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别妄想泡我
571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22: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开场舞曲-山羊座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万钢)


新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

齐月园

①“红灯停,绿灯行,黄 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交
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 全和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分 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
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意为“我已经结婚,不能向我求爱”,而着绿装的女性 则代表未
婚,意为“小伙子向我靠拢吧”!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英国政< br>府于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
别,使 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
作为标志灯很快流行起 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1914年,这种信 号灯出现在美
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才出现在美 国
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

⑤根据物理学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
长越短,散射的作 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
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 传播得更远。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
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 br>色的信号,以便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
号,由于 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
扩展反应,它是一种令人 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
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 事故发生。

⑦除了交通信号灯外,人们还常常在城市的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些红色 闪烁灯来保障
夜航飞机的飞行安全,防止发生撞机事故。红色还用来表示危险、紧急之意。例如,消防< br>部门就采用了红色标志,而且一些消防器材和消防设备也都被涂成了红色。

(选自《科普时报》2019年2月10日)

(1)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文章②③两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⑤⑥两段都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红灯停”背后的科学原理。


【答案】 (1)B

(2)时间顺序。作者先从可追溯到的19世纪 时红色和绿色的最初寓意,写到后来的1886
年煤气标志灯出现,红色和绿色的信号已经确定,再从1 912年电气信号灯的出现写到
1922年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的出现,按照时间的发展 顺序依次解说,可以
让人很好地了解红绿信号灯的发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

( 3)过渡,既承接上文的信号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又用设问的方式,引起下文对其科
学原理的解说。

(4)作诠释。第⑤段从光线传播的角度对红光传播得更远的原理进行了解释说明。第⑥段从车的惯性和人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的角度,解释说明了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
信号的好处 ,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使读者对说明内容清楚明了。

(5)①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 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②用红色作
为信号,可以让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避免 车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③红色是一
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便于 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应急
措施。

【解析】【分析】(1)第1段概括说明“交通 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
畅通的重要保障”;第2、3段写交通信号灯的历史;4、5 、6段说明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
的原因(对其科学原理的解说);第7段红色指示灯的其它含义,收束全 文。故选B。

(2)可分析“追溯到19世纪”“1886年”“1912年”“1914 年”“1922年”等词语,即可推断出
使用的是时间顺序。作用,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依次解说,可以 让人很好地了解红绿信号
灯的发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 之一。即按
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3)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2、3段
信号灯用红色 表示停止前进,开启4、5、6段下文对其科学原理的解说,即用红色表示停
止前进的原因。

(4)这两个自然段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说明:第5段从光线传播的角度解释说明红光传
播得 更远的原理,这属于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第6段从车的惯性和人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
反应的角度,解释说 明了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信号的好处,这也属于作诠释的说明方
法。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 说明方法,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也就是从一个侧
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5)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5段“在
所 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第
6段“使用红色 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
号,以便及时做好刹车准备, 减速慢行”“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
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 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
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等句,即可整理出正 确答案。

故答案为:⑴ B;

⑵时间顺序。作者先从可追溯到的19 世纪时红色和绿色的最初寓意,写到后来的1886年
煤气标志灯出现,红色和绿色的信号已经确定,再 从1912年电气信号灯的出现写到1922


年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的出 现,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依次解说,可以让人
很好地了解红绿信号灯的发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

⑶过渡,既承接上文的信号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又用设问的方式,引起下文对其科学< br>原理的解说;

⑷作诠释。第⑤段从光线传播的角度对红光传播得更远的原理进行了解 释说明。第⑥段
从车的惯性和人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的角度,解释说明了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信
号的好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使读者对说明内容清楚明了;

⑸①红光的波 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②用红色作为
信号,可以让司机在很远的地方 就能看到,避免车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③红色是一种
令人兴奋的扩张色,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 扩展反应,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应急措
施。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首先阅读文章,找到相关语句进行一一对应
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 说明顺序的分析。说明文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大顺序。事物说明文一
般多用时间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 文大多使用逻辑顺序;

⑶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 在于写出了什么,结
构上的作用要看位置,开头段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r>
⑷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
作用;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 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①“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 ?”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
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 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
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 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
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②刷脸 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
个例子:像《碟中谍》里 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
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 99.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 冒充真人,有高安
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 餐
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
照片 、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 差,各
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
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 问题。在授权的
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
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
可识列 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
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 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⑥刷脸支付就好比 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
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 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
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 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
精准翔实的“立体”责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
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 正进入了一个“弱隐
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
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脸识别技术。

B.第②段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是为了具 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已无法在“人脸识别
技术下蒙混过关”。

C.文中第⑥段 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各方对个人信息的
争相抢夺。

D.文末划线的“脸”指代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
用户在无需 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B.刷脸支付具有高安全性、高实时性、高准确率的特点。

C.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D.“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

(3)文章题目“刷脸 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
探究。

【答案】 (1)C

(2)D

(3)刷脸技术准确、便捷,刷脸 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我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
但刷脸的同时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让我们进入 一个“弱隐私”时代,我们要提高保护个人
隐私的意识。

【解析】【分析】⑴ C项有误。首先,作诠释指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


种说明方法,第⑥段 划线的句子不符合这样的特点;其次,作诠释的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
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因 此题中的“科学准确”也是错误的。

⑵D项有误。第⑥段“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 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
利”,本选项是断章取义。

⑶“您准备好了吗? ”意指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回答。首先,心理
上要接受并学习,“每一张普通的 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凭借刷脸完成支付”“某餐饮企业
在进行人脸识别”“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 的小额支付”即指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要用上,你
得有准备;得有准备地接受它带来的各种风险;另外, 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刷脸首先需
要“个人信息收录”,需要“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或“在 授权的应用程序上”进行,
因此你要准备相应的终端设备。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 刷脸技术准确、便捷,刷脸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我 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但
刷脸的同时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让我们进入一个“弱隐私”时代,我 们要提高保护个人隐
私的意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综合理解。答题时应注意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结合说明
文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回到 文中仔细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 语段,找到相关联
关键语句,然后提取信息仔细故选,比照辨析正误。

⑶本题考查 理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
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 、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能让生命延续的色素

① 地球上,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进化,才形成了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
生命个体。然而,如 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拥有11亿年历史的古色素,你
是否会瞪目结舌,不敢相信自己的 耳朵?

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领导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的研究人员共同进 行了一项
研究,研究人员在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撒哈拉沙漠托德利盆地的海相页岩层中,发现了一
块距今已有11亿年历史的岩块。敲碎岩块后,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并分析了古代生物分子,
发现了一种 古老的色素。这种色素没经过稀释之前,它的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
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据统 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③那么,这种古老的亮粉色色素是怎么形成的呢?

④这个亮粉色色素来自于含有叶绿 素的分子化石,是由住在古老海洋中的古老光合生物
制造,而这片古海洋早已消失。但是,研究人员在分 析这个亮粉色色素分子的结构时,竟
然发现了产生这个亮粉色分子的有机体是微小的蓝绿藻。蓝绿藻是单 细胞生物,没有细胞
核,但是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 中。
有些蓝绿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就多呈红色。

⑤但是,产生这种亮粉色色素的蓝绿藻对推进生命起源又有什么作用呢?

⑥研究表明 ,蓝绿藻处在古海洋食物链最底层,占主导地位,它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原


核生物,也是 最基本的生物体。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
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到了巨大 作用。有不少蓝绿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
肥力,使作物增产。

⑦古海洋中的蓝绿藻是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构成了生物界简单的食物链。但是,随着
地球上大型活跃生 物的出现,它无法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量,这也是大型的复
杂生物直到地球历史后期才出现的 原因。

⑧约在6.5亿年前,经过地球和海洋生物的进一步演变与进化,古海洋中蓝 绿藻的主
导地位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海洋中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微型藻类。微型藻类虽然
很小,却比蓝绿藻大1000倍。这些较大微粒的藻类可以作为较大生物的食物来源,为复杂
生态系统 的进化提供所需的能量,让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动物繁衍生息。

(选自《知识窗》2019年04月刊)

(1)下列对“蓝绿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绿藻是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细胞中央有呈颗粒状或网状的核物质。

B.蓝绿藻都呈红色,主要是因为含有较多的藻红素,且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

C.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它对地球大气环境的变迁起到了巨大作用。

D.蓝绿藻是古海洋中的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它们构成生物界简单的食物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能形成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生命体要归功于含古色素的蓝绿藻。

B.澳大利亚、美国等研究人员在托德利盆地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C.岩块中的色素稀释前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

D.大型复杂生物的出现,导致了食物链中的比蓝绿藻大1000倍的微型藻诞生。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 篇科普文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地球早期生物蓝绿藻,让我们了解它在生命的演变
与进化过程中发挥的巨大 作用。

B.文章从科学家发现的古生物分子入手,先后介绍了古老的色素如何形成、蓝绿藻如 何推
进生命的演化及微型藻的作用。

C.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 方等;全文逻辑清晰,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
展开,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D.本文的 语言通俗易懂,一方面使用严谨的科学术语,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行文活泼,
毫无艰涩之感,颇引人入 胜。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原文是“有些蓝绿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就多呈红
色”,“蓝绿藻都呈红色”的说法太绝对,故选B。

⑵D项有误,原文是“约在6.5亿 年前,经过地球和海洋生物的进一步演变与进化,古海洋
中蓝绿藻的主导地位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 代海洋中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微型藻类”,
“大型复杂生物的出现,导致了食物链中的比蓝绿藻大100 0倍的微型藻诞生”的说法与原文
不符。


