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
阿尔诺-水污染的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
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
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 式:说明(介绍)+
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 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
到中心句。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
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写物比较复杂一点
,单纯写物,就是
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
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
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
br>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1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
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
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
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
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
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
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
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
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2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
1 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 、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十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
又⋯⋯
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
3
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
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
构上
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
的作用;从内
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
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
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
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
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
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
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
惜、思念(怀念)故
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
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
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
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
4
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
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
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
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
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
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
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
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 引起读
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 8 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
设问、反问。其中考
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
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
读
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表现
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
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
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
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
鸣;通过
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
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
5
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 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
名人故事
、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
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衬
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
这需要我
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
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
理解准
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对于这种
类型的题目,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 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
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
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
重要的是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
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
举例子、打
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
6
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
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
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
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
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
1.标题作用:
(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
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
⋯⋯的场景),反映了人物 ⋯⋯的
心情
3.句子分析:
(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 2)分析:修辞 +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
喻:用
XX比喻 XX,表现了(事物) ⋯⋯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
拟人:把
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或描绘出 ⋯⋯的画面,写
出了事物 ⋯⋯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
⋯⋯,突出了(事物) ⋯⋯的特点
7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
⋯⋯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 “引起了对 ⋯⋯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
,给人以启迪,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
借代:用 XX代
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
“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
为了说明 ⋯⋯) ”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
1)对比,作用: XX和 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 XX的特点
(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
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8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
用:表现人物
XX的特点,突出人物 XX的性格(品质、思想)
(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 XX的气氛,表达一种 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
+干什么
+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
后、也、最后、此外 ⋯⋯),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2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
;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
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
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
9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
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
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
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
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
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
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
⋯⋯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
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
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3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
⋯⋯,表现了作者对
⋯⋯的感情,形象生动。
10
②拟人: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 ⋯⋯的
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
③夸张: ⋯⋯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联想奇特,富
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 ⋯⋯的感情表达出来,
语气更强烈,
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节
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抒发了作者对
⋯⋯的感情,节奏明快,
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 ⋯⋯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
⋯⋯的主
题(或丰富了主人公 ⋯⋯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
⋯⋯赞扬了 ⋯⋯表达了 ⋯⋯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
⋯⋯(批评了)歌颂了 ⋯⋯表现了 ⋯⋯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
⋯⋯手法,借助
⋯⋯描写,赞扬了 ⋯⋯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
文章描写了 ⋯⋯表达了
⋯⋯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
⋯⋯阐明了 ⋯⋯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 ⋯⋯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 ⋯⋯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
⋯⋯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
⋯⋯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11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
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
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
⋯⋯的样子,表现了 ⋯⋯
语言: ⋯⋯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
⋯⋯内心,表现了 ⋯⋯
动作:用运 ⋯⋯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
心理: ⋯⋯等词语写出了 ⋯⋯,表现了 ⋯⋯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 ⋯⋯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
⋯⋯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
⋯⋯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 ⋯⋯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
⋯⋯的感情基调。
七、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八、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
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
+内容
+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
1、2、3)
12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
A 联想到 B,A、B
具有共性。
九、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
1、2、3 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
十、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
可以写成 “我的发现是 1、2、3 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
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一、名著阅读。
公式:
①要能写出 1 一 6
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
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要具体写明 1、2、3 点。
十二、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 “此致
”、“敬礼 ”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
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
最后面。
13
十三、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 “生动
”、“形象 ”、“逼真 ”等词语。格式为: ⋯⋯用运的好,描
写了(或刻画了)
⋯⋯,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 从诗
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
,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
诗句。
十四、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
“诗文句 ”
来说明特点。
十五、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
十六、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 ⋯⋯与 ⋯⋯相互照应,表现了 ⋯⋯
十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
伏。
十八、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 ⋯⋯,为下文写 ⋯⋯打下了伏笔。
十九、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 “物”为线索; 2、以 “事 ”; 3、以
“人 ”;4、以 “时间 ”; 5、
以“感情 ”。 2、以
⋯⋯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
14
映了情感的变化。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4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
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
,理清脉络,
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 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
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
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
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
----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
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
2、概括某段大意 ---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
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
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 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
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
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
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
15
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
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
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
----为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 ----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 ,, 变得
,,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
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
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
。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
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
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
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
题中得到
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然后领会写作目的,
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
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
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
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
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
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
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
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
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
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
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
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
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
,文章歌颂
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 ”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说话要算话”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
16
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
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
----在文中指的是
,,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 事物的 ,,
特征,能够激
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
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
准确地说明了 ,,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
言特色,修辞(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
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在
全文中的作用)。
10、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11、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
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示范举例:
1、是什么?
我们在回答“是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问什么就答什么。要注意保持问题和
答案的一致性,一般来说, “是”前面的语句都该保留。 (例:《养花》的最后一句)
2、为什么?
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
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
“因为 ,, 所以 ,, ”
“由于 ,, 因此 ,,
”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例:《伟大的友
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我们可以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
17
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
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
3、怎么样?
我们在回答“怎么样”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
(例:《狼牙山五壮
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五壮士是怎样痛歼敌人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描写五
壮士如何引敌上山,而后又如何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的过程进行回答,回答时还要把五壮
士的神态、语言以及杀伤敌人的情况讲具体。 )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5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
导学生通
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从中看
出阅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大多数学生碰到阅读题型就表
现出畏难情绪,草草读完文章就急着做题,答题不完整又答不到点子上,导致语文学习好学而难考的尴尬局面。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
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
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
掌握了阅读理
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
br>的效果。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就进行渗透培养。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
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 1、速读原文材料; 2、看清题目要求;
3、细找文
中原话; 4、认真回答问题。
(一) 速读原文材料 ——
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
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
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除了布置相适
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18
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
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
br>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
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 “心到 ”、“眼到 ”、“笔到 ”;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
感受和理解能力。 ”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
,中间不能停顿或
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
“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
释的过程 ”,也有 “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
”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
为一个 “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
”。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
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 “秘诀 ”》中陈毅读
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
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
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 —— 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
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
题细读全文,一
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
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
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
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
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
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
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
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
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19
3、弄清问题,巧用 “原话
”。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
读文字材料中的
“原文 ”材料,进行回答。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
可以从文中
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
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
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
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
,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 “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我不由
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
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
环保意识和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
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
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
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
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
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
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
—— 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
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
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
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
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
得答案;对第
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
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
思维
、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
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
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
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
这时就可以
“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来回答问
20
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
“从文章中直
接提取信息 ”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 1983
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
37 岁,他的一家有 40
口人,父母、兄弟、姐
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 5 岁的小
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
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
句话就是:“我
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 40 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
几
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
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
然后认真准
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
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
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对我们
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量
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天,
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
着一碗青菜。我和
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
饭!”
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
无动于哀。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是,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
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
不见效。这
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
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
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
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 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 《在金色的沙滩上》
为课题?(理解 “金
21
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
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
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
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 ——
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
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
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
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
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
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
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
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
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
《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金不昧、
诚实、守信用等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完整的回答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感觉这个小
女孩是一个
的人,因为她
。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
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
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
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
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
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22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
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
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
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
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
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3