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医院英文-秋天打雷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题型答题思路
及阅读训练带答案
姓名:
分数:
资料目录:
一、记叙文常见题型答题思路检测及答案
二、说明文常见题型答题思路检测及答案
三、议论文常见题型答题思路检测及答案
四、记叙文中考阅读训练五篇带答案
五、说明文中考阅读训练五篇带答案
六、议论文中考阅读训练五篇带答案
一、记叙文知识检测:
1、表达方式的种类有:( )( )( )(
)( )
2、人物描写的种类有:( )( )(
)( )( )
3、修辞的种类与作用分析:
常用的修辞格:( ) 、( ) 、( ) 、(
) 、( ) 、
( ) 、( ) 、( )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反复,夸张:
e、设问:
f、反问:
4、环境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
5、记叙(叙述)的顺序:( )、( )、( )
插叙的作用:
1
6、常见的写作手法:
、 、
、 、 、 。
7、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
(一)联系表层含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体会深层含义 文章的主题。
(三)这里的修辞指象征、双关、比喻、双关、拟人等
作用(好处):
8、如何赏析词语、句子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格式:
2、句子赏析分析角度
9、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A、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B、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C、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答案】
一、记叙文阅读题型:
一、表达方式的种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三、修辞的种类与作用分析:
常用的修辞格: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举例: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感情方面,必须
跳出被比喻
的事物本身,要看文章整体写的是什么,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扣住主题。)
2、拟人:赋于某物以人
的性格感情情态(喜怒哀乐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作
者……感情。(表达感情方面,必须
跳出被比喻的事物本身,要看文章整体写的是什么,要表
达的感情是什么,扣住主题。)举例:小草偷偷
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
3、排比: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 ,加深了
感情。
(表达感情方面,必须跳出被比喻的事物本身,要看文章整体写的是什么,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扣住主题。)
举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4、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举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
,使文章有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反问:表达了……的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a、交代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
b、渲染一种……气氛,c、烘托人物……心情 d、
衬托烘托人物……精神、品质
e、推动情节发展 f、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g、突出
主题
五、记叙(叙述)的顺序:( 顺叙 )、( 倒叙 )、(插叙 )
插叙的作用: 作用:1、交代了……的原因,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内容充实;2、
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吸引力;3、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4、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精神;5、深
化文章主
题。
六、常见的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邓稼先》《叶圣陶二三事》;2、托物言志《陋
室铭、爱莲说、紫藤萝瀑布》《小
桃树》;
3、象征《驿路梨花》梨花象征无私奉献的雷锋精
神;4、借景抒情《春》;5、欲扬先抑、先扬
后抑《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
夜半虚前席, 6、铺垫、伏笔、设置
悬念《驿路梨花》;
7、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的
写作手法《藤野先生》“爱国青年”与藤野先生(反衬);在
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对我的好(正衬)
。8、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口技》;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修辞
作用(好处):1、贯穿全文的线索;2、手法+含义;3、引起读者的兴趣,富有吸引力,…… 八、如何赏析词语、句子(表达感情方面,必须跳出被比喻的事物本身,要看文章整体写的是
什么,
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扣住主题。)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赏析分析角度
3
a、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b、从作者
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
写;景物描写。
c、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d、从用语、遣词(动词)准确传神巧妙;
e、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f、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g、联系上下文从内容上分析。
九、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A、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或思考。
B、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承接上文的……,引出下文的……。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C、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
升
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二、说明文知识检测:
1、科学小品文特点: 、
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般特点是: 、 、
。
二般特点是: 、 。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为什么?
三、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 、
。
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提示:
1 举例子:
2 作比较:
3 打比方 (比喻 ):
4 列数字:
4
5 分类别:
。
6 画图表:
。
7下定义:
。
8作诠释:
。
9引用:
五、词语、句子、段落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案】
二、说明文阅读:
一、科学小品文特点:知识性、趣味性
二、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科学、严密。
二般特点是:生动、形象。
(通过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或通过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
法。)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为什么?
