并能
给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甚至可以‘优先考虑’最迫切需要治疗的人,错误率仅为5.
5%,
远低于8位人类眼科专家6.7%—24.1%的‘误诊率’”分析,“远低于8位人类眼科专家
”采
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50种、5.5%、6.7%—24.1%”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
后
写出作用:用准确的数据以及将人工智能诊断的错误率和8位眼科专家的误诊率进行比
较,准
确有力地说明人工智能的精确度很高。
(2)“据称”表明后面数据的来源并没有准确的科
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能省略。所以不多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
谨性。
(3)结合“更重要的是,这款医用人工智能可以向
人类‘解释’自己的决策依据。”分析:第
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人工智能算法检测眼部疾病的正确性远超人
类眼科专家,第③自然段
主要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向人类“解释”自己的决策依据。行文上是递进关系。<
br>
(4)结合“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可能的是,人类医生仍将是为患者诊病的主力。成熟的、<
/p>
可被解释的人工智能技术,则让医生如虎添翼,使诊疗的过程更准确、更高效、更值得信<
br>赖。”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准确的数据以及将
人工智能诊断的错误率和
8位眼科专家的误诊率进行比较,准确有力地说明人工智能的精确度很高。 ⑵
不多余。据
称表明后面数据的来源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能省略。⑶ 不能。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人工智能算法检测眼部疾病的正确
性远超人类
眼科专家,第③自然段主要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向人类“解释”自己的决策依据。
行文上是递进关系。不能
调换。 ⑷ 不能,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观察问
诊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工智能不能
达到深度的医患互动;此外,人工智能虽可以给出有
价值的诊断结果,但对诊疗过程简捷的病理药理有深
刻认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
的说
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
分
析其作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是: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作比较
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⑵本题考查对说
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字词能否删去题型,首先要表明观
点,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分析理
由的思路是: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去掉后会
怎么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结构的能力。说明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答题时
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结构,结构明确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结合文中有关内
容表
达看法并阐述观点。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
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
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
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
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
他人交
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
桌上、排队时,甚
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
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
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
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
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
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
%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
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
在己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
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
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
文更费
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
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
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
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
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
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
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
显示,
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
受伤,2010
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 ,
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
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
说说话,
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
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
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
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
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
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
杂心态。
(1)第①段写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其用意是什么?
(2)请分析第段⑥画线句子使用了说明方法及作用。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低头族”除了和屏幕对话,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无法生存。
B.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显现已过。
C.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只会导致
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制痛、流泪、畏光等症
状。
D.第⑤段紧接第④段的研
究结论,具体说明长期进行手机阅读导致的健康危害,第⑥段
写的是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情况
。可见两段的顺序不能调换。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手机阅读”的看法。
【答案】 (1)一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低头族。
(
2)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
明显上升。
(3)D
(4)略
【解析】【分析】(1)结合具
体文章分析,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
写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对“低
头族”的说明。
(2)句中“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
数字增加到1500人”表明
运用的是列数字和作比较。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数字和比较
,来具体突出
说明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明显上升的特点。
(3)A错误,
与原文“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不符。B错误,与原文“智能手机带
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己经开
始显现了。”不符。C错误,与原文“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
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
流泪、畏光等症状。”不符。
(4)结合生活实际,围绕“手机阅读的利与
弊”来作答即可。如,与传统书籍相比,电子
书交互性更强,使用更便捷,检索起来也更容易,对读者吸
引力也更强。
故答案为:⑴
一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低头族。
⑵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明
显上升。
⑶ D;
⑷示例:与传统书籍相比,电子书交互性更强,使用更便捷,检索起来
也更容易,对读者
吸引力也更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说明文重要文段作用
的能力。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
是指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引出说明内容或说明
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
趣,发出号召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
说明文的常
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
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
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说明结
构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
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
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
答案。而说明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结合说明内容分析其结
构之后,能否
调换就一目了然了。
⑷本题考查发表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
章内容和观点的基础上再联系生活实际谈
自己的看法,注意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余建斌
①(甲)在遥远
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
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
逃脱其“手心”。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
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
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
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
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
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
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
“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
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
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
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
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
“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
“听到”了
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就像一位研究
黑洞20多年的科
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
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
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
宙本质问题。(乙)
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
断催生
着人类的探索事业。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
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
曲
,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
再一次检验对引
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将照片“洗”出
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
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
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
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⑤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
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
和执着的努力。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
参加,包括
中国参与的全球13个合作机构支持,智慧地利用分布于火山、沙漠、南极点等全球8个高<
br>海拔地区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每年只有大约10天
的短暂
观测时间,需要无比精准的同步观测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长
达两年的“冲洗”……
人类历史上的首张黑洞照片,无疑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探索蓝图上画
下的完美图案。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有人形容:当黑洞照片上的光被射出时,人类的
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
球时,它们依然
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
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
的壮举。(丙)只要像打造地球望远镜一样汇聚人类共同
的力量,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将一扇接一
扇地被打开。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5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作为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模糊看不清更给
人以无限遐想
。
B.第③段中认为“幸运”的原因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通过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合成的黑洞
照
片。
C.第④段举了预测黑洞、观察日食、“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等多个事例,
是为了体现科学
理论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首句引自苏轼的《前赤壁
赋》,意思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间,渺小得如海中
的一颗谷粒,用于此更凸显了人类的渺小。
(2)阅读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手心”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②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列举了许多具体数据,有何作用?)