⑶C项 有误,文中没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 评】⑴本题考查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
心句。作者为了要在 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仔细辨析各个说法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 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相关联
关键语句,然后提取信息仔细故选,比照辨 析正误。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综合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结合说明文 对象、
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回到文中仔细辨析正误。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
上 ,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
成港珠澳一小时经 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根据 规划,港珠澳
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
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
合考量 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
底,搭建深埋深管同时 在海道两端建起人工道连接桥生。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奥 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
起,隧道两端的小岛批似蚝贝,工作人员 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
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 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
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 再在中间填上形成人工
岛。“每个圆简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 层楼高;重
达550吨,与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妃录 。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 管节组
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 br>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
超算等 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下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
攻关,创造性的运用“ 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 ,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 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
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 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⑦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 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桃战。为了满 足工程质量、工期和
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 建道。
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
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⑧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 合作,
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
初的约14 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⑨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 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
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 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
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 的自
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1)港珠奥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饰要概括。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⑧段中划线词语“全部”和“无论……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请你再简要介绍一项能体现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 br>项目。



【答案】 (1)①探索出外海快速筑鸟技术,建 成人工岛;②创造性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
构技术;③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然后拼装成桥。

(2)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桥、鸟、隧交通集群工程”加以具体的解释,使说明对
象“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概念清晰、通俗易懂。

(3)无论……都对“全部”进行进 一步的限制,表明桥梁的大大小小部分,全部使用“搭积
木”方式完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r>
(4)C919大型客机采用先进气动布局和新一代超临界机翼等先进气动力设计技术、结构< br>设计技术和较大比例的先进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采用先进的电传
操纵和主 动控制技术,提高飞机综合性能,改善人为因素和舒适性,采用先进客舱综合设
计技术,提高客舱舒适性 ;采用先进的维修理论、技术和方法,降低维修成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概 括说明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
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 4段的“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
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 上形成人工岛”,5段的“创造性
的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7段的“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 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道”几句
分析整理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深管同时在海
道两端建起人工道连接桥生”运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 方法。“即”就是作诠释说明方法的标志
性语言。具体的解释上文的说明对象即“桥、岛、隧交通集群工 程”。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
文段中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

⑶ 本题考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原句为“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
建道。港珠澳 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从句意考虑,
“无论……都……”限制了 “全部”,目的是强调桥梁的所有部分,都是靠“搭积木”方式完成的。
“无论……都……”是起强调作 用的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⑷本题考查补充说明内容。这是考查考生对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 了解。此题答案比较开


放,只要能答出近几年我国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并加以介绍均可。 当然在介绍其中的“科技
密码”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故答案为:⑴①探索出外 海快速筑鸟技术,建成人工岛;②创造性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
构技术;③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然 后拼装成桥。

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桥、鸟、隧交通集群工程”加以具体的解释, 使说明对象
“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概念清晰、通俗易懂。

⑶无论……都对“全 部”进行进一步的限制,表明桥梁的大大小小部分,全部使用“搭积木”方
式完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⑷C919大型客机采用先进气动布局和新一代超临界机翼等先进气动力设计技术、 结构设计
技术和较大比例的先进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采用先进的电传操纵
和主动控制技术,提高飞机综合性能,改善人为因素和舒适性,采用先进客舱综合设计技
术,提高客舱 舒适性;采用先进的维修理论、技术和方法,降低维修成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对 象的特征。答题时应注意,,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
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 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作诠释是 对事物的特征具体的解释说
明,对“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特点说明更准确通俗易懂。

⑶本题考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
其作用 ,最后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补充说明内容。答题时应注 意,这种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质,要对所给
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补充合适的体现我国科技创新实力
的工程项目。


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喝点什么

云无心

①从补充水分的角度来说,纯水是最“原生态”的。只要是合格的饮用水,就可以满足要
求。任何超越了“补充水”,宣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水都是忽悠,比如“磁化水”“小分子团
水”“富氧 水”“矿物质水”……现实的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对风味和口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
以,纯净水、自来 水与矿泉水,喝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也基本上只是感
官体验上的,在营养上的意义小到 可以忽略。那些被宣称“来自于××,常年饮用有助健康”
的水,只不过是为满足“我有钱,活得比别人 精细”而产生的心理优越感而已。

②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茶和咖啡, 则是让水具有滋味的饮料。在纯的茶和
咖啡中,营养物质少到可以忽略,所以它们是“无热量、有滋味” 的饮料。在那些风味物质
中,有比较多的抗氧化剂和其他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理论上会对人体健康起一些 积极的作
用。不过那些作用往往是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来的,在人体中到底有多大效
果,也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大家也就不妨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去看待——有了固然
好,没有也不 影响喝。

③不过,多数人无法享受纯正的咖啡,往往还会加入糖或者咖啡伴侣,也就 变成了“含
糖含脂饮料”——所谓“咖啡的健康价值”,也就要被增加的糖和脂肪所抵消。中国人传统的


喝茶方式是纯茶,不过现在兴起的“冰红茶”“冰绿茶”加了大量的糖,而“奶茶”“茶 饮料”则只
是借了一点茶味,就更可以算是“挂茶杯卖糖水”了。

④果汁是 以营养为卖点的饮料。尤其是喝鲜榨果汁,比起吃水果更为方便,也更加“优
雅”。果汁营销也经常以“ 一杯果汁含有××水果的精华”为口号——纯果汁中的所有营养成分
都来自于水果,把它们叫作“精华” 似乎也说得通,所以这说法也不完全是忽悠。不过,它
多少还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水果到果汁,维生素 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
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 量往往在10%以上——
虽然是“纯天然的糖”,但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一样的。许多营养专家很反感 果汁,原因
就在于此。

⑤总体而言,果汁还是一种“过得去”的饮料。不过 未经调味的“鲜榨果汁”,风味也不总
如说得那么好,经常带一些苦涩味或者酸甜不够协调。针对大多数 人的口味进行优化设计
的,还是各种“果汁饮料”“乳饮料”“碳酸饮料”等。它们的糖和酸,对于健康 有害无益,也就
只剩下“好喝”了。而风靡市场的凉茶,虽然以“传统”“保健”为卖点,其实跟它们是 一类。

⑥简而言之,喝饮料的目标应该是为了解渴和补水。水是最直接有效经济实惠 的;纯
茶、纯咖啡增加了风味不增加热量,还有一些聊胜于无的健康价值;碳酸饮料、果汁饮
料 、乳饮料、茶饮料、凉茶,就是“有概念的糖水”而已;至于纯果汁,比这些饮料还是要
好得多,但其中 的高含糖量还是值得警惕的。(摘自《女友·家园》2016年第7期)

(1)喝鲜榨果汁比吃水果方便,但为什么许多营养专家对此很反感呢?

(2)请分析文章第三段中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一句中,“基本上”几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4)放学后,李明同学感到口渴,要到小卖部买果汁喝。你恰巧在场,请根据本文知识对< br>小明进行劝说。

【答案】 (1)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 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
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在10%以上, 但对健康的影
响,也还是一样的。

(2)分类别。列举了几种含糖含脂饮料,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利于读者认识它们的危害。
< br>(3)不能。“基本上”指大体上、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去掉之后变成了“再好喝的水也
是无 味的”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李明,不要买果汁喝了。这些果汁里 面含有很多糖分,缺少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
对身体成长没有好处。如果你实在口渴,还是买瓶矿泉水 喝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④段“水果 到果汁,维
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在10%以上--虽然是‘纯天然的糖’,但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一
样 的”等语句,可知许多营养专家很反感果汁的原因。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这里 提到了“纯茶”“冰红茶”“冰绿茶”等几种茶,是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现在兴起的含糖含脂饮料 的特点。

(3)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基本上”指差不多,但还不完全。“再 好喝的水也
基本上是无味的”指再好喝的水也差不多是没有什么味的,不代表再好喝的水都是无味的,< br>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拟写劝说词。结合材料 中的介绍内容,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
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如,果汁含糖过多,可以 建议李明喝矿泉水。

故答案为:

(1)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本 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
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在 10%以上,但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
一样的。

(2)举例子。列举了几种含糖含脂饮料,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利于读者认识它们的危
害。

(3)不能。“基本上”指大体上、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去掉之后变成了“再好喝的水也
是无味的”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李明,不要买果汁喝了。这些 果汁里面含有很多糖分,缺少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
质,对身体成长没有好处。如果你实在口渴,还是买瓶 矿泉水喝吧。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 分析文本内
容。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 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br>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
掉,语气过 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⑷口语交际应注意:①文明得体。应根 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②有内容,
且直切主题。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 语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说话
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利弊关系,力求意明句畅。④语 言简明。要满足
题目的要求,简明作答,符合字数要求,标点恰当。


6.阅读选文

材料一: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于2003年7月14日开园,前身为湖南怀化工业园区。2006年
4月,经国家发改委审定、 省人民政府批复为省级工业园区。2016年7月14日,经省人
民政府批复,设立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同意怀化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 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
策,规划面积为4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池黔公路,南至竹站 溪,西至舞水河,北至
中方镇。

材料二:

怀化地处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之间,森林覆盖率高达70.83% ,素有“广木之乡、水果之
乡、药材 之乡的美誉。水能理论蕴藏量499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的主体地带;有
中药材1900多个品 种,其中175种国家重点中药材。茯苓、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硅
砂、重晶石储量居全国前列。黄金、 铜、磷储量分居湖南第一、三、四位。

怀化高新区位于贵阳—重庆—宜昌—长沙—桂 林这一半径400公里的环形空间中心,其


东西对接长三角经济区、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与 成渝经济区,连接新丝绸之路渝新欧国际
铁路大通道;南北对接环北部湾、珠三角与长江经济带,是商贸 物流的最佳辐射半径,是
投资兴业的黄金投资圈。

