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螺祖-个人基本信息表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DNA存数据
①20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
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
DNA上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②DNA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
也是最高效的:
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
基,后者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
基本的材料。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
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
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
到0.3纳米。
③
那么,DNA如何记录视频的呢?特艺集团请来美国基因学家当顾问。他们首先将电影
数码化,转化成电
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转化成一系列0和1的编码。然后研究
人员将这些二进制编码转化成由四
个碱基(A,C,G,T)构成的DNA编码。得到这串编
码后,就能制成相应的DNA序列,并在合成
器(一组能自动拼接A,C,G,T的机器)的
帮助下,拷贝数千份。这样就获得了DNA片段,它们如
同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
容器里,每一份都包含着电影的一个片段。
④DNA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只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
效可能长达数世
纪,甚至更长。人们在冰层里发现了几万年前猛犸象的DNA,还能成功将
其破译出来,这就是最好的证
明。现有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CD还是DVD,最多只能
保存数十年。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
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
它们的机器了。但DNA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
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
术。
⑤不过DNA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
盘。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间
还是太漫长了。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
合成成本可达数百甚至数千欧元。
⑥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对于没
有迫切使用需求的信息,我们就可以
考虑用DNA来储存。事实上,DNA储存已经引起了电影公司、博
物馆、档案馆,还有诸如
亚马逊、Google之类有长期信息储存需求的机构的兴趣。
⑦信息技术巨头微软公司即于2016年4月宣布,将购买1000万条DNA,用于研究数据
储存。这次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终于追上了科幻小说的步伐。
(1)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碱基是DNA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
B.电影数码化是通过合成器将电影资料转化成二进制语言的。
片段如头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可见DNA储存都是在液体里。
D
.2016年4月,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购买1000万条
DNA,储
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
(3)第⑥段划线词语“或许”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答案】
(1)A
(2)示例一:作比较,将一个字节在DNA和硬盘上占空间进行比
较,突出说明了DNA储
存的高效。
示例二: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DAN储存的高效。
(3)“或许”
表推测,是可能的意思,说明了数十年后,DNA储存可能就会普及,这个词语
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析】【分析】(1)B项,表述有误,原文是“他们首先将电影
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
识读的二进制语言”。C项,“可见DNA储存都是在液体里”表述有误,“都是
”太绝对。D
项,“宣称自己已经购买”表述有误,应该是“将购买1000万条DNA”。故选A。<
br>
(2) “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
0002毫
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句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有:作比较,列数字。结合其中一种方法分析即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将“硬
盘”
和“DNA”进行比较,具体有力地说明了DNA的存储空间大。
(3) “但数十年后,
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句中“或许”一词表示推测。说明数十年后
“DNA储存会普及”可能实现。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⑴ A;
⑵示例一:作
比较,将一个字节在DNA和硬盘上占空间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DNA储存
的高效;示例二: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DAN储存的高效;
⑶“或许”表推测,是可能的意思,说明了数十年后
,DNA储存可能就会普及,这个词语的
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
证,能找到依据
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
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
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神秘黑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消息发布】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7分,世界上第一幅黑
洞的照片终于在中国上海天文
306会议室揭开了面纱,与上海一样,全球其他5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
尔、智利圣地亚
哥、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也都在同一时间公布了这张令天文学家兴奋的照
片,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质量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
团中超
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
倍。
【科普一下】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
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它一般是
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
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恒星的核
心被压缩成一个体积几乎为零的数学点,在那里它有无
限的密度,这个点被命名为奇点,
发生这种情况时需要比光速还大的速度才能逃脱出去,因为理论上任何
物体的速度都不可
能超过光速,所以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都无法逃逸,任何经过黑洞边界的东西,包括光
,
都永远被吞噬而无法逃脱了。
虽然名字都叫黑洞,但长得可不一样,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之分,黑洞家族也可分为三
类:
第一类
小不点
恒星级质量黑洞
质量是太阳的几十倍到上百倍
第二类
中等身材
中等质量黑洞
质量大约是大阳的几千倍到几万倍
第三类
巨无霸
超大质量黑洞
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
恒星级质量黑洞太小了,以现有的技术,直接拍到它们的真容几乎不可能。4月10日亮
相的主角,是超大质量黑洞。
【热点一】为什么能给不发光的拍照?
这些年,黑洞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对它有些了解,恒星
级质量的黑洞是由
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核心发生引力坍缩而成。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
量封黑洞形成的具体方式目前还没
有定论,可能是由小黑洞合并形成,也可能是由黑洞通
过吞噬物质逐渐形成,还可能是由大量气体物质直
接坍缩形成。
黑洞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吞噬一切,甚至光线,如果是孤零零的黑洞
,我们真的是没
办法采用电磁波手段进行拍摄了。
但通常都有物质环绕在黑
洞周围,组成一个盘状结构,叫“吸积盘”,吸积盘内的物质围
烧黑洞高速旋转,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
出织热的光芒,释放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
到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吸积盘处于黑洞“视界”的外
部,因此发出的辐射可以逃逸到远
处被我们探测到。
因此,我们拍摄到的不
是黑洞本身,而是利用其边界上的物质发出的辐射勾勒出来的黑
洞的轮廓,就像看皮影戏一样。
【热点二】为什么选择银河系中心和M87星系中心的黑洞作为研究对象?
本次首先公布的是星系M87中心黑洞的照片,银河系中的黑洞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据
悉,在银河系内
,人类已发现了20多颗恒星级质量的黑洞,距离我们仍能最近的3400多
光年,但为什么不选择这些
相对较近的黑洞进行观测,而非要舍近求远选择26000光年之
外的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和5500万光
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呢?这是因为这些恒星
级黑洞的质量大小,直径相对也较
小,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
质量黑洞大。
计算表
明,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2400万公里,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
约390亿公里,看
清银河系中心的黑洞,需要53微角秒的角分辨率,看清M87星系中心
的黑洞,则需要22微角秒的角
分辨率,都落在了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银河
系中心黑洞的视直径比M87星系中心黑润的
视直径要大一些。
【热点三】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
黑洞图像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组织获得的。EHT把地球上的8台射电望远
镜组合起
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照片拍摄于2017年4月,是由
事件视界望远镜合
作项目在全球使用8台望远镜进行为期5天的观测结果,照片展示了一
个中心为黑色得明亮环状结构,其
黑色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绕黑洞高速
旋转的吸积盘,望远镜接收到的光是5500万
年前发出的。天文望远镜获取的数据量非常
大,一晚上就能收集到2PB(约2000TB)。如此庞大
的数据难以用网络传输,必须装到硬
盘里,空运到MIT,约半吨重的硬盘在2017年6月交给了凯蒂
·布曼博士和她的机器算法
团队。
他们不仅需要整合数据,还需要过滤掉大
气温度等因素产生的噪声,并且要精确同步各
地望远镜捕获的信号,布曼领导了一系列精心测试,旨在确
保EHT获得的黑洞照片不是某
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在某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拆分成4
个独立的分析团
队,各自独立分析数,直到他们绝对确信各自的分析结果,原本预计一年洗好的照片,花
了两年时间才让世界看到。
(1)关于世界首张黑润照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这张照片是首次获得的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今年4月在全球6个<
br>城市同时公开对外发布。
B.这张照片拍摄的对象是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
7,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
量是太阳的65亿倍。
C.这张照片的拍摄工具
是位于全球各地的8台射电望远镜,它们被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
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
D.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7年4月,天文望远镜拍摄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庞大,科学家们<
br>过了两年时间才对外公布照片。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就会形成黑洞,黑洞家族有多种<
br>类型,本次拍摄的属于其中的“巨无霸”。
B.有很多恒星级质量黑洞
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但是它们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从地
球上观测,张角比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
洞大。
C.科学家们对银河系中心黑洞也进行了观测,这个黑洞距地球26000光年,视界
直径约
2400万公里,目前它的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
D.布曼搏士将合作组织拆
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这样确保了黑洞
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
br>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次黑洞照片拍摄活动参与人员多,调动的科研设备范围广,照片从拍摄到公布经历的<
br>时间长。
B.黑洞本体是无法直接被拍摄的,但吸积盘与黑洞发生摩擦会产生辐射,这
个辐射可以被
探测到。
C.人类对于黑洞的认识,目前还是很有限,比如对一些黑洞
的形成原因,科学界就有不同
的猜测。
D.“事件视界望远镜(EHI)”尽管具有
强大的观测能力,但很难拍到那些恒星级质量黑洞的
照片。
(4)请根据文本内容,给“超大质量黑洞”下定义。
(5)为了能拍到黑洞并保证照片的可信度,科学家们采用了哪些方法?请分点概括。
【答案】 (1)B
(2)C
(3)B
(4)超大质量黑洞是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
(5)①选择较远的落在望远镜观测范围内的黑洞。②组合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虚拟”
望远镜。③布
曼博士团队精心测试,拆分团队,排除干扰。
【解析】【分析】(1)ACD符合文意
,B不符合文意,这张照片拍摄的对象是室女座星系
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而不是室女座
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
(2)A黑洞一般是由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
后,发生引力坍缩就会形成
的,并不是所有的黑洞都是这样形成的。B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
黑洞大,而
不是比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C与原文相符。D原文中只是说在某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而不是在全部阶段。
(3)ACD正确。B辐射只有逃逸到远处才能被我们探测到,并不是所有的辐射都能探测
到。
(4)给超大质量黑洞下定义,要抓住黑洞的特点:密度极大体积极小、天体和超大质量
黑洞
与其他黑洞的区别点进行概括。
(5)认真阅读文章,从黑洞和望远镜的选择以及具体的拍摄过程三个方面筛选关键词然
后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⑴B;⑵C;⑶B;
⑷
超大质量黑洞是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
⑸ ①选择较
远的落在望远镜观测范围内的黑洞。②组合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虚拟”望