①不能删;②字面解释;③联系原文解释,这符合实际;④所以不能删;
⑤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三、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等。
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提示:
1 举例子:真实的事例,生动具体地说明了说明的对象
-----的特点。
2 作比较:--------与--------
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 ----------的特点。
3 打比方
(比喻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4
列数字:具体的数字,准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5
分类别:条理清楚、层级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6
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5
7下定义:简洁的语言,准确科学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8作诠释:科学的解说了------的(某一 ------ )特征。
9引用:引用名
言、格言,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故事,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
在文章开头,有引出说明对
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五、词语、句子、段落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1、文章
是按照某种说明顺序(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的,所以不能
调换。
2、与文章前边的……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苏州园林》
三、议论文知识检测:
一、议论文三要素: 、
、 。
二、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分类:
、 。
2、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
;
(2)类型:概括或具体的事件。
3、道理论据:(1)包括:经过实践的
。。
三、论证方法及作用
1、论证方法有: 、
、 、 。
2、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
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
则写出它证明
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 。
②、引用论证:
a、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
、 ;
b、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
、 。
③、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
„„,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
奥的道理阐述得 、
。
④、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
论述了„„的
观点。
【答案】
三、议论文阅读:
6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概括或具体的事件。
3、道理论据:(1)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三、论证方法及作用
1、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2、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
明了„„(如果有分论点,
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
a、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③、比喻
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
奥的道理阐述得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论述了„„的观点。
四、记叙文中考阅读五篇及答案
(一)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
出
,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
跨出湘鄂边界
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
学缝扣
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
没少挨
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
刀行走乡里,独当
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7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
带水。画线时用
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
绗棉
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
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
此反复,
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
蜓扣、春蚕扣(也
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
头,一
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
有
“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
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
叨着,只量
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
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
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
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
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
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
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
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
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
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
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
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
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
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
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
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
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
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
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
牌
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
还没念书,就
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
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
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
,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
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
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
8
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
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
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
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
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
了这
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
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
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
子以及所
絮的棉花等。
19.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条概
括。(4 分)
2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 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
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
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3
分)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
右
翻去。(3 分)
22.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
文说说你的理由。(4 分)
【答案】
9
19.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
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
合的绝活。
20.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
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21.⑴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
生地
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
骄傲。
⑵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
同时也是
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22.不可以。
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
。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
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
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
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活着
沙爽
①台风将至的那天下午,我原本与客栈的老板娘约定,要搭她的车去海鲜市场,但是到银
滩走了一圈回来,我突然改了主意,决定先去市区逛逛。
②烈日当空,灼热的空气纠缠成一个
巨大的、白光闪闪的线团,把海滩、街道、路旁的海
鲜大排档、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一股脑地裹在里面它
在燃烧,闷声不响,让空气几近微呛。我
在客栈后面的小卖部里买了一瓶矿泉水,顺便打听一下去市区的
公交车路线。按照店主的指点,
我斜斜穿过马路,打算去对面的站点等车。
③马路正中的绿化
带里稀稀落落种了些行道树一或者说是灌木,因为这条路显然是新建
的,移植来的植物还未长成气候。接
近十字路口,有一棵树倒是长得高大,而且居然还在开花。
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嗯?怎么可能?我
踏上石阶,捏住一枚尖尖的树叶。那灰绿色的叶
片像极了柳叶,但是既厚又硬,接近蜡质,而背面几乎是
银灰的。
④竟然是,一棵夹竹桃。
⑤我停在那里仰头看它,一时间简直喘不过气。天太热了
。在十一月,这异乡的阳光和街
道恍如幻觉。违①多年,你怎么会在这里?你桃红的花朵吐出我多少年前
就无比熟悉的粉黛香
气。旁边枝上的那一小簇刚刚开败花瓣的边缘变成了枯褐色,但靠近花心的地方还是
红的,像
灰烬里包裹着一颗跳荡的心。
10
⑥夹竹桃,
我祖母偏爱的花。许多年里,我们家一直养着几棵。它们似乎很容易成活,至
少繁殖相当简易—在空酒瓶
中注入清水,剪下筷子长的一截枝条插入瓶中,瓶口用湿泥封住。
如此静置一两个月,枝条下方会生出雪
白的长根,入春便可移进花盆。祖母和母亲常持此瓶馈
赠邻里和亲友,如对方欣悦收下,她们便满面春风
,谆授以养殖之法,仿佛热心得过分的送子
观音。在我看来,这种花寻常得近乎贫贱,花的香味也像一个
土气村姑,为什么她们如此热衷
于让它芳泽远播、香火绵延?