(3)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甲)(乙)(丙)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科
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将继续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
探索。
(4)除了黑洞的天体模样,“黑洞”照片还让人们看到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至
少
两点。
【答案】 (1)D
(2)①黑洞(天体)的范围。②参
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
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内容强调了该
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
力。
(3)放在(丙)处。因为爱
因斯坦的话,重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
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
希冀相契合。
(4)①人类以往的好奇心(探索欲)是会得到褒奖的;②科学家执着努力是有
回馈的;
③未来,人类用探索之心必能发现新世界、做出伟大壮举的信心。
【
解析】【分析】(1)A错误,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
像,透露着黑洞
的许多本质。表现天文学家们欣喜之情。B错误,“幸运”是因为天文学家
们“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
见’黑洞的人类。C错误,体现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科学探究
中的重要作用。
(
2)①根据“这个完全黑暗的神秘天体就像是一块阴影,隐藏在发光气体形成的明亮光环
内。在距离这个
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
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
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可推至“手心”指的是天体的范围。
②本题考查列数字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
分析。参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
时间短、分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数据,结合整个句子
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数据,来具
体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3)此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看这句话与哪一处衔接最紧密, 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重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
相契合。
(4)根据“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来自遥远宇宙的
信
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用探
索
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黑洞(天体)的范围。②参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析
精准
、分析时间长等内容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⑶ 放
在(丙)处。因为爱因斯坦的话,重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未
来更多的科学探索”
,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相契合。
⑷ ①人类以往的好奇心(探索欲)是会得到褒奖的;②
科学家执着努力是有回馈的;③
未来,人类用探索之心必能发现新世界、做出伟大壮举的信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
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
的句子,仔细辨析,看
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
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①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②本题考查分析列数据
说明方法作
用的能力。说明文中列数据能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答题时要结合具
体语句分析。
⑶本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答题。
⑷本题考查提取并概
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
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
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
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
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
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br>
1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香缕缕为何来
①打从认字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
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阅读器的冲击,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纸质书除了能给
人手捧书卷的实
在感,那时不时地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
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
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
③书,无论新旧,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有机化合物,与所有香味一样,书香之源可以被追
溯到若干化学成分。“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纸品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物质、
用于印刷的油
墨以及用于书本装订的胶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例如用“苛性
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
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这
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它们
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为我们可以觉察到的气味,油墨
和胶剂
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
一样。
⑥通常说来,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致了“旧书气味”的产生。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
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虽然现代的高质量纸品会通过化学过程来清除木质素,但是
纸张中的纤维
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性物质。这些反
应,统称为“酸水解”,“酸水
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
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解过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
各自的气味有:苯
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
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
味。
⑧据说 , 外国有家公司曾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
,销量很好,
卖到断货,看来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古往今来仍未改变。也许有一天,人们希望自
己闻起来像本书,“书香味”香水就会应运而生。还有一些释放的化合物可以用来确定旧书
降解
的程度,糠醛便是这些化合物之一 , 可以用来确定书籍的年代和成分。
(1)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作比较)
B.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 br>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举例子)
C.……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 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
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分类别)
D.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摹状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新书气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
样。
B.“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C.第①段从人们对“书香”的不同感受谈起,更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⑧段中划线词“据说”“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 (1)C
(2)D
(3)D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划分层次。细读文本可知,首段提出说明对象:书香。第
二段提出问题,引出下文的解释 。第三段到第七段详细介绍了书香产生的原因。末段总结
全文,所以层次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ABC.正确。D.有误,本句并无细致描写事物形状外貌,所以不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ABC.正 确。D.有误,“据说”“之一”体现了语文
的准确性。故选:D。
故答案为:⑴ C;
⑵ D;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层次。细读文本结合文章的说明内容即可做出解答;
⑵本题考查辨 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
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 来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 证,能找到
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19.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放下手机,不然你真的会瞎
李斐然
①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 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
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研究了这种技术上瘾的现象。在他的调 查里,超
过59%的人承认,他们依赖社交媒体,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他们就会觉得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在另一次调研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
活。显然 ,我们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逐渐上瘾。
②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们的生活,抢走 这么多的时间?在采访了开发者,查阅了数据报
告后,我终于开始明白,我们每个人身边
究竟在发生什么——根据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
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在2000年,普通人的
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
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
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
就是用户的注意力。所以,一个成功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
断地释
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③这一切细微设计,从医学角度
看,简直就是一出悲剧。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
分钟要眨15到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
右,眼睛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
被称为“瞬目过程”。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
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
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④但是,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
分
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跳出新的刺激点,
眼
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
程中,眼睛持续保
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⑤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
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最新的研究
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 , 因为泪腺受到
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
受损。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
疾病。这种看
似并不严重的状态积年累月会影响人类视力,特别是代际视力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
br>预估,到2050年,全球会有超过一半的人近视,而东亚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
⑥那么,医生能给我们提供帮助吗?