远镜。③布曼博士团队精心
测试,拆分团队,排除干扰。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
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
、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
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
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
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
;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
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
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⑶本题
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
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给事物下定义的能力。给某一事物下定义一要抓住
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语言要
简洁、恰当。答题时要从文中找出这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再用简洁、恰当
的语言进行
表述。
⑸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
阅读材料时,将关键语句
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
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
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
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
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
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
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
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
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
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
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
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
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
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
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
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
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
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
假,是指假托万物之
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
就是“取
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
山川,
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
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
公名“
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
、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
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
寅时,因此取名“寅恪”。
⑪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
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
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⑫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
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
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⑬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
“
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
思。
⑭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
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⑮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
,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
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⑯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
龙。《周易》说:“
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
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
者互为因果。
⑰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⑱此外,
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
“表字如何?”黛玉答曰:“
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
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
取字的。
别号怎样取
⑲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
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
没什么限制。
⑳上文说过,别号
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
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
的体现。
㉑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
过一片荒地,
“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㉒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
、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
东”。
㉓帝王
、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
公”“秦穆公”
之类。
㉔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了解了这些讲究
,闲来无
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选自《阅读时代》,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女性没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
玉
答曰:“无字。”
B.古人取名有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
,不以畜牲,不
以器币。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
C.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只用于平辈间称呼。
D.“号以寓怀”,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自取的,用于自称或文友间互称,多寄托主人的情
怀、
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2)“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哪几种?请列举。
(3)第⑫段划线句中划线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 ,
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4)第⑲—㉔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1)D
(2)大约有五种:并列、辅助、矛盾式、补充式和引申式。
(3)不能删。“大多
数情况”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联系,但不排除
没有联系的情况存在。如果去掉,
则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
br>(4)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第㉑段举苏轼别号的来历这个例子,具体说明了
别号“
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特点。(或:第㉒段列举王维和
柳宗元别号的例子,
具体说明别号“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来取;第㉓段列举“范文正
公、曾文正公、秦穆公”等别号
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被冠的‘谥号’‘庙
号’也是一种别号”。)
【解析】【分析】⑴D项正确。A“女性没有”错。原文是“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
的
独占”,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
龄;另一方面
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B“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
些禁忌”错,没有避开
。原文是“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
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
’,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C“而‘字’只用于平辈间
称呼”错。原文是“而‘字’是用来在
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⑵可直接提取“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这部分的第2段首个词语“
并列”,第3段首个词语“辅
助”,第4段首个短语“矛盾式”,第5段首个短语“补充式”,第6段首
个短语“引申式”作为
答案。
⑶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
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
性。“大多数情况下”意思就是大部分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意味
着还存在很多别的特殊
的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在这个条件下成立。语境义:通常情况下,字的选取
与名有
一定的联系。去掉则变成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了。这样就不实事求是了。
⑷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脉络,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地方,
找到关键语句分
析,明确说明方法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此题比较简单,如“古人的字
有什么讲究”这一部分中,举
“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
暗’的意思,表示天黑”的例子,来准
确地说明此段的首句(观点句),即“矛盾式,即字和
名两者意思相反”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D;
⑵
大约有五种:并列、辅助、矛盾式、补充式和引申式。
⑶ 不能删。“大多数情况”从范围
上加以限制,说明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联系,但不排除没
有联系的情况存在。如果去掉,则字的选取与名
有必然联系,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⑷ 主
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第㉑段举苏轼别号的来历这个例子,具体说明了别
号“多寄托主人的情
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特点。(或:第㉒段列举王维和柳
宗元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别号“
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来取;第㉓段列举“范文正
公、曾文正公、秦穆公”等别号的例子,具体说
明了“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被冠的‘谥号’‘庙
号’也是一种别号”。)
【点评】⑴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相关联关键语句,然后提
取信息仔细故选,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提取概括。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在审题后确
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
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
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
语
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⑷本题考查说明方
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
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
、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
等。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
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
对象服务的。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
谁
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
因首
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
得2015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
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
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
“真凶”﹣﹣疟原虫
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
疟研究
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
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
线粒体、内质网、并
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
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
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
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
蒿素时,美
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
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
物,疟原虫对它
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
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
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
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
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
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
,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作者:杨先碧,文章有删改).