⑦总的来说,这种叫夹竹桃的植
物喜欢活着,喜欢繁衍像被切成两段的蚯蚓,不仅不会死
去,反而执意要以双倍生还一—原始的生物本性
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当年我不
太喜欢这花,但是也说不上讨厌;我只是觉得麻烦——活着
就是一件麻烦的事。
⑧事实是,我在二十岁上罹患抑郁症而不自知。有一天我和父亲拌了几句嘴,一转
身,听
见旁边的房间里,祖母低声责备我父亲:“孩子上次差点救不回来了你不记得?”我想,大概没有人比祖母更害怕我会死去,虽然她从来不曾问起。
⑨后来我慢慢忘了想死这件事,也许是体内
的血清素和多巴胺趋于正常,如同植物茎管里
流淌的隐秘汁液—造物在其中加入了何种成分,用以催生花
朵或删除落叶?为什么夹竹桃执意
在身体里暗藏毒汁,仍不能阻止娇嫩的花苞被蚜虫啃啮?这世界只呈现
它的物理表象,却很少
暴露它幕后的主使者。
⑩再后来祖母住的老房子拆迁,那时冬天已近,
祖母问我要不要那棵夹竹桃它已经长到了
两米多高。相比于这个高度,它脚下的粗陶花盆实在太小,还不
知何时磕掉了半只手掌大的一
块,浇水时总会有一半水淌到外面。它看上去相当营养不良,一副无精打采
的模样。见我犹豫
着没有答腔,祖母叹口气,说:“没人要就只能扔了。”
⑾其实我不喜欢这
花还有一个原因:它冬季也不落叶,必须移入室内。那么多个冬天,房
间里虽然生着炉子,仍能看得见口
中呵出的白气我眼见它的叶子落满厚厚的灰尘,谁能一枚一
枚地擦洗它们?这些积灰的叶子开始自暴自弃
,先是变得枯干,然后卷翘起来,但是仍然并不
肯脱落,就那样用千百只枯干的指头戳住你,让你知道,
有这样一种活着祖母盼望她回迁的新
居可以铺上地暖,脚踩在上面,整个人都暖洋洋的。人老了,骨头深
处蚀开深广的空洞,怕冷,
怕风,怕前后左右的沟坎和凄清。但那片回迁楼整整建了六年,内中的曲折千
回百转,之后又
因资金缺欠,迟迟不能交付使用。我的祖母,终是没有等来她的新居。
⑿那棵
她希望可以托付给我的夹竹桃呢?祖母故去,许多事情再也无从问起。注释:①暌
违:分离,不在一起。
②血清素和多巴胺: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和人的感觉有关,会
影响人的情绪。
17.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分)
11
18.请分别从夹竹桃、祖母和“我”的角度,谈谈你对文题“活着”的理解。(6分)
19.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及作用?(3分)
20.阅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
21.联系文章,参照下面两则材料任一形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寄语(不超过45字)。(3分) <
br>材料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
子
将会来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材料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案】
17.夹竹桃。(2分)
18.(1)从夹竹桃来说,不论处于何种恶劣
环境,都能够呈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2)从祖母
来说,祖母一直极力呵护着“我”,希望“我”像夹
竹桃一样好好地活下去。(3)从“我”来
说,由夹竹桃身上受到生命的启发,同时,更充满对祖母关爱
我活下去的感激、怀念之情。(6
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天气的极端炎热状态,交代了夹竹桃恶劣的生
存环境,为下文夹竹桃的出现作铺垫。
(3分。意思对即可)
20.运用动作、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和母亲对
邻里与亲朋欣然接收夹竹桃
时的激动与喜悦(1分),表现了祖母和母亲对夹竹桃的偏爱(1分)
(3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说明:寄语,寄托希望的话语。能够围绕文章话题、参照两则
材料形式仿写,主题明确,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即可
(3分。意思对即可)
(三)低到尘埃的愿
①路过一个工地,几个农工吃完饭,聚在一起打牌,每个人面前堆着一堆
面值很小的角币。
“要是每个月给我们发两倍的工资,那我们打牌就不像现在这样说手缩脚了。”“是啊
,是啊,
那就妥妥的了。”
②在东北,人们爱说“妥了”,那是一种心灵满足后的肯定。就像
给生命放了一张舒适的
床,生命跟着熨帖了。知足是一种境界,口袋里只有5元钱,妥了,那就吃4元钱
的“大餐”
——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剩下的1元给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小乞丐,他已经给路人行了
无数个礼,却还没有“开张”;没钱坐车去上班,妥了,那就骑自行车或者跑着去,正好这个
年
龄该减肥了。
12
③人的心永远想去山那边看上一眼,并非为了
明白,也非为了征服。人的心总在远方——
财富、权力、名声以及许多,人常常会忘记当下。殊不知,回
到自己的生活,一样可以精彩。
简单如一的生命,也可以是那根最优美的琴弦,上面满是快乐而炫目的音
符。听着那几个民工
畅快的笑声,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生的境界,简简单单的向往,踏实而天真,温暖着
社会你死
我活的残酷。
④人世间有多少愿望,在旁人看来触手可及,可于他们却是奢侈的。比
如一个贫困山区的
孩子,他的愿望是在假期多编几个篮子卖掉,有了学费就可以继续上学了;比如一个拾
荒的老
人,他的愿望是明天早上可以第一个去占领那个富人区的垃圾箱;比如一个乞丐,他的愿望是今夜不要下雨,因为窝棚盖被风刮掉了;比如一个流浪汉,他的愿望是冬天再迟一天来,缩在
墙根儿
再多取一天阳光的暖;比如两头相爱的猪抢食吃,彼此希望明天早上自己的重量超过对
方而被宰杀,那样
就可以让对方苟活下来;比如一个车辙里的两尾鱼,希望能再吐出一点唾液
给对方,以求延长一秒此生的
幸福……
⑤苏轼写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无灾无难,便是他对孩子的愿望。安德烈问他的母亲龙应台:如果将来我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你会失
望吗?龙应台告诉她的儿子: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无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朋友
在新年短信里说,
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这些很低很低的愿里,藏
着很深很深的爱。
⑥忽然想起自己一个个简朴的生日和一张张亲人的脸,那很低很低的愿的蛋糕里,不是一
样插着很饱满的
蜡烛吗?