怀化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湘黔、焦柳、渝怀铁路和正在开工建设的怀邵衡铁路,
在园区成“米”字行交汇贯通;沪昆、杭瑞 、包茂、娄怀高速公路贯穿其中。沪昆高铁1小
时通达长沙、贵阳,2小时通达昆明、武汉,4小时通达 上海、广州;距园区20公里的芷
江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昆明、海口、西 安等多个城市的航
班;沅江高等级航道通江达海,筹建中的口岸海关将打通境内外的通关大道。

材料三: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贸总收入统计表(2012-2017)

年份

成规模企业(家)

产值收入(亿元)

2012

19

2013

38

2014

69

2015

114

2016

135

2017

151

51

102

238

598

675

804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武陵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湖南农
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20家院所、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拥有怀化学院、湖 南医
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3所本科院校及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0个。近五年,怀化高新区
获科技进步奖12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113项;专利申请3638件,授
权226 4件。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产业与生态互动、经济 与绿色互
补,规划生态景观绿地总面积3平方公里。以建设生态园区为抓手,划定生态“红线”,大力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城融合、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
生态建设 成效明显。

(1)从材料一中我们获知“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怀化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升
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材料二第一段提到的物产丰富等原因之外,请再从材料
二、材料三中找出国务院作此批复的理由。

(2)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3)材料二画线的句子中,“将”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4)根据你所 在地的物产、交通、地理人文环境等优势,向当地政府提出一条经济发展的
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资源丰富,包括木材、中草药、能源、矿产等;是商贸物流的最佳辐射半< br>径,是投资兴业的黄金投资圈;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武陵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

(2)示例:材料二中通过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一目了然的用图表向读者说明
了怀化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工贸总收入6年来的高速增长。

(3)不能。“将”字表达的是一种将来时, 即还没有达成的预期,这是事实状况。去掉后,


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样的信息,会给人误 解,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要求。

(4)示例:我们县中药材种类多,产量大。建议政府在当地 建一个中药材种植产业示范
园。综合发展药材种植、药材观光和采购、药材深加工等
< br>【解析】【分析】(1)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仔细阅读材料二、材料三,从怀化“水
能理论 蕴藏量499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的主体地带;有中药材1900多个品种,
其中175种国家 重点中药材。茯苓、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硅砂、重晶石储量居全国前列”
可得出理由:资源矿产丰富; 再从“是商贸物流的最佳辐射半径,是投资兴业的黄金投资
图”,“怀化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武陵山片区科技创新
中心”可提炼得出其他几个理由。

( 2)材料二中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83%”“水能理论蕴藏量499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
基地 的主体地带;有中药材1900多个品种,其中175种国家重点中药材”运用列数字的说
明方法,具体 准确地说明了怀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材料三运用列图表
的说明方法,直观清晰地说明 了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贸总收入情况,更一目了然。

(3)本句中的“将”是“将来” 的意思,表明“沅江高等级航道通江达海,筹建中的口岸海关
打通境内外的通关大道”是未来的设想,如 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相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如, 怀化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发达,药材种类多,产量大,矿产丰富,建
议政府在当地开设一个物 流中心,将怀化的物资可以方便快捷地运送到全国各地。

故答案为:⑴ 资源丰富,包括木材 、中草药、能源、矿产等;是商贸物流的最佳辐射半
径,是投资兴业的黄金投资圈;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是武陵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

⑵ 示例:材料二中通过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 、一目了然的用图表向读者说明了
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贸总收入6年来的高速增长。

⑶ 不能。“将”字表达的是一种将来时,即还没有达成的预期,这是事实状况。去掉后,就
不 能准确地表达这样的信息,会给人误解,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要求。

(4) 示例:我们县中 药材种类多,产量大。建议政府在当地建一个中药材种植产业示范园。
综合发展药材种植、药材观光和采 购、药材深加工等 。

【点评】⑴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 筛选的方向,有了
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 当
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 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
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 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
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 ,说明什
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 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
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
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开 放性试题,答家不唯一。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
空洞的口号,要有针 对性。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 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
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 乔木,水
稻、高粱、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柿、辣椒等蔬莱,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群
星。 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
再逐渐增大 、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 :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
水珠,通常在睛朗少风的夜晚出 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
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况 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
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 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 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
汗水一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 热”而“汗如雨下”
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 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
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 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
“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这样 ,植物体
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br>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 水分和
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
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
水。被移栽不久 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 的“汗水”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
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 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 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
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 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著晚疫病就有预
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土地上;而在 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
伤……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 。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五
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 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杀
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

(1)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2) 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3) 选文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4)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植物叶面的气孔在晚上全部关闭,其根部在夜晚吸来的水份就会在体内过
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 在春末、夏日、秋初清晨温度不高时,会看到叶尖、叶缘上的“水


孔”出水。

(2)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数据是个约数,说明植物一夜“吐”出的水滴在一百五十滴
上下,不确定;如果删去,则表示有且正好是一百五十滴,与事实不符,“左右”一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3)第四段介绍植物“岀汗”的原因,第五段介绍植物“岀汗”对植 物本身的好处,符合人们
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所以不可调换。

(4)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眀了植物的“汘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査內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在第四介绍了植物在凉爽的清晨
“怕热”而“汗如雨 下”的原因,根据本段介绍的內容,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 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
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 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答题时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左右”表示约数,说植物一 夜可“吐”出的水大概有一百五
十滴;如果删去,则表示正好是百五十滴,这就过于绝化了。

(3)本题考查段落內容的理解与顺序安排。文章第四段主要介绍的是植物“出汗”的原
因, 而第五段介绍的是植物“出汗”的好处,只有先了解这种现象,才能介绍其好处,这是
人们认识事物的逻 辑顺序,所以二者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 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
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 题方面来表
达其作用。结合文意与句首的“如”,可以看出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br>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

故答案为:⑴植物叶面的气孔在晚上全部关闭 ,其根部在夜晚吸来的水份就会在体内过
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在春末、夏日、秋初清晨温度不高时, 会看到叶尖、叶缘上的“水
孔”出水;

⑵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数据是个约 数,说明植物一夜“吐”出的水滴在一百五十滴上
下,不确定;如果删去,则表示有且正好是一百五十滴 ,与事实不符,“左右”一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⑶第四段介 绍植物“岀汗”的原因,第五段介绍植物“岀汗”对植物本身的好处,符合人们认
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所 以不可调换;

⑷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眀了植物的“汘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内
容。 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 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 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
掉,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br>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作用。理解文中词语某一句中的两个词语不能调换,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两个词语有内部的顺序,二是这两个词语与上文或下文有一一对应的
关系;
⑷本题主要考查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结合语段具体分析,然后用相应的说明方法的作
用答题模式进行解答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


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

齐月园

①“红灯停, 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交
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 序、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 城,红绿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
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意为“我已经结婚,不能向我求爱”,而着 绿装的女性则代表未
婚,意为“小伙子向我靠拢吧”!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 ,英国政
府于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别,使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
作为标志灯 很快流行起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1914 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
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 才出现在美国
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

⑤根据物理学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
长越短,散射的作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
气对红光的散射 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
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 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 的地方就看见红
色的信号,以便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
号,由于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
扩展反 应,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
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 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⑦除了交通信号灯外,人们还常常在城市的高大建筑物 顶端安装一些红色闪烁灯来保障
夜航飞机的飞行安全,防止发生撞机事故。红色还用来表示危险、紧急之 意。例如,消防
部门就采用了红色标志,而且一些消防器材和消防设备也都被涂成了红色。

(选自《科普时报》2019年2月10日)

(1)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文章②③两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⑤⑥两段都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红灯停”背后的科学原理。


【答案】 (1)B

(2)时间顺序。作者先从可追溯到的19世纪 时红色和绿色的最初寓意,写到后来的1886
年煤气标志灯出现,红色和绿色的信号已经确定,再从1 912年电气信号灯的出现写到
1922年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的出现,按照时间的发展 顺序依次解说,可以
让人很好地了解红绿信号灯的发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

( 3)过渡,既承接上文的信号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又用设问的方式,引起下文对其科
学原理的解说。

(4)作诠释。第⑤段从光线传播的角度对红光传播得更远的原理进行了解释说明。第⑥段从车的惯性和人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的角度,解释说明了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
信号的好处 ,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使读者对说明内容清楚明了。

(5)①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 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②用红色作
为信号,可以让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避免 车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③红色是一
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便于 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应急
措施。

【解析】【分析】(1)第1段概括说明“交通 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
畅通的重要保障”;第2、3段写交通信号灯的历史;4、5 、6段说明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
的原因(对其科学原理的解说);第7段红色指示灯的其它含义,收束全 文。故选B。

(2)可分析“追溯到19世纪”“1886年”“1912年”“1914 年”“1922年”等词语,即可推断出
使用的是时间顺序。作用,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依次解说,可以 让人很好地了解红绿信号
灯的发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 之一。即按
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3)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2、3段
信号灯用红色 表示停止前进,开启4、5、6段下文对其科学原理的解说,即用红色表示停
止前进的原因。

(4)这两个自然段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说明:第5段从光线传播的角度解释说明红光传
播得 更远的原理,这属于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第6段从车的惯性和人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
反应的角度,解释说 明了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信号的好处,这也属于作诠释的说明方
法。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 说明方法,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也就是从一个侧
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5)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5段“在
所 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第
6段“使用红色 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
号,以便及时做好刹车准备, 减速慢行”“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
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 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
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等句,即可整理出正 确答案。

故答案为:⑴ B;

⑵时间顺序。作者先从可追溯到的19 世纪时红色和绿色的最初寓意,写到后来的1886年
煤气标志灯出现,红色和绿色的信号已经确定,再 从1912年电气信号灯的出现写到1922


年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的出 现,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依次解说,可以让人
很好地了解红绿信号灯的发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

⑶过渡,既承接上文的信号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又用设问的方式,引起下文对其科学< br>原理的解说;