(1)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由部分到整体
(2)短文第②﹣④自然段没有采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下定义
C.作比较
D.列数字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疟疾,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
疫。
B.文章主要介绍说明了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青蒿素的形态和治虐原理、显著的治虐效果
和局
限、不足。
C.文章第一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既于题目呼应,点出说明对象,又引出
下文对青
蒿素的介绍。
D.第⑤段最后一句中划线的“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1)C
(2)B
(3)A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顺序分为时间、空间和逻辑三类,
要根据文章
的内容来判断。本文主要介绍了青蒿素的作用、性状、治疗效果,以及它所具
有的不足,可以看出运用的
是逻辑顺序,故选C。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
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再根据具
体的内容来判断。文章第④段:“1976 年 1 月
,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
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②段:“
经过 190 次反复试验,终于在
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运用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第④段中,又
将中国的青蒿素与美国的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进行比较,运用
了作比较的
说明方法,可见没有用的说明方法是下定义,故选B。
(3)本题考查内
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在文中找到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
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其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②段表述:青蒿素所对
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答案:(1)C(2)B(3)A
【点评】文章第①段以《诗经》的句子,引出被誉
为“青蒿素之母”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
呦;第②~④段,分别介绍青蒿素的作用、性状,及对疟疾的治疗
效果;第⑤段补充介
绍了青蒿素的局限和不足。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
蜜
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
产。在众多传粉动
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
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
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
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
成犹带百花香。”
蜜蜂被称为“自
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
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
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
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
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
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
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
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其实,蜜
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
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
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
重要保障。
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
16万种靠昆虫
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
作物中,有1000多种
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到达10%以上
,其中,油菜增产15%—
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
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
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
产品
品质。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
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
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
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
长期生存竞
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
p>
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这不仅可以我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的平衡与稳定。
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
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
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
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
人类只能活4年!”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粉动物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它们生产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
B.自然界植物的传粉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自然风传粉,一是昆虫传粉。
C.实践证明,通过蜜蜂传粉,能够使农作物生产全部增产10%以上。
D.蜜蜂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思路,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
重要影响
。
B.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蜜蜂虽然微小,但它的贡献
却很大。
C.第④段中的“粗略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接下来的
数据分析不是准确
计算。
D.最后一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从地球上消
失后,地球上的粮食只够人类生
活4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B.在蜜蜂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传粉远远比酿蜜对人类要重要得多。
C.与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其直接产值对人类而言已经毫不重要。
D.没有蜜蜂的传粉,自然界的生物链将会中断,这对生态系统将是一场灾难。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说明内容。A项有误,原文中说“传粉动物参与了
养活全球1
3人口的粮食生产”,并非是“生产了”;
C项有误,并非“全部增产10%以上”,而是“普遍增产10%以上”;
D项有误
,原文说“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但不是“蜂群少的地方,
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
故选B。
⑵本题考查说理解辨析明语言和说明方法。本题涉及说明顺序
和结构,分析说明方法及其
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句段作用的,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必须逐项判断
辨析正误。
D项有误,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一旦消失,很多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
p>
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并不是指“粮食只够人类生活4年”。
⑶本题考查
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
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
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
核心的扣题的语句辨析作答。C项的表述不
正确,原文中说“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
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并没有否定直接
产值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
和概括说明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选项内容,把各个选
项还原到具体句段,一一比照对比,字斟
句酌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说理解辨析明语言和说明方法。答题时应注意,这道题综合性强,
要按照相应
的说明文知识,结合文章的句段判断,D项理解错误明显。
⑶本题考查理
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
较,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
语,进行归纳辨析。“已经毫不重要”说法失当。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
上,大桥将珠三角地
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
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
万吨级巨
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
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
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
底,搭建深埋深管同时在海道两端建起人
工道连接桥生。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奥
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
起,隧道两端的小岛批似蚝贝,工作人员
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
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
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
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
再在中间填上形成人工
岛。“每个圆简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
层楼高;重
达550吨,与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妃录
。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
管节组
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
br>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
超算等
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下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
攻关,创造性的运用“
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
,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
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
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
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⑦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
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
峻桃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
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
积木”的方式来建道。
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
“搭积
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⑧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
习性,
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
初的约1400头,增
加到了约1800头。
⑨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
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
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
千名科技
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
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1)港珠奥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饰要概括。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⑧段中划线词语“全部”和“无论……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请你再简要介绍一项能体现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
br>项目。
【答案】 (1)①探索出外海快速筑鸟技术,建
成人工岛;②创造性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
构技术;③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然后拼装成桥。
(2)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桥、鸟、隧交通集群工程”加以具体的解释,使说明对
象“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概念清晰、通俗易懂。
(3)无论……都对“全部”进行进
一步的限制,表明桥梁的大大小小部分,全部使用“搭积
木”方式完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r>
(4)C919大型客机采用先进气动布局和新一代超临界机翼等先进气动力设计技术、结构<
br>设计技术和较大比例的先进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采用先进的电传
操纵和主
动控制技术,提高飞机综合性能,改善人为因素和舒适性,采用先进客舱综合设
计技术,提高客舱舒适性
;采用先进的维修理论、技术和方法,降低维修成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概
括说明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
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
4段的“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
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
上形成人工岛”,5段的“创造性
的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7段的“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
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道”几句
分析整理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深管同时在海
道两端建起人工道连接桥生”运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
方法。“即”就是作诠释说明方法的标志
性语言。具体的解释上文的说明对象即“桥、岛、隧交通集群工
程”。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
文段中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
⑶
本题考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原句为“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
建道。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从句意考虑,
“无论……
都……”限制了“全部”,目的是强调桥梁的所有部分,都是靠“搭积木”方式完成的。
“无论……都…
…”是起强调作用的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⑷本题考查补充说明内容。这是考查考生对我国
科技创新实力的了解。此题答案比较开
放,只要能答出近几年我国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并加以介绍均可。
当然在介绍其中的“科技
密码”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故答案为:⑴①探索出外
海快速筑鸟技术,建成人工岛;②创造性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
构技术;③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然
后拼装成桥。
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桥、鸟、隧交通集群工程”加以具体的解释,
使说明对象
“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概念清晰、通俗易懂。
⑶无论……都对“全
部”进行进一步的限制,表明桥梁的大大小小部分,全部使用“搭积木”方
式完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⑷C919大型客机采用先进气动布局和新一代超临界机翼等先进气动力设计技术、
结构设计
技术和较大比例的先进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采用先进的电传操纵
和主动控制技术,提高飞机综合性能,改善人为因素和舒适性,采用先进客舱综合设计技
术,提高客舱
舒适性;采用先进的维修理论、技术和方法,降低维修成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对
象的特征。答题时应注意,,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
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
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作诠释是
对事物的特征具体的解释说
明,对“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特点说明更准确通俗易懂。
⑶本题考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
其作用
,最后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补充说明内容。答题时应注
意,这种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质,要对所给
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补充合适的体现我国科技创新实力
的工程项目。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G网络的技术“法宝”
①随
着用户的期望越来越高,4G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使用的要求,于是第五代通讯
系统(5G)应运而生
。它的网速最高达4G的10倍,不到一秒就能下载一部高清电影。
②5G网络技术
是什么,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然而,作为5G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有
五种“法宝”必不可少。
③第一种足毫兴波技术。毫米波技术可以通过提升频谱带宽实现超高速无线数据传播,从而成为5G通信技术中的关键。但毫米波穿透能力弱,且很容易被树叶、雨滴等吸收。
④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入第二种技术:小基站网络。如果安装名个迷你基站围绕障
碍物传输信号,就
能形成信号接力。当用户走到障碍物后面时,智能电话会自动切换到另
一个小基站,使通信不会中断,用
户之间能进行正常的通话。
⑤第三种技术是大规模天线。一个4G基站人约有十几根
天线,而一个人规模天线基站
人约有几百根天线,这将大大增加当前移动网络的容量,发射或接收更多的
信号。
③第四种技术是波束成形。当蜂窝天线信号交汇在一起时会引
起严重的干扰,波束成形
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话信号之间就不会相互干扰。
⑦最后一种足全双工技术。全双工技术足指可以双向通信。过去任通话时,通话双方必
须轮流说和听,信息的延时长。全双工技术通过双向通信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使通信
效率大幅提高。
(文马艺菲,有删改)
(1)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分类别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2)下列关于木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5G网络技术有五种“法宝”,说明5G网络技术已经有了统的定义。
B.小基站网络解决了毫米波穿透能力弱且易被树叶、雨滴等吸收的问题。
C.波束成形技术大大增加移动网络的容量,使通话信号之间不相互干扰。
D.5G网络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是全双工技术,因为它大幅提高了通信效率。
【答案】 (1)B
(2)B
【解析】【分析】(1)“
第一种足毫兴波技术……第二种技术:小基站网络……第三种技术
是大规模天线”是分类别。“它的网速
最高达4G的10倍”为列数字。“一个4G基站人约有十
几根天线,而一个人规模天线基站人约有几百
根天线”为作比较。文章中没有运用打比方的
说明方法。
(2)A原文的2段是“5G网络技术是什么,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C“波束成形技术大大增加移动网络的容量”文中无据。
D“5G网络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是全双工技术”文中无据,选项中“关键”一词错误。
故答案为:(1)B;(2)B。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能力。
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
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等,本题要求辨别出没有运
用的说明方法的一项,
根据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再对照作品内容即可分辨出来。本题“打比方”选项是很
普通的一
种说明方法,文中没有相关比喻句。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
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熟悉作品内容,再对照选项进行
筛选,也可以把选项直接代入原文相关段落,看与原
句有哪些出入,是否违背作品原意,
即可判断选项的正误。本题设置的错误项比较多,可以分析文章结构
,分点进行验证。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田鼠不冬眠
乔娟
①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
。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
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
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
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
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
淹,既隐蔽又凉爽。
②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
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要有
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
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
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
异。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
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
。另有三到四个
分洞,一个做卧室,里面铺满了软草;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