⑦“阳光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是小儿眼科和视光
学领域最热的课题之一。”北京大学第一
医院的眼科医生文静说。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太阳光照充足的环
境,能够形成周边离焦,
减缓眼轴伸长,还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光谱均匀的
日照对眼
睛也有保护作用。
⑧对照太阳和屏幕的光谱,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
之间的差异——太阳的光谱,是一种连
续的全光谱,它拥有不同波段的光,这种光源经过长距离的传递,
均匀地弥散在我们的眼
睛里,温和而均匀地剌激视网膜细胞发育,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养护着人类的眼睛
。研究
者的建议是,儿童需要每天在至少1万勒克斯的光照下待3个小时,才能有效避免近视。
但问题是,它很难实现……
⑨每年夏天,很多小升初的孩子会来医院看眼睛,他们在
诊室里崩溃大哭,无法接受自
己一生要与衰弱的视力共存这个事实。而在此之后,他们还将继续面临一个
更严酷的世
界,永远在线,永远看着屏幕工作。只不过,活在此刻,还是要放下工作,走出房间,去晒晒太阳。
(摘自《博客天下》2018年第21期,有删改)
(1)手机屏幕对我们的眼睛有哪些伤害?请分点概括。
(2)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今年的
两会上,很多代表提出“加强视力保护应是国家战略,全社会的行动”,请结合
文章内容,谈谈应该如何
保护眼睛,提高视力。
【答案】
(1)①8秒钟内不断释放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②导致眼睛无法完全眨
眼,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减少;
③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眼睛容易疲劳,诱发眼
疾。
(2)
运用了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时间长短上做对比,科学准确且突出有力地说
明了人类的注意力正
在萎缩这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3)①少使用手机,少看电子屏幕;②不要长时
间盯着电子屏幕看;③多去室外晒太
阳,见太阳光。
【解析】【分析】(1)
可提取第2段“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人类的注意力正
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产品赖以
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的注意力”,第4段“电子屏幕设
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
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
甚至减少至13”,第5段“最新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
终会影响泪腺分泌,因为泪腺
受到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
易患上干眼
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疾病”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2) “
12秒”“8秒”这显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
持12秒,而
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整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
明了本段的观点句,即
“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
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
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来谈应该如何保
护眼睛,提高视力的
问题。告知读者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正确使用手机。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所提建议合
理即
可。如浏览手机的时间不要太长,不管是玩游戏还是看书,每隔一段时间一定要休息下,
眺
望远处。或闭上眼睛。如果是儿童,则建议一次最多玩15~20分钟。注意光线的强弱
度,要让有效的
光线从左前方照射过来,以免阴影长时间对视力造成影响。经常做眼保健
操,加强视力训练或“走出房间
,去晒晒太阳”等。
故答案为:⑴①8秒钟内不断释放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②导致眼睛无法完全眨
眼,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减少;
③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眼睛容易疲劳,诱发眼
疾;
⑵运用了列数据和作
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时间长短上做对比,科学准确且突出有力地说明
了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这一特点,
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⑶①少使用手机,少看电子屏幕;②不要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看;
③多去室外晒太阳,
见太阳光。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
,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
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
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
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
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⑶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答题时要读懂原文,运用原
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文内容,
说法合理即可。
20.阅读选文
材料一: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3年7月1
4日开园,前身为湖南怀化工业园区。2006年
4月,经国家发改委审定、省人民政府
批复为省级工业园区。2016年7月14日,经省人
民政府批复,设立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
18年2月28日,国务院同意怀化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
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
策,规划面积为4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池黔公路,南至竹站溪,西至舞
水河,北至
中方镇。
材料二:
怀化地处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之间,森林覆盖率高达70.83% ,素有“广木之乡、水果之
乡、药材
之乡的美誉。水能理论蕴藏量499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的主体地带;有
中药材1900多个品
种,其中175种国家重点中药材。茯苓、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硅
砂、重晶石储量居全国前列。黄金、
铜、磷储量分居湖南第一、三、四位。
怀化高新区位于贵阳—重庆—宜昌—长沙—桂
林这一半径400公里的环形空间中心,其
东西对接长三角经济区、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与成渝经济区,连
接新丝绸之路渝新欧国际
铁路大通道;南北对接环北部湾、珠三角与长江经济带,是商贸物流的最佳辐射
半径,是
投资兴业的黄金投资圈。