⑷作诠释。第⑤段从光线传播的角度对红光传播得更远的原理进行了解 释说明。第⑥段
从车的惯性和人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的角度,解释说明了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信
号的好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使读者对说明内容清楚明了;

⑸①红光的波 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②用红色作为
信号,可以让司机在很远的地方 就能看到,避免车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③红色是一种
令人兴奋的扩张色,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 扩展反应,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应急措
施。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首先阅读文章,找到相关语句进行一一对应
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 说明顺序的分析。说明文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大顺序。事物说明文一
般多用时间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 文大多使用逻辑顺序;

⑶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 在于写出了什么,结
构上的作用要看位置,开头段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r>
⑷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
作用;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 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①21年前的夏天,德国科学家在北太 平洋海底800米深处,第一次取出可燃冰样品,并
使人类第一次看到,冰雪般的东西被点燃后,发出魔 幻般淡红色的火焰,耗尽能量后,硕
大的冰块竟变成了一摊清水……

可燃冰的由来

②可燃冰的学名叫甲烷水合物,它的形状像石蜡遇热未融化前 的样子,洁白而绵软。它
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 的海底,总
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可燃冰总储量
高达2.5万万亿立方米,是石油、天然气和煤总储量的两倍,假如能够安全开采,至少可
供人 类使用数百年。

③按美国科学家的说法,可燃冰是海洋微生物和海底油气在海洋板块 作用下的产物。因
为占地球23的生命是由生活在海床下微生物构成的,那里没有氧气,一片黑暗,亿万 年
来,不计其数的微生物从不停歇地制造着甲烷。另外,当海洋板块下沉时,海底油气随板
块边 缘喷涌而出,在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后,天然气与海水发生化学作用,日积月累,在高


压低 温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浩瀚厚实的可燃冰,像地毯一样沉睡在海底。

④可燃冰储量最 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日本、加拿大和美国。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估
计,美国的可燃冰蕴藏量为960 0万亿立方米,是国内传统天然气储量的200倍,丰厚的
利润自然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可燃冰延迟开发的原因

⑤时值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阿波 罗计划”时,NASA的燃料专家正在苦寻
可以替代液氧的质量更轻、热值更大的燃料。因为体型庞大的 “土星”火箭进入太空后,最
多时每秒需消耗13吨燃料,极大地压缩了宇宙飞船的有效载荷。得知可燃 冰的存在后,美
国科学家兴奋不已,立刻确定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全力以赴地投入分析研究。

⑥对可燃冰的研究,美国科学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他们迟迟没有进行后续开采
动作。有人猜测,美国人重点进行理论研究,因为他们希望在未来的星际旅行时,开发其
他星球上甲烷水 合物,用作飞船能源,在即将到来的星际大开发中确保难以撼动的领先地
位。其实,情况远非那么简单。 就在各国科学家纷纷建议政府投资开发可燃冰,以解煤
炭、石油等能源告罄之虞时,美国科学家却告诫世 人审慎开发可燃冰,因为它可能加剧温
室效应,即使是极少的可燃冰被释放到大气中,后果可能都是灾难 性的。

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⑦目前,科学界对可燃冰开发有 两种观点:以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地质学家格雷沃里为首
的一派认为,甲烷水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 会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应是人类今后
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之一。

⑧远在2 .5亿年前,在二叠纪末期,一种突然降临的灾害,短时间内毁灭了地球上的
大部分生物。科学界普遍认 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但格雷沃里认为是海底积存的
巨量的甲烷发生爆炸,导致气候温度骤然上 升,泛滥至地面的大火消耗了大氣中的氧,所
以多数地球生物相继毙命,甚至包括很多鱼类。他估计,北 冰洋可能是今后甲烷水合物泛
滥的导火索。因为那里可燃冰大多在浅海,并且得益于低温而非高压,所以 一旦发生溢出
爆炸,就是上帝降临也束手无策。

⑨另一种观点是,可燃冰就 像陆地的森林,生生息息,自有规律,即使作用于自然,也
不是很严重的,完全不必杞人忧天。这种观点 的代表人物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的海洋地质学教授海格尔。

⑩海 格尔说可燃冰的变迁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性后果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即使有甲烷溢
出,也是非常少的,根本 不足以影响气候。他做过观察试验,发现有相当多的可燃冰会自
行溶解在海水里,而没有释放出来。这充 分说明,可燃冰释放的甲烷也是海洋食物链的一
环——海水里的需氧菌会消耗甲烷,而进入大气的部分却 是甲烷消费者释放的二氧化碳。

(船舷《大自然探索》,有删改)

(1)选文介绍了可燃冰的由来,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海底大量微生物不停造 甲烷→________→________→长时间高压低温形成可燃冰。

(2)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 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
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 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

(3)下列说法与原文的内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 )


A.美国之所以没有开发可燃冰是因为可燃冰会加剧温室效应,如果可燃冰释 放到大气中,
即使极少,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

B.可燃冰是海洋生物释放的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温低压作用下的特殊产物。

C.用可燃冰作燃料比液氧热值更大,质量更轻,可减少火箭运载负荷。

D.甲烷水 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是人类今后重点防范的自然
灾害之一。

(4)怎样理解“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这句话?

【答案】 (1)海洋板块下沉油气边缘喷出;接触冰冷海水发生化学反应

(2)列数字、打比方,用数 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可燃冰的厚度及分布广的特点,生动形
象。

(3)C

(4)可燃冰对人类益处大还是害处大尚不确定。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可作燃料,热值
大, 质量轻,储量大,估计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说它是“魔鬼”是开发它可能会加剧温室
效应,也可能溢出 引起爆炸,毁灭地球。

【解析】【分析】⑴概括说明内容,抓关键语句,提取关键词语 ,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
词语归纳总结。 选文介绍了可燃冰的由来 ,演化顺序为: 海底大量微生物不停造甲烷 ,
聚集越来越多, 由于海洋板块下沉从油气边缘喷出, 海底喷涌以后,接触冰冷海水发生化
学反应, 长时间经过高压低温的作用形成可燃冰。

⑵根据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判断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
么问 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像地毯一样 、 10% 、 4000万平方公里 、 数百米到数千米不
等 ”综合运用 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可燃冰的厚度及分布 广的特
点,又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

⑶ A项有误,美国之所以没有开发可燃冰,文章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列举了几种猜测;

B项有误, 可燃冰是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甲烷气体并非完
全是海洋生物释放的 ,说法太绝对。

D项有误,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理论观点,不是定论。

C项正确,故选C。

⑷ “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一句从两个截然相反的角度概括可燃冰 的特点。由于研究的不
够深入,目前情况下判断可燃冰对人类益处大还是害处大尚不确定。说它是“天使 ”是因为
它可作燃料,热值大,质量轻,储量大,估计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说它是“魔鬼”是开发它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也可能溢出引起爆炸,毁灭地球。

故答案为:⑴ 海洋板块下沉油气边缘喷出 ;接触冰冷海水发生化学反应 。

⑵ 列数字、打比方,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可燃冰的厚度及分布广的特点,生动形象。

⑶C;

⑷ 可燃冰对人类益处大还是害处大尚不确定。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可作燃料, 热值大,
质量轻,储量大,估计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说它是“魔鬼”是开发它可能会加剧温室效
应,也可能溢出引起爆炸,毁灭地球。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 容。答题时应注意,抓关键语句,提取
关键词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从不同角度归纳总 结。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
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对使用某
种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的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
体语境 结合起来。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分 析题目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有表明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从可燃
冰的有效作用和潜在威胁两方 面,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10.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 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
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 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
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 ,“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
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 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 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
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
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 供水以地表
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
排放,导致 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
用的水资源。”美国民 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
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 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
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 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
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 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
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 缺水的有108个。其
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 家都不
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地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 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
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 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
公斤大米耗水超过2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 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
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⑥工 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
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 到发达国家的13。

⑦觉醒吧,国人!如果这种用水状况还持续下去,那么我国水资源枯竭那一天必会来
临!


(1)阅读第③段,概括出题目中“贫穷”的依据。

(2)第③段“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中加点词“将”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你有哪些合理的建议?

【答案】 (1)A人均占有量少 B分布不均或南多北少 C地下水开采过度 D地下水污染严
重。

(2)不能,“将”字表示对未来的预测,如果去掉就成了20 年后中国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
源成为了现实,与原文语意不符,“将”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低。

( 4)限制开采地下水;严禁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大力宣传节
约用水等。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从第③段“人均淡水资< br>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可以概括出:人均占有量少;从“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
源集 中在南方”可以概括出:分布不均或南多北少;从“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可以概
括出:地下水开 采过度;从“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
污染”可以概括出:地下水 污染严重。

(2)这道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加点“将”字表示对未来的预测,意思是 说如果中国
再不引起重视,20年后中国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就会成为现实。如果去掉,语意太肯定,与原文不符。“将”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 方法的判定及作用。难点在于说明内容的概括,一般为该
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方法是 :前后就近原则;段落中心句;句子本
身。从“只有40%左右”可以判断出,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 明方法。从“只有”一词可以
看出,这里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低。
(4)这道题考查学生针对文章内容提建议的能力。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是世界上缺
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题干要求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提建议,结合文章中相
关内容来作答 。比如针对“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可以提建议:
限制开采地下水;针对“由 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
染”可以提建议:严禁排放工业废水,生 活污水;针对“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
40%左右”“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可以提建议: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针对
“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可以提建议:大力宣 传节约用水等。

故答案为:⑴A人均占有量少 B分布不均或南多北少 C地下水开采过度 D地下水污染严
重;

⑵不能,“将”字表示对未来的预测, 如果去掉就成了20年后中国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成为了现实,与原文语意不符,“将”字体现了说明 语言的准确性;

⑶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低;