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直到装满食
物堵住
洞口,这样就相当于把门儿锁住了;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③
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田鼠的
点心很多,各种谷物
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如果心情不
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
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④田鼠住在这样的大别墅里,日子过得相当
有规律: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这时
候地里的庄稼还没成熟,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
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
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实在饿急眼了,它们就偷果子,管它是
熟还是生。
⑤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
像打了鸡血一
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
br>食。田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熟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
健壮的
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
乐此不疲,累并快乐
地做着毛贼。就这样,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大豆,还没等收获,其
中的一部分就先成了它们的战利品。
⑥如果秋天去挖田鼠洞,能从里面挖出许多好东西。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
五
六十斤粮食。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
雪
,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⑦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不过,当
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
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
也个个膘
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
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
有利的。
⑧其实,田鼠们都死光光才好呢!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还<
br>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
等于
保护了一吨粮食。
(李传鹏《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⑧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生活习性
具体表现
栖息地隐蔽凉爽
①________
洞系构造复杂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吃各种谷物、瓜子、水果、豆子等
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
(3)第⑧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为了准确
说明事物,说明文语言很讲究分寸。说一说,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5)
文章说:“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
相当有利的。”思考
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
【答案】 (1)A
(2)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
;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
,洞洞相连,功能各异;里面有卧室、餐厅、卫生间、仓库、
厕所专区等
;田鼠的点心很多
;会自相残杀
(3)列数字,举例子。具体说明了田鼠对庄稼的危害之大。
(4)“到
一定程度”是指达到能容忍的最高限度,具体到多到多少,这要根据田鼠的具体生
存环境来判定,生存环
境不同,这个“到一定程度”也就不同;去掉了,就不够准确,无从
判定“多”的程度。这体现说明文语
文的分寸感和准确严密性。
(5)有道理。这是生物生存之道的自我调节,符合大
自然的规律,符合“优胜劣汰,适者
生存”的自然法则。
【解析】【分析】(1)A项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①②段写田鼠“房子”的建造过
程。③④⑤⑥
写“房子”的使用。⑦⑧写田鼠内部“不团结”(自相残杀)的特点及其天
敌。
(2
)如一空,可提取第1段的“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作
为答案。二空,
可提取第2段的“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大房套小
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
功能各异”作为答案。三空,可提取第3段的“田鼠的点心很
多”作为答案。四空,可提取第7段的“有
时甚至会自相残杀”作为答案。
(3)“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
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很明显运用
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田鼠对庄稼的危害之大和猫
头鹰对人类的巨大
贡献。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4)“
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这里面的“到一定程度”,是
指
达到能容忍的最高限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
甚至会自相残杀
”;去掉了,就不实事求是了。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
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
说明事物或事理。
(5)生物生存的自我调节,完全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优秀的事物会越来越
好,而劣质的事
物会逐渐被淘汰,适合的会存在下来,而不适合的就被淘汰消失掉。这个是是由生物学家
达尔文发现的自然进化的法则。也就是田鼠种群的种内斗争,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故答案为:(1)A
(2)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大房
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
相连,功能各异;里面有卧室、餐厅、卫生间、仓库、厕所专区等;田鼠的点
心很多;会
自相残杀
(3)列数字,举例子。具体说明了田鼠对庄稼的危害之大。
(4)“到一定程度”
是指达到能容忍的最高限度,具体到多到多少,这要根据田鼠的具体生
存环境来判定,生存环境不同,这
个“到一定程度”也就不同;去掉了,就不够准确,无从
判定“多”的程度。这体现说明文语文的分寸感
和准确严密性。
(5)有道理。这是生物生存之道的自我调节,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符合“优
胜劣汰,适者
生存”的自然法则。
【点评】(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先给文章划分大致结构层次,再用排除
法选择正确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筛选
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词
句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赏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
较等,目的都
是为了把说明对象或事理描述得更清楚,而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标识是很明
显的,应该不难辨析。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赏析能力。说明文语言最讲究准确性,尺度性,另外讲究生
动性、条理性,目的都是为了让表达更易懂、符合事实。
(5)本题考查对作者见解的反思和
探讨的能力。答此题,要联系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等一些科学道理来诠释题干句说法的合理性。<
br>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
朵,而且也跟老鼠
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
样的
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
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
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
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
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
、书画上经常有蝙
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
中
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
傲?”蝙蝠曰:“吾
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
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
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
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
,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
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
,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
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
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
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
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
。白居易在《洞中蝙
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
静地歇
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
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
诗句。的确,蝙蝠很
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
帮了
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
“
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
朵能根据从物体反
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
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
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
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
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
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
撞;如果只蒙住双
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
甚至
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
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
“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
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
研究对象。
⑩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
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
为构造极其轻
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
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
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
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
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
加灵巧自如。
⑪独特的飞行能力
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
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⑫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
是
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
证它
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
光滑的小鱼。
⑬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
善。的确,蝙
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2)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
br>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
造。
”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3)选文第⑫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在行
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请仿照文中三处画
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
补写一个句子。
【答案】 (1)点题,引出说明对象;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2)B
(3)举例子、打比方。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有一
些蝙蝠的喜好与
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引用史料
或是诗句的作用的理解。说明文中
常引用史料或是诗句,作用有二,一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色
彩,二是为文章提
供有力的佐证。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
性词语,尽量利
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
中并没有介绍蝙蝠的药效。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
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
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
或者文段的内容所
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选文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
一
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学生
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
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
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
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可以补写为:蝙蝠不仅有
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
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故答案为
:(1)点题,引出说明对象;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
形象地
说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2)B
(3)举例子、打比方
。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
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
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
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
物。
【点评】(1)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一般
有①、引出(或交待)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
明对象的特点);
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是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白居易在《
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
“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
之,以福同音也。”说明对蝙蝠评价差别之
大,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提取的题目,也是概括说明内容。本文主要说明蝙蝠给人的印象,
生活习性、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葛洪《抱朴
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
。……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一句是说蝙蝠的药
用价值,显然不相符。
(3)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
事物
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
文章的趣味性。结合
语境具体分析即可。12段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生
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
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
(4)9段“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
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
蝠”等句子,说明蝙蝠听觉好的特点。10段说明
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
点。因此,开头一句应当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概括为:蝙蝠
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
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
中一种叫“放线菌
”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
不同的细菌:
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
br>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
为放线
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
实都只
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
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
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
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
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
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
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
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
随着空气中的
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
br>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
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
已经发现了50000多
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
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
”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
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这篇文章章采用了__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
(2)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
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
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性,不能删去。
【答案】 (1)逻辑;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2)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3)①散发清香②生产抗生素③制造味精④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4)C
【解析】【分析】(1)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
一般而言,与程序、历
史沿袭有关的是时间顺序,与建筑等有关的是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
序。判
断顺序时一般从时间、空间的典型标志性词语入手,有相关标志性词语就可以判断为时间
或空间顺序,如果没有即可判断为逻辑顺序。本文既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也没有表示空
间的词语,所以
应该是逻辑顺序。第二问在说明放线菌的作用之前文章说明的是雨后泥土
散发清香的原因。
(2)说明方法特征明显,一般比较容易判断。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结合说明方法牢记
其通
用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结合运用说明方法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切记离开文章内容的
空洞分析。第二段画
线句把放线菌比作一棵树、一棵草,显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作者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放线
菌的特点具有菌丝的形状,再把“形象生动”的打比方
通用作用关键词植入其中就能概括出答案。
(3)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解答。浏览文章不难发
现,文章主要内容说明了放线菌散发清香的原因,而从第⑦段开始衍生出其他内容进行说
明。抓住第⑦段
段首第一句“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
的宝库”。还有
第⑧段全段“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
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
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从这些
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提炼出放线菌的作用了
。
(4)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A
项,分析文章题目,以设问作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阅读的判断是正确的;B项,
结合第
③段第一句话可以判断也是正确的;C项相关内容在第⑤⑥段,放线菌在干旱时
会枯死,枯死时头部会长
出孢子,遇到湿润环境,孢子会再发芽,长出新的放线菌。C
项,陈述过程中丢掉了“孢子”,所以错误
。D项,“一般”等表示模糊的词语,往往是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所以D项也正确。
故答案为:⑴逻辑 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⑵
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⑶
①散发清香②生产抗生素③制造味精④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及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br>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
序。概括说
明内容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
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
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