1.幸福是个比较级,在相对的平衡中才能感受其真实的存在,选文中作者是通过一件什么<
br>事顿悟到幸福的?(2分)
2.文中第④段的划线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3.阅读强调情感共鸣。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发了你怎样的情感体验?(2分)
4
.时下,每个人都在努力提升幸福指数,现在你是否有被幸福紧紧包围的感觉。请晒出
你的“幸福账单”
。(提示:至少从三个角度来谈;50字以上)(2分)
答案:(一)《低到尘埃的愿》
1.作者由民工打牌时满足和愉悦的状态顿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评分说明:(2分)概括事件1分,精神状态1分。
2.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或者过渡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承接上文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引出了下文生活中许多渺小的愿望。
评分说明:(2分)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题,各1分。
13
3.“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饱含着朋友对“我”的关爱;生
命是
一个不断前行向上的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收获快乐,而不仅仅是疲惫追逐。
评分说明:(2分)从情感角度和含义理解两方面来答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来自学校、家庭、自然或社会的幸福账单。
评分说明:(2分)写出一份账单不得分,写出两份账单得1分,写出三份账单方可得2
分。
(四)新年礼物
侯发山
①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
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
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
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
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
闭一眼的,他们也知
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
口的音响
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②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
灿烂:“欢迎光
临!”
③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
当
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
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
姆。李娟在
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
了雇主一次,才记住。
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
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
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
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
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
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
,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
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④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
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⑤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
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
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
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
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
说村里不少人家都
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
不会用
14
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
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
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⑥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
亲还缺少什么。
⑦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
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
能接受电
话。
⑧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
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
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
子给的价钱
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⑨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⑩母亲似乎不高兴,
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
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
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⑪“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⑫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
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
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
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⑬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
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
礼物,啥礼物?”
⑭“姐,你别生气啊。娘
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
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
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
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
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
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
⑮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1.小说第一段用大量笔量来写越来越浓的年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小说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3.小说第是一段中写“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请分析“怯怯“这个词语的内涵。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5.一遍已经答应了雇主帮助照顾老太
太,一边是母亲寄来的回家的火车票。你认为李娟该
怎么办呢?为什么?
答案及分析:(二)新年礼物
15
[解析]:全文可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②~⑫),写在外打
工的李娟到超市为母亲买礼物却不知买什么好,打电话给母亲
得知母亲反给她礼物,心里不解;第三部分
(⑬~⑮),写李娟打电话给弟弟,才得知母亲希
望她能回家一趟,给她寄的礼物是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本阅读第4题是阅读的典型题,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
分
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
格;推动情节
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
应与作者一致。注意事
项: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
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
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1.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作用的分析。文章在首段写越来越浓
的年味,在内容上主要是交代故
事发生的时间,表明春节将至;也正因为春节将至,才有了李娟买礼物的
情节,所以在结构上,
还起到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为故
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引出下文写“礼物”;
②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
亲买新年礼物。母亲自然也盼望女儿回
家团聚。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
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
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
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
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文章第六段,在内容上,承
接上文买礼物的情节,引出下文母亲反而为自己买礼物,从而表达出母亲对自
己的思念;在结
构上,很明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买礼物的情节过渡到收礼物。
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从上文李娟想给
母亲买新年礼物,转到母亲给自己送了新年礼物,从而提示出文章的主旨。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
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
深层内涵。“怯怯”本义指害怕,在
这里指母亲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同时又怕女儿得知
自己给她寄火车票,催她回家而不高兴;当然从
结尾弟弟的话也可以知道,这里的“怯”还表
现为怕女儿当面拒绝她的请求。
①母亲从来没出
过远门.她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②没有跟女儿商量就擅自做主给女
儿订了回家的火车票,母亲心里
不安;③女儿工作忙,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了,母亲担心这次
自己的要求会被拒绝。
4. 本
题考查人物性格的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行为来分析。李娟
常看在外打工当保姆,
连过年都不愿意放下工作,可见她勤劳、不怕苦;李娟每年都会给母亲
16
买礼物,可见她对母亲的关心;当她在电话里感觉到母亲对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
不
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又安慰母亲,可见她的细心、能母亲的孝顺。
①吃苦耐劳,勤奋苦干。
她常看在外打工当保姆,连过年都不愿意放下工作。②孝敬长辈,
疼爱母亲。她总是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
品,希望母亲能够享福③心思细密,耐心体贴。当她意
识到母亲对于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不
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又安慰母
亲。
5.本题是阅读的开放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回答只要文从字顺且理由充足即可。
示例:我认