⑷限制开采地下水; 严禁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大力宣传节约
用水等。

【点 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内
容。根据题目的要求 ,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 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 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
掉,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br>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 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 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
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 有规定唯
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①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
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②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
是具有个性化 的;③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奇妙的人体海洋

陈夏法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 ,是因为有约占地
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 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
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 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
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 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
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 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
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 (A)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
带到自己的体内, 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B)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
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 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
液进行了对此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 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C)
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 %,邻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
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 %,氧为9.9%,邻为1.8%,钙为0.8%,其他元
素为8.2%。(D)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
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 是带有成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
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 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成
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 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
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 的盐分,比今日要
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成起来。而在鱼类进 化
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成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成度。会不会是因为人
类的 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
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 过多


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 钠的水溶
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
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
这就是向人体内 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选自《大自然探索》,原题《奇妙的人体海洋印记》)

(1)从全文看,“人体海洋”的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

(2)第②段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等多种说明方法。

(3)下面这句话是从第③段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应 该是________。这一点
人类也不例外。

①(A)处 ②(B)处 ③(C)处 ④(D)处

(4)第⑤段画线句的“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5)标题“奇妙的人体海洋”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①人体的水占体重比例与地球上海洋面积的比例相近;②人血中化学元素
的相 对含量与海水惊人地接近;③人体血液中带有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

(2)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或举例子)

(3)②

(4)人 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
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 些。

(5)①比喻;把人体的内部比作“海洋”,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注意,引发阅读的兴趣 。
②总括全文内容,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

【解析】【分析】⑴在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可知文章第②③④段具体说明了人
体海洋的奇妙之处,运用归纳法概括出各段说明的内 容即可。第②段说明的内容是:人体
的水占体重比例与地球上海洋面积的比例相近;第③段说明人血中化 学元素的相对含量与
海水惊人地接近;第④段说明人体血液中带有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

⑵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运用了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 50千克,占
体质的65%~70%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
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结合语境分析,“ 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中的这一点就 是指“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
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 而在后代中留下
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 ”,这句话应放在(B)处。

⑷ 结合语 境分析,“这个道理”指的是前面第④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
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 ,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
些。把问句变成陈述句即可。

⑸题目“ 奇妙的人体海洋把人体的内部比作“海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生动
有趣,吸引读者注意,引发阅读的兴趣。结合全文说明内容分析,这个题目总括全文内
容,明确本文的说 明对象。

故答案为:⑴ ①人体的水占体重比例与地球上海洋面积的比例相近;②人血中化 学元素
的相对含量与海水惊人地接近;③人体血液中带有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


⑵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或举例子)

⑶ ②

⑷ 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
比 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

⑸ ①比喻;把人体的内部比作“海洋”,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注意 ,引发阅读的兴趣。②
总括全文内容,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 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
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 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
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 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
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
类别 、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
为了更准确、更具体 、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 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
词语,确定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

⑶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分析这句话与
哪一处联系紧密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⑷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 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⑸本题考 查分析说明文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有说明文标题作用的知识储备,说
明文标题作用有:①表明 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如若
是设问句,还有启迪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探 究兴趣的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标题和全文内容
分析其作用。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寻觅老广州的传统美食,怀旧粤菜千金难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但
是,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
制怀旧粤菜的餐 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

一,论技法: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说到怀旧粤案,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点,这也是粤菜叫人称颂的技法之一。但
正因为在烹调上的精细,使得手艺的传承大有难度,尤其如今百物腾贵,极花人工的菜
式,多数餐厅都 忽难从命。但是广州酒家,就仍在坚守这一粤菜精髓,80年来都是招牌菜
的“广州文昌鸡”就是一个例 子。

……

讲完鸡再说鸭。南粤宫的一道“荔茸香酥鸭” ,最能展现粤菜的繁琐技法。它选用广西荔
浦或广东韶关乐昌芋头,做成的芋泥又绵又粉,再加入味料便 成为“荔茸”;鸭肉要以隔水
蒸法至绵软;关键在于鸭肉酿入荔茸后的油炸,这个过程需要师傅十分有耐 心,紧盯着油
温与时间,更不能随便翻动,以肉眼可见表层变成金黄色,就可取出沥油切件。如此,需< /p>


耗费三至四个小时。试问,有多少餐馆愿意为一道菜耗费这一担心机?

广东人烹鸡烹鸭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番禺石基人所创的八宝霸王鸭就是番禺名菜之
一。它是在霸王鸭的 基础上改进的。为了保持鸭的完整,石基人将鸭完整拆骨不开肚,做
工更加耗时费力。一方渔家的八宝鸭 就参照这种做法,先将鸭洗净后用特制的配料把鸭腌
上一天,将咸蛋黄、绿豆、冬菇、莲子、糯米等馅料 酿进鸭中,至饱满后用棉线缝合,轻
炸八宝鸭成金黄色,再用葱、姜、香料熬制的高汤扣上两个小时,鸭 形丰腴饱满,鸭肉酥
烂,腴香浓溢。

二,谈镬气:粗料精制 简中带繁

镬气小炒,大概是最贴近民生的粤菜。吃宵夜大排档,会点上一道又一道小 炒,味道好
与否,就看是否“够镬气”;寻常百姓家,就会以小炒作为家常便饭的必备菜式,当然自家< br>难以猛火大油做到“够镬气”,但小炒在粤菜中,就是从平民之味出发,演变出的讲究之
道,尤以 水乡一带,如顺德、番禺等地的小炒为代表,做得更是精益求精。

“炒牛奶”就是一 道既有顺德特色,又表现了“粗料精制”的经典粤菜。以浓稠著称的顺德
水牛奶为原料,讲究调和牛奶、 鹰粟粉和蛋清的比例,还有炒制时的火候与手势;只见师
傅将油镬烧到底部通红,倒入花生油搪镬,稍微 将镬离火使油温下降后,便倒入牛奶,以
温和的力度炒制,师傅将此称之为“软炒”,这不仅能令炒牛奶 在起镬后洁白如初,还能保
持嫩滑口感。

还有以大火将生米煮成熟饭的“生 炒糯米饭”,也是将糯米饭上升到一个层次。生炒更加
突显米粒的弹牙口感以及饭香,炒莱加炒饭,主食 加主菜相辅相成。

这些随着年月买少见少的精工粤菜,除了考验厨师的出众技艺,也 看重对时机的把握调
控,一席佳肴,上菜的顺序、上菜的数量、上菜的时间,尤其是镬气小炒,更讲究即 上桌
即吃,以达到在最佳的尝味期得到最佳味道的口感,所“趁热、起筷”,是对菜式的尊重,
也是不辜负大厨的用心。

三,道摆盘:精雕细琢 方显刀工

精致的粤菜大部分都极讲究刀工,而这刀工,除了对食材的处理上,很多时候还用于雕
花摆盘上,这才是 粤菜至为辉煌的。器皿之上,除了精工粤菜,还有精细的雕龙雕凤,那
是跃然于碟上的“艺术品”,与菜 式配搭相得益彰,也展现了一席宴席的排场。对于当年的
大户人家来说,粤菜不仅要做得精,更要做得有 架势,而这些雕花,就是排场的展现。

尤记得曾在番禺宾馆,在一位餐饮界老前辈的 安排下,吃了一顿非常隆重的“红云宴”,
前前后后12道菜,无一不是用大碟上台,因为那置于碟上的 雕花、雕雀、雕龙、雕凤,绝
不欺场,每个都细致得栩栩如生,本应是菜肴的衬托,却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当然,现在
很多人都觉得这些纯摆设、不能吃的雕花已显得不切实际,加之也增加了一道菜的制作时< br>长,但这种形式感,是粤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选自《美食导报》,有删改)

(1)关于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
B.由于手艺的传承大有难度,尤其如今百物腾贵,多数餐馆都很难烹调精细的、极花人工
的菜式。

C.“趁热、起筷”,讲究的就是上桌即吃,以达到在最佳的尝味期得到最佳味道的口感。
< /p>


D.这些纯摆设、精致的、不能吃的雕花只体现粤菜讲究刀工,已不切实际,反而增加了一
道菜的制作时长,所以不是粤菜的精华,可以忽略。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广州酒家、南粤宫、番禺石基八宝霸王鸭与普通饭店的菜式烹饪技巧作比较,是
为了体现粤 菜精益求精。

B.文章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向读者说明 粤菜镬气
足,用料精。

C.文章以番禺宾馆“红云宴”碟上的雕花摆盘为例,说明了粤菜雕工之精,搭配之巧。

D.文章主要向读者诠释了怀旧粤菜传承难的原因。

(3)你认为经典粤菜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

(2)C

(3)示例一:不会。因为“我们 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
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 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现在还有不少有
心人去追寻这种味道,还有不少人对粤菜烹饪有浓厚的兴趣。 示例二:会。因为“随着时间
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 。经典粤菜工序
复杂,传承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社会节奏较快,慢工细火的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
社会节奏。

【解析】【分析】(1)D.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三部分第一 句说“精致的粤菜大部分都
极讲究刀工,而这刀工,除了对食材的处理上,很多时候还用于雕花摆盘上, 这才是粤菜
至为辉煌的”。可知雕花也是粤菜的精华,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选项分析有误。

(2)A.没有与普通饭店作比较;B.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D.原文要诠释的是寻觅还
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而非传承难的原因。所以选
C。
(3)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经典粤菜是否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
都要围绕文 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发展谈依据。如根据文
本中对怀旧粤菜的说明可知 ,怀旧粤菜不仅色香味足,而且还体现了烹饪的精髓,所以不
会消失。再如根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 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
得买少见少”一句分析,可看出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 社会节奏。所以会消失。

故答案为:⑴ D

⑵ C

⑶ 示例一:不会。因为“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
们 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现在还有不少有心
人去追寻这种味 道,还有不少人对粤菜烹饪有浓厚的兴趣。示例二:会。因为“随着时间的
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 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经典粤菜工序复
杂,传承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社会节奏 较快,慢工细火的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社
会节奏。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对象特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各个选项的描 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⑶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
阐述。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鳖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鳖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 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
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 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
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 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
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和吞食。尤其在 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镜下更加如此:一定尺寸的
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 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
利亚大学等研究机构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 的大量捕杀,导致多种
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 致它们
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
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 中7种不同的鱼类
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 捕
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 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
部和尾鳍大小。结果 发现,与罗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
尾尺寸小4%。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
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
洋生态系统。< br>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
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
会一直 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
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 一步
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
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 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
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过分。

(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2)有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除了列数字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
词 ?