的答案。
⑵本题
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
义、摹状貌、作诠释、打
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
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
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
,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
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
照规
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
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
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
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br>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说,互联网时代<
br>和人工智能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过去20年人类社会走在互联网时代,但是未来30~
50年
应该是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
什么是“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
界上。193
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
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
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
《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
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
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
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
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
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
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
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
,他只有铅笔、纸
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
指
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
卷。被
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
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
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
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
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
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
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
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
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
是无稽之谈。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
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
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
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
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
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
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
人类也
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
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
元网络。行为主
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
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
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
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
立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来了
如今,人工智能广泛应
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实时语音翻
译、视觉内容自动识别、推荐引擎等。淘
宝、京东等商城,等资讯网站,会根据你之前浏
览过的商品、页面推送给你一些相关的产品或网站内容。
这其实就是引擎推荐技术的一种
表现。计算机视觉有着广泛的细分应用,其中包括,医疗领域成像分析、
人脸识别、公关
安全、安防监控等等。智能家居之后,人工智能成为家电业的新风口,长虹发布两款CH
iQ
智能电视新品,主打手机遥控器、带走看、随时看、分类看功能。
但是
,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
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
。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
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
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
驶汽车会怎么做?
人工
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
器
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
持续设计更加先进
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
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
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
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
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
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
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
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
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
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
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
得伤害人,也不得见
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
应保
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
的
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
未雨绸缪,应对人
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1)文中举“图灵测试”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
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
能“异化”。(被人工智能“异化”指的是什么?
)
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文中的“未雨绸缪”指的
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4)有些人担心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会不会导致机器人操控社会,人类沦为机器人
的奴隶。对此
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你的认识谈一下。
【答案】
(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
断标准。
<
br>(2)①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
的思维方
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②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
生,指人类提前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3)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图灵提出
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房间
”提出“智能”
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
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化”
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
能的认识。
(4)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
时,应
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
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
【解析】【分析】(1)依据文章中的“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
一文,提出
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可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图
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2)①语句“但是不管‘奇点
’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
心被人工智能‘异化’”中的被人工智能“
异化”,可根据“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
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
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
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
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来概括作答。②语句“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中“未雨绸缪”,原意是趁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后来比喻事
先
做好预防、准备工作。这里用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指人类
提
前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3)本题作答可依据“什么是‘人工智能?
’”中的“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
世界上”“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
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
准,即‘图灵测试’”“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
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
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
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
力”和“人工智能来了”中的“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
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
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
的一个问题
就是‘奇点(singularity)’”“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
0年代美国科幻小
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等内容,从不同的
阶段
来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可作答。
(4)本题可结合文
章中的“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
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
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这一语句,结合生活实
际来分析作答。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
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
标准。
⑵①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
思维方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②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指人类提前应对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⑶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
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
房间”提出“智能”需意
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
深化。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
br>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
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
能的认识。
⑷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时,
应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
胁。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说明文时要掌握说
明文的各种说明方法,知道各类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在答题时要准确判断,并准确说
出其作
用。
⑵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注意在文本中找到答案。
⑶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要点,在回答时要准确、全面。
⑷考生答题时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文本,回答要全面,要到位。
1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鳖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鳖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
最近它被
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
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
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和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镜下更加如
此:一定尺寸的
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
澳大
利亚大学等研究机构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捕杀,导致多种
鲨
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
的形态也正在发生
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
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
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
鱼,鲨鱼数量比
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
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
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沙洲的鱼类相比
,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
尾尺寸小4%。
④研究人员解释
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
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
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
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
,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
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
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
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
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
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
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
恶化。因为,鲨鱼是
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
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
br>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过分。
(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2)有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除了列数字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
词
?
【答案】 (1)①可以改变海洋中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大小。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有利于
种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作比较。通过斯
科特礁鱼类和罗利沙洲鱼类的比较,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
鱼的眼睛和尾鳍尺寸的影响。
(3)“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
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分析】(1)第①段介绍了最近它被贴上
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
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第④段介绍了
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
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
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
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第⑤段那些没有被吃掉
的弱
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
多
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第⑥段介绍了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
环境无法正常维持
,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由此可以概括出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
衡中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
(2)根据句子“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
br>小40%”可以判断用的是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相比”是作比较说明方法标志性的语
言
。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进而说明“鲨鱼就成了海
洋系统里的‘整
容师’”。
(3)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抓住生动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生动来分析即
可。“悄悄”
指声音低微,不声不响。多形容声音很轻,有寂静安静之意,另外,也表示“小声地,偷偷
地”的意思。用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是缓慢
的,
潜移默化的,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故答案为:⑴①可
以改变海洋中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大小。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
种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
境,改善水质;
⑵作比较。通过斯科特礁鱼类和罗利沙洲鱼类的比较,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
海洋中许多鱼
的眼睛和尾鳍尺寸的影响;
⑶“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
量的减少对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
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
题时,应首先明确
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
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
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结合语段
具体分析,然后用相应的说明方法的作
用答题模式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
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
1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快递
①中国的物流业从无到有,现在已成为全球快递市场发展的引擎,可以说是快速发展。
②在业务量方面,已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2018年中国快递包裹量大概是313亿件,
比十年前增
长了30倍,业务量已占到全球业务量的40%。
③在送达速度方面,目前中国快递
送达时间平均为2.6天。2018年的“双十一”一天的
8.12亿个物流订单,整个物流行业只用了
一周时间就把这些订单基本配送完成。
④在先进技术的使用方面,我国快递业已从过
去典型的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一个科
技含量高、技术更新换代快的时代。如何让货物以最快的速度抵
达客户手里?这种争分夺
秒的竞争从客户下单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商家下单时,相关数据就已经进入到了
分拣支持
系统中。把订单推送给哪位收派员,包裹要经过哪些站点,甚至在分拣中心哪个
滑槽中滑
落,系统都提前做出了预判。在货物分拣环节,全自动分拣机以每秒2.7米的速度运行,1小时可以处理2.6万件包里,相当于52个工人1小时的处理量。自2017年开始,已有
快递
公司投入使用全球首个无人机运营调度中心,建成全球首个全流程智慧化无人机机场
和无人配送站,在无
人配送全流程打造上不断创新突破。该公司无人机已在多地实现常态
化运营,目前已完成超过20万小时
的飞行时间,并实现零事故运营。
⑤在快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带来的物料消耗和
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有关统计显
示,全国快递业2017年消耗包装箱192亿个编织袋58亿个、
塑料袋150亿个、胶带300
亿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一是绿色包装物成本过高,如一
些生态可降解包
装的价格是普通包装的4倍。相当一部分企业不会主动选择成本高昂的可降解包装物。二
是环保技术水平有待突破。包装物难降解、难处理,快递包装物中包括大量透明胶囊、空
气囊、
塑料袋等聚氧乙烯类产品,如使用填埋工艺,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如采用焚
烧工艺,则有产生高危
污染物的风险。三是废弃包装回收情况不乐观。目前,快递纸箱回
收率不到20%。
(1)中国快递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体现在哪三方面?