为李娟应该回家陪母亲过年。因为文中说了,李娟过年是陪一个老人,她的儿
子在国外,一个人独居很寂
寞,这个老人的境况和母亲很相似,能陪别的老人却不陪自己的母
亲,这怎么说的过去呢?再则,她如果
将回家过年的原因和这个老人的儿子说,他也会同意的,
并能触发老人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儿子回家过年
,让老人也感受到儿子的关爱,反而是一举两
得的事。
(五)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
雁
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
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
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
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
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
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
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
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
圆
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灌浆
时节,一种独
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
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
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
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
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
br>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
散发
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
17
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
一种
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
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
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
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
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
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
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
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
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
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
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
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
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
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
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
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
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
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
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
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
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
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选自2017
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
扬花
的麦子
温情
成熟
的麦子
②
①
努力
生长
收割
麦子
牵挂
母亲
赞美麦子
③
2.请你谈谈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
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3分)
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
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
们致敬。[来源:]
4.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3分)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3分)
18
(1
)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
醉人。(屈绍龙《麦
与镰的季节》)
(2)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
为
永存的诗篇或画卷。(冯骥才《日历》)
以上两段文字都感悟岁月,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三)麦与镰的季节
1.(3分)①春夜小麦②饱满③即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柔和美好)。(每空1分)
2.(3分)“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
麦 <
br>显得更加美好柔和。(1分)因为敬畏与感恩,更加能够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
静”,
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2分)
3. (4分)(1)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
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
的情态。(1分)(2)收割小麦的动作描写,(1分)“蹲下”“单膝
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
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1分)
4.(3分)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1分)写“石榴花开”衬托
小麦成熟后丰
收的喜悦。(1分)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任
对一点即得1分) 5.(3分)示例:只有奋斗的岁月和成长的生命才有醉人的芳香和永恒的价值。就像我
们青春,岁
月流逝,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以辛勤的耕耘去获取人生的精彩,才能将
岁月的“葡萄”酿成生
命的“美酒”,并永存为人生的“诗篇”或“画卷”。(围绕“珍惜岁
月、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造价
值”等主题谈,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共同观点1分,
阐述内容2分)
五、说明文中考阅读五篇及答案
(一) “黑金”石墨烯
①北京时间
2018 年 12 月 19 日零时,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 2018
年
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排行榜,中国 22
岁的青年学者曹原名列榜首。曹原发现:当两层
平行石墨烯旋转成约
1.1°的微妙角度时,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把平行的两层石墨烯旋
转成约 1.1°的“魔角”
并不容易,需要很多次试错,但曹原总是很快就能操作成功。因此,
《自然》杂志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
者”。
19
②石墨烯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二维晶体,是目前
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
强的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一种有“新材料之王”
之称的奇迹材料。它看似神秘,
实际上,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铅笔在
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它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
只是难以剥离出单
层结构。
③石墨烯优异的物理性质使它在很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尽管石墨烯还没有实现大规
模的产业化,但是人们对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目前的研发成果显示,
石墨烯已广泛应
用于多个领域。(如右图)
④由于应用广泛,业内预计未来
5 至 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会超过 1000 亿美元,
更有乐观者认为,石墨烯的市场潜在规
模在万亿美元以上。就目前情况来讲,石墨烯市场化的
最大阻碍是需求和价格。石墨烯的未来产业化之路
还很长,需要资金的支持和研发人员的开拓
创新。
⑤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石墨烯的重
视程度都在日益提高。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
台,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石墨烯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
广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石
墨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相信在不
久的将来,石墨烯材料将以
其优异的性能及超高的性价比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
(摘编自《22 岁在读博士生荣登〈自然〉杂志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石墨烯应用领域
及前景浅析
》《石墨烯在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曹原发现了石墨烯“魔角”,《自然》杂志把他评为 2018
年度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
之首。
B.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
型纳米材料。
C.文中图表显示,石墨烯可以应用在诸多领域,其中在电子和储能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D.由于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近年来,石墨烯在全球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 1000 亿美元。
17.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①段介绍曹原的研究成就巨大,令人振奋,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采用了画图表的方式介绍石墨烯广泛的应用领域,直观清晰。
C.第②③④段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石墨烯的特性、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D.本文把石墨烯比作“黑金”,语言形象,说明它与黄金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20
18.请仔细阅读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3 分)
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 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
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
以“1
毫米”和“300
万层”的巨大反差,凸显了石墨烯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又要以“铅笔在
纸上轻轻划过”为例来说明?