【答案】 (1)①可以改变海洋中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大小。②维 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
种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 作比较。通过斯科特礁鱼类和罗利沙洲鱼类的比较,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
鱼的眼睛和尾鳍尺寸 的影响。

(3)“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缓 慢的过
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分析】(1)第①段介绍 了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
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第④段介绍了 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
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 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
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第⑤段那些没有被吃掉 的弱
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
多 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第⑥段介绍了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
环境无法正常维持 ,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由此可以概括出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
衡中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
(2)根据句子“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 br>小40%”可以判断用的是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相比”是作比较说明方法标志性的语
言 。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进而说明“鲨鱼就成了海
洋系统里的‘整 容师’”。

(3)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抓住生动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生动来分析即 可。“悄悄”
指声音低微,不声不响。多形容声音很轻,有寂静安静之意,另外,也表示“小声地,偷偷
地”的意思。用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是缓慢
的, 潜移默化的,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故答案为:⑴①可 以改变海洋中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大小。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
种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 境,改善水质;

⑵作比较。通过斯科特礁鱼类和罗利沙洲鱼类的比较,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 海洋中许多鱼
的眼睛和尾鳍尺寸的影响;

⑶“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 量的减少对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
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
题时,应首先明确 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
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 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结合语段 具体分析,然后用相应的说明方法的作
用答题模式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 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


14.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


为 太阳下山了。”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
晚将和白天一样 明亮。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 位天文学家,他认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
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 管距离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
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 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
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 矛盾。
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 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
了下来。但实际上, 空间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
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 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
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 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
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 恒星分布并不均匀,
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 暗
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
多星 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
光也不能到达地球。 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这些理论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
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
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
星空是因为 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讲,我们
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 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
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 尔文的计算结果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
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 在远小于1万亿光年,所以夜空是黑
的。

⑥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 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
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可能正 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计
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 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
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 永生,就算宇宙
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⑦ 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
上一个小时来加热 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
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

(1)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概括什么是奥伯斯悖论?

(2)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________

②点亮 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叫、时太短了,
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 ,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________


(4)“令人 惊评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
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 国诗人—爱伦·坡。”这一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2)星空中存在着 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
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 所以天空是黑的。

(3)列数字;打比方

(4)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 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
意的词句作答。本文第2段介绍什么是奥伯斯 悖论。根据其中的“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
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概括作答。

(2)根据文本中的“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
下” 和“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来概括作答。

(3) ①语句“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中运用了“150亿光年”
的数据,运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
②语句“点亮整个宇宙就 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
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 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把“点亮整个宇
宙”比作“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运 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
明了夜空看起来是黑色的原因。据此,①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②句运用了打比
方的说明方法。

(4)本题开放性试题。对这一知名悖论做出 合理解释的不是著名的科学家,而是一个美
国的诗人,这是因为科学家的思想有些僵化,而诗人的想象力 却让爱伦•坡得出了合理的解
释。作答时可从人的“想象力重要”的角度来谈启示即可。答案是多元的。

故答案为:⑴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⑵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亮
区和 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

⑶列数字;打比方;

⑷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点评】⑴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
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 ,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⑵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 ,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根据
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 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 总用;

⑷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答题时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文内 容,
说法合理即可。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机器人改善我们的生活

①从儿童玩伴到老人关爱 陪护,从外卖订餐送餐到银行业务办理,从扫地、擦窗到物流
服务,从驾校的机器人教结到代替或者协助 人类进行安防、巡检的安防机器人,可以说只
要是能产生大量数据的行业,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 都实现了完美的尝试,并改善了
我们的生活。这些能够实现24小时工作的机器人,让人看得见,也能摸 得着,让人们充分
享受看随之而来的便利。

②京东开启无人机时代当前,你 有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架无人机缓缓降落在快
递送货站点。你可能会以为这仅仅是一场自拍的结 束,实则不然,这是顾客订购的货物到
了,进行配送的虽然不是快递小哥,但这个“快递员”也非常准时 。京东无人机在2016年经
历了多地、多次的成功试运营后,2017年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启动了无 人机日常配送运
营,开始为周边的农村用户提供便捷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③我国第一辆无人公交车在深圳开始试运行2017年12月2日,4台“阿尔法巴智能驾驶
公交系统” 的深圳巴士集团公交车在福田保税区首发试运行。这是全球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
行的智能驾驶公交试运行 。该系统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实时对其他道路使用者和突
发做出反应,它的安全性,可靠性已经完 全符合公交试运行的要求。并且它还具备人工和
智能驾驶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切换。

④医疗人工智能堪比权威专家上海有多家医院,已成功地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医学影像识
别、疾病辅助诊断、外科手术、基因测序等方面,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智能化机器看
似无情无义, 但诊断起来却是有理有据,它能够帮助医生结合既往病历,为患者制定出规
范化的治疗方案。一些患者不 必再长途跋涉来医院就诊,只需把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
机器终端,智能机器会综合大数据已有的信息 进行判断,并及时把诊断结果反馈给患者。
同时,它还大大提升了疾病随访和并发症监控的效率及准确度 。

⑤水下机器人大显身手“水下机器人”也称作无人遥控潜水器,是一种工作于水下 的极限
作业机器人。它的活动范围大,在水下停留时间长,可以在水中做全方位的机动,还能钻
入民居、古井等潜水员无法进入的地方寻找目标和拍摄画面,在紧急教援、水下勘探,考
古发掘和文物修 复等复杂作业中常大显身手。

⑥绘画机器人Andy美图秀秀中的Andy运用人脸 识别技术和图像分割技术,辨识脸部、
头发以及身体各区块。通过对大量插画资料的分析和学习,构建出 不同应用场景的图像生
成模型,只要上传一张自拍照,Andy就能画出不同风格的插画像,风格多变。 人工一般需
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人物插画图,Andy只需短短几秒就能搞定。

⑦每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在提醒人类,AI机器人时代正在款款走来。随着科技的不断
发展,电影《超 能查派》中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来到
我们的身边。

(1)对选文的说明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机器人时代正在款款走来。

B.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C.京东开启无人机时代。

D.医疗人工智能堪比权威专家。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③段介绍了我国首次试运行的智能驾驶公交车,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B.第④段医疗人工智能的优势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并可远程诊病、反馈诊断结果,
提升 疾病随访和并发症监控的效率及准确度。

C.选文第⑤段说明水下机器人是一种适用于水下活 动范围大、停留时间长的极限作业的无
人遥控潜水器。

D.选文第⑥段把Andy完 成一张插画图所用时间与人工通常用时作比较,突出说明Andy操
作的便捷省时。

(3)下列对选文的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③段划线词语“实时”一词,强调说明该系统能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和突发状况迅
速做出同步 反应,突出了它的安全性、可靠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B.选文第⑥段划线词语 “一般”一词,对人工人物插画图所需要的时间做了限制,不排除特
殊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 密。

C.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为空间顺序,从京东、深圳、上海等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在许多领 域
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D.选文的语言风格既平实又生动,其中“快递员”“超级助 手”“大显身手”“款款走来”等词语使
行文活泼而富有情趣。

【答案】 (1)B

(2)A

(3)C

【解析】【分析】 (1)本文的标题是“机器人改善我们的生活”,从文章第①段“从儿童玩
伴到老人关爱陪护,从外卖订 餐送餐到银行业务办理,从扫地、擦窗到物流服务,从驾校
的机器人教结到代替或者协助人类进行安防、 巡检的安防机器人,可以说只要是能产生大
量数据的行业,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都实现了完美的 尝试,并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的
概述内容可知,这篇文章的说明的内容是: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改善了我 们的生活。故答
案为B。

(2)文章第③段中并未提及“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属于无中生有。故答案为A。

(3)本文采用的是先总说,公分母分述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不是空间顺序。据此C
项所说“本文采 用的说明顺序为空间顺序”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B;⑵A;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阅读文章 ,找到相关语句进行一一对应
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 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
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⑶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文章知识迁移到材料并进行判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围绕文章的主
要内 容作答。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 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


子。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 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 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 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
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 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
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
窜的时间和地点等。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在现代,办案
人员可以通过电 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
绘出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东周列国志》
记载:“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 各关隘十分紧急。”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
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 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相
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 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
突出,甚至很夸张。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 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
作大量的画像。这样一来,疑犯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可 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
的概率却很高。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是以“户(家庭)”为
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
五 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
十大保 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
牌为“一甲 ”,十甲为“一保”。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甲
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 镇。这种对百姓严密控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
础上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
到牵连。外地的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 ,否则会受到惩处。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 ,便是“路引”等。这是类
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 定的管理作
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 br>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地,拿不出有效的
身份证 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据《续资治 通鉴》记载:“诏天下有
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意思是,告诉全国,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 给予五万钱
奖赏。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惩罚?何去何从,孰轻孰重,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1)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2)文中第③段划线的“基本”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古代通 缉令上的画像质量并不高,官府还有哪些制度来提高抓捕疑犯的成功率?结合


本文谈谈。

【答案】 (1)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不能。“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
通缉令的内 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通 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
通缉令的不同之处。