(2)根据文意推断,选文第④段中“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指的是什么样的行业?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上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在货物分拣环节,全自动分拣机以每秒2.7米的速度运行,1小时可以处理2.6万件包
裹,相当于5
2个工人1小时的处理量。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后,请你为解决递业发展带来的物料消耗和污染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业务量激增;送达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更新换代越来
越快。
(2)以手工劳动为主(技术含量低或从业文化人员素质低),用工量大(从业人员多),
劳动强度大
的行业。
(3)列数字;作比较
(4)示例一:鼓励物流企业尽量使用可
降解包装物,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这样的企业以
税费适当减免等优惠政策。
示例二:对快递公司和商家而言,应依据货物状况,进行合理包装,避免过度包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考生要从文本中找准
关键句。②段
“在业务量方面,增长了许多;③段“在送达速度方面,越来越快;④段“在
先进技术的使用方面,进入
一个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换代快的时代。
(2)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确指示代词指代
的内容。根据④段的文意,推断“低端劳
动密集型行业”,“低端”技术含量不高。“劳动”是说以手工
劳动为主,“密集”从业人员很
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以手工劳动为主,而对技术
和设备的依赖程
度低的产业。
(3)本题考查考生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
力。“2.7米的速度运行,1小时可
以处理2.6万件包裹”可知是列数字,“相当于52个工人1小
时”可知是作比较。
(4)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
口号,要有针对
性,这个针对性既指要确定需解决的问题,也指提出建议的对象。作答本题,可分别向国
家、快递公司和商家提出不同的具体建议。
故答案为:⑴
业务量激增;送达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
快。
⑵
以手工劳动为主(技术含量低或从业文化人员素质低),用工量大(从业人员多),劳
动强度大的行业<
br>
⑶ 列数字;作比较
⑷ 示例一:鼓励物流企业尽量使用可降解包装物,
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这样的企业以税费
适当减免等优惠政策。
示例二:对快递公司和商家而言,应依据货物状况,进行合理包装,避免过度包装。
【点评】⑴考生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联系问题,在段首或段尾找准关键句,并
且加以概括。<
br>
⑵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都在前文不远的地方,考生要注意辨析,找准指代的内容。
⑶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类型和作用在平时学习中要积累,并且能够对句子进行评判。
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明确对象,建议的内容,要考虑说话的语气,语言的简洁明
了。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之
一,其数量惊人,由于电脑键盘不可能为每一个汉字造一
个按键,因此,需要替汉字编码,通过敲击多个
按键来输入一个汉字。最早的汉字输入
法,一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拼音输入法。但是,
早期的拼音输入法有个致
命的弱点,就是单字重码率非常高,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所需的汉字,输入
效率低
下。
1983年,王永民推出了跨时代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该输入法
只使用英文字母键中的25
个参与编码,极大地解决了输入速度慢这一顽症;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
可以实现“盲
打”。尽管五笔字输入法有诸多好处,但“难学”这个致命弱点让其难以高度普及。反倒是
拼
音输入法,因为操作最为简单,始终没有被抛弃。
21世纪初期,拼音输
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搜狗为代表的新一
代拼音输入的异军突起。它充分借助
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
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
随着各种个性化皮肤的涌现,其屏幕
展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
,搜狗CEO王小川提出搜狗拼音输入法将推出智能回复功能。王小川称:未来输
入法不只是一个表达工
具,它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别人向你提问,输入法会自动代替你回
复。搜狗已经逐步上线这样的功能,目
前大概有5%—10%的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汤博·马
拉尼说,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正大踏步前进,而西方远
远落后在后面。马拉尼指出,在电脑键盘上打英文
,“是使用键盘的最基本方式”,在键盘
上按下“a”键,“a”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不需要使用计
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内存”;但是,在
连接到一台中文电脑的键盘键入“a”,计算机将会“智慧”地推测
你可能会打出的汉字,键入
一个汉字,本质上是键入一组指令来检索一个特定的汉字。最后,马拉尼赞扬
道:“使用键
盘上26个英母按键,敲击出数万个繁复美丽的汉字,几代华人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
/p>
(摘编自武锐《中文输入法,智慧的代码》)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特点。
(2)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是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的评价,其中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 (1)输入速度快、准确率高、难学难记。
(2)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更加真实可信、具体准确。
(3)肯定中国打字技术发展迅速;强调中文输入法的智慧;称赞几代华人的不懈努力。
【解析】【分析】(1)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可以实现“盲打”。
这句话说明了五笔字型
一旦学会,打字速度极快,但后面的句子又强调了学起来很难。
(2)大概有5%—10%,属于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让表达很准确,也很可信。
(3)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正大踏步前进,而西方远远落后在后面。这句话表达了汤姆·马
拉
尼对中国汉字输入技术的肯定和赞赏,而这一突出成就与华人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故答案为:(1)输入速度快、准确率高、难学难记。
(2)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更加真实可信、具体准确。
(3)肯定中国打字技术发展迅速;强调中文输入法的智慧;称赞几代华人的不懈努力。
【点
评】(1)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与五笔字型输入法相对应的是拼音输入
法,两种输入法各有
特点,而且呈互补状况。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与理解。首先读一读句子,看是
否是举例或列数字,两
种说明方法都很好辨认,举例是最基本的说明方法,浅显易懂,列数字则能让表达
更加具
体准确。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人
物的观点态度怎样,抓
住实质、围绕作品主题进行分析即可。
15.阅读下文,回答儿童。
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
①1993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
法。心理学
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
分钟莫扎特的 D 小调
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
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
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br>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聆听莫扎
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和大鼠均有负效
应,会使
得新生神经元 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
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
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
座工厂来说,是一
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
振技术扫描过乐手
,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比如,对于弹
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
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
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
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在
演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
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
运动。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
杏仁
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
谐
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
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
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
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
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双手互相
配合的运
动,对提高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极有益处,会使工作的效率提高。
⑥当然,如果你对学习乐器演奏望而生畏,常常听听音乐,对大脑也是大有裨益。科学
家们已经通过实验
证明,音乐,尤其是复杂的古典音乐,对大脑各种功能也能产生良性刺
激。
⑦首先,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举例来说,像解决特别困难的问题,安排
复杂的事情,搞清
楚它们之间的关联,解答谜题之类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空间信息想象
和处理能力。研究表明,进行空间
分析的脑力活动和听古典音乐是相同的。所以,当我们
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好像在处理空
间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大脑得到了锻
炼。
⑧其次,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
觉处理能力。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
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即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能记
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
这是因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普通人如果提高了这些能力,对考
试、记住重要的信息、
改善语言回忆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⑨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好呢?科学家
早就发现, 音乐
可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但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
项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
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有天地之别。
⑩专家们将受试儿童分成A,B,C三个
组。A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慢
板》,B组儿童聆听克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C
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此后,
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
试内容完全是
刚刚新学的知识。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A组,其次是C组,最差的是B组。
⑪专家们的解释是: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
背景音乐那
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反却只会起消极作用。
⑫可见,在某种情况下,音乐能帮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务。如果你要学习复杂的
新知识,就需要全
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了。因为研究表明,音乐会减弱对新知识的认知
及学习能力。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种“莫扎特效应”,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B.害怕学习乐器的人,可以通过多听音乐,这种做法同样也对大脑有益处。
C.毫无疑问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
得多
。
D.音乐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
竟有天地之别。
(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让我们对音乐、特别是在“音乐使人更聪明”的说法上有了更
客观的认识。
B.第②段“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中划线词“
可能”只是表示揣测,不
是十分地肯定,去掉了,就变成了肯定的意思,与科学事实不相符合。这体现说
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严密性。
C.第④段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演奏乐器为何能
使人聪明,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D.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⑩段分析说理:为什么音乐能使我们
更聪
明,结尾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全文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3)你的同桌王冰晚上学习
时喜欢听音乐,其父亲却极力反对,为此两人经常发生争执。
请你结合本文知识,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80宇左右)
【答案】 (1)B
(2)C
(3)音乐能增强人的空间分析和听觉处理能力,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影响,能帮助完成枯
燥的任务。
但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音乐,不利大脑认知和学习,这时建议音乐关了。
【解析】
【分析】(1)A.第①段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C.与原文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
多。”不符。
D第
⑨段音乐可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选项说“一定”影响这一点是没问题的。
主要问题是前后内
容不具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故选B。
(2)C,没有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这是一道口语类劝说试题,要以理服人,以
情动人,运用文中“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
听觉处理能力。”“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过分
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
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
反却只会起
消极作用。”的知识来劝说即可。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 音乐能增强人的空间分析和听觉处理能力,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影响,能帮助完成枯燥
的
任务。但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音乐,不利大脑认知和学习,这时建议音乐关了。
【点评】
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
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综合知识。答题时应注意,说
明方法判断有误,分析说明方法要根据说
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判断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
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
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探究问题。答
题时应注意,运用文章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有关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对症下药,有针