怀化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湘黔、焦
柳、渝怀铁路和正在开工建设的怀邵衡铁路,
在园区成“米”字行交汇贯通;沪昆、杭瑞、包茂、娄怀高
速公路贯穿其中。沪昆高铁1小
时通达长沙、贵阳,2小时通达昆明、武汉,4小时通达上海、广州;距
园区20公里的芷
江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昆明、海口、西安等多个城市的
航
班;沅江高等级航道通江达海,筹建中的口岸海关将打通境内外的通关大道。
材料三: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贸总收入统计表(2012-2017)
年份
成规模企业(家)
产值收入(亿元)
2012
19
2013
38
2014
69
2015
114
2016
135
2017
151
51
102
238
598
675
804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武陵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湖南农
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20家院所、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拥有怀化学院、湖
南医
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3所本科院校及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0个。近五年,怀化高新区
获科技进步奖12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113项;专利申请3638件,授
权226
4件。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产业与生态互动、经济
与绿色互
补,规划生态景观绿地总面积3平方公里。以建设生态园区为抓手,划定生态“红线”,大力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城融合、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
生态建设
成效明显。
(1)从材料一中我们获知“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怀化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升
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材料二第一段提到的物产丰富等原因之
外,请再从材料
二、材料三中找出国务院作此批复的理由。
(2)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3)材料二画线的句子中,“将”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4)根据你所
在地的物产、交通、地理人文环境等优势,向当地政府提出一条经济发展的
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资源丰富,包括木材、中草药、能源、矿产等;是商贸物流的最佳辐射半<
br>径,是投资兴业的黄金投资圈;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武陵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
(2)示例:材料二中通过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一目了然的用图表向读者说明
了怀化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工贸总收入6年来的高速增长。
(3)不能。“将”字表达的是一种将来时,
即还没有达成的预期,这是事实状况。去掉后,
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样的信息,会给人误解,不符合说明
文语言的要求。
(4)示例:我们县中药材种类多,产量大。建议政府在当地建一个中药材种
植产业示范
园。综合发展药材种植、药材观光和采购、药材深加工等
【解析】
【分析】(1)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仔细阅读材料二、材料三,从怀化“水
能理论蕴藏量499万
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的主体地带;有中药材1900多个品种,
其中175种国家重点中药材。茯
苓、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硅砂、重晶石储量居全国前列”
可得出理由:资源矿产丰富;再从“是商贸物
流的最佳辐射半径,是投资兴业的黄金投资
图”,“怀化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怀化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是武陵山片区科技创新
中心”可提炼得出其他几个理由。
(2)材料二中的
“森林覆盖率高达70.83%”“水能理论蕴藏量499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
基地的主体地带;有
中药材1900多个品种,其中175种国家重点中药材”运用列数字的说
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怀
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材料三运用列图表
的说明方法,直观清晰地说明了怀化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工贸总收入情况,更一目了然。
(3)本句中的“将”是“将来”的意思,表明“
沅江高等级航道通江达海,筹建中的口岸海关
打通境内外的通关大道”是未来的设想,如果删去,则与事
实不相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如,怀化是全国综合
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发达,药材种类多,产量大,矿产丰富,建
议政府在当地开设一个物流中心,将怀化
的物资可以方便快捷地运送到全国各地。
故答案为:⑴ 资源丰富,包括木材、中草药、能源
、矿产等;是商贸物流的最佳辐射半
径,是投资兴业的黄金投资圈;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武陵山
片区科技创新中心。
⑵ 示例:材料二中通过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一目了然的用
图表向读者说明了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贸总收入6年来的高速增长。
⑶ 不能
。“将”字表达的是一种将来时,即还没有达成的预期,这是事实状况。去掉后,就
不能准确地表达这样
的信息,会给人误解,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要求。
(4) 示例:我们县中药材种类多,产量
大。建议政府在当地建一个中药材种植产业示范园。
综合发展药材种植、药材观光和采购、药材深加工等
。
【点评】⑴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
br>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
<
br>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
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
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
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
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
明什
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
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
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
明了事物“……”的特
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开放性
试题,答家不唯一。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
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