【答案】
16.D 17.D
18.凸显了石墨烯目前已知的最薄的纳米
材料特点。用铅笔划过的例子是因为铅笔是我们日常
学习中最常用的物品,人们对它非常熟悉,用它的划
痕来再次说明石墨烯的薄,更易让人理
解更易让人想象,甚至更会让人惊叹石墨烯的神秘。
(二)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李耕拓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
,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
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
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
..
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
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
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
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
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
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
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一8
℃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
;而夜间气温低,
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
里合成
......
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
后,这些部位的新
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
植物的
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
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
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
的季节性休眠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
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
..
就是木栓层。每年夏
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
21
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
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
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
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
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
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
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
..
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
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
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
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
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
量,或
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13.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3分)
14.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2分)
16.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第⑤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答案】
13.(1)使用“沉睡”休眠的方法来对付冬寒(答“进入休眠状态,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
或“蓄积物质和能量,减少消耗”也可);(2)形成“甲胄”——木栓层,保护它们的组织不
受寒气侵
袭;(3)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北方的梨树和松树的针
叶这两个例子,准确、鲜明地说明了
“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3分
,意思对即可)
15.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2分。意思对即可)
16.D(3分)
(三)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
22
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
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
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
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
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
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
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
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
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
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
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
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
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
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
..
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
2012年 9月,中科院专
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
40%的成分是萜类
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
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
并侵入神经
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
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
性
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
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
如果选
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
..
可靠
些。
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3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4分)
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
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4分)
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3分)
杭州、1.答: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染;
可
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23
【简析】这篇说明文结构简洁清晰,开头由事件引起对空气清新剂的讨论,中间
2-4段分别
概述空气清新剂的不同危害,结尾提出建议。所以对 2-4段逐层提炼要点即可。
2.①答: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
②答: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简析】对这类题目,首先明确回答能否删去,接着解释词汇含义,表明在删去情况下会出现
的情况即
可。
3.答:夏秋季节日照强烈,而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夏秋季节容易生成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合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
【简析】对空气清新剂的三点
危害分析排除后,会发现它“易燃易爆”“易和臭氧发生反应造
成污染”的特质,在夏天日照强烈、容易
生成臭氧的情况下,尤其会引发问题。
4.答:建议一: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建议二:
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牌,以免
产生精神依赖。建议三: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知名的品牌。【简
析】略
(四)《微课与慕课》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 011年提出的,他认为: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
学
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
对微课的研究
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 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
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
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
源,
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
无疑要准确很多
,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 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
汗开始
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
YouTube①
上录像,继而在2 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
书馆收藏了35
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
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
录制1 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
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
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 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
35 00个2 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
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
........
1
0
....
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
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
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
24
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
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
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12.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2分)
13.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1)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内容的作用。(2分)
14.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4分)
镇江12.(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是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解析】从“‘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
完整的‘教学
过程’或‘教学活动’”中提炼出两个主要特征。
13.(1)说明方法:下定义;作用:指出了“微
课”的主要特征及性质。(2)列数字,突出“微
课”之“微”(时间短)的特点。
【
解析】(1)划线句子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是标准;“以教学视频为主
要载体”是手
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目的;“开展教与学活动
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
合”是特点。(2)第③段主要说明微课是“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
但划线句子是强调微课时间之
短(“微”)的特点。
14.四段文字,按照事理顺序,先国内后国外,依次说明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对微课的知识进行了解说。
(五)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
,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
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
、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
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
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
25
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
混淆
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
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
..<
br>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
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
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
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
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
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
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
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
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
,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
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
....
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
.