对性,有理有据,简洁得体。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
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
子。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我们可以从现藏
于甘肃博物馆
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
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
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
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
命令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
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
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
窜的时间和地点等。但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在现代,办案
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
捕疑犯。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
绘出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
通缉令画像的人。《东周列国志》
记载:“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伍
子胥也因此急白了
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
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相
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
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
突出,甚至很夸张。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
临摹、复制来制
作大量的画像。这样一来,疑犯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
的概率却很高。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
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是以“户(家庭)”为
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
五邻为“保”,百户为“
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
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
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
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
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甲
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镇。这种对百姓严密控
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
础上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
到牵连。外地的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否则会受到惩处。<
br>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
是类
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定的管理作
用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
留无帖之人,犯
者并斩!吾不敢留。’”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地,拿不出有效的
身份证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诏天下
有
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意思是,告诉全国,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给予五万钱
奖
赏。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惩罚?何去何从,孰轻孰重,
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1)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2)文中第③段划线的“基本”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古代通
缉令上的画像质量并不高,官府还有哪些制度来提高抓捕疑犯的成功率?结合
本文谈谈。
【答案】 (1)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不能。“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
通缉令的内
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通
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
通缉令的不同之处。
(4)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
身帖”
“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
犯。
【解析】【分析】(1)阅读本文,其说明的对象即为古代的通缉令,重点说明了古代通缉
令能
高概率抓获罪犯的原因,所以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又以“缚人有术”四个
字来吸引读者的阅
读兴趣。
(2)“基本”表示范围,意思是说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大体上相同
,但也有
不同之处。如果删去,意思则变成了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完全相同,与实际
情况不符。
(3)从“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
伍子胥也因此急
白了头,才混淆过关”可知,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古代
通
缉令依靠画像缉捕疑犯的特点。
(4)从“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连保连坐’制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
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
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为了有效缉捕疑
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
概括。
故答案为:⑴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不能。“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通
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举例
子。通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通
缉令的不同之处;
⑷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身
帖”“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
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
般可
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⑵本题考
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
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
作用
。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
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
中一种叫“放线菌
”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
不同的细菌:
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
br>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
为放线
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
实都只
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
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
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
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
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
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
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
br>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
有越多的
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
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
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
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
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
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
今,它们还是科学
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这篇文章章采用了__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
(2)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
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性,不能删去。
【答案】 (1)逻辑;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2)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3)①散发清香②生产抗生素③制造味精④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4)C
【解析】【分析】(1)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
一般而言,与程序、历
史沿袭有关的是时间顺序,与建筑等有关的是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
序。判
断顺序时一般从时间、空间的典型标志性词语入手,有相关标志性词语就可以判断为时间
或空间顺序,如果没有即可判断为逻辑顺序。本文既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也没有表示空
间的词语,所以
应该是逻辑顺序。第二问在说明放线菌的作用之前文章说明的是雨后泥土
散发清香的原因。
(2)说明方法特征明显,一般比较容易判断。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结合说明方法牢记
其通
用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结合运用说明方法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切记离开文章内容的
空洞分析。第二段画
线句把放线菌比作一棵树、一棵草,显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作者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放线
菌的特点具有菌丝的形状,再把“形象生动”的打比方
通用作用关键词植入其中就能概括出答案。
(3)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解答。浏览文章不难发
现,文章主要内容说明了放线菌散发清香的原因,而从第⑦段开始衍生出其他内容进行说
明。抓住第⑦段
段首第一句“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
的宝库”。还有第⑧段全段“放
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
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
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从这些
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提炼出放线菌的作用了。
(4)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A
项,
分析文章题目,以设问作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阅读的判断是正确的;B项,
结合第③段第一句话
可以判断也是正确的;C项相关内容在第⑤⑥段,放线菌在干旱时
会枯死,枯死时头部会长出孢子,遇到
湿润环境,孢子会再发芽,长出新的放线菌。C
项,陈述过程中丢掉了“孢子”,所以错误。D项,“一
般”等表示模糊的词语,往往是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所以D项也正确。
故答案为:⑴逻辑 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⑵
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⑶
①散发清香②生产抗生素③制造味精④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及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br>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
序。概括说
明内容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
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
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
的答案。
⑵本题
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
义、摹状
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
事物的××特点。使说
明更有说服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
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
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
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br>
⑶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⑷本
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
解文章内容,然后把
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
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
答案。
18.说明文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
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
族发展的每一个
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
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
”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
竹竿来测量
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
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
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
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
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
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
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
,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
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
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
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
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 以春分为起点,
自西向东度量
,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
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
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
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
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
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
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
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
的有:雨水、谷雨、白
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
芒种四
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
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
运。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2)下科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第⑦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D.第⑧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3)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①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