(4)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
身帖” “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
犯。

【解析】【分析】(1)阅读本文,其说明的对象即为古代的通缉令,重点说明了古代通缉
令能 高概率抓获罪犯的原因,所以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又以“缚人有术”四个
字来吸引读者的阅 读兴趣。

(2)“基本”表示范围,意思是说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大体上相同 ,但也有
不同之处。如果删去,意思则变成了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完全相同,与实际
情况不符。

(3)从“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 伍子胥也因此急
白了头,才混淆过关”可知,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古代 通
缉令依靠画像缉捕疑犯的特点。

(4)从“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连保连坐’制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
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 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为了有效缉捕疑
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 概括。

故答案为:⑴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不能。“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通
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举例 子。通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通
缉令的不同之处;
⑷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身
帖”“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
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
般可 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⑵本题考 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
根据 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
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 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 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喝点什么

云无心

①从补充水分的角度来说,纯水是最“原生态”的。只要是合格的饮用水,就可以满足要
求。任何超越了“补充水”,宣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水都是忽悠,比如“磁化水”“小分子团
水”“富氧 水”“矿物质水”……现实的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对风味和口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
以,纯净水、自来 水与矿泉水,喝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也基本上只是感
官体验上的,在营养上的意义小到 可以忽略。那些被宣称“来自于××,常年饮用有助健康”
的水,只不过是为满足“我有钱,活得比别人 精细”而产生的心理优越感而已。

②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茶和咖啡, 则是让水具有滋味的饮料。在纯的茶和
咖啡中,营养物质少到可以忽略,所以它们是“无热量、有滋味” 的饮料。在那些风味物质
中,有比较多的抗氧化剂和其他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理论上会对人体健康起一些 积极的作
用。不过那些作用往往是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来的,在人体中到底有多大效
果,也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大家也就不妨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去看待——有了固然
好,没有也不 影响喝。

③不过,多数人无法享受纯正的咖啡,往往还会加入糖或者咖啡伴侣,也就 变成了“含
糖含脂饮料”——所谓“咖啡的健康价值”,也就要被增加的糖和脂肪所抵消。中国人传统的
喝茶方式是纯茶,不过现在兴起的“冰红茶”“冰绿茶”加了大量的糖,而“奶茶”“茶饮料”则只是借了一点茶味,就更可以算是“挂茶杯卖糖水”了。

④果汁是以营养为卖点的 饮料。尤其是喝鲜榨果汁,比起吃水果更为方便,也更加“优
雅”。果汁营销也经常以“一杯果汁含有× ×水果的精华”为口号——纯果汁中的所有营养成分
都来自于水果,把它们叫作“精华”似乎也说得通, 所以这说法也不完全是忽悠。不过,它
多少还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 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
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在10% 以上——
虽然是“纯天然的糖”,但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一样的。许多营养专家很反感果汁,原因就在于此。

⑤总体而言,果汁还是一种“过得去”的饮料。不过未经调味的“鲜 榨果汁”,风味也不总
如说得那么好,经常带一些苦涩味或者酸甜不够协调。针对大多数人的口味进行优 化设计
的,还是各种“果汁饮料”“乳饮料”“碳酸饮料”等。它们的糖和酸,对于健康有害无益,也就
只剩下“好喝”了。而风靡市场的凉茶,虽然以“传统”“保健”为卖点,其实跟它们是一类。

⑥简而言之,喝饮料的目标应该是为了解渴和补水。水是最直接有效经济实惠的;纯
茶 、纯咖啡增加了风味不增加热量,还有一些聊胜于无的健康价值;碳酸饮料、果汁饮
料、乳饮料、茶饮料 、凉茶,就是“有概念的糖水”而已;至于纯果汁,比这些饮料还是要
好得多,但其中的高含糖量还是值 得警惕的。(摘自《女友·家园》2016年第7期)

(1)喝鲜榨果汁比吃水果方便,但为什么许多营养专家对此很反感呢?

(2)请分析文章第三段中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一句中,“基本上”几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4)放学后,李明同学感到口渴,要到小卖部买果汁喝。你恰巧在场,请根据本文知识对< /p>


小明进行劝说。

【答案】 (1)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 本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
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 在10%以上,但对健康的影
响,也还是一样的。

(2)分类别。列举了几种含糖含脂饮料,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利于读者认识它们的危害。
< br>(3)不能。“基本上”指大体上、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去掉之后变成了“再好喝的水也
是无 味的”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李明,不要买果汁喝了。这些果汁里 面含有很多糖分,缺少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
对身体成长没有好处。如果你实在口渴,还是买瓶矿泉水 喝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④段“水果 到果汁,维
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在10%以上--虽然是‘纯天然的糖’,但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一
样 的”等语句,可知许多营养专家很反感果汁的原因。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这里 提到了“纯茶”“冰红茶”“冰绿茶”等几种茶,是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现在兴起的含糖含脂饮料 的特点。

(3)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基本上”指差不多,但还不完全。“再 好喝的水也
基本上是无味的”指再好喝的水也差不多是没有什么味的,不代表再好喝的水都是无味的,< br>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拟写劝说词。结合材料中的介绍内容, 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
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如,果汁含糖过多,可以建议李明喝矿泉 水。

故答案为:

(1)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但 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
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在10%以上,但 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
一样的。

(2)举例子。列举了几种含糖含脂饮料,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利于读者认识它们的危
害。

(3)不能。“基本上”指大体上、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去掉之后变成了“再好喝的水也
是无味的”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李明,不要买果汁喝了。这些 果汁里面含有很多糖分,缺少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
质,对身体成长没有好处。如果你实在口渴,还是买瓶 矿泉水喝吧。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 分析文本内
容。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 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br>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
掉,语气过 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⑷口语交际应注意:①文明得体。应根 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②有内容,


且直切主题。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 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说话
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利弊关系,力求 意明句畅。④语言简明。要满足
题目的要求,简明作答,符合字数要求,标点恰当。


18.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
为太阳下山了。” 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
晚将和白天一样明亮。这种理论 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他 认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
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距离越远,单 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
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 应,整
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
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 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
了下来。但实际上, 空间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
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 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
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 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
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 恒星分布并不均匀,
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 暗
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
多星 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
光也不能到达地球。 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这些理论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
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
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
星空是因为 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讲,我们
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 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
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 尔文的计算结果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
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 在远小于1万亿光年,所以夜空是黑
的。

⑥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 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
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可能正 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计
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 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
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 永生,就算宇宙
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⑦ 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
上一个小时来加热 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


任务前,蜡烛也已 燃尽了。

(1)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概括什么是奥伯斯悖论?

(2)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________

②点亮 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叫、时太短了,
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 ,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________

(4)“令人惊评的是,第一 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
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 坡。”这一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2)星空中存在着 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
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 所以天空是黑的。

(3)列数字;打比方

(4)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 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
意的词句作答。本文第2段介绍什么是奥伯斯 悖论。根据其中的“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
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概括作答。

(2)根据文本中的“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
下” 和“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来概括作答。

(3) ①语句“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中运用了“150亿光年”
的数据,运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
②语句“点亮整个宇宙就 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
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 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把“点亮整个宇
宙”比作“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运 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
明了夜空看起来是黑色的原因。据此,①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②句运用了打比
方的说明方法。

(4)本题开放性试题。对这一知名悖论做出 合理解释的不是著名的科学家,而是一个美
国的诗人,这是因为科学家的思想有些僵化,而诗人的想象力 却让爱伦•坡得出了合理的解
释。作答时可从人的“想象力重要”的角度来谈启示即可。答案是多元的。

故答案为:⑴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⑵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亮
区和 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

⑶列数字;打比方;

⑷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点评】⑴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
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 ,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⑵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 ,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根据
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 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 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⑷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答题时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 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文内容,
说法合理即可。


19.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陶俑

秦兵马 俑出土以后,我在京城不止一次见到有人指着在京工作的陕籍乡党说:瞧,你长
得和兵马俑一模一样!话 说得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在相貌上的衍变是极其缓
慢的。我是陕西人,又一直生活在陕西, 我知道陕西在西北,地高风寒,人又多食面食,
长得腰粗膀圆,脸宽而肉厚,但眼前过来过去的面孔,熟 视无睹了,倒也弄不清陕西人长
得还有什么特点。史书上说,陕西人“多刚多蠢”,刚到什么样,又蠢到 什么样,这可能是
对陕西的男人而言,而现今陕西是公认的国内几个产美女的地方之一,朝朝代代里陕西 人
都是些什么形状呢,先人没有照片可查,我只有到博物馆去看陶俑。

最早 的陶俑仅仅是一个人头,像是一件器皿的盖子,它两眼望空,嘴巴微张。这是史前
的陕西人。陕人至今没 有小眼睛,恐怕就缘于此,嘴巴微张是他们发明了陶埙,发动起了
沉沉的土声。

到了秦,就是兵马俑了。兵马俑的威武壮观已妇孺皆晓,马俑的高大与真马不差上下,
这些兵俑一定也是 以当时人的高度而塑的,那么,陕西的先人是多么高大!但兵俑几乎都
腰长腿短,这令我难堪,却想想, 或许这样更宜于作战。古书上说“狼虎之秦”,虎的腿就
是矮的,若长一双鹭鸶腿,那便去做舞伎了。陕 西人的好武真是有传统,而善武者沉默又
是陕西人善武的一大特点。兵俑的面部表情都平和,甚至近于木 讷,这多半是古书上讲的
愚,但忍无可忍了,六国如何被扫平,陕西人的爆发力即所说的刚,就可想而知 了。