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
的重视,
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
智慧的传统,是不是
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15.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
⑴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
⑵细读第⑸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
17.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
将这三个字组合
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
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扬州
26
14.(4分)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
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
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评分要点及说明】4分,每点2分。扣住“复杂难学”“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作答即可。
如照抄与中心
话题无关的冗余信息,酌情扣分。
15.(4分)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鲜明地突
出汉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经
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
中具有优势”)的特
点。
【评分要点及说明】两种说明方法各1分,作用分析2分,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扣1分。
16.(5分
)⑴(3分)不能去掉。“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国人写论文都
有“论证不严、逻辑
不清的毛病”,与事实不符,语言不严密。
【评分要点及说明】只答“不能”不得分。正向、反向说明各1分,结合文意1分。
⑵(2分)(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或“对知识和智慧
的重视”)。
【评分要点及说明】有与答案无关的冗余信息,如“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扣1
分。
17.(4分)“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
的石
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
构造新词的信息
熵高。
【评分要点及说明】答出以上三点中任意两点即可,一点2分;未结合链接材料或文意说
明,每点扣1分。
六、议论文中考阅读五篇及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
(一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
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
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
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
和书香琴
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
能完成得从容
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
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
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
27
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
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
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
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
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
于
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
主动探究、提
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
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
,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
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
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
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
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
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
、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
将最应该坚守的
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
进的
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
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
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
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
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3、“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②节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请你分条加以概括.(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④到⑥节
从哪两个反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论述的角度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4分)
答:
16、结合第⑦节并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开展名著阅读.
答:
_
【答案】13、(2分)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需要给予足够
2
8
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14、(4分)(1)
“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
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
“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2)让兼收并蓄得到充
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
重要构成.(直接抄写原文,没有加以概括的扣1分,超出
答案范围的扣2分)
15、(4分
)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2分)作者从反面展开论证,
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
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2分)
16、(3分)注重心灵和图书的互动,让心灵走进
名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培养恬
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在轻松自
由的读书环境中有所体验,有
所发现.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注意语言的积
累、分析与欣赏,
在理解内容和思想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缺少自己的理解的扣1分)
【广东省汕头市】
(二)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目前,中
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
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
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
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福
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
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
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
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
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
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
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
参照系不
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
br>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
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
心理守常和
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
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
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
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
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
任
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获得
29
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
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
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
,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
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
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
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应
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
成,甚至严重
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
br>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
觉最
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
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
能永远面临失败的
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的人,
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
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
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
证“
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
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
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
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
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1.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5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
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
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
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
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
感到失落、痛苦”?(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0 .D 11.
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2分)不丹相
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
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
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
了本段的观点.(3分)
12 .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
的奋斗目标,对外在
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3分)
【四川省眉山市】
(三)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
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
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
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
三上”——马上、枕上、厕
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
,已是一种习惯.
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
里,为
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
还有一
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
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
“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
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
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
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
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
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
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
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
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
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
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
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
,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
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
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
31
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
,自可威风八面
——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3.作者在文中针对 和
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
看法和观点是: .(2分)
14.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语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概括选文第②语段中除“古人‘
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
不超过10个字),并分别分析其论证作用.(4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根据文意和选文结尾加点的句子,仿写一个句子.(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议论文阅读(10分)
13.忙、读书无用,读书可戒躁.(2分.前两空各0.5分,后一空1分.)
14.承上
启下(过渡);前一句总结前两个语段的内容,后一句引出下文.(2分.判断作用
和具体分析各1分.
)
15.外国青年地铁安静读书,现代人忙于娱乐;前者论证了外国人善于在忙中利用时间读
书,后者论证了现代人因忙于娱乐而空虚.(4分.概括论据和分析论证作用各1分.)
16.示例:
一本书就是一副治疗急躁的良药;一本书就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2分.
强调符合文意和结构,
语句通顺.)
【山东省济宁市】
(四)说幸福
张景升
要说幸福是什么,先说幸是什么,福是什么.幸主要有五种字义,1.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
32
去灾害;2.福气;3.高兴;4.希望;5.宠爱.说起幸是什么,我们还
可以想到外国的幸运草,
传说夏娃把四叶草带出伊甸园,每片叶子分别包含了人生梦寐以求的爱情、健康
、名誉、财富,
而四叶草的花语是幸福.福是什么,根据方海权集的民间五福是,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
贵,
第三福无病,第四福子孙满堂,第五福善终.
那幸福是什么呢?作家毕淑敏下了
一个定义: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
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
,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她还说,幸福不是金钱,幸福不是多子多孙,幸福不是科技,
幸福不是健康多寿.毕淑敏的观
点在《庄子》一书中还真有根据,《庄子·天地》篇中一代明君尧说过,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
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再看毕淑敏幸福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语,时
间、生活、
满足、希望、心情,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们就从幸福的定义中几个关键词中寻找.