降,冬雪雪冬小大
寒。”
②农访: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①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
②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
【答案】 (1)D
(2)C
(3)①白露②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
【解析】【分析】(1)要
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A项内容与“表,在地面上立
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
最初就称为‘表’。‘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
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不相符
。B项内容与“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
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
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不相符;C项内容与“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
,昼夜时间长短相
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不相符。D项正确。
(2)A项错误,改为: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诞生和测量工具;B项错误,改
为:第④段通过
作诠释和举例子来说明圭表;C项正确;D项错误,改为:第⑧段总体上
概括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3)①“秋处露秋寒霜降”的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故第三个节
气是“白露”。②结合“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分析“一天长一线”<
br>的意思是“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
故答案为:⑴ D
⑵ C
⑶ ①白露②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
查说明文综合知识的把握,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的把握,及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把握。
⑶本题考查二十四节知识的把握,注意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积累并理解农谚。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
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静享;
在我国的殷商时
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
火竞争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
堡
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
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
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
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
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
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
蒋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
事片说的是荒淫无
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
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ōn
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
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
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
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
,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
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
,王后必笑无
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
br>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
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
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
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
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
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
了较为完备的
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
br>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
还可
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
火,则表示入侵者在
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
临。南朝吴均有诗
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
一样
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
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
。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
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 ,
仅一天时间,烽火
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
通信方式的出现,
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
析。
①悄悄告诉:________。
②据《汉书》记载:________。
(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 (1)衷;一点也不动心
(2)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
,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
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台逐渐消失。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说明
这一事件有据可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4)不能。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
紧密相连这一现象。第⑦段解释其原因,两段之间体
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
所以不能。
(5)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
在古代战争
中的报警作用。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增加文章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⑴ 无动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意思是一点儿也不心
动。指心里一点
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也指这个人呢:面对他人的建言或者批评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两
只耳朵听到就好像什么也没收到一样,讲了也没用,说的也不听,丝毫不为所动。
⑵ 我国“烽火通信”方式 的发展过程,
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
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
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
用土木筑
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
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
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⑶说明文语言有准确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①悄悄告诉:运用拟人
的修辞
手法,将烽火台当做人来写,“悄悄告诉”就是传递出相关的信息,体现出说明文语
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据《汉书》记载:引用《汉书》记载的内容,具有真实可信、有据
可查的优点,能更准确说明事物的特
点, 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
⑷ 第⑥段引用南朝吴均和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 》的诗句,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
这一现象。第⑦段解释其原因: 战争中
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两段
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
,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
⑸ 讲述故事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引用诗句属于作引用的说明
方法,本文举例子、作引
用的地方很多,选择其一结合内容分析即可。故事有 “烽火戏诸侯”,引用有
南朝吴均有诗
句、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的句子等。
故答案为:⑴
衷;一点也不动心。
⑵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
步完善;清朝末
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台逐渐消失。
⑶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 ②
说明这一事件有据可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
⑷ 不能。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第⑦段解释其原因,两段之间体现
了从现象到本质
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所以不能。
⑸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运用举例
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
的报警作用。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增加文章可读性,
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字形解释词义。答题时应注意,汉字是音、形
、义的统一体,
音、形、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个汉字一般都有它特定的读音、形体和意义。结合语境解
释词义。
⑵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和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
,确定信息筛选
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
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
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有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体现生动性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
发展、演
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等;逻
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等。
⑸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
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
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太空捡垃圾
①宇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空洞,尤其在地球周围。科学调
查显示,如今的地球已要
被来自卫星和火需的五万多块碎片包围,包括旧卫星上掉下来的装置、工具和火
箭残片,
其中有许多残片绕着地球以极快的速度飞行,最快可达2.8万千米小时,可能造成灾难性事故,并对地球轨道的电信网络造成破坏。这些太空垃圾是从1957年苏联发射“伴侣号”卫
星之
后,在人类探索太空的5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卫星之间相撞以及反卫星武器答试验使
得这个问题念加严
重。偶然条件下,太空垃圾甚至能摧毁国际空间站。如何清除这些太空
垃圾是会世界太空探索机构所面临
的独特问题之一,因为它们都试图在频繁发送卫星和管
理太空拉圾之间寻求平衡。
②如今,来自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从壁虎身上吸取灵
感,开发出一种全新
的抓手机器人,能像壁虎一样牢牢吸附物体。自然界中,壁虎强大的
脚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吸附力,甚至
能取代吸力杯。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壁虎的脚下布满
皮瓣,与任何表面完全接触时,都会产生静电力,帮
助壁虎黏附在上面。
③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教授马克·库特科斯基指出,宇宙是真空
环境,又不存在磁场,简
单的吸盘或磁铁都不起作用,而能黏附物体并适应空间温度变化的黏合剂既昂贵
又难以制
造。因此,研究者模仿壁虎的脚制作出一种“夹子”,能够在正确方向上轻微推动宇宙垃
圾,使之聚集。
④研究者介绍,如果将压敏元件粘贴到漂浮物上,垃圾依然会飘走
,但若先用胶垫接触
漂浮物,再将垫子锁在一起,垃圾就会被固定住,跟随机械一起移动
。目前,机器人已在
零重力环境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通过了测试,现在正使用耐力更强的材料重新制作,
并运
往国际空间站进一步测试。
⑤日本刚发射的一艘宇宙飞船将使用700
米长的机械爪,来清除地球轨道上的人造物体
残片。由于残片的数量巨大,机械只能清除其中的一小部分
。
⑥减少太空垃圾,可使太空对于宇航员更安全,还可能为空间站以及价值数亿关元
的气
象和通信卫星提供更好的保护。
(1)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科学家们从壁虎身上获取了什么样的灵感?
(2)第⑤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读了本文,你觉得太空垃圾的危害有哪些方面?
【答案】 (1)壁
虎的脚下布满皮瓣,与任何表面完全接触时,都会产生静电力,因而拥
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吸附力。
(2)举例子、列数字。(答出l个即可)以日本发射带有机械爪的宇宙飞船为例说明人类
对于清除太空垃圾的研究探索,“700米”说明清理的能力和范围很小。“数量巨大”与“一小
部分”
对比说明清理难度很大,任重而道远。
(3)示例:①运行速度飞快,对太空中的气象和通信卫星等正常使用的飞行物造成危害
②能对地球轨道的的电信网络造成成破杯。③偶然条件下,甚至可以摧毁国际空间站。
④对航天
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解析】【分析】(1)从文章第②段中筛选出壁虎的脚具有吸附力原因的句子即可。
(2)结合这一段内容分析,这一段举了日本发射带有机械爪的宇宙飞船的例子,运用了
举例
子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说明人类对于清除太空垃圾的研究探索。“700米”属于
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和浩瀚的宇宙相比,说明这种宇宙飞船清理的太空垃圾的能力和范围
很小。
(
3)首先从文中筛选出太空垃圾危害的句子:许多残片绕着地球以极快的速度飞行,最
快可达2.8万千
米小时,可能造成灾难性事故,并对地球轨道的电信网络造成破坏;太空
垃圾甚至能摧毁国际空间站;
减少太空垃圾,可使太空对于宇航员更安全,还可能为空间
站以及价值数亿关元的气象和通信卫星提供更
好的保护。然后据此整合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 壁虎的脚下布满皮瓣,与任何表面完
全接触时,都会产生静电力,因而拥有
令人难以置信的吸附力。
⑵ 举例子、列数
字。(答出一个即可)以日本发射带有机械爪的宇宙飞船为例说明人类对
于清除太空垃圾的研究探索,“
700米”说明清理的能力和范围很小。“数量巨大”与“一小部
分”对比说明清理难度很大,任重而道
远。
⑶ 示例:①运行速度飞快,对太空中的气象和通信卫星等正常使用的飞行物造成危害
②
能对地球轨道的的电信网络造成成破杯。③偶然条件下,甚至可以摧毁国际空间站。④
对航天
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做题时,应首先
明确信息筛选的方
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
而
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
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
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
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
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提
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
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
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
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
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
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