汉代的俑就多了,抱盾俑,扁身俑,兵马俑。俑多的年代是文明的年代,因为被 殉葬的
活人少了。抱盾俑和扁身俑都是极其瘦的,或坐或立,姿容恬静,仪态端庄,服饰淡雅,
面目秀丽,有一种含蓄内向的阴柔之美。汉兵马俑出土最多,仅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墓里
就挖出三千人马 。这些兵马俑的规模和体型比秦兵马俑小,可骑兵所占的比例竟达百分之
四十。汉时的陕西人是善骑的。

魏晋南北朝的陶俑多是武士,武士里相当一部分是胡人。那些骑马号角俑,舂米俑, 甚
至有着人面的镇墓兽,细细看去,有高鼻深目者,有宽脸彪悍者,有眉清目秀者,也有饰
“魋 髻”的滇蜀人形象。

隋至唐初,天王俑、三彩女侍俑、骑马女俑、梳妆女坐俑等名俑 大量出土。唐崇尚的不
仅是力量型,同时还是表现型。男人都在展示着力量,女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美, 我们看
到了女人的发式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这是多么自信的时代!陕西人习武健身的习惯可从一
组狩猎骑马俑看到,陕西人的幽默诙谐可追溯到另一组说唱俑。从那众多的昆仑俑,骑马
胡人俑,骑卧驼 胡人俑,牵马胡人俑,你就能感受到陕西人的开放、大度、乐于接受外来
文化了。而一组塑造在骆驼背上 的七位乐手和引吭高歌的女子,使我明白了陕西的民歌戏
曲红遍全国的根本所在。


宋代的捧物女绮俑从安康的白家梁出土,她们文雅清瘦,穿着“背子”。还有“ 三搭头”的
男俑。宋代再也没有豪华和自信了,而到了明朝,陶俑虽然一次可以出土三百余件,仪仗和执事队场面壮观,但其精气神已经殆失,看到了那一份顺服与无奈。如果说陕西人性格
中某些缺陷 ,呆滞呀,死板呀,按部就班呀,也都是明清精神的侵蚀。

每每浏览了陕西历史博物 馆的陶俑,陕西先人也一代一代走过,各个时期的审美时尚不
同,意识形态多异,陕西人的形貌和秉性也 在复复杂杂中呈现和完成。俑的发生、发展至
衰落,是陕西人的幸与不幸,也是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幸 与不幸。

(1)文章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介绍“陶俑”的,请从文中找出四条有关“陶俑”的特点。

(2)文中第四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五段中“多”字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秦兵马俑的高大与真马不差上下,兵俑几乎都腰长腿短,和说明秦时代的人们确实生的
腰长腿短。
B.扁身俑,兵马俑,或坐或立,姿容恬静,仪态端庄,服饰淡雅,面目秀丽,有一种含蓄
内向的阴柔之美。

C.唐宋时期,天王俑、三彩女侍俑、骑马女俑、梳妆女坐俑等名俑大量 出土。我们看到了
女人的发式多达一百四十余种。

D.能让我们感受到陕西人的开放 、大度、乐于接受外来文化的特点的俑来自那众多的昆仑
俑,骑马胡人俑,骑卧驼胡人俑,牵马胡人俑等 。

【答案】 (1)秦以前的陶俑两眼空望,嘴巴微张;秦代陶俑高大,腰长腿短;汉代陶俑
瘦小;魏晋南北朝陶俑多为武士,剽悍和清秀兼有;隋至唐初男俑显示力量,女俑显示柔
美;宋 代陶俑丧失豪华和自信;明清陶俑无精气神。

(2)作比较、列数字。更具体准确的说明汉兵 马俑的规模和体型特点,也说明骑兵数量增
多,进而推知汉时陕西人善射的特点。

( 3)不能,“多”表示数量多,但不是全部,删掉后就变成全部的意思了,与事实不符,这
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D

【解析】【分析】(1)在整体 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分别筛选出秦以前、秦代、汉
代、魏晋、隋唐、宋代、明清陶俑的外形或气 质上的特点即可。

(2)认真分析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把汉代兵马俑和秦代兵马俑从规 模和题型进行对
比,具体准确的说明汉兵马俑的规模和体型特点,而列举“三千人马”和“百分之四十” 的数
字,则比较准确具体说明了汉兵马俑出土最多和汉时陕西人善射的特点。

(3) 首先要理解“多”的意思,这里“多”表示数量多,这句话的意思是魏晋南北朝的陶俑
大部分是 武士,但不是全部,删掉后就变成全部的意思了,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因此不能删去。

(4)A 兵佣几乎都腰长腿短并不是说明秦时代的人们确实生的腰长腿短,而是这样更宜于
作战。 B 抱盾俑和扁身俑都是极其瘦的,或坐或立 或坐或立,姿容恬静,仪态端庄,服饰
淡雅,面目秀丽,有一 种含蓄内向的阴柔之美。C“唐宋时期”说法不正确,应为隋唐时
期。 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⑴ 秦以前的陶俑两眼空望,嘴巴微张;秦代陶俑高大,腰长腿短;汉代陶俑 瘦
小;魏晋南北朝陶俑多为武士,剽悍和清秀兼有;隋至唐初男俑显示力量,女俑显示柔
美;宋 代陶俑丧失豪华和自信;明清陶俑无精气神。

⑵ 作比较、列数字。更具体准确的说明汉兵 马俑的规模和体型特点,也说明骑兵数量增
多,进而推知汉时陕西人善射的特点。

⑶ 不能,“多”表示数量多,但不是全部,删掉后就变成全部的意思了,与事实不符,这体
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⑷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
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
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 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
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要结
合有 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
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 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
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 句子仔细
辨析即可。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吃瓜子会致癌吗

①葵花籽致癌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类社交媒体上 闹腾一回,甚至有说法称,
葵花籽是致癌之首,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②向 日葵,又名朝阳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内蒙
古等被广泛种植,高可 达3米,盘型花宽可达30厘米。它的果实即葵花籽,除了作为原料
被用来榨油外,还是一种十分受欢迎 的休闲食品。

③葵花籽含有大量我们需要的营养成分,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 酸、油酸、软脂
酸、硬脂酸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E等)和微量元素(如硒、锰、锌、铜等),如
果要列举葵花籽的好处,真是相当丰富。

④葵花籽味甘,性平,可用以降低 血脂,还能用来驱虫。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且不含
胆固醇,有助于降低人体的血液胆固醇水平,有助于 保护心血管健康。葵花籽微量元素含
量丰富,其中铁的含量更是达到了葡萄干和花生的2倍,因此,葵花 籽被认为具有预防贫
血等作用。每天吃一些葵花籽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维生素E,对安定情绪、防止细 胞衰
老、预防成人疾病都有好处。

⑤此外,葵花籽中含有的食用纤维比苹果 高很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证明,食用纤维
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文献报道,向日葵中的一些化学 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
老、抗心绞痛和降压等药理作用。


⑥目前,葵花籽种仁的含油率仅次于大豆,已成为位居第二的油料作物。既然葵花籽的
营养价值如此之高 ,那为何一些人认为是致癌食物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葵花籽生长
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 属,如铅、镍、镉等。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
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但对于 人类而言,吃入富含重金属的植物并在
体内不断蓄积则足以致病,甚至致命。

⑦但因此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致癌是不科学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
括粮食和蔬菜等的 生长速度也都很快,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同样很强,我们是不是可以下结
论说粮食和蔬菜也具有致癌作用呢 ?

⑧认为葵花籽致癌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含油量高,且这些油脂大多属于不饱和 脂肪
酸,进食过多不但会消耗体内的胆碱,使体内脂肪代谢失调,脂肪积聚在肝脏,影响了肝
细 胞的正常功能,造成肝功能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甚至诱发肝组织坏死
或肝硬化。科学研 究表明,这一说法同样没有科学根据。科学家确实进行过实验,但实验
结果仅仅说明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的油(葵花籽油)不适合用于煎炸而已,如果不连续煎
炸食物,生成的有害物质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⑨摄入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确是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但是过多摄入任何一种营养物质< br>都是不健康的,只有合理烹调、平衡饮食才最重要。

⑩致癌因素一般分为化学 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过度食用葵花籽会对我们的健
康产生影响,但现有文献中,并没有相关报 道称葵花籽所含的任何成分有直接致癌作用。

(1)下列对文章分析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葵花籽。

B.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C.第①段起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镍、镉等,食用了会致癌。

(2)下列对第⑦段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强调了葵花籽致癌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这一结论。

B.举例子,说明葵花籽与蔬菜和粮食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吸收重金属的能力。

C.下定义,强调了葵花籽致癌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这一结论。

D.打比方,生动说明葵花籽与蔬菜和粮食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吸收重金属的能力。

(3)下列划线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确实进行过实验,但实验结果仅仅说明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葵花籽油)不< br>适合用于煎炸而已。

B.认为葵花籽致癌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含油量高。

C.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

D.致癌因素一般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答案】 (1)D

(2)A

(3)C

【解析】【分析】 (1)文章第⑥⑦段讲了“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
金属,如铅、镍、镉等”,“但因 此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致癌是不科学的”。故D错误。


(2)第⑦段把葵花 籽的生长速度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括粮食和蔬菜
等的生长速度进行了对比,这是作比 较的说明方法。故A正确。

(3)A项,“仅仅”从程度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B项,“可能”表估计、猜
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C项,“能够”不起修饰限制作用,不能体现语 言的准确性。D
项,“一般”从频率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
中,理解文中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
内容 ,抓关键语句,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辨析,要 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注意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和辨析。

非主流qq空间-宫洺喜欢谁


赤水丹霞地貌-倦的组词


生活需要快乐-温州旅游景点


鸡尾酒的做法-江西分数线


少年派的奇幻漂-昨夜星辰昨夜梦


一至六年级日积月累-定向与非定向


出国留学申请表-首都经济贸易学校


悲伤音乐-秋天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