一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的
闪光点.我们就会在自己生活中发现幸福,点点滴滴都透露着幸福.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幸,
忽略了
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二要充满希望和信念.一些人
除了赚钱,不知
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
信念与希望的状态,难以产
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三要知足、别比较.高尔基说,其实,做个
幸福的人是很简单的!什么是幸福呢
?就是知足……别的没有什么……俗话说“知足者常乐”,
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
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位子、比房子、
比票子……最好比五子登科,比来比去,
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
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
幸福也就离你而去.四要充满爱,讲奉献.雨果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
坚信有人爱我们.美
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
社会中,
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br>“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得很痛苦.五要学会珍惜身边的幸福.总有人抱怨自己的生活
不
够完美,不够幸福.其实,不管一个人多苦多难,在他的身边总会有幸福和快乐,但要靠每
个人自己去发
现、去珍惜,才能感受到幸福.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都值得去珍惜———亲情、
友情、爱情.人们往往注
重友谊地久天长,爱情地老天荒,却容易忽视掉就摆在自己身边的亲
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最美好,
最值得珍惜的.六要用劳动创造幸福.高尔基说,一切用自
己的劳动挣来的东西,都是甜蜜的!付出的努
力越大,就感到越甜美.罗斯福说,幸福不在于
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
情.所以说,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劳
动创造才能得到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的说幸福是“童吃鸡”,有的说幸福是“猫吃鱼”,我想每个人给与的答
33
案都不同,幸福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自然流淌的一种感受,自己觉得幸福了就真
是幸福了.还有
一位哲人说,幸福不是道路的终点站,她随时都在道路的两边,就看我们怎样去追寻,去
发现.
既然幸福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我们善于发现并追寻到了,
那幸福的感觉是对美好实实在在的拥有.
(选自2013年5月10日《济宁日报》)
10.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也给“幸福”下一个定义.(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1.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3.请你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10.答案:幸福是一个人内心达到满足时的感受.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
1.答案:一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二要充满希望和信念;三要知足、别比较;四要充
满爱,讲奉献;
五要学会珍惜身边的幸福;六要用劳动创造幸福.评分:共6分.每个要点答对
得1分.
12
.答案:①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本文引用《庄子》一书的观点;名言以及雨果、
高尔基、罗斯福的
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论点.②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如列举美国哈佛大学一
项研究成果的例子.评分:共
4分.论证方法和例子吻合每个得2分.
13.答案:要面对现实,像作者说的那样要热爱生活,热爱
生命;追求幸福,珍惜幸福;
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自己感到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福建省福州市】
(五)一切皆有可能
顾成娟
①水能流向天空
吗?答曰:绝对不可能!可是,天上的彩云却正是地面流向天空的水,当
水变成气体,它就能袅袅地“流
”向天空.人生不也这样吗?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升腾之日,一
34
切皆有可能.
②一个小学即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能成
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在一般
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正是50年前的那个放
牛娃.
③一个高考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复读
都没有学校肯要的落榜生,他会成为著名
的记者和节目主持人吗?一般人看来也不大可能,但是,如今大
红大紫的孟非正是当年的那个
落榜生.
④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
在,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因而
其发展就具有多种可能性.丘吉尔说:“一个人活得愈长,他
就愈能认识到一切取决于机会,任
何人哪怕只回顾一下十年前的经历,他就会看到,某些看似毫不重要的
细节实际上都左右了他
的全部命运和前程.”世界充满偶然性,也充满奇迹,奇迹正是偶然性的表现.
⑤一粒沙子偶然进入蚌中,想不到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一粒种子偶然遗落在石缝间,想
不到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一滴水偶然被阳光蒸发,想不到成为自由飘动的云.一切
皆有可能
,世间充满偶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偶然;“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偶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
偶然.偶然充满魅力,偶
然创造神奇!
⑥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
⑦不!一
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
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
于石缝的种子,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不会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
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
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没有“踏破铁鞋”的痛苦,哪能体
验到“全不费工夫”的快乐?没有“众里寻
他千百度”的艰辛,又岂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⑧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株小草,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
信会助你长成参天大树;也许现在的你
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
朋友,一切皆有可能,我辈
当努力.
12.文章开头从水能流向天空的现象说起,有哪些作用?请写出两点.(4分)
(1)
(2)
13.本文②③两段,列举了
和孟非从高考落榜
生成为著名的记者、节目主持人两个事例,证明了
这一中心论点.(4分)
14.本文⑥⑦两段,先否定了等待天上掉馅饼的错误思想,接着,进一步指出
35
“
”,使议论有了层次上的深入.(3分)
【答案】12.(4分,写出两点即可)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充当论
据
13.(4分)莫言从放牛娃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切皆有可能
14.(3